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古人勵志故事

古人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古人勵志故事1

瞿土新

古人勵志故事

一位客人來到某人家,看到主人家火爐上的煙囪是直的,旁邊有很多木頭。客人告訴主人,煙囪應該換,木頭應該移走,否則將來可能會發生火災。主持人沒有發表任何評論。

很快主人的房子着火了,鄰居們趕緊去滅火。最後,火被撲滅了,因此主人烹調了羊,屠宰了牛,款待了鄰居,以獎勵他們對滅火的貢獻,但沒有邀請提議他移除木頭和更換煙囪的人。

有人對主持人說:“這是一個;如果我聽了那位先生的話,我今天就不會準備宴會了,也不會失火。現在我以功績獎勵你。最初向你求婚的人並不感激,但滅火的人是一位客人。真的'很奇怪“主人突然意識到,趕緊邀請提出建議的客人喝一杯。

管理經驗:一般認爲,一個能夠處理或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各種棘手問題的人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事實上,這是可以討論的。正如俗話所說,“我們必須;預防比治療更重要,治療可以在問題發生之前預防問題,而不是在問題解決之後。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問題的預防者,其實比企業問題的解決者要好

古人勵志故事2

小缺點釀成大悲劇

越王勾踐擊敗吳國以後,越國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做起了生意並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人稱陶朱公。

陶朱公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囚禁於楚,范蠡的家人想將兒子贖回來。但范蠡說:“殺人償命,這是天理,我的兒子也不能例外。我只希望讓他不要在街上示衆。

於是他讓小兒子帶上許多錢去楚國。范蠡的大兒子卻堅持要替弟弟去,范蠡只好同意。臨行前,范蠡給他一封信,要他交給自己的老朋友莊先生,並囑咐說:“他到了那裏,把帶去的黃金都交給莊先生,讓他代你處理。”

到了楚國,大兒子好不容易纔找到莊先生的住處,交給他書信和黃金。莊先生收下之後說:“你的事情已經辦完了,趕快離開這裏吧。”范蠡的大兒子覺得這是一個貪財和人。

其實莊先生只是把那些錢當作信物,待事情辦成後再如數奉還。他雖然看起來很窮,但他的廉潔正直廣爲人知,在楚國有極高的威望,楚國的一些大臣們都把他當作老師一樣對待。

不久,莊先生晉見楚王,說:“臣夜觀天象,發現有個星宿的位置有些異常,這有害於楚國。只有積德行善才能避禍消災。”楚王想了想,傳旨封存所有的國庫。

大兒子也並沒有離開,而是繼續在楚國住了下來,並結交了一些貴族。一個貴族告訴大兒子:“每次大赦前,都要封存國庫,楚王昨晚已派使者封存國庫了,看來又要大赦了。”

範家大兒子聽後高興極了,但又一想,我弟弟出來,這是國王的恩賜,那老頭憑什麼白拿那麼多黃金呢?於是登門去取那錢財。

就來到莊先生家,說:“我聽說國王準備大赦,我的弟弟馬上就要出來了,特地來向您辭行。”

莊先生明白他的`意思,說說:“你把帶來的黃金也帶回去吧。”大兒子不客氣地取走了黃金。

但是他走後,莊先生感到心裏很窩囊,於是又去面見楚王,說:“我上次說星象不好,大王就要大赦,這太好了。但我聽到人們議論說,大王你其實是爲了陶朱公的兒子才實行大赦的,因爲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我們楚國,他家拿了許多錢來賄賂我們楚國的大臣。”

楚王一聽大怒,下令將範家的二兒子先殺死,然後再實行大赦。

大兒子將弟弟的屍體運回了家,他的家人都很悲痛,唯有陶朱公說:“我知道他這一去,他的弟弟一定會死。他不是不愛他的弟弟,只是捨不得花錢。他小時候吃盡了苦,知道謀生的艱難,所以生活非常節儉。至於他的小弟弟,他生出以後就看到我萬貫家財,所以花錢像流水一般。我派小兒子去,就是看他捨得花錢。而大兒子卻硬是要去,他這一去,我就一直在等我二兒子的屍體回來。

陶朱公的長子由於過分看重金錢,結果卻因小失大,害了自己弟弟的性命。

古人勵志故事3

外出

在古代,兄弟倆帶着一個手提箱出去。一路上,沉重的行李箱使兄弟倆上氣不接下氣。他們必須在左手累的時候換右手,在右手累的時候換左手。突然,大哥停了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在扁擔上掛了兩個手提箱,一個左一個右。他在路上撿起兩個箱子,發現容易多了。

將這兩個故事聯繫在一起可能有些牽強,但它們確實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故事中的小兵和兄弟是幸運的,而故事中的.船長和兄弟更幸運,因爲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幫助自己!

