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精選6篇)

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56個民族,56支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歌唱出我國大民族的國情和56個民族團結統一的美好景象。在歷史的發展中,民族不斷統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有很多關於民族團結的小故事發生。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精選6篇)

  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 篇1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爲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爲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係。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讚。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着王昭君。

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于。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于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

後來,王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裏,哪裏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裏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

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峯,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 篇2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今天人們把文成公主譽爲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爲過。

唐太宗貞觀12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鬆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鬆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讚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爲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對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

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於貞觀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這支隊伍,除了攜帶着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

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着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而遠嫁,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製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曆法、醫藥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 篇3

爲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孝文帝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爲了這個,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惱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佈退朝,回到宮裏,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纔我向你發火,是爲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麼樣?”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着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衆,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裏。諸位認爲怎麼樣?”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

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麼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裏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爲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麼。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爲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爲什麼我就不能遷呢?”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 篇4

新疆——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個天山腳下是我可愛的家鄉:烏魯木齊市,在這裏你會看到熱鬧非凡的大巴扎,熱情的少數民族商人,有幸還可以品嚐到他們親手做的美食,保準你流戀忘返。這裏就像一顆正在蓬勃生長的大樹,每個民族是這棵大樹的葉子,祖國就是太陽,祖國好的政策是莖葉,然而這棵大樹的生命和根——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

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生活着13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依然和睦相處,靠的就是民族團結。在這裏每天都會上演民族團結的樂章,在我的身邊也發生過類似的故事,讓我說給你聽吧:在寒假的某一天早上,我懶懶的睡在牀上,舅媽帶着表妹出去了,舅舅也是值班走了,陸陸續續都忙去了,在家裏就剩下了我和將近90歲的姥姥,我躺着躺着,實在是躺不下去了,就起牀把家裏打掃了一遍,問了姥姥想吃什麼飯,姥姥說這幾天都在吃米食,想吃湯飯,我準備了一下食材,在廚房準備做菜時,我突然聽到姥姥的聲音,趕緊跑過去,看到姥姥在衛生間的門口摔倒了,臉色蒼白,說不出話來,我下意識的扶我姥姥起來,但是姥姥太重了,我根本擡不動她。

當時穿着睡衣,光着腳,到處亂跑,不知道如何是好,敲了鄰居的門,都去上班了我又跑到樓上樓下,沒有強壯有力的年輕人幫我,我特別着急,突然腦海裏浮現出了警察的畫面,接着我想到了保安室的保安叔叔,一口氣光着腳從9樓跑到了1樓,奔向了保安室,一見到保安我就語無倫次,一邊哭一遍比劃,終於說清楚了,保安叔叔立即跟我一起上了電梯,我在電梯裏哭的稀里嘩啦的,保安叔叔是維吾爾族,不停地安慰,到了我家的門口,看到姥姥躺在那裏直喊疼,看的我心疼的啊,一直在不停地哭。

保安叔叔很冷靜的擡起姥姥的頭,墊了枕頭,發現姥姥墊枕頭不舒服,一個手撐着姥姥的頭,一個手拿出手機給120打了電話,找到了最近醫院救護車的聯繫方式,讓他們儘快過來,從頭到尾,他比我還緊張,彷彿懷裏的老人是他的親人一樣。我在慌亂中忘了通知舅舅、舅媽了,我一個一個打了電話。不一會兒的功夫,救護人員來了,把姥姥擡走了。第二天姥姥回來了腿上打着石膏,尾骨骨折了,每次我上學、下午回家,保安叔叔總是會問我姥姥的狀況。

這就是暖心的民族團結,這樣的小故事每天都會,各民族之間已經把互幫互助當成了自己的責任,我們堅信新疆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的。

  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 篇5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樹上的桑子熟了,幾個小夥伴相約到附近麥田邊的桑樹吃桑子。到了樹下,大夥兒歡呼雀躍、爭先恐後的往樹上爬。正在大家吃得歡的時候,突然“咔—嚓”一聲,一位同伴腳下的踩的樹枝斷了,說時遲,那時快,他迅速用雙手抓住了旁邊另外一支粗一點的樹枝,才使得他沒有從樹上摔下來。但是,他雙手抓着那根樹枝,懸在半空中上也不是,下也不是,他開始呼救,“救—命—呀!”其他夥伴聽到樹枝斷的響聲和同伴的呼救聲得知發生了意外,但由於樹葉茂密卻看不到具體情形,因爲着急,一時半會兒也下不了樹。

