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關於梅蘭芳的勵志故事(精選8篇)

關於梅蘭芳的勵志故事(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爲大家帶來了關於梅蘭芳的勵志故事(精選8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關於梅蘭芳的勵志故事(精選8篇)

  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篇1

1952年,梅蘭芳在武漢大舞臺演出《鳳還巢》,京劇演員王琴生和徐元珊在前臺樓上觀摩他的演出。戲詞中有一句“何況那朱幹歲甚是不端“,每當唱到這時,一向都有叫好,但那天卻沒有。王琴生和徐元珊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晚上回到旅館吃夜宵時,王琴生跟梅蘭芳提起此事。梅蘭芳很認真地問:“什麼緣故?“王琴生說:“您往常唱到這句,臉都朝外,今天卻衝老旦去了,給觀衆一個偏臉,聲音也傳到後面去了,所以觀衆既聽不清您的聲音,也看不到您的表情,因而沒有掌聲。“

梅蘭芳認爲很有道理,第二天在演出時,糾正了頭天的錯誤,果然贏得了一個滿堂彩!

一次,梅蘭芳在某地大戲院演出他的拿手好戲《殺惜》,場內喝彩聲不斷。可是,梅蘭芳卻在滿場讚許聲中注意到一個衣着樸素、年近六旬的老先生,一直在搖頭,從沒讚揚過一聲。梅蘭芳看在眼裏,也記在了心裏。

演出結束後,梅蘭芳來不及卸裝,就用包車將老人請到家中,恭恭敬敬地說:“說吾孬者,乃吾師也!先生必有高見,請一定賜教。“這位老先生見梅蘭芳如此誠懇謙虛,十分感動,說道:“梅先生飾劇中人閻惜姣上樓與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可你爲何卻演成八上八下?請問這是哪家傳授的?“梅蘭芳聽了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疏忽,連聲稱謝不止。

以後,梅蘭芳每到該地演出,一定要請這位老先生到戲院前排就坐,看戲指教。而且對他的批評指正,梅蘭芳總是虛心接受,細心揣摩,使自己的演技精益求精,完美無疵。

學藝需要指導,需要幫助,因而需要老師。許多人以爲只有那些對自己在藝術上循循善誘和讚揚宣傳的人才是自己的老師。梅蘭芳不是這樣,他有一句名言:“說吾孬者,乃吾師也。“表現了他在學藝過程中的態度與寬闊胸襟。

正是梅蘭芳先生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才使他的表演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好看,也最終成爲一代京劇大師,京劇“四大名旦“之首。他塑造的天仙美女、貴妃宮姬、名門閨秀、巾幗英雄等藝術形象無不形神兼備,被尊稱爲中國的京劇藝術大師。他還對唱腔、唸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各方面都不斷有創造性的發展,形成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梅派“。其唱腔嗓音寬、亮、響,音色甜、脆、圓、潤、水五色俱全,因而“梅派“風格具有“富麗堂皇“之稱。把京劇帶入世界最高藝術殿堂的代表人物就是他。

愈是有本領的人,愈是懂得謙卑的人!與人相處時,要懂得謙虛,不必自吹自擂,那樣只會遭人白眼,使你身邊的朋友離你而去。謙卑者能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發現自身的不足,並不斷改正與提高,這其實是成長的一個捷徑!

  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篇2

梅蘭芳(1894—1961),本名瀾,又名鶴鳴,小名裙子、羣子,字畹華,一字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搜索,藝名蘭芳原名梅瀾,祖籍江蘇泰州,生於北京。

他是卓越的戲曲家,京劇表演藝術家,我國傳統戲曲的代表。青年時代從藝在京劇表演藝術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後來又勇於革新,編演新戲,使京劇在各方面都出現了新面貌。他所創立的“梅派”藝術,繼往開來,影響深遠。

他還是讓京劇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大師。梅蘭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藝術界和人民羣衆中享有極高聲望。

刻苦學藝梅蘭芳出生在一個京劇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劇的名演員,是演旦角的。父親梅竹芬也是京劇演員,在梅蘭芳四歲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師和笛師,爲京劇、崑曲伴奏,會戲很多。梅蘭芳在長輩的薰陶下,從小就喜歡看戲、聽戲。

