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孩子總是“偷東西”,如何正確教育

孩子總是“偷東西”,如何正確教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很多孩子在幼年時期都有過“偷東西”的行爲,例如偷爸媽幾塊錢甚至幾百塊錢,爸媽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爲後,都會覺得憤怒和擔心。老祖宗留下的古訓有云:“從小偷針、長大偷金”,於是爸媽輕則斥責,重則一頓胖揍,生怕孩子今後走上歪路。

孩子總是“偷東西”,如何正確教育

 -1-

那麼,如何對待孩子“偷東西”的行爲呢?在揭曉答案之前,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則小白的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那是小白剛上小學時發生的事情。那時候小學門口總有很多小攤,販賣辣條、糯米糕、汽水、冰棒等各種零食,塗着鮮豔的顏色,十分誘人。小白每天放學,都會買一些小零食。很快,零花錢就不夠用了。

正巧這天放學,小白看見小白的爸爸(下稱大白)的大衣掛在衣架上,小白一想,大白平時都從自己大衣口袋裏掏錢,於是靈機一動,也跑去大白的大衣口袋裏一模,正好摸出來一張百元大鈔,趕緊拿走放到了自己小書包裏。

第二天放學,小白招呼了幾個小夥伴,非常大方地說:“今天放學我請客!”然後領着小夥伴們,給大家一人買了一支冰棒,又額外給自己買了辣條和冰棍,然後遞給攤主一張百元大鈔。

 -2-

這個故事進展到這,大家都能分辨得清,這是小白“偷竊”了父親大白的錢了——這是我們大人正常的邏輯。但是從小白這個孩子的視角來看,他是因爲零花錢不夠,所以就自己拿錢了——這就是孩子簡單的邏輯。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並不知道這是“偷”,也不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爲,因爲孩子有“需求”,而且想要實現這樣的需求。小白是因爲想買零食而零花錢不夠了,想要有更多的錢,所以才偷偷拿錢。

每個孩子(尤其是如今被溺愛的孩子),在成長初期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他們覺得世界是圍着自己賺的,所以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當他們想得到什麼東西的時候,會想立刻實現,這才導致了“偷東西”的行爲。

  -3-

讓我們看看大白是怎麼做的?

這天,大白穿着大衣上班,一掏口袋,發現少了一百塊,家裏的大人都說沒拿過,於是大白想也許是小白拿了,但是大白並沒有直接找到小白,因爲沒有證據,大白不想讓孩子被冤枉,於是到小白小學門口等着。只見一放學,小白就領着幾個小夥伴跑去小攤上選東西,還遞給攤主一張醒目的百元大鈔。大白這下心裏有譜了。等到小夥伴們離開了,大白就衝小白走過去,笑着說:“走,爸爸今天接你回家。”

小白當時一愣,心想大白今天怎麼來接自己了,是不是拿錢的事情暴露了?誰知大白載着小白去了百貨商店,問道:“想吃什麼?”

“巧克力。”小白說道。

大白除了巧克力以外額外又給小白買了其他一些零食,然後才問道:“爸爸今天兜裏少了一百塊錢,是不是你拿了?”

“是。”小白小聲地說。

“以後零花錢不夠就跟爸爸說,別再自己從爸爸兜裏拿錢了啊。”大白彷彿沒有注意到小白的表情,輕描淡寫道。

“好。”

那天以後,大白給小白漲了零花錢,而小白再也沒有偷偷拿過錢了。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偷竊行爲的時候打罵懲罰孩子,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無疑是給了孩子一種陰暗的心理暗示,他們因爲父母的責罰而憤怒,自尊心受傷,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起的信任感也瞬間崩潰,更可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說我是小偷,那我就繼續偷給你看!”

 -4-

所以,爸媽應當如何對待孩子“偷東西”的行爲呢?

先看看大白的處理方式:首先調查瞭解小白是否真的拿了錢(瞭解證據與原因);然後維護孩子的自尊(等其他小夥伴離去以後再帶走小白),滿足孩子的需求(買零食)以表達對孩子的愛,同時尊重孩子的意願(買了小白想吃的巧克力)。接下來不談是非對錯,也不對孩子的行爲隨便貼標籤,而是淡化自己的反應,直接告訴孩子今後如何做(“零花錢不夠就跟爸爸說,別再從爸爸兜裏拿錢了”);是夠解決了孩子“偷東西”的根本原因(漲了零花錢)。

簡直是標準的教科書!

有的爸媽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不和孩子商量。比如孩子希望買白色的衣服,而父母認爲黑色的耐髒,於是買了黑色的。孩子雖然表面服從了,但內心深處想買白色衣服的需求仍然沒有得到滿足。久之久之,父母再問孩子想要什麼,孩子就會順從父母的意願,因爲他知道自己即使表達了需求,也不會實現的。從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和孩子“商量”事情,但實際上,仍然是父母在做決定,並沒有尊重孩子的意願。

在我們發現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爲以後,我們應當適當反思,平時有沒有多和孩子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是以平等、輕鬆的方式聊天,還是總從自己的角度去試圖“糾正”孩子的想法和行爲?試着好好跟孩子溝通:一方面瞭解她的心理,一方面瞭解她到底需要什麼。

如何家庭經濟條件還好的情況下,和孩子說定給零用錢的量:因爲按照現代的生活水平,讀小學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零用錢,甚至還有手機,孩子放學後都會去買些小吃吃或者是買些小書集亦或是買些小玩意類的,而小孩子又哪懂得請客這種東西,一般都會各買各的,倘若孩子身上沒零用錢,那在夥伴中她會感到心虛,進而產生虛榮的心理,最後導致偷竊。所以給合理的零用錢是必要的。

父母要同樣要學會如何和孩子做朋友父母的教育不要又是打又是罵的,這是最不可行的教育。教育有很多種方式,如溝通、故事教育等,但絕不包括打或罵。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孩子多交流父母就能知道孩子的想法,當發現孩子的想法走偏了時,同樣的父母可以用溝通的形式把孩子的思想拉回來!

讓孩子覺得父母挺民主的,自然會往父母這邊靠,向父母打開心扉。 這也是爲什麼有些家庭的孩子能和父母像朋友那樣交流,有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在和父母打地道戰的原因。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建立在瞭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納孩子之上的。唯有正確的愛,纔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