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秋思》反思(通用11篇)

古詩《秋思》反思(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爲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秋思》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秋思》反思(通用11篇)

古詩《秋思》反思 篇1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爲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風是無形的,看不見但作者卻感受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裏”、“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爲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詩的重點。當學生感受到張翰能棄官而回,而詩人卻只能通過寫家書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爲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讓學生交流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古詩《秋思》反思 篇2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這瑟瑟的秋思,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着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課採用的一個較爲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愁後,當捎信人帶走了信時,我及時挑疑:這帶走的僅僅是一封信嗎?它還帶走了什麼?學生馬上反應出帶走還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鄉情、作者對家人的祝福……我及時把學生引入孟郊的《歸信吟》:書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讓學生再一次走進了張籍的.心中。接着我還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鄉古詩,進一步感受鄉愁,最後把學生帶進來現代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中,在悽婉的音樂背景下,聽教師範讀,學生自己讀,把鄉愁提升到愛國情愁中。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時間的掌握,詩中的挖掘都還欠火候,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古詩《秋思》反思 篇3

一般的同學從光禿的枯藤、老樹、昏鴉,看出一種自然景象,如果學生的想象可以動起能說出這足秋天的景色,確切的說是深秋初冬的景色,給人一種悲涼的趕緊。小橋、流水、人家,同學在學習時都說是同“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樣描寫了農家的自然風光,不是有憂愁孤單的感覺。引導學生結合另一句,“古道西風瘦馬的景象”,借問:迎着寒冷西風,騎着一瘦弱的老馬,行進在古老的驛道中,人煙稀少,夕陽西下,只是這出散落幾處農家,心裏有怎樣的感受?學生能明白:孤苦,悲涼。是描繪的不僅是一幅靜止的圖畫,也是一幅動態的圖畫,更是一幅心靈獨白的圖畫,給人久居在途,身心疲憊的感覺。詩借用什麼的方式進行心靈的獨白:寫景敘事。這樣把枯藤、老樹、昏鴉、夕陽、古道、西風、瘦馬的畫面、意向深刻的.事連結合想象並把聯想的空間留給學生思考交流,那兒學生能夠感覺詩在感情的性質上。在程度上與意向通面,高度同意和諧。尤其是直抒胸臆之句“斷腸人在天涯”。包含詩人的情感描示是人的內心世界與孤單悲涼的哀傷。

敘事歌,如同是個一樣,要給讀者儘可能的多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的想象創造。數字之中卻組面的提到,講解過的,有時多講則成了畫蛇添足,比如:古道西風瘦馬,手嗎是老的,還是白的。是騎着的還是牽着的,如果講清楚了,反而沒趣。盡不讓字生盡情,盡情想象,盡情創造,即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哪樣詩的染力越強,我覺在教學中越沒有難度,學生更容易接受。

古詩《秋思》反思 篇4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在七至九年級階段,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爲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採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學生再造意像的本事和聯想的`本事,我採用“學生自我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資料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揮自我的想像力、語言組織本事,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當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時,心中自然升騰起無限的自豪感,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了,不僅僅知識本事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時進一步激發了對詩歌的熱愛的感情。在感受語言的基礎上創造語言。古人朱熹說:“教書不見意趣,必不樂學。”

古詩《秋思》反思 篇5

講完這節課,我感到語文課堂必須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文以情而發,”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所以在課堂上我僅僅抓住“秋思”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詞語、句子進行品讀和賞析,品讀了一幅“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同時對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拓展延伸,像講到“昏鴉”時,我讓學生讀相關詩句“飢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荒涼池館內,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鴉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昏鴉”意象的理解。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爲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採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學生再造意像的本事和聯想的本事,我採用“學生自我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資料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揮自我的想像力、語言組織本事,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在這節課上,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於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資料上。

古詩《秋思》反思 篇6

拿到《天淨沙秋思》這首小曲的時候,我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去上好這節課。這首小曲短小精悍,特色鮮明。但如何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這節課的教學而又不顯空洞,就成了我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於是,我上網查閱了大量資料,希望能找出適合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卻終不能得。眼看離講課就剩一天的時間了,我卻一點思路也沒有。沒辦法,我想,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吧。只要我對教材吃透,就能應對自如。所以,我把這首曲反覆研讀,直到爛熟於心。

雖然沒想好如何去上這節課,但我心裏卻有個堅定的信念:一定要以學生爲主體,關注學生的習得。有了這個信念,下一步的教學思路也就逐漸顯現出來了:讓學生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課後也證實了這種做法的.可行性。

確立了教學目標後就好辦了,圍繞目標展開教學。一是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一是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寫法。

在設計朗讀者一環節的時候,最初的想法是讓學生在熟讀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展示,如果學生讀的還需要提高,就讓學生聽課文的範讀去感受。充分的準備總能帶來良好的效果,學生在展示的時候積極性很高,有個別展示,有兩位同學的展示,有小組展示,同學們聲情並茂,十分投入。

有了讀這個基礎,再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切都自然而然。

爲了讓學生的素質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我又設計了“寫、畫、讀、唱”《天淨沙秋思》環節,並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學生也是熱情高漲的完成了任務。

唯一的一點遺憾就是在拓展白樸的《天淨沙秋思》的時候,時間緊張,完成的有些倉促。但我深深地知道。是因爲學生前面參與熱情高和參與度高造成的。我於是把它化爲作業,讓學生課下繼續去品析。

整節課下來,聽課老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教學環節的設計到教學目標的達成;從教師的素質到學生的活動……但我深知,我還差的很遠。如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機智的運用,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掌控……

在這個教師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素養都很高的學校裏,我感覺自己真的是滄海一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古詩《秋思》反思 篇7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動作,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教完全詩,應課後要求,要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因此,上課學這首詩時,我就特意引導學生觀察

課文中的插圖;交流“詩人在寫家書時,他會想些什麼?以及如何拆開家書,再看一遍自己寫的詩?”就這樣,在教完詩後,我自以爲學生這下應該會寫了。可是,學生寫完後,一看上交的.作業,竟然會像課堂上學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呀。上課說的,作者的心理活動,作者拆開信時的動作,這兩方面可以說是等於在課堂上,白白地走過場呀!

