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心靈雞湯勵志小故事300字

心靈雞湯勵志小故事3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導語:人生處處都存在着真理。那隱藏在撇捺間的文字,幻化成了一則則心靈雞湯小故事,滋潤着人的心靈。今天小編分享心靈雞湯勵志小故事300字,歡迎閱讀。

心靈雞湯勵志小故事300字

  篇一、《沒有一點缺欠的是贗品》

啓功老人在世的時候,我曾拿着一幅蓋有他印鑑的條幅求辨真僞。啓功老人仔細瞅了一會兒,才緩緩地說:“這幅字寫得比我好!”

大師的潛臺詞不言而明。“比我好”固然有自謙的成份,但贗品的臨摹技法可見已出神入化。現在書畫拍賣市場上的贗品很多,除了那些粗製濫造的僞書劣畫外,確實有些贗品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據說,國畫大師張大千就是位臨摹高手,他仿製的作品許多以“真跡”的面目流傳於世。在一次古代書畫作品鑑定會上,着名鑑賞大師楊仁愷先生語出驚人:“那沒有一點缺欠的纔是贗品!”

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上也有王羲之的筆誤,塗抹的瑕疵掩蓋不了“天下第一行書”的輝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長處與缺欠同樣昭顯着一個人的特點與本色,而個性魅力正是一幅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東西。真的無需掩飾,而假的往往極盡“美化”之能事,這就是贗品看似沒有“缺欠”的原因。

所以,一個人犯點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這些“缺欠”是否存在於整體佈局的成功與和諧之中。

  篇二、《經驗失算》

秀才找到大師,告訴大師他一直在販賣布匹,去年在鄰縣又開設了一個店面,售賣的布料質地很好,門面也在縣裏繁華地段,總之什麼都和我們縣裏的其他店面差不多,可生意就是一直很冷清。

大師沉思片刻,帶着他來到山腳下。山腳下通向後山有兩條路,一條路看上去荊棘不多,道路平實,而另一條則荊棘滿地,幾乎看不見路。大師問秀才:“施主,這兩條路只有一條通向後山,你看是哪條?”秀才認真觀察了一下,略有所思地回答:“當然是路面平實的這條。”“爲什麼呢?”大師問。“這條路荊棘少,而且平整,那肯定是走的人多,走的人多了,那就說明這是通向後山的路啊。”秀才胸有成竹地對大師說。

大師一笑,對秀才說:“施主,空口無憑,不如走走試試,到時候定會知道哪條路是通的。”秀才一聽,大師是在懷疑他的判斷,那一定要證明給大師看。於是,秀才選擇了平整的這條路。

傍晚時分,秀才回來了,一臉茫然,對大師說:“大師,對不起,我判斷錯了,這條路是死路。”大師輕笑不語。“可爲什麼它如此平整呢?難道不是走的人多嗎?”秀才又有些不解地問。

大師又是一笑,對秀才說:“你想想,如果你走另外一條路,走一遍就可以過去了,可現在走上了這條路,知道是死路以後還要返回來,來回走兩遍,當然就把這條路踩得很平整了。這就像你做生意,怎麼做一定要思考好,不一定遵循老套路。有時候,經驗會失算,可能害死人。”

秀才聽後,頓悟。

  篇三、《希望的力量》

在馬來西亞召開的一次國際心理學會議上,一位英國心理學家介紹了他做過的大白鼠求生實驗。

他將兩隻大白鼠放入一個裝了水的器皿裏。它們拼命地掙扎求生,能維持的時間爲5分鐘左右。就在這兩隻大白鼠奄奄一息的時候,他立刻放入一塊可以讓它們爬出器皿的木板。結果,這兩隻大白鼠都活了下來。

幾天後,他又將這兩隻大難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同樣的器皿裏做同樣的實驗。結果令人吃驚:兩隻大白鼠竟然可以堅持到24分鐘,比最初能堅持的時間多了19分鐘,接近原來的5倍。也是在這兩隻大白鼠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又立刻放入一塊木板。結果,這兩隻大白鼠又都活了下來。

人們不禁要問:同樣是這兩隻大白鼠,爲什麼在第一次實驗中只能堅持5分鐘,而在第二次實驗中竟然能堅持24分鐘?

