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詞賞析 集錦15篇

古詩詞賞析 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古詩詞賞析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詞賞析 集錦15篇

古詩詞賞析 1

訴衷情·寒食

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雲頭。

古詩簡介

《訴衷情·寒食》描寫西湖寒食遊覽之盛況。開頭兩句點明地點、時令。“寒食更風流”則是全篇點睛之筆。以下“紅船”、“花外”極寫遊人之盛和西湖的具體環境。“三千粉黛”以下三句,用數字領起全篇精神。“三千”極寫“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樓”寬敞。實際詞人如此爲之的深意是表達富貴榮華都如過眼雲煙的人生感悟。這首寒食詞通篇熱烈,最後歸結到四大皆空的境界:“一片雲頭”。此詞構思新穎,立意深刻。

註釋

①涌金門:西湖地名。

②小瀛州:西湖中小島。

③紅船:彩飾遊船,即“畫舸”。

賞析/鑑賞

此詞寫西湖寒食時節遊人盛況。全詞奇麗清婉而造境空靈,歌詠西湖的詩詞佳作中別饒風姿,構思新穎,立意深刻。

上片開頭兩句點明地點、時令。首句稱西湖爲“小瀛洲”。“瀛洲”爲海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勝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壯浪,着一“小”字最貼切不過。下句“寒食更風流”則是全篇點睛之筆。“風流”一詞本常用於寫人,用寫湖山,是暗將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節,作爲遊覽勝地的西湖更是別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風流”。“更風流”進一層,仍是籠統言之,三句以下才具體描寫,用語皆疏淡而有味。把遊湖大船稱做“紅船”,與“風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厲鶚《湖船錄》引釋道原詩:“水口紅船是妾家”,則紅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樓”則用空間錯位的筆觸畫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畫樓。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湖上飄着一層柔曼的輕紗,過片“晴日暖,淡煙浮”就清妙地畫出這番景緻。於是春花、紅船、畫樓、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畫外還伴奏着簫管歌吹之音樂。於此處下“恣嬉遊”這三字,才覺真力彌滿,遊春士女之衆可想而知。詞人卻並不鋪寫這種盛況,而採有了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手法寫道:“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風滿湖,與“風流”二字照應。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則滿湖遊衆之多更不待言了。“闌干”與“高樓”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閣,使人窺斑見豹。

結尾三句用數字領起全篇精神。“三千”極寫“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樓”寬敞。實際詞人如此爲之的深意是表達富貴榮華都如過眼雲煙的人生感悟。同時語言精整而凝鍊。特別是鼎足對的運用很有趣味,寫隨數目的遞減,景象漸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至最後的“一片雲頭”之句,頗含不盡之意。《維摩經》雲:“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李白《宮中行樂詞》雲:“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作者巧用“浮雲”之喻,於寫足繁華熱鬧之後,著一冷語,遂使全篇頓添深意。

古詩詞賞析 2

望月懷遠——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佳節對着明月懷念親人的詩。詩的開頭兩句話,就直接點出了詩的主題,作者用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的景色――中秋之夜,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主人公仰望着月亮,想起遠在天涯的親人,是不是也在明朗的月光下想着自己呢?這兩句話成爲千古流傳的名句。我也特別喜歡這兩句話。接下來,詩人通過對主人公的“夕起”、“滅燭”、“披衣”等一系列動作敘述,和“怨”、“憐”、“覺”等心理描寫,給我們描繪了主人公因爲思念親人而半夜起牀,在月光下披着衣服,望月相思的動人情景。最後兩句“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表達了主人公想念親人的無奈,和期盼團圓的強烈願望,語言形象真切,溫柔纏綿,回味無窮。

古詩詞賞析 3

古詩詞語言凝鍊,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鑄極大的內涵,在濃縮的語言裏飽含豐富的情感。古詩詞常以抒情言志來反映生活:或抒凌雲壯志,我言婉約柔情;或心憂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嘆身世,或諷喻時政;或描摹事物,或吟詠古今……容天下諸事,抒萬千情思。這就是詩歌流傳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詩詞,人們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譯詩來解說內容,用描述來表現詩境,用抒情來表達感受,用闡釋來點示深意,用呤誦來傳情達意,用評說來賞析美點。總的來說,人們欣賞詩詞的着眼點是詩情畫意。