附近農田的維吾爾族大叔聞訊,急忙跑到樹下,看到樹上懸着一名漢族小孩兒,用維吾爾語說了幾句。由於語言不通,他說的話掛在樹上的夥伴一句也不明白,大叔開始一邊說一邊比劃。大叔的意思大概是:附近也沒有什麼可以用得上的工具,他個頭高,站在樹下,要夥伴雙腳踩在他的肩上,大叔扶着他,幫他下來。樹上的夥伴開始有點害怕,大叔再三勸說,夥伴的雙手長時間抓着樹枝有點吃不消,才決定試一試。大叔足足有一米八的個兒,夥伴顫顫巍巍的踩在大叔的肩上,大叔用雙手抓住夥伴的小腿,讓他放開手中的樹枝,大叔要夥伴向下蹲,抓住他的手,然後大叔緩慢的蹲下,這時其他的夥伴也已經從樹上下來了,急忙上前搭把手,就這樣夥伴順利的從樹上下來了,大夥們非常感激大叔。可是大叔的衣服被踩髒了,同伴覺得很不好意思,執意要給大叔洗衣服,大叔只是微笑着擺擺手,回去繼續勞動了。

很多年過去了,這件事依然清晰的刻在我的腦海裏。對於從小生活在新疆的人們,民族團結與我們息息相關。加強民族團結是新疆各族人民職責之所在。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學習身邊的民族團結模範,自覺用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加強民族團結不一定要做驚天動地的事,一句問候,一個舉動,也可以增進民族感情。民族團結無小事,這是一種態度。買下賣酸奶的維吾爾族大姐最後一碗酸奶,讓她能夠早點回家照顧家人;買下賣桑子的維吾爾族小女孩最後幾碗桑子,讓她能夠早點回家吃上熱乎乎晚飯。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小事,體現的卻是民族團結的“大勢”。

  民族團結的經典小故事 篇6

昭蘇縣阿克達拉鎮的冬天已經來臨,工作組、村幹部帶着7萬元慰問金,遠行20多公里來到結親幫扶的7戶貧困戶家裏,帶去黨和政府的關懷,帶去工作組和村幹部的慰問。年初工作組組長季哨鷹一住村,就來到冰天雪地的蘇勒薩依牧業村,一一查看貧困戶的危房,在多次實地查看危房情況後,協調有關部門,爲7戶結對幫扶的危房貧困戶新建富民安居房,9月底交付使用。哈力克葉扎洪接過工作組組長季哨鷹送來的一萬元扶貧獎勵資金,激動得熱淚盈眶:“我的丈夫得病去世了,兩個孩子還小,沒有經濟來源,房子蓋好了,還差施工單位一萬元欠款,現在我可以結清欠款,安心住進新蓋的房子,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工作組、感謝村幹部!”

  結親幫扶

3月初,工作組召開結親幫扶座談會,工作組、村“兩委”與14戶貧困戶簽訂結親幫扶協議,成立合作社、發展庭院經濟,通過創業增收帶動貧困戶脫貧。工作組積極組織村裏的返鄉大學生,先後成立了哈薩克手工刺繡和奶製品加工兩個牧民合作社,帶動90多名婦女和20多名貧困戶通過創業增收,脫貧致富。工作組爲結親的14戶貧困戶購置菜苗,及時種植到每一戶貧困牧民的庭院,爲6戶貧困戶發放了300只雞苗,爲2戶牧民新建了蔬菜大棚,14戶貧困戶通過養雞種菜增加收入。

  蘇勒薩依村舉辦村民聚餐團圓會

在開展結親幫扶的同時,工作組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年主題活動,營造各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從年初以來,組織開展了加強民族團結演講比賽、民族團結故事大會、民族團結進步年知識競賽、古爾邦節各民族村民同吃團圓飯等活動,積極營造民族團結、鄰里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參加活動的羣衆超過800人次。共青團員巴合提努爾·薩恆德克在獲得民族團結知識競賽一等獎時發表獲獎感言:“作爲年輕人,平時開店忙自己的生意,沒有機會系統學習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通過這次參加村裏組織的民族團結進步年知識競賽活動,使自己認真地學習了相關政策和知識,增進了‘五個認同’‘六個相互’意識,各民族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更加堅定了。”孤寡老人吾倫別克·沙巴斯在村委會大院參加民族團結聚餐,喝着肉湯吃着抓飯特別高興,激動地對工作組說:“每年過古爾邦節,雖然工作組、村幹部都會來慰問,送來節日的祝賀,但一個人過節有點冷清,今天和40多名鄰居、好朋友一起聚餐祝賀節日,特別有意義,圓了我的團圓夢,村委會就是我的家,村民就是我的家人,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加強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