管理經驗: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是否都明白,在前進的道路上,消除他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只是爲自己鋪平道路?

古人勵志故事4

周昉改畫的故事

唐朝時候,有一天,都城長安的章敬寺前,人舉熙攘,熱鬧非凡。大夥兒圍着一幅壁畫的草圖,評頭品足,議論紛紛。有的讚揚它的妙處,有的指摘它的缺陷。

人們都只顧看畫,誰也沒有注意到人羣中有一個人舉止與衆不同,他不看畫,卻在側耳細心傾聽各種議論。這個人就是壁畫的作者,名叫周昉,字景玄,是唐代著名的畫家。

當時,唐德宗命他畫章敬寺的壁畫,他接受任務後,苦苦琢磨,精心構思,有時甚至睡夢中都還在念叨着如何作畫。畫好草圖後,本可一氣呵成,但周昉沒有這樣做。他想,輕率從事,草草求成,是決不能取得突出成就的,於是,就想了個巧妙的辦法:揭去遮在畫上的帳幕,讓衆人批評指點。

因章敬寺與長安的東門緊緊相接,是各界人士的'出入要道,所以周昉的畫就廣泛徵得了羣衆的意見。他按照這些意見,認真修改,畫稿越改越好,一個月之後,誰也挑不出毛病了,他才最後定稿。畫成之後,觀衆讚不絕口,評爲第一流的佳作。

古人勵志故事5

王羲之刻苦練字

王羲之年輕時,他刻苦練字。據說他練習書法時用的毛筆堆成了一座小山,叫做“筆山”。他的房子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經常在這個池子裏洗毛筆和硯臺。之後,小水池裏的水變黑了。人們稱這個小水池爲“墨水池”。長大後,王羲之寫得很好,他仍然每天練習。有一天,他在書房裏專心練字,忘了吃飯。女僕送給他最喜歡的蒜泥和饅頭,並勸他吃。他似乎沒聽見,但他埋頭寫作。(經典句子)女僕別無選擇,只能告訴他的妻子。當妻子和女傭來到書房時,他們看到王羲之把一個沾了墨水的饅頭送到他們的嘴裏,把他們的嘴弄黑了。他們忍不住笑了。

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書法,邊看書法,誤把墨水蘸在蒜泥裏。妻子痛苦地對王羲之說:“我不知道;照顧好你的健康!你的書法很好。王羲之擡起頭回答:“雖然我的文字很好,但都是前人寫的。如果我想有自己的寫作方式併成爲一名作家,我必須努力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探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一種優美流暢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讚他的作品像彩雲一樣簡單易懂,像飛龍一樣有力。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傑出書法家之一。

古人勵志故事6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着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爲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爲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爲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着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爲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爲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爲“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着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啓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裏,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爲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爲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爲美談,激勵着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爲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爲了早早起牀,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牀,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牀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牀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爲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張三丰創太極》

張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實,號三豐,又號元元子,因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時被封爲“通微顯化真人”。關於他的傳奇故事當時曾經廣泛流傳於民間,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們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吧?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柔中帶剛!你知道張三丰到底怎麼創造的太極拳嗎?