下面以具體例子對詩歌賞的方法進行說明:

1、字詞品味: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一個“空”字領起,把所有的景緻都染上了靜謐寫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徵,秋雨過後,山村一色,就更顯空曠。“空”境通感空曠的視覺感受,伴隨的是靜寂的聽覺感受。“空”是雙關,即是寫景,也是對佛理的感悟。王維在山村中,追求“空”、“靜”,以獲得心靈的“空”、“靜”。

根據“字詞品味”這種方法,從人物、時空、動靜、聲色、遠近、視聽、剛柔、宏微這些角度賞析:①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②紅杏枝頭春意鬧;③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④山光悅鳥情,潭影空人心。

2、畫面欣賞,如:詩人以泉流之動態襯山村的靜態,以泉流之聲響襯山村之寧靜。“明月鬆間照”寫靜態遠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過鬆林看到斑駁圓月,月亮就像懸掛在樹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懸,月光傾瀉,樹影斑駁,風影移動,姍姍可愛。“清泉石上流”,寫動態近景,喑含水聲,雨後山泉微漲,“石上流”明其線,水線聲亦輕,山村中萬籟俱寂,惟聞水聲潺潺。

請根據“畫面欣賞”這種方法賞析①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③風掣紅旗凍不翻。

3、景物描述:如“竹暄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月光透過鬆枝,灑在潺潺流泉上,斑駁陸離;清泉在山間跳躍,閃閃爍爍,彷彿銀柱擊弦,發出清脆悅耳的輕響;忽然竹林喧動,傳來洗衣歸返的姑娘陣陣甜美的笑語,湖中蓮荷,顫動起來,那是晚歸的漁舟蕩波而過……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圖畫。

請根據這種方法賞析:①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②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③煙籠寒水月籠沙;④《天淨沙·秋思》。

4、意境(畫面環境抒發何種情感)探求: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寫出林木的廣漠,見出秋色的蕭瑟;“蕭蕭”形容風吹葉落的響聲,見出樹葉飄落的情景。“不盡”寫出長江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江水洶涌翻騰的氣勢。繪聲狀勢,音韻悠長,壯闊雄渾,造成一種天下皆秋的蒼茫遼遠的藝術境界,抒發了詩人在動盪不安的社會中辛酸悲苦的心情。

請根據這種方法賞析:①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不覺月光寒;②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5、情感體味: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確對待死亡足以令人欽敬,而在年華漸老之時能正確對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則更爲可貴。“老驥伏櫪”四句把作者對人生的執着追求和不懈進取的精神顯現於紙面。作者以老驥自比,胸中仍有凌雲壯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統一大業的強烈願望。(《龜雖壽》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

請根據這種方法賞析:①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常用鑑賞語言風格的詞:

①清新秀逸 俊美清秀 清幽淡遠 高雅 委婉 含蓄而有韻味 雄放壯闊 慷慨悲壯 雄健遒勁豪爽蒼涼;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淺顯 辭藻華麗 委婉含蓄 簡潔洗練 沉鬱頓挫 渾厚雄壯 明白曉暢 樸實無華 通俗傳神 生動活潑 節奏鮮明 音韻和諧 有聲有色 栩栩如生 氣勢磅礴 親切感人 情景交融 言簡意賅 細緻入微

②手法千變萬化,不拘一格 想象大膽神奇 敘事生動 形象鮮明;語言明白曉暢 通俗易懂 語言純樸自然;感情強烈奔放 真摯動人感人肺腑,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共鳴 抒寫悲憤酸楚之情,鬱悶神傷;內容深刻,富含哲理。

古詩詞賞析 4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翻譯」

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

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爲國家鎮守四方!