八歲的時候,他開始學戲了,學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學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說。這就需要刻苦練習。一開始他的天賦條件並不好。有時候一齣戲,老師教了多時,他還沒有學會。有一次,一位老師見他學得慢,生氣地說:“不行,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就放棄了他。

梅蘭芳臉紅了。他下決心一定要學出樣子來,就用心琢磨、反覆學。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會了,他卻要唱二三十遍。漸漸地,他練出了一條又寬又亮又圓潤甜美的好嗓子,唱出來讓人特別愛聽。成名之後,他有一次又見到最早教過他的老師。老師不好意思地說:“我那時候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您別這麼說。”梅蘭芳說,“我受您的益處太多了,當初要不是挨您一頓罵,我還不懂得奮發上進呢!”

梅蘭芳小時候,眼睛有點近視,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氣。而旦角在臺上的眼神特別重要。怎麼辦呢?後來他養了幾隻鴿子。每當鴿子飛起來後,他就用眼睛隨着鴿子飛翔而轉動,越望越遠。這樣天長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沒有了,變得特別有神,直到老年,在舞臺上演出,還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總以爲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是天賦條件好,其實應主要歸功於他的刻苦學習,努力鑽研。

唱紅了梅蘭芳從十歲起就登臺演戲了。十四歲那年,他搭喜連成的戲班,正式參加演出。

“喜連成”後來改名叫“富連成”,是我國最有名的京劇科班,培養了許多京劇名演員,像侯喜瑞、馬連良、譚富英等。梅蘭芳和這個戲班一起演戲,又學了不少戲,豐富了自己的表演經驗。

  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篇3

上世紀二十年代,京劇《霸王別姬》紅遍中國,梅蘭芳飾演的虞姬惟妙惟肖,贏得了衆人的喜愛。一次,梅蘭芳演出時,有位老者在臺下喝起倒彩:“什麼名角,舞劍都走了樣,還敢登臺!”隨後,便起身離開了。

演出結束後,梅蘭芳問起此事,有人勸解道:“一個老頭胡言亂語,您何必在意!”梅蘭芳沒有多言,而是託人打聽到了老者的住處。

這天,梅蘭芳來到老者住處,一見面便鞠躬說:“我戲演得不好,特來向您求教。”

老者卻一口回絕:“您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

梅蘭芳又鞠了一躬,說:“晚輩一心想弘揚國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

老者還是搖搖頭,梅蘭芳繼續鞠躬懇求,老者這才說:“看你如此有誠意,我就指點一二吧。其實你演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你舞了男人的劍法,這與虞美人的身份不符啊!”梅蘭芳聽完,當即跪拜,向老人求教。

那之後,梅蘭芳跟老者學習了男女不同的舞劍方法,並應用到表演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們都誇梅蘭芳謙遜好學,他說:“我知道自己劍術不佳,有人批評指正,當然要虛心學習。”

一個人在風光無限時,也要保持謙虛的品格和冷靜的頭腦,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篇4

1953年,豫劇《穆桂英掛帥》來滬演出。得知馬金鳳會親自登臺表演,梅蘭芳喜出望外,一連買了三場戲票。每當馬金鳳扮演的穆桂英披掛上臺時,他就細心揣摩她的一招一式,以及唱腔、身段和表演,甚至連一個表情也不放過。

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後,梅蘭芳走進後臺恭賀馬金鳳演出成功,同時邀請她去家中做客。此消息傳遍了整個豫劇團,師兄師妹無不羨慕萬分。有人說:“能去大師家真是三生有幸啊!”還有人說:“去了之後一定要虛心求教!”

