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關於數學教育生活化問題分析

關於數學教育生活化問題分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讓數學教育生活化

關於數學教育生活化問題分析

文章摘要: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纔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纔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爲。爲此,我們把數學教育內容按大綱要求生活化。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人的生活實踐(衣、食、住、行)幾乎都離不開數學,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蝸牛、蜂巢等也都包含着數學美。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的特點,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幼兒園數學教育應注重啓蒙性、生活化,讓孩子在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所以我們在教幼兒學數學時要立足於從幼兒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創設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導幼兒從實際生活中感知,從中體驗數學知識的樂趣。

一、 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生活化

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生活化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也包括在設置的情景中學習數學。正如皮亞傑所說:“兒童學習的途徑應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類似生活的情景中學習,而不是在數學情景中學習。”兒童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過程中瞭解周圍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於利用這些教育資料,引導幼兒瞭解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懂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比如:生活中的圖形,孩子們會發現車輪是圓形的,椅子面是梯形的,門是長方形的,氣球、雞蛋是橢圓形等;生活中的分類,幫助老師整理圖書、玩具等;生活中的數字,自己家的樓層、電話號碼等;生活中的對應關係,午餐時分發碗、勺等;生活中還能分清大小、高矮等等。又如:每天早上穿衣服、晚上脫衣服時一件一件的數,讓幼兒漸漸學習數數;或念有數字的兒歌給孩子聽,如:1234567,七個阿姨來摘果,七個花籃手中提……”就這樣邊念邊數手指,在學習加減法上,不要讓幼兒去記什麼公式、表格,而是在吃橘子時,讓幼兒先數一數,看看共有幾瓣兒,然後再邊吃邊數,少了幾瓣,還剩幾瓣這樣的訓練。所有這些既能讓幼兒在自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也非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積累有關數學的感性經驗,引導幼兒去感受來自於生活的種種數學信息。

二、 幼兒學習數學材料的生活化

操作材料是數學活動中幼兒賴以思維的物質基礎,是數學活動的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決定着幼兒獲得知識的多少,激發興趣的大小及開發智力的深度。新奇古怪的操作材料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而選擇現實中自然物品作爲數學材料更能讓幼兒把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同時也省去了做教具和學具所花費的大量時間,所以我們採用了以下幾個觀點:

1、利用生活中的教學情境,創設活動衝突,引導幼兒尋找材料

我們要把數學教育內容按大綱要求生活化,創設活動衝突。如:中班幼兒學排序,我們利用幼兒喝水、洗手、入廁時經常出現推拉、擁擠等混亂現象的問題,請幼兒爲老師想辦法,怎樣解決這些不推擠的問題,幼兒踊躍發表意見,有說一組一組去的,有的說男孩、女孩分開去,還有說要互相謙讓的。其中有幾名幼兒說出了:排好隊,一個接一個去的好辦法。教師肯定了幼兒的想法,特別表揚了說出排隊辦法的幼兒。緊接着教師又提出了生活中什麼場合要排隊,家裏的東西哪些可以排隊等與數有關的問題。同時請幼兒回家找可以排隊的物品,看誰找得多,並且帶來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隊遊戲。不能帶的物品可以畫下來講給小朋友們聽。這樣從幫助解決問題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的願望。

2、尋找操作材料的過程,也是教學思維的過程

幼兒在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材料時,要對衆多的材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和判斷。經過這個尋找、分類過程,幼兒對數的理解會加深。例如:排序材料,幼兒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排序?然後才能在衆多複雜多樣的材料中選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數學知識自身的嚴密性和關係變化的複雜性,纔可能培養幼兒思維的準確性與變通性。可見幼兒 尋找材料的過程就是幼兒思維發展的過程。

3、要求幼兒相互交換自帶材料.幫助幼兒多角度理解教學關係

幼兒從家裏帶來的材料種類繁多,包含的關係數學也不計其數。幼兒對同伴的材料往往產生好奇,總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師要利用幼兒這種好奇心,引導幼兒在同伴的材料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相互地交換操作,可用材料極其豐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蘊藏的數學關係中,幼兒拓寬了視野。前面所提到的請幼兒回家尋找排序材料,我們班27名幼兒帶來的材料千奇百怪,各有特點。我們引導幼兒開展了包括量的正逆排序,數的正逆排序等活動。如量的排序:按大←→小,所用材料有:紙盒、套娃、象棋子、布娃娃等;按高←→矮,所用的材料有:小動物玩具、布娃娃、大樹卡片、還有小朋友自己等。數的排序:按l←→10,用小木棒、拼插玩具等。幼兒在衆多的材料中表現出了積極的求知慾,也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增強了與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時教師也從製作材料的繁重任務中解脫出來,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幼兒的觀察指導中。

4、記錄操作結果,促進思維由具體向抽象昇華

由於材料多,所反映的數學關係也多,完全由老師安排誰與誰交換,誰玩誰不玩某種材料是不合適的,也束縛了幼兒的手腳。同時,每個幼兒的操作結果,都由老師去記錄也辦不到。爲了使整個過程不至於雜亂無章,教師可作一些原則性安排,但主要精力是引導幼兒自己記錄。例如,要求幼兒記錄:看誰排序方法多?看誰分類的方法多?看誰的算式多?要求幼兒操作一次,記錄一次。記錄的方法可由自己選擇,這樣一來,幼兒創造出許多有效的記錄方法。如有的幼兒在使用大樹卡片時操作一次畫一棵數的符號,並把排序方法也畫出來;用小木棒時排序一次畫一根小木棒,也把自己排序的方法畫出來。但有的幼兒遇到用玩具恐龍、汽車、大象卡片等難畫的材料排序時,用老辦法畫圖記錄費時又費事,怎麼辦呢?老師看準時機啓發幼兒能不能把記錄變簡單一些,有的幼兒說用圓圈代表恐龍,有的說用線條代表汽車,有的說用數字代表大象卡片。教師請幼兒比較三種方法哪種最簡單最快,幼兒馬上明白了前兩種用符號代替畫圖雖然簡單,但要畫的符號仍然很多,又簡單又快當然是用數字來記錄了。這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是幼兒在自己操作喜歡的材料中自然形成的,其中抽象數字1、2、3、4……的實際意義幼兒也明白了。這正是我們數學活動促進思維發展的落腳點。