「賞析」

《大風歌》是一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凱旋而歸故里,擊築而歌的歌詞。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起兵反漢,劉邦抱病御駕親征。公元前195年,劉邦凱旋而歸,途經故鄉沛縣,乃置酒沛宮,邀家鄉父老子弟歡宴,把酒話舊,感慨萬千,酒酣興起,擊築(按:一種古樂器)而歌。當時,劉邦且歌且舞,由120名少年兒童伴唱,羣情爲之激昂,劉邦歌畢,流下行行熱淚。《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高祖駕崩之後,又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廟裏歌唱舞蹈。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把它作爲在樂府裏經常練習的舊樂章。故漢朝人稱之爲《三侯之章》,後人題爲《大風歌》(始於《藝文類聚》),並紀其盛,曰“歌風臺”,後漢蔡邕以大篆書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這首詩歌只有三句,23字,卻字字金石,擲地有聲,其奮發有爲之志,悲壯豪放;建功立業之心,氣勢磅礴;安邦憂國之慮,凝重深切。可謂壯懷激烈,感人肺腑!

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表意爲:大風颳起來了,雲隨着風翻騰奔涌啊!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羣雄競逐,而天下亂也。”(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羣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羣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按:“羣雄競逐”的“雄”,在《文選》有些版本中作爲“兇”,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叛亂,有誤。)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意思是說,這是我平定天下後,威震四海,而榮歸故鄉啊!威:威力;威武。加:凌駕。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爲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從這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坦率承認:他之所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並不是由劉邦造成的,而是他的運氣好,偶然碰上了這種局面。後來,他終於登上了帝位,這是他抓住機遇,努力奮鬥,充分施展才智的結果。

這兩句,劉邦以自然界的風雲變化,意爲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顯示了劉邦的躊躇滿志。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怎樣得到猛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安得:怎樣得到。身爲皇帝的劉邦認爲,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爲之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爲自己服務呢?從平定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叛亂事件後劉邦的心態分析,可見此時的劉邦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思考。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楚漢戰爭,是劉邦與項羽的智慧較量。在這場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主要是蕭何、韓信、張良等人聚於劉邦麾下,而劉邦又善於用人之長,適才量力謀圖大計。

相傳劉邦與韓信曾經有過一段對話,從這段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劉邦在用人方面的過人之處。劉邦問韓信:“寡人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劉邦又問:“你又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甚爲不悅。韓信接着又說:“皇上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劉邦悅。

由此可見,用人之道,自古帝王無不重視。但真正能用對人才,用好人才,並取得成功的並不多見,而劉邦就是這樣一位集大成者。有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開慶功宴,他坦然地說:“夫運籌策帷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按: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饢(供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統率)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當然,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還與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分不開。這些軍隊,有的是劉邦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由於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但是,這些軍隊也會成爲劉邦的一大隱患。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劉邦,劉邦是無法應付的。所以,劉邦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爲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可是,這些諸侯絕不可能永遠效忠於劉邦。劉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當發現他們一旦有叛亂的跡象,劉邦就會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消滅,以鞏固自己的政權。

《大風歌》是一首即興而作的歌辭,寓意深刻。使我們既能看出劉邦是一位當取天下的英雄,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也能看出他在戰勝西楚霸王項羽,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后,他那興奮、歡樂、躊躇滿志的情態;更能看出他平定叛亂後內心深處隱藏着的恐懼、憂慮、悲哀的矛盾心理。

如果說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爲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個人力量的渺小和安邦定國艱難的傷感。不是嗎?此時酒酣歌舞的劉邦,想起過去自己怎樣戰勝項羽,後來又怎樣平定韓信、彭越叛亂,這次又怎樣討伐英布叛亂,又想到以後怎樣治理好國家,再上哪兒去找擁戴、效忠於他的猛士來幫他守衛疆土呢?這就難怪他借酒當歌“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了。

古人云:詩言志。從《大風歌》可以看出,劉邦決非草莽之輩,而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的英雄;是一個百折不撓,“能鬥智時決不鬥力”,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有高超的用人、馭人能力的帝王。

