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古詩賞析

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古詩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作者爲唐朝詩人杜甫。其古詩全文如下:

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古詩賞析

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

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

【前言】

《諸將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大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論體組詩。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未根除,詩人痛感朝廷將帥平庸無能,故作詩以諷,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境。這五首詩指陳武將們的種種失誤,旨在激勵他們的愛國意識。第一、二首寫吐蕃侵犯長安,發掘陵墓及藉助回紇平定吐蕃,而回紇 、吐蕃又連兵入寇,告誡諸將不應安享尊榮,放棄職守。

【註釋】

⑴胡虜:指吐蕃。

⑵早時:今天早上。

⑶見:同“現”。

⑷材官:武技之臣。

【賞析】

首聯:“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陵墓”:皇帝的墳叫做陵,王侯以下叫做墓。“南山”,終南山。“漢朝陵墓對南山”:是說漢朝皇帝的陵及其大臣的墓與終南山相對。如高祖長陵在咸陽北原,即今陝西咸陽市東北;武帝茂陵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十五里;霍去病墓在茂陵東北二里。長安在終南山之南,是漢高祖建都之地,有險固可守,又在內地,是京都和陵墓所在之處,不容侵犯的意思。然而,在東漢覆亡之際,陵墓卻被髮掘。“胡虜千秋尚入關”;這句緊接上句,好像也是說的.漢朝。但“千秋”是指漢朝陵墓被髮掘的千年之後,則早已是唐朝了。胡虜,指吐蕃、回紇等。關,指蕭關,唐時蕭關在甘肅固原縣北。“尚”,又。這句是說:不料在千年之後(實際不是千年,因七律每句限於七字,故以“千秋”指其概數),吐蕃糾合吐谷渾、党項等族侵入蕭關,攻入長安(唐時京都也在長安),陵墓同樣被髮掘。

次聯:“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日金碗出人間。”

這一聯寫陵墓被髮掘的情況。昨日、早時,極寫陵墓被髮掘得快、景象之慘。玉魚、金碗均皇家用以陪葬的寶物。《西京雜記》:漢楚王戊太子死,用玉魚一對殉葬。“金碗”:戴叔倫《贈徐山人》詩:“漢陵帝子黃金碗。”“蒙葬地”,是說殉葬的珍寶蒙藏在葬地。這又是說的漢朝事,其實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吐蕃等攻入長安,燒燬房屋、殘害百姓、發掘陵墓、無惡不作。只是有些事情,杜甫不好直說,不忍直說,所以寫得含蓄曲折。

三聯:“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斗殷。”

這一聯,寫杜蕃不斷入侵。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糾合紅谷等族,號二十萬人入侵長安,代宗逃往陝州(河南陝縣)。次年,唐將僕固懷恩背叛,引回紇、吐蕃十萬人入侵,京城戒嚴。永泰元年(765年),僕固懷恩引回紇、吐蕃等族十萬人入侵,深入到奉天,京城戒嚴。所以說:“愁見汗馬西戎逼”。“汗馬”,是說在作戰中,馬奔跑出汗,指抵敵危急、緊張。“西戎”,指吐蕃等。這句是說,見吐蕃等的入侵而發愁。敵人聲勢浩大,十分猖獗,他們朱旗閃動,照耀天空,好像北斗星也成爲紅色了(北斗星下對長安)。“殷”,紅色。

末聯:“多少材官司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

“材官”:勇武有謀能征善戰的將領。“涇渭”,指長安西北涇渭二水流經之地,乃吐蕃入侵之路。“多少材官守涇渭”:有多少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良將,扼守涇渭要道呢?據《資治通鑑》載:召郭子儀屯涇陽,命李忠臣屯東渭橋,李光進屯雲陽,馬璘、郝庭玉屯便橋,李抱玉屯鳳翔,內侍駱奉仙、將軍李日越屯周至,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屯同州,鄜坊節度使杜冕屯揚州。其中郭子儀當然是良將,其他的,恐怕很少能及郭子儀。但代宗信任的是太監程元振和魚朝恩,他聽了這兩人的讒言,曾讓郭子儀解除兵權閒居,只是在國難頻仍之時,寵信的太監手足無措,才起用郭子儀,守涇渭之時,郭的兵力也不夠。當時獨孤及上疏說:“擁兵者、第館亙街陌、奴婢厭酒肉。”可見不少武官已趨於腐化,怎麼能擁兵獲勝呢?“材官守涇渭”,是說守涇渭的將領也不算少,但良將少,加之寡不敵衆,於是肅宗決定憑藉郭子儀的威望,使之與回紇談判,借回紇之助。這是失策的做法。但杜甫未明指皇帝昏庸無能,只以“將軍且莫破愁顏”一句責諸將不能禦敵,提醒他們不可忘憂失警。“且莫破愁顏”的“且”字,是暫且的意思,對諸將之腐化雖有諷刺之意,但筆鋒是針對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