三、 數學在幼兒生活中的運用

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在現實的情景中通過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幼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增強幼兒運用數學的能力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如:我們可以在家長的配合下帶幼兒上電影院,讓幼兒自己買電影票、找座位,運用單數和複數的知識;可以讓幼兒自己上商場去購物,運用簡單的計算方法並作好記錄;可以運用分類的知識讓幼兒自己整理衣櫃;可以讓幼兒記錄下家人的生日、自家的電話等等。使幼兒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幼兒教育只有紮根於幼兒生活與經驗,幼兒教育才能發揮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倡導充滿生活氣息的幼兒的數學教育。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於幼兒來說,如果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很容易導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興趣是第一位教師,並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數學活動應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爲主,爲幼兒日後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爲幼兒終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認爲,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和方法,願與大家共享。

一、以遊戲形式激發興趣。

綱要中指出:“寓教育於遊戲之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遊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鬆鬆、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

例如:在“天線寶寶買漢堡包”這一活動中,我請孩子們扮演麥當勞的售貨員,根據天線寶寶送來的訂貨單,準備漢堡包,或是兩個兩個一盒的要50個,或是五個五個一盒的要100個……孩子們非常投入。與此同時,孩子們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等羣數的方法。

在利用遊戲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時,所選用的遊戲應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應該以直觀的、帶有情節的、幼兒能扮演角色的遊戲爲主。如情景遊戲“小兔拔蘿蔔”、“遊戲宮”、“送小動物回家”等。而中、大班幼兒應該運用挑戰性的、有更多發揮餘地的遊戲爲主,如競賽性遊戲、操作性益智遊戲等。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發興趣。

皮亞傑認爲幼兒是在操作中認知的,提供給幼兒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取知識。在設計和準備操作材料時,既要考慮美觀性、趣味性,更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小班數學區的“按數取物”的活動中,可根據幼兒發展水平,準備不同層次的材料:1、按卡片上物體取相應數量的實物;2、按卡片上的圓點,取相應數量的實物;3、按卡片上的數字取相應數量的實物。這樣,能夠激發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兒增強自信心。

三、運用語言引起懸念,從而激發興趣。

幼兒正處於積極探索周圍事物的階段,對新鮮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會產生極大探究的興趣,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語言,設計懸念,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慾,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圖”活動前,我告知孩子,只要根據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數在底板上找到相應的位置拼合,就能夠在圖上找到一件神祕的禮物。孩子們出於好奇,饒有興致地進行計算和操作,當他們將圖拼完整,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時,就歡呼雀躍着,表達自己成功的喜悅心情。

四、利用“禁果”心理激發興趣。

所謂“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種滿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險探奇的心理。例如:我在指導幼兒操作活動“分一分”時,發現幼兒鄧光宇用了九種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把6分成三個部分數的。這種方法第一次出現,於是我運用禁果心理在公開場合與她對話,討論把6分成三個數的事情,告訴她保守祕密不要告訴別人。

這樣一來,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極大好奇,努力嘗試各種途徑、方法,探究原因,終於探究出了其中的“祕密”。不到一週時間,幾乎全班孩子都會用這種方法分解一個數了。由此可見,恰當運用“禁果”心理對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效用。

五、用成功效應激發興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髮展過程中的一種需要,它可以成爲推動人行爲的內動力。因此,使幼兒產生成功感,能夠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持久興趣。

成功感的產生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幼兒內部的,如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發現新的結果等,出於其內部要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外部評價引起的成功感。經過觀察,我發現有很多幼兒把教師的評價作爲成功的標準,以此確定自己的行爲方向。於是我對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內向、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的幼兒,經常性地給予肯定和鼓勵,促使他們產生成功感。我班的陳特小朋友,對數學活動缺乏興趣,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我請他和我一起玩“看誰先擺完”的棋類遊戲,他先擺滿了棋盤,成了獲勝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揚了他,激發了他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增強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漸對數學活動產生了興趣。

六 、以羣體效應,激發興趣。

幼兒生活在羣體當中,同伴的行爲對每個幼兒都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幼兒交往中表現最爲突出,教師用羣體交往中的互動作用能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小火箭”這一學具時,我只教會兩名幼兒操作,結果引來了不少小朋友,兩名孩子高興極了,興致勃勃地向同伴們介紹,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迴應及至後來討論怎樣纔算得快,有何規律可循,興趣頗高。由此可見,羣體效應對激發興趣的促進作用。

七、以競爭效應激發興趣。

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對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且樂此不疲。因此,我們設計一些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或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競爭心理的發展,從而間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掛鉤”這一材料,我把運算卡片分成兩等份,然後兩個孩子比賽,計算卡片的算式,看誰先把自己的顏色卡片掛滿相應的小鉤上爲勝,孩子玩得特別高興,計算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總之,興趣是幼兒求知的動力和基礎,數學知識的無窮性和數學推理對思維的挑戰性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都對幼兒有巨大的吸引力。作爲幼兒教師要調動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幼兒學在其中,玩在其中,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