有一次,項羽、劉邦見到秦始皇的車駕,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回答:“大丈夫當如是!”可見,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也好,項羽也罷,都是英雄。因爲他們都有英雄的生活。故唐代詩人陳陶《歌風臺》詩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詞。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大風歌》是一首並無文飾的口語化的楚辭體歌謠,宋代陳巖肖說:“漢高帝(祖)《大風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真英主也。”(《康溪詩話》捲上)南宋朱熹道:“漢高祖的《大風歌》是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其壯麗而奇偉也。嗚呼,雄哉!”(《楚辭集註》卷一)明代的胡應麟更稱譽《大風歌》是“千秋氣概之祖”。(《詩蔽》內編卷三)清代袁枚評價劉邦“馬上歸來句亦工”,意思是說劉邦馳騁疆場歸來,詩也寫得很好。清代王夫之認爲《大風歌》其神韻所不待論。(《古詩評選》)由此可見,歷代文人、學者對《大風歌》評價之高,推崇之至。

因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創作短歌的皇帝,所以他的《大風歌》被譽爲“千古人主第一詞。”

古詩詞賞析 5

【原文】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葉,能催開春天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註釋】

①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時則訓》:“季夏行春令,則谷實解落。”

②解:分解。

③ 二月:春季的第一個月。農曆二月,指春天。

④三秋:農曆九月,指秋天。

⑤過:經過。

⑥斜:傾斜。

【賞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着,變着法兒撒歡兒,炊煙隨着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着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着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絛,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當它發怒的時候,過江捲起漫天狂瀾,有蘇軾的《赤壁懷古》來證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它引發海嘯,將參天大樹連根撥起,用掌擊碎轎車甩向路溝,用衣袖揮斷成片樹木,狂笑着,輕蔑地看着對它束手無策的人們,視自己爲一列戰車,而世上萬物如螳臂。

當它悲哀的時候,會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似在訴說心中的悲怨與委屈,似小孩在哭泣,聽之也不得不爲之動容。

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風又是強悍的。敏感的風,多情的風,悽婉的風,千姿百態的風,你是人類的朋友,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風,你讓人不得不愛,同時也讓人懼之三分。

【詩人簡介】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

古詩詞賞析 6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回憶往日情緒時所作,豪放飄逸中兼有含蓄。詩人通過對秋蟲、秋霜、孤燈等景物的描寫抒發了感情。表現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雲端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中含有託興意味。

我國古代經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長安這個特定的地點更加暗示美人在這裏是個政治託寓,表明此詩目的在於抒發詩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鬱悶之情。詩人將意旨隱含在形象之中,隱而不露,自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古詩詞賞析 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1、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斷魂:指心裏憂鬱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3、遙指:指向遠處。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賞析:

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本詩寫一個離鄉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綿綿的清明時節慾借酒澆愁的心情。詩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花村,山道灣灣、春雨飄灑,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煙雨畫”。

本詩在1992年香港“唐詩十佳”評選中,被評爲第二佳。

古詩詞賞析 8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魚我所欲也(節選)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9.(2分)指出下面選項中兩個句子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人皆有之

B.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賢者能勿喪耳

C. 所欲有甚於生者 萬鍾於我何加焉

D. 故患有所不闢也 故君子有不戰

10. (2分)指出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A.寥落:荒涼冷落 B. 汗青:竹簡

C. 苟得:苟且偷生 D. 喪:丟掉

11.(2分)請你賞析“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的妙處。

12.(2分)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13.(2分)誦讀下面句子,請分別用“/”把句中一處主要停頓處標示出來。

①捨生而取義者也 ②人生自古誰無死

14. (2分)請你從《過零丁洋》中找到最能體現“捨身取義”的詩句。

參考答案:

9.(2分)D

10.(2分)B

11. (2分)巧借地名錶現對艱難時局的憂懼和眼前處境的慨嘆(手法、內容各1分)

12.(2分)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如未補充賓語“東西”“事情”意思通順的不扣分)

13.(2分)①舍 生 /而 取 義 者 也 ②人 生 自 古 /誰 無 死

14.(2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詩詞賞析 9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爲土灰。”這四句託物起興,興中有理,以神龜和騰蛇爲喻,說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觀規律。

