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鑑。日日綠盤疏粉豔,西風無處減。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譯文

倚着畫欄遙望西湖,經過雨洗,秋色更濃了,人的心境愈發恬淡。天邊一抹雲霞,將雨後的江山裝點得更加蒼翠明媚,遠處有小山三四座。

什麼時候才能在湖中同泛小舟?等待着去明如鏡子的湖上攀折荷花,荷花在秋天裏已稀疏凋殘,西風想讓它再減已無處可減。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註釋

謁金門:原爲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名。雙調四十五字,前後段各四句、四仄韻。

既望:過去把農曆每月的十五日稱爲望日,十六日稱爲既望。

畫檻:畫欄。

人淡:指人的心境淡泊。

冉冉:迷離的樣子。

艇子:輕便的小船。

鑑:鏡子。比喻波平如鏡的湖面。

綠盤:比喻荷葉。

疏:凋謝的意思。

粉豔:形容荷花。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賞析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是清代詞人厲鶚所寫的一首詞。這首詞的上片寫雨後登樓遠望。“憑畫檻”二句,總寫雨後登樓,憑欄遠望所感。“隔水”二句,寫殘霞冉冉,小山點點。此詞下片寫秋風起,荷葉疏,荷花謝。“艇子”二句,寫想乘艇去湖上折荷花。“日日”二句,寫秋風陣陣,荷葉荷花正逐漸凋謝稀疏。這首詞寫詞人雨後登樓遠望西湖秋景,寄寓了詞人對好景不常,時光易逝的感嘆。全詞圍繞西湖雨後秋景,描繪了“殘霞”、“小山”、“綠盤”、“粉豔”、“西風”,突出了秋色與秋意。全詞色彩鮮明,形象生動。

上闕重在寫景。“憑畫欄,雨洗秋濃人淡。”兩句總攝全詞,前句,點明地點在湖上,後句點明時間在夏末秋初。詞人憑欄眺望,看到的是整令西湖的景色。一個“洗”字形象生動地將西湖蒼翠明淨、了無纖塵的景色呈現在讀者面前。經過雨洗,秋色更濃了,人心則更淡了。岑參《秋夕》詩:“心淡水木會,興幽魚鳥通。”這裏的意境卻更深了一層,即一場秋雨加重了秋天的色調,而人心亦隨着秋日的寥廓變得更加淡恬。這便爲全詞定下了感情的基調。接着,三、四句寫遠景,放眼望去,天邊一抹雲霞,將雨後的江山裝點得更加蒼翠明媚。“小山三四點”,描寫得極爲生動傳神。

下闕由景入情,情從景生。詞人由上片描繪的西湖景色,想到所思念之人。“艇子幾時同泛?”是對所思念之人的殷切期待。“荷花臨鑑”生動地描繪出西湖夏日的風韻,比之歐陽修“無風水面琉璃滑”(《採桑子》)、柳永“十里荷花”(《望海潮》)的名句,則略勝一籌。它將水之清、花之豔、人之樂融爲一體,一併寫出!末二句是說荷花在秋天裏已稀疏凋殘,西風想讓它再減已無處可減。這裏“綠盤”代荷葉,“粉豔”指荷花。雨打走了美好的時光,帶走了與所思念的人相聚的期望,詞人的'遺憾、失望,一腔幽怨均隱含其間。

厲鶚的詞以“幽雋”著稱,其特點是思致幽微,於婉委綿密、醇雅秀潔等風格之外,別具一種審美情趣。這首詞可視爲這方面的代表。詞人在詞中的寄託,使讀者難以瞭然於心。正是這種捉摸不定的表現手法,增加了詞的藝術情趣,贏得人們的喜愛。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創作背景

由詞題得知,這首詞怍於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陰曆七月十六日,乃詞人爲了表現自己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嚮往幻滅後的幽怨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