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關於春節頭牙的習俗介紹

關於春節頭牙的習俗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在南方地區,頭牙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而各地慶祝頭牙的習俗也是各不相同。

關於春節頭牙的習俗介紹

閩南地區與臺灣地區

每逢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會祭拜土地公,稱做「做牙」、「打牙祭」。指每月農曆的初二、十六日,民間各商號、店家吃飯時都有加菜的習俗。在初二和十六日的伙食,一定吃得要比平時哪一天都好。這個習俗明代開始流行於長江流域、沿海各城鎮。當時各個商業店鋪、手工作坊每逢這兩日要優待店員、徒工給與肉食。此肉餚即爲“牙祭肉”。此俗現多在港澳及東南沿海等地方流行。而一年當中第一次「做牙」,也就是農曆二月初二,就是頭牙,民間是工廠開工的日子。

  福建地區

福建人流傳着在每一個農曆月的初二和十六“做牙”的習俗。這一天的供奉對象,是地主或其他屬陰類的神明;過後,人們也能吃獻祭過的供品,一飽口福。

這一天,也是神壇“犒軍”的日子。“犒軍”的對象,如果屬天兵天將的性質,可以選擇在初一和十五;萬一主神手下的兵馬都是陰兵陰將,祭祀日就肯定落在屬陰數(雙數)的初二和十六日。

“做牙”的意思與吃喝有關係。廣東人說的“打牙祭”,意思即是以吃、喝爲樂,不過福建人“做牙”的對象首先是靈界,其次才輪到人類享用。人們要等到祭祀之後,才能分享曾經用來供奉靈界的食物。

福建人最重視在每年農曆二月二日做“頭牙”,以及在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二月二日是“社日”土地神之紀念日,是一年的第一次“做牙”,被認爲是頭牙,而十二月十六日,則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稱爲“尾牙”。

福建人做“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後,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

莆仙“頭牙”習俗

莆仙人有做頭牙、尾牙的風俗習慣。農曆二月初二,俗稱“二月二”,也稱“頭牙”。

“做牙”之說相當於地方方言裏的“打牙祭”(吃頓豐盛的飯)。在莆仙,整個正月雖有“豐盛的菜餚”,但卻算不得“做牙”,二月初二纔是一年中“做牙”的頭一次。在這一天,按傳統慣例,各行業主辦果、酒、香燭、“貢銀”以祭神福餘,後請僱傭夥友工匠們聚餐。

 頭牙簡介

閩南風俗,每逢農曆初二和十六稱爲“牙”,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農曆二月初二,是每年的第一個祭拜日,稱爲“頭牙”;每年的臘月十六,是最後一個祭拜日,稱之爲“尾牙”。尾牙表示一年的結束,而頭牙就表示一年的開始。頭牙過完,春節正式結束,一年忙碌的生活就正式開始了。人們在這一天祈求上天在這一年都風調雨順,祈望有個好收成。

爲什麼會形成主祭土地公的“做牙”習俗呢?這得追溯到遠古農耕時代。在閩地,春天實際上開始於農曆仲春二月,在這個月中,寒流退去,草木復甦,播種和插秧等農事活動即將開始。舊時農民認爲農田林果收成與土地神有很大關係,因此,以祈豐年、祭社神爲主題的春社節也就被安排在這個月。由於中國古代又有以重日爲節的習尚,所以,二月二實際上很早就被作爲春社節。近世,漢族多以二月初二爲土地神的誕辰,故春社祭祀“土地公”也就定在二月二。

春社的祭祀對象主要是社神,社神即土地公。社神不止一個,且分有等級。在古代傳說中,一國有一國的社神,一邑有一邑的社神,一鄉一里也有各自的小社神。就其外延而言,社神是一個集體名詞,是各地大小土地公的總稱。在民間信仰中,各鄉村、各區域甚至各屋舍的地基都有各自的土地公,因而土地公的祭祀非常普遍。尤其以工商之家和鄉村爲盛,甚至“田頭田尾”都有土地公,人們在“土地公生日”都要辦備祭品到田頭園頭祭祀,祈求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