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四句是全詩的意旨所在,也是一直爲人稱道的地方。鳴奏出昂揚之音,突發出慷慨之聲。主張有生之年積極創造,建立功業,名標青史。

3、“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詩人在此好像講養生之道,其實他另有哲理,表達了一種不服老、不信甜蜜的人生態度。

4、“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寫出了農村的優美風光。

5、“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寫出了農家的勞動生活。

6、“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寫出了詩人的依依不捨。

7、“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8、“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是詩人表達了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水。

8、“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俱寂的寧靜氣氛。

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運用擬人手法,表達懷念朋友的思想感情。

10、“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寫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

11、“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嚮往之情。

12、“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

13、“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豈無難,人生就是不但的與“難”作鬥爭,沒有“難”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

14、“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纔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啓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消逝,但新的事物總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斷地出現,生活不因消逝而變得虛無。

16、“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

17、“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生動地再現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和迫切的口吻。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着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

古詩詞賞析 10

不 見

杜 甫

不見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②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

這首詩寫於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

① 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

② 匡山:李白少時讀書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試題】

1.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的詩句有: ,

2.結合具體詞句,分析詩中李白的形象,

3.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或“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2.“佯狂”“飄零”等表現了李白的懷才不遇、疏狂自放;“獨憐才”“詩千首”等表現了他的才華橫溢。

3.①對好友的掛念;

②對李白懷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

③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鑑賞】

這首詩寫於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許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詩用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對摯友的深情。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積於內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了。“不見”二字置於句首,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願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自天寶四載(745)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着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並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度來抒發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着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佯狂”雖能矇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真可”兩字修飾“哀”,生動地傳達出詩人無限嘆惋和同情的心事。

這種感情在頷聯中得到進一步展現。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產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亂臣賊子”李白處以極刑。這裏“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了杜甫與“世人”態度的對立。“憐”承上“哀”而來,“憐才”不僅是指文學才能,也包含着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以蘇武、黃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賈誼、孔子之典來寫他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劇。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於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嗎?“憐才”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就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這一聯仍然意在寫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

深情的懷念最後化爲熱切的呼喚:“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詩意承上“飄零”而來,杜甫爲李白的命運擔憂,希望他葉落歸根,終老故里,聲聲呼喚表達了對老友的深長情意。“匡山”,指綿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時讀書於此,這時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迴歸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開頭慨嘆“不見”,結尾渴望相見,首尾呼應,全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飾。律詩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結合,胡應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詩藪》)杜甫往往打破這種傳統寫法,“通篇一字不粘帶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這首詩就是用的傾訴心曲的寫法,不裝點景物,感情深厚,同樣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採用這種寫法必然要吸收口語、散文的成分入詩,首先是剝落華藻,語言質樸自然,如本詩語言看似平常,卻寫出了對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過散文化使精工整飭的律體變得靈活多姿,便於傳情達意,如本詩用虛字轉折詩意,使對偶不切等。這種律詩改變了傳統的妃青儷白、四平八穩的老調,增強了律詩的表現力。

古詩詞賞析 11

古詩詞賞析:《絕句》

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賞析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這裏用一個“上”字很巧妙。這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詩人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像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畫,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詩句的生機。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着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 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爲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 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爲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爲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纔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爲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着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賞析

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爲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共分三個部分。

前八句爲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友人即將登上歸京之途,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和美麗的春天一起到來。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即”、“忽如”等詞形象、準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接着四句寫雪後嚴寒。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風停了,雪不大,因此飛雪彷彿在悠閒地飄散着,進入珠簾,打溼了軍帳。詩人選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動來表現寒冷,如同選取早晨觀雪表現奇異一樣是很恰當的。雖然天氣寒冷,但將士卻毫無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氣寒冷也會訓練,還在拉弓練兵。表面寫寒冷,實際是用冷來反襯將士內心的熱,更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鬥情緒。

中間四句爲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體現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筆墨不多,卻表現了送別的熱烈與隆重。在主帥的中軍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這宴會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第一部分內在的熱情,在這裏迸發傾泄出來,達到了歡樂的頂點。