第二天下午,馬金鳳登門拜訪。一見面,她便深鞠一躬,嘴裏說:“還請梅大師多多指教”。梅蘭芳忙扶起她,笑着說:“今天可不是我指教您,而是請您指教我的。”馬金鳳大吃一驚,心想自己不過在豫劇界稍有名氣,而眼前的人則是享譽全國的京劇大師。論舞臺經驗、唱腔,任何一點都堪稱戲曲界的標杆,自己怎麼敢班門弄斧呢?想到這裏,她一邊後退,一邊擺擺手道:“實在不敢當。”

梅蘭芳見狀,誠懇地說:“多年來我一直有個願望,將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爲京劇。早年間我曾扮演過小穆桂英,但中老年穆桂英還從未嘗試過,尤其是她掛帥上陣這個階段。您演的穆桂英很出色,所以我真心向您請教。”聽到這裏,馬金鳳原本惴惴不安的心平靜了許多,她不再推讓,而是大膽地將自己扮演穆桂英時的心得向梅蘭芳一一分享,例如老年妝如何表現,聲音、語速怎樣把控,服裝、道具有什麼特點等。

爲了塑造好一個角色,梅蘭芳撇下身份虛心求教。在他的努力下,京劇《穆桂英掛帥》一經推出便場場爆滿,最終成爲梅派經典之作。

  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篇5

梅蘭芳的琴師、86歲高齡的姜鳳山做客央視,做了一期關於梅蘭芳的專題節目,他對梅蘭芳的爲人和演技讚賞有加。

其間,他講述了一件梅蘭芳的往事。那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而且,那個錯誤已經成爲沿用至今的經典。

那是早年,梅蘭芳與人合演《斷橋》,也就是《白蛇傳》,說的是白娘子和許仙兩個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梅蘭芳在劇中飾演白娘子。劇中,白娘子有一個動作,就是在負心的丈夫許仙追趕她、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時候,她愛恨交加,心中五味雜陳,就用一根手指頭去戳許仙的腦門兒。

不成想,梅蘭芳用力過大,跪在那裏扮演許仙的演員毫無防備,被他這一戳後直接向後仰去,這是劇情裏沒有設計的動作。可能是梅蘭芳入戲太深,把對許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頭上,才造成了這樣的失誤。眼見許仙就要倒地,怎麼辦?梅蘭芳下意識地用雙手去扶許仙。許仙是被扶住了,沒有倒下。可梅蘭芳馬上意識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負心郎許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這戲不就砸了嗎?大師到底是大師,梅蘭芳隨機應變,在扶住他的同時,又輕輕推了他一下。

所以,動作就由原來的一戳變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白娘子對許仙愛恨交織的複雜心情。這個動作演得出神入化,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扭轉了過來,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於是,在以後的演出中,梅蘭芳就沿用了這個動作,而且,其他劇種也都移植採用了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成了經典之作。

姜鳳山說到這裏時,用了一個詞:敗中取勝。

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都是難免的,關鍵是出現失誤和錯誤以後怎麼去對待,怎麼去處理。

處理不當,會釀成事故,導致全盤失敗;處理得當,則能敗中取勝,化腐朽爲神奇。

  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篇6

新中國成立後,身爲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京劇團團長的梅蘭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員一樣上臺演出。一次在北京政協禮堂演《鳳還巢》,梅蘭芳因一時失神,忘記了一句唱詞,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時多做了幾個動作。場上的演員與看錶演的劇團人員都認爲,這是梅蘭芳爲加強表演人物偷看時的羞澀感,故意把這句唱詞省略掉了。

演出結束後,當大家紛紛稱讚梅蘭芳的改動非常好,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卻淡淡地笑了笑說:“今天不是我改得好,是我一時失神,把那句唱詞給忘了,沒有辦法才用動作把這個沒唱出來的腔遮蓋過去。這是一出演了多年的經典劇目,我真是對不起觀衆,我應該向大家檢討。”梅蘭芳的話令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心中暗想:“梅先生如果不說,還真沒看出來。”

就這事,後來有朋友對梅蘭芳說:“你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梅蘭芳認真地回答:“對小失誤的放縱,就是對自己人格的放縱,最終必釀成大禍。人的失誤都是有原因的,小失誤往往潛藏着一個人的人格缺陷。比如這件事,我上了臺怎麼能失神呢?還是本身有問題,說到底,是沒把演出放在第一位,沒把觀衆放在第一位。看清危險,警示未來,纔能有長進。”

  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篇7

1920年,著名畫家齊白石應邀參加一個活動,因爲穿着土氣,加之不善言辭,結果無人理睬。這讓他很尷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又走不掉。恰在此時,梅蘭芳走了進來。

