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描寫小雪節氣的古詩

描寫小雪節氣的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小雪,是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此時稱爲小雪節氣。有關小雪節氣的詩,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描寫小雪節氣的古詩

小雪節氣的古詩-夏日懷杜悰駙馬

鮑溶

五月清涼蕭史家,瑤池分水種菱花。迴文地簟龍鱗浪,

交鎖天窗蟬翼紗。閒遣青琴飛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

仍聞聖主知書癖,鳳閣燒香對五車。

小雪節氣的古詩-水

白樸

金盤薦華屋,銀燭照紅妝。歡遊曾得多少,風雨送春忙。只道神仙漸遠,爭信情緣未斷,自有返魂香。

萬木盡搖落,濃豔又芬芳。憶真妃,春睡足,按霓裳。馬嵬西下回首,野日淡無光。不避山茶小雪,似愛江梅新月,疏影伴昏黃。誰喚□□起,呵手染霜。

小雪節氣的古詩-夜泊荊溪

陳羽

小雪已晴蘆葉暗,長波乍急鶴聲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頭月落溪。

小雪節氣的古詩-沁園春

陳睦

小雪初晴,畫舫明月,強飲未眠。念翠鬟雙聳,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密意雖具,歡期難偶,遣我離情愁緒牽。追思處,奈溪橋道窄,無計留連。天天。莫是前緣。自別後、深誠誰爲傳。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兩心長在,須合金鈿。淺淡精神,溫柔情性,記我疏狂應痛憐。空腸斷,奈衾寒漏永,終夜如年。

小雪節氣的古詩-小雪

戴叔倫

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小雪節氣的古詩-春近四絕句

黃庭堅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簾紅日弄朝暉。

年華已伴梅梢晚,春色先從草際歸。

小雪節氣的古詩-次韻張祕校喜雪三首

黃庭堅

滿城樓觀玉闌干,小雪晴時不共寒。

潤到竹根肥臘筍,暖開蔬甲助春盤。

眼前多事觀遊少,胸次無憂酒量寬。

聞說壓沙梨己動,會須鞭馬蹋泥看。

小雪節氣的古詩-初寒

陸游

久雨重陽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僕,賣菜掘頭船。

薄米全家粥,空牀故物氈。

身猶付一歃,名字更須傳?

習俗

吃餈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曬魚乾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羣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吃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羣衆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嚴寒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爲“刨湯”。

小雪易上火:多食清火降氣食物

小雪以後,西北風颳得比較多,這時候北方室內早已供暖,而室外嚴寒。如果人們穿得過於嚴實,體內熱氣散發不出去,就易生“內火”――上火。其表現就是口腔潰瘍,甚至臉上的疙瘩也比平日多。

此外,因爲天氣嚴寒,人們喜歡吃熱食,但是過於麻辣的食物最好少吃,因爲這也會助長“內火”。應多吃白蘿蔔、白菜等當季食物,不僅富含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更能清火降氣、消食。還可喝些湯,如白菜豆腐湯、菠菜豆腐湯、羊肉白蘿蔔湯等,既暖和又滋補津液。

寒爲冬令主氣:警惕寒邪致病

風、寒、暑、溼、燥、火,中醫稱之爲六邪。六邪之中,寒爲冬令主氣,寒爲水氣而通於腎,與腎水相應。由於冬季氣溫驟降,防寒保溫不夠,人體亦易感受寒邪而爲病,因此寒病多發於冬季。

寒邪爲病,其致病特徵有以下三點:

一是寒易傷陽。寒性屬陰,故寒邪侵襲人體時,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全身或局部可出現明顯的寒象。如出現身體溫度降低、手足發涼,甚至出現凍瘡。另外,深重的寒氣,還可以損傷全身陽氣。如寒邪束表,則現惡寒、發熱、無汗等,稱之爲“傷寒”。若寒邪損傷臟腑陽氣者,謂之爲“中寒”。如傷及脾胃,會致吐瀉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則宣肅運化失職,表現爲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腫;寒傷脾腎,則溫運氣化失職,表現爲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腫腹水等;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則可見惡寒蜷臥、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委靡、脈微細等。

二是寒性凝滯。寒邪侵入人體,經脈氣血失於陽氣溫煦,易使氣血凝結阻滯,澀滯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徵。寒勝必痛,由於寒邪侵犯的部位不一樣,所以病狀各異。若寒客肌表,凝滯經脈,則頭身肢節劇痛;若寒邪直中於裏,氣機阻滯,則胸、脘、腹冷痛或絞痛。

三是寒性收引。寒氣主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則氣收”,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襲經絡關節,會致拘攣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如寒邪侵襲肌表,則毛竅收縮、衛陽閉鬱,故發熱惡寒而無汗。

外寒侵襲人體,首先可使用發汗之類的方法。因爲經過發汗之後,毛孔開泄,汗液外出,體溫下降,有些疾病因此就好了。古人總結說,身體發熱雖然溫度很高,但是一經汗出就可退燒。因此,用發汗散寒法治療外感疾病一直是中醫學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烤火發汗、運動發汗以及藥物發汗等。

人體是否發病,關鍵要看人體的正氣是否健旺。同一個條件之下,有的人發病,有的人不發病,關鍵是人體的抗病能力不同,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此,小雪時節,避寒就溫尤爲重要。只有重視外在的氣候變化,來調適自身的正氣,才能祛病於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