這位心理學家解釋說:因爲這兩隻大白鼠在沒有逃生經驗之前,只能憑自己的體力來掙扎求生;而在有了逃生經驗之後,大白鼠多了一種希望的力量,希望在某一時刻放下來的木板能再次救它們出去。它們這種希望的力量,這種積極的心態,這種內心對一個好結果的渴望,正是它們能堅持更長時間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一艘軍艦在大西洋上被德國的潛艇擊沉了,500多名水兵被迫在海水裏等待救援。由於營救艦隻不能及時趕到,致使絕大多數水兵喪生。然而,有十幾名水兵在滅頂之災中卻等到了救援,倖存下來。

後來人們發現,這些倖存者雖不都是體能最好的人,但卻都是求生意識最強、最能堅持的人。他們憑着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終於戰勝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到了獲得營救的那一刻。“只要我們把希望的大陸牢牢裝在心中,風浪就一定會被我們戰勝。”不管這些生還的水兵是否知道或想到過哥倫布的這句話,但他們的心中都充滿了希望。

希望,能使生命的火焰頑強地燃燒;絕望,卻使生命的火焰快速熄滅。在很多情況下,希望無敵,贏在希望。

  篇四、《你佔據的東西,也在佔據你》

當遇到空洞,我們幾乎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個東西填上。鋪天蓋地的廣告就是在幹這個的,什麼東西,能滿足你什麼需求——房子填滿安全感的洞、鈔票填滿自尊的洞、學歷填滿智慧的洞、消費填快樂的洞——我們努力搞來這一切的東西,按照說明書塞在自己心裏的洞裏面,這讓我們感到一種充實的滿足。彷彿單憑這些東西,我們就已經能成爲想要成爲的自己。

一開始,物質帶來的充實感的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但很快就帶來新的問題——你很快會發現,物質帶來的快樂在逐漸遞減。第一個一千塊錢的快樂,現在需要賺十萬纔有;第一次開捷達的感受也許在寶馬上也找不回來。你於是匆忙投入下一輪賺錢和下一輪消費,等待這輪快感的推背感。但等到快感消失,心裏的洞又露了出來。這促使我們迅速再來一輪這個輪迴——更多的錢,更好的物質,更短的快感,更多的失落,更多的錢……

當物質越來越多填滿心裏的洞,滿足了你的各種全方位的需求,慢慢的你把他們視爲你自己的一部分。你介紹自己的時候先說頭銜,你同學聚會“不經意”透露自己收入,你看衣服先看價格……

因爲你用了那麼多物質填滿你洞,就好像補牙一樣,你開始把這些物質當成“自我”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如果你身處一個什麼都用錢買到的社會,你自然會認爲——錢最重要。無怪很多人會把某個數字的錢做生命目標呢。你肯定自然而然地認爲——財富、物質和儘可能地滿足自己需求,是生命最重要的三個部分。拜金、成功學和享樂主義,三者合謀,構建出這個建立在物質之上虛假自我的騙局。

用物質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劇是:沒有人的能力能跑贏慾望,總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東西,卻無力地發現,那個空洞還在。物質也許能帶來短暫的一次次快樂,而絕非幸福。快樂和幸福,本就是兩個東西。

  篇五、《以愛對恨恨自消》

凱西一直都痛恨她的父親,他是個酒鬼,酒後經常打罵凱西,有時甚至還用馬鞭打母親。凱西從小就對他怕得要命,有時,凱西被嚇得藏在牀下或桌下。許多人都認爲,凱西痛恨父親完全是正當的。然而,凱西的這種持久的憤恨給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和父親一樣,凱西常常會爲因爲一些小的差錯而打罵人。她的行爲使她丟掉了一份份工作,她和許多人相處得既緊張又無趣。她的痛恨與苦惱最終傷害了她的健康,她患上了頭疼、胃病和關節炎。儘管醫生爲她的病盡了最大的努力,她仍然感染了許多疾病,體弱不堪。

凱西知道,如果她學會了寬恕父親,她的狀況會好得多。於是,凱西在內心深處一直提醒自己:“要得到寬恕,你自己必須寬恕他人。”她開始了艱難的寬恕歷程,她這麼說了一句:“我寬恕你這個該死的。”最初,這樣做很困難,凱西感到自己有些不誠實,因爲她心目中一點也沒有寬恕父親。但她堅持了下來,口中的語言也變得緩和了。不久,她就不再說“你這個該死的”了。當她瞭解到父親對他們如此殘暴的原因時,她開始可憐他。最後,她對父親有了真正的愛。凱西寬恕了父親之後,她也開始寬恕並且愛自己了。最終,她擺脫了身體的各種疾患,走向新的生活。

凱西的經歷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會怨天尤人,煩惱不堪,多半是因爲我們缺少一顆寬恕別人的心。生活中,誰都難免會受到別人有意無意的傷害,如果因此耿耿於懷,任傷害轉化爲心靈上的毒瘤,那麼,最終受到更大傷害的會是自己。記住仇恨又能如何呢?痛恨別人,對別人毫髮無傷,自己卻被怨恨關進自造的監牢,禁錮了自己的心靈,飽受煎熬。想要減輕傷痛,寬恕是最好的方式。

俗話說:“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告訴我們對人要寬恕,寬恕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以寬恕的心態對人,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密切。寬恕是通向快樂的階梯,用一顆寬恕的心看世界,胸懷自然就變得博大起來。寬恕別人而使自己活得快樂,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爲呢!

釋迦牟尼說,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缺乏寬恕,把怨懟積壓在心底,只會陷入積恨難消的惡性循環。選擇寬恕,也就走出了怨恨的泥淖,揮別黑暗,迎來生命中的豔陽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