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中國人修身養性必讀的經典書籍介紹《小窗幽記》

中國人修身養性必讀的經典書籍介紹《小窗幽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小窗幽記》是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陳繼儒。另有新版《小窗幽記》(陸紹珩篡輯)。全書始於醒,終於倩,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一再爲讀者所關注,其蘊藏的文化魅力,正越來越爲廣大讀者所認識。

中國人修身養性必讀的經典書籍介紹《小窗幽記》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爲12卷:卷一 集醒 卷二 集情 卷三 集峭 卷四 集靈 卷五 集素 卷六 集景 卷七集韻卷八 集奇 卷九 集綺 卷十 集豪 卷十一 集法 卷十二 集倩 。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也在急速變化中。面對這複雜多變的環境,我們不禁要喟嘆,現今不僅做事難,做人更難。處世之道,就是爲人之道,今天我們要立足於社會,就得先從如何做人開始。明白怎樣做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待人接物才能通達合理。這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值得我們終身學習。而在如何立身處世方面,陳繼儒的《小窗幽記》爲我們指明瞭一條光明之路,他歸納出的“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四法,建議人們保持達觀的心境,平和地爲人處世,對後人影響至深。

 【作者簡介】

一說是明人陳繼儒撰。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又號麋公,松江華亭人。諸生,隱居崑山之陽,後築室東佘山,

杜門著述。工詩能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名重一時。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其所作“或刺取瑣言僻事,詮次成書,遠近競相購寫”。今存著,除《小窗幽記》外,尚有《見聞錄》、《六合同春》、《陳眉公詩餘》、《虎薈》、《眉公雜著》等。

另一說是明代陸紹珩所著(約1624年前後在世):生平不詳。明天啓年間曾流寓北京,編撰有《醉古堂劍掃》。《小窗幽記》分爲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集,內容主要闡明涵養心性及處世之首,表現了隱逸文人淡泊名利,樂處山林的陶然超脫之情,文字清雅,格調超拔,論事析理,獨中肯綮,爲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工書善畫,與董其昌齊名,其文今日讀來,頗有風致,清賞美文外,於處世修身,砥礪操守或有啓發。此書與《菜根譚》、《圍爐夜話》並稱爲中國修身養性的三大奇書,從問世以來一直備受推崇,對於讀者感悟中國文化、修養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讀後感

明代陳繼儒所作的《小窗幽記》與王永彬的《圍爐夜話》、洪應明的《菜根譚》並稱爲“中國人修身養性”的三本必讀書。這幾部書中零散地記下不少人生哲理、處世箴言,論起道理來也各有千秋,其中能讓我反反覆覆看上多遍、愛不釋手的,就是這本《小窗幽記》。

同樣是哲學小品集,《菜根譚》像極了一部嚴格的家訓,骨子裏透出一股宋明理學特有的傲慢與拘謹,行文格式也大多采用對仗工整的格式。而《小窗幽記》不同,其文風散漫隨意,卻又字字珠璣;格式隨性自由,卻透出一種慵懶的韻律。我是一個俗人,自然更偏愛於這種流暢簡明的敘述風格,而非刻意追求工整的晦澀文字。

其實,從行文風格的無拘無束,也可猜出書中所述的人生觀是如何的豁達自在。他說“眉上幾分愁,且去觀棋酌酒;心中多少樂,只來種竹澆花”,在歷盡世態炎涼後,他卻能從生活點滴中尋來無數閒情雅趣,怎可謂不超脫?只是爲了保住這一份淡泊的心境,他也必曾付出代價,因爲“澹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中勘過”,所謂的淡泊名利、鎮靜安寧,只有經過塵世繁華、浮生紛擾的考驗而不動搖,纔算得真正的超然。我總覺得不會有人生來便只有一顆淡泊名利,不爲紅塵所擾的心吧。誰沒有年輕過,沒有熱血過?又有誰從來便只求“出世”而未曾“入世”呢?陳繼儒在書中展現的,是他對無拘無束的自由人生,高遠超脫的審美人生的追求。

不過既然有追求,便顯出他並未達到如此超脫的境界;即便達到了,那也是在寂寂紅塵中狠狠滾過一遭之後了。他是不是也曾捧出一顆火熱的真心,卻讓現實社會的冷水一點一點潑熄了激情?我想是的,他應該也曾寂寞鬱郁。勘破凡塵的背後,或許只是深深的疲憊。因爲他有過感慨:“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了無時”。現在能夠停止,一切便終止了;如果想要事情都了結,那麼終究沒有了盡的時候。人生無盡,追求無盡這個天才而孤獨的靈魂是什麼時候開始疲憊,揮揮手嘆一句“罷了”,便將一切過往都休去的呢?隔着數百年望不穿的時光,無人能得知真相,但當我們細細品讀他有感而發的一條條議論時,卻能清晰地尋到那變化的心路,這或許也是我喜歡本書的原因之一,它像生命一樣靈動,會歡笑,會嘆息,也會漸漸成熟,一點點老去。

對於人生道理,他並未以訓誡的語氣談起,而只是如探討一般提出自己的看法,給人以頗多回味。也許有時,他會說些見聞歷事,如“斜陽樹下,閒隨老衲清潭;深雪堂中,戲與騷人白戰”;也許有時,他會感嘆起風雅景緻,如“陌上繁花,兩岸春風輕柳絮;閨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歸遲,青駒別易,多情成戀,薄命何嗟”;也許有時,他會閒談起那些憂傷動人的典故,如“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雲不入襄王夢,空憶十二巫山”。往往他還未談起道理,便已情境至處,心意自處,使人豁然開朗,有所頓悟。

慧心之書,理應反覆推敲琢磨。多讀便多悟,常常思考,細細品味,也許書中自成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