《諸葛亮餵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爲了上學,發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爲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爲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古人勵志故事7

陳平忍辱負重,刻苦鑽研

陳平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大臣。當他年輕時,他很窮,依靠他的兄弟。爲了維護父親的.生命,在家庭中大放異彩,不在生產和學習中閉門造車,他沒有得到嫂子的容忍。爲了消除兄嫂之間的矛盾,他一再忍辱負重。隨着嫂子的緊張,他終於受不了了。他離家出走,想周遊世界。被哥哥收復後,他不顧過去的委屈,哥哥和嫂子秀在當地都很有名。最後,一位老人來免費教書。學成後,他幫助劉邦取得了一定的霸權。

古人勵志故事8

鍾隱賣身學畫

五代時期,有一位叫鍾隱的青年,喜歡畫禽鳥竹木。他平素以郭乾暉爲師,描摹郭乾暉的作品,學習郭乾暉的技法,已經初露頭角。遺憾的是,他一直沒有見過這位老師。

爲什麼鍾隱不去拜師呢?原來他從旁瞭解到,郭乾暉老師雖譽滿畫壇,獨樹一幟,但有個特點:畫法祕而不宣。無論誰去找他求教,他也不教,而且連讓人家看一看作畫過程也不答應。

鍾隱求師心切,因爲他不滿足於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還想提高一步。在郭老師拒不收徒的情況下,自己怎麼辦呢?他想了好久。

終於,辦法給他想到了—改名換姓,賣身郭家爲奴。這件事鍾隱做得很祕密,不露一點風聲。郭乾暉呢,只把他當奴僕看待,也未留心。這樣,鍾隱學畫的機會有了。端茶倒水之機,他可以瞧上幾眼,夜深人靜之際,他又細心琢磨。不多久,郭乾暉的繪畫技巧,他幾乎全掌握了,有時沒人在場,他還練上幾筆,心中十分高興。

一天,鍾隱心中忽生畫興,便提起畫筆在郭家的粉牆上畫了一隻老鷹:蒼鷹共翠柏,壯志衝雲天,那老鷹的神氣,真象天上飛下來的一般。正當鍾隱凝目沉思之際,忽有客人到。客人一見這壁畫,無不稱讚,說是郭畫師名不虛傳。待到他們向郭乾暉祝賀的時候。郭乾暉弄不清究競是怎麼一回事了。他隨着客人一起走到粉牆前,被那欲擊長空的老鷹驚呆了。他忽然想到:世上學我畫法的,只有鍾隱一人,這老鷹畫得如此之好,莫非……

這時,鍾隱倒頭便拜,說明了求師的'緣由和事情經過,郭乾暉深爲感動,他連忙扶起鍾隱說:“你是位可以深造的好後生,我收你爲徒!”

從此,鍾隱跟着自己久已渴慕的老師,更加勤奮地學畫,終子成爲世人皆知的丹青妙手。

古人勵志故事9

像竹子一樣做人

文天祥小的時候,父親教他讀書,而且總是喜歡在功課之外給他講一些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讓小文天祥受益匪淺。

一天,父親和他在書房讀書,一陳涼風吹來,窗外的竹葉發出一陳細微的聲響。父親喜歡竹子,所以家裏種了好多。小文天祥看着窗外幾百棵翠竹,不禁問道:“您爲什麼這樣喜歡竹子?”

父親拉着他走到窗前指着窗外的.亭亭玉立、硬朗有節的綠竹對他說:“你想想看,竹子還在沒出土的竹筍時就已經有節了,就像人從小就要有節操;而竹子長到了凌雲的高度竹竿裏還是空心的,就像很多人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後依然很虛心一樣;竹葉也不像別的樹葉天氣寒冷就會凋落,現在即使是冬天依然是翠綠的,它有一種堅強不屈的性格。竹子本身也是,你可以將它折斷,但卻不能讓它一直彎曲地存在着,就像人一樣寧折不變。所以說,竹子本身的構造很有寓意,象徵着人的一些美好品質,做人也要這樣才行啊!”文天祥聽得入了神,也從心底萌發了對竹子的喜愛之情。還將“像竹子一樣做人”的話寫成條幅,並當成座右銘貼在牀頭,掛在書桌前,以警示自己。

文天祥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所以他暗下決心:“將來,我不但要爲國家做事,成就一番事業,還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屈不撓。”從此後讀書更用功了,他要像竹子一樣,做很優秀而對社會有用的人。

文天祥長大後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在元朝軍隊入侵宋朝時,他自己招募軍隊,反抗“侵略”。在不幸被俘後,面對高官厚祿的引誘不爲所動,最後被殺,成爲著名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壯節高義,也鼓勵着一代代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