彼時,梅蘭芳已是京劇名家,衣着光鮮,捧他的客人極多。但梅蘭芳還是在衆多賓客裏,發現了齊白石。此前他們只是相識,並無深交。但梅蘭芳還是很恭敬地走過去,與齊白石寒暄。此舉讓在座賓客很驚訝,紛紛詢問梅蘭芳主動招呼的`客人是哪位,當得知眼前那位衣着土氣之人竟是畫家齊白石時,賓客也過來寒暄,這纔打破僵局,讓齊白石擺脫尷尬。

事後,齊白石很用心地爲梅蘭芳畫了一幅《雪中送炭圖》,題句雲:“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後來,梅蘭芳想學習畫草蟲,齊白石欣然收他爲徒。

1954年,梅蘭芳準備在上海演出,而當時,程硯秋正在上海演出,卻因爲宣傳不到位,票房很慘淡。彼時,梅蘭芳與程硯秋是亦師亦友亦對手。如果當時梅蘭芳在上海演出,以他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一定會大受歡迎,而本來就票房不佳的程硯秋,想在上海立足就更難了。許多戲迷也期待着兩個人唱對臺戲,想瞧瞧這兩位京劇界頂尖人物,誰勝誰敗。

梅蘭芳並不知程硯秋票房不佳,到達上海後才知道。他不想看程硯秋的笑話,但是他來上海的消息已經被報紙大肆宣傳,而且戲院已經將票售出。就在他爲難之時,當時的戲院書記馬少波,出面勸說讓梅蘭芳放棄演出,以免出現“龍爭虎鬥”的現象。如果放在他人身上,是斷不能放棄演出的,那樣會被人詬病,但是梅蘭芳卻以大局爲重,很愉快地放棄了在上海的演出,而把機會讓給了程硯秋。

後來,梅蘭芳的妻子過生日,程硯秋不僅親自到場祝壽,還送上精緻的禮物。

木匠在教徒弟時很少嘮叨,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注意,留一道縫隙。”對於木匠來說,做活最講究的就是疏密有致,黏合貼切,能不能做好手裏的木工活,縫隙往往很關鍵。做人處世和木匠做工是一樣的道理,與人相處時,留下一道縫隙,就是給彼此留有餘地。

梅蘭芳盛名之下,依然謙遜有禮,時時爲他人着想,處處寬容與忍讓,正是這種爲人處世留縫隙的大智慧,才令他事業一路輝煌,且彰顯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篇8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酷愛花卉,院子裏養了很多花,有雪裏紅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花相芍藥等傳統名花,還有牽牛花等柔弱的花。爲了讓花開得更大更豔麗,梅蘭芳專門買了很多書籍,苦心研究,終於換來了百花競放、芳香馥郁的景象。

隨着梅蘭芳養花的名氣越來越大,一些人也對院子裏的名花覬覦起來,時不時會有幾盆花莫名地丟失。接二連三地丟過幾次花後,梅蘭芳便細細觀察起來。後來,他在院子的後牆發現了幾個腳印,偷花人正是從此處越牆而入。

梅蘭芳的朋友知道後提議:“可以把後牆加高,再往牆頭撒點碎玻璃,這樣就能杜絕丟花的現象了。”梅蘭芳聽完並沒有說話,只是在院子外面轉了一圈,然後便吩咐手下去請泥瓦匠併購買石料。

就在朋友忙着參考加幾層磚,用多少料時,梅蘭芳卻帶着泥瓦匠走到了後牆外面的土路上。“你要修路?”朋友難以置信地問。“是呀,你看這條路坑坑窪窪,要是人從牆上跳下來很容易崴到腳的。”梅蘭芳憂心忡忡地說,“還有這個水坑,積水太深了,很危險,一定要填上。”朋友疑惑地問:“難道你不痛恨那些偷花者嗎?”梅蘭芳微微一笑,平靜地說:“說實話,看到精心培育的花兒被偷,我也很生氣。但是我不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們因此而崴了腳,或者掉進水坑,他們也是人,有平安生存的權利呀。”聽了梅蘭芳的話,朋友低下了頭,對他更加敬重起來。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我們也常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而梅蘭芳的行爲卻遠遠超出了“寬容”的境界,他給予對方的更是一種悲憫的大情懷,是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恰似一條清亮的河流,澄清着沿路的風塵,不僅能夠淨化人的身體,更能淨化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