最後六句爲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歸客在暮色中迎着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凍結在空中的鮮豔旗幟,在白雪中顯得絢麗。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徵。這兩句一動一靜,一白一紅,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雖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這一部分描寫了對友人惜別之情,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這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製造出奇中有麗、麗中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同,急緩相濟,是一乎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全詩不斷變換着白雪畫面,化景爲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惆悵之情。

古詩詞賞析 12

《尋隱者不遇》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作者簡介: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

 古詩賞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爲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採藥去,採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採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採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雲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瀰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古詩詞賞析 13

柳宗元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從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越江,未詳所指,疑即柳州諸江也。②桂嶺:這裏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

(1)從題材上看,這首詩是( ),詩眼是( )(4分)

(2)請簡析尾聯表達技巧及抒發的感情(4分)

(1)送別詩、黯然。理由:首聯寫自己身世飄零之時又遭逢兄弟離別,黯然神傷;頷聯回憶自己被貶謫的經歷,憤懣與愁苦;頸聯寫別後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令人傷感;尾聯寫今後寄以相思之夢,以表思念之苦。四聯句子無不跟黯然相關。

(2)表達特色:想象(化實爲虛或以虛寫實)、融情於景。作者寫別後以思念入夢,在夢中經常夢見弟弟去的郢一帶的煙樹,(或在迷離恍惚的煙樹間與宗一相見),化實爲虛,意境迷離,將思念之意表現得異常深切感人。

古詩詞賞析 14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1]幽草[2]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3]帶雨晚來急,野渡[4]無人舟自橫。

【註釋】

[1]獨憐:唯獨。

[2]幽草:幽谷裏的小草;幽,一作芳。

[3]春潮:春天漫漲的潮水。

[4]野渡:郊野的渡口。

[5]橫:指隨意漂浮。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是中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

【譯文】

我非常喜愛這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的很急,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經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

古詩詞賞析 15

虞美人

蘇軾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

誰教風鑑塵埃?

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蘇軾詞作鑑賞

此詞爲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郵與秦觀相會後,於淮上飲別之詞。詞中反映了蘇、秦兩人的深摯情誼。

起二句,寫淮上飲別後的情景。秦觀厚意拳拳,自高郵相送,溯運河而上,經寶應至山陽,止於淮上,途程二百餘里。臨流帳飲,惜別依依。詞人歸臥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着一“曉”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寧貼。“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見之月。據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蘇軾於冬至日抵山陽,十二月一日抵泗州。與秦觀別時當十一月底,所見之月是天亮前從東方升起不久的殘月,故“窺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二語爲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開封向東南流,經應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於泗州入淮。蘇軾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後溯汴水西行入應天府。

流水無情,隨着故人東去,而自己卻載滿一船離愁別恨,獨向西行。“無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類似的意思,蘇詞中也有,而本詞之佳,全“載一船離恨”一語。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蘇軾是詞,則把愁恨物質化了,可以載船中,逆流而去。這個妙喻被後人競相摹擬。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名竟出蘇詞之上。

“西州”,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引傅注以爲揚州,其實詞中只是泛指西邊的州郡,即東坡此行的目的地。

過片二句,追憶當年兩人同遊的情景。元豐二年,東坡自徐州徙知湖州,與秦觀偕行,過無錫,遊惠山,唱和甚樂。復會於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遊諸寺。詞雲“竹溪花浦曾同醉”,當指此時情事。“酒味”,指當日的歡聚:“淚”,謂別後的悲辛。元豐二年端午後,秦觀別東坡,赴會稽。七月,東坡因烏臺詩案下詔獄,秦觀聞訊,急渡江至吳興尋問消息。以後幾年間,蘇軾居黃州貶所,與秦觀不復相見。“酒味多於淚”,當有感而發。末兩句故作反語,足見真情。“風鑑”,指以風貌品評人物。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風鑑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東坡對秦觀的賞拔,可謂不遺餘力。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得讀秦觀詩詞,大爲驚歎,遂結神交。三年後兩人相見,過從甚歡。後屢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

可見文人高士之友誼實非常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