課間,我把這事與同一個年級段的其他幾位語文老師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讓學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應該允許他們在詩意的基礎上去擴充,或是讓一些學困生抄抄詩意也行。

古詩《秋思》反思 篇8

在教學這篇詩文時,首先,我介紹了張籍其人。然後讓學生讀詩文,初步感知它,獨立理解詩文。可是,很明顯,學生對於古詩文中的字義的積累相當的匱乏。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夠進行字義與意境的轉化。如:第一句“洛陽城裏見秋風”學生將之理解爲:在洛陽城裏看見了秋風。學生根本沒有在意我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介紹的張籍的基本資料: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已經遠離故鄉,漂泊異鄉,浪跡天涯。所以學生不能進行主角植入進入那時那景,更不能體會那時心境,無法感知“見秋風”下的孤單悽楚。由此可見,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異常注意加強對字義的講解,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積累古詩文字義;其次,加強學生對資料感知、運用的本事。

在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會時,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驗。儘管大費口舌,卻收效甚微。忽略了學生年齡,生活經驗。造成這次課堂教學的一大失誤,偏離了方向。正是因爲學生的年齡,生活環境,使得學生無法感知詩人當時那種細微的情感體驗。在之後,學生想象詩人家書資料,學生更是頭腦發懵,眼神裏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詩人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之後,詩人到底會寫些什麼?在那裏,必須得有學生的主角代入。而學生極少有類似的情感體驗,學生想象的資料也僅僅是乾癟的空話。無新鮮之感。此處教學:一、教師引導不到位,教學功底不夠,汗顏!二、過高的估計學生的本事,應當記住:要相信學生的本事,卻不能盲目的高估學生的本事。在課後的練習中有一個練習:想象《秋思》中的'畫面,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練習,能夠彌補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體會。迫使學生主角代入,體驗詩人情感。教師應當重視到這個練習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詩詞時,我們應當要求學生體會而不是體驗詩人情感,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製造各種條件,充分引導學生儘可能的“體驗”到詩人情感。詩文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務的。

古詩《秋思》反思 篇9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動作,十分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課後練習中有一題要把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因此,上課學這首詩時,我就特意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交流“詩人在寫家書時,他會想些什麼?以及如何拆開家書,再看一遍自己寫的'詩?”就這樣,在教完詩後,我認爲學生就應能寫出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學生寫完後,一看基本就是把課文翻譯一遍,沒有自己的資料,上課說的,作者的心理活動,作者拆開信時的動作,這寫方面能夠說是等於在課堂上,白白地走過場呀!

反思之後覺得,讓學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就應允許他們在詩意的基礎上去擴充,或是讓一些困難學生抄抄詩意也行。能夠鼓勵部分同學進行改寫。作業中的“練筆”,在教學時,就應因材而寫。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同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

古詩《秋思》反思 篇10

《秋思》作爲《古詩詞三首》中第二首表達思鄉題材的詩歌,相對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寫景抒情,這首詩的角度則是敘事抒情。我認爲學生理解這樣的專業詞語比較有難度,所以必須要讓學生在充分感知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去發現和領悟。

所以我主要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對詩歌大意的解讀,而這一重點又建立在對詩歌的充分朗讀的前提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詩歌學習必須讓學生充分朗讀感知,自我試着對詩歌解讀和領悟。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充分朗讀後不僅僅能結合註釋理解詩歌大意,並且能比較順利地背誦詩歌。

古詩《秋思》反思 篇11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12)、(13)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一、課前反思

在課前,我仔細研究作爲初一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放棄了上屆學生教學過程中花很多時間討論頸聯內涵的做法,而定位於在朗讀中體會鄉愁。誠然,頸聯作爲備受稱讚的名句,仔細研討無可厚非,但作爲初一新生,要他們理解過於深刻的句子,似無必要,而應貼合最近發展區理論。事實證明,教學目標的.這一改變,使得學生反響較上屆要好,學生都能從課堂中感受到濃濃的鄉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在備課時,我瞭解到初一學生應有一種對新鮮事物的強烈的好奇,所以在講《天淨沙秋思》時,特地將以前寫的另一首《天淨沙中秋》投影到屏幕,學生都呈驚訝狀,課堂氣氛出現高潮,而這都在我的預料之內。

二、課中反思

在講《天淨沙秋思》時,本來按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現的意象後,逐個分析體會鄉愁。但學生在列舉意象時漏了“瘦馬”,於是,我放棄了原先的教學設計,緊抓“瘦馬”不放,由馬瘦講到人瘦,由物質講到感情,最終歸結爲鄉愁,這樣只講了一個意象就把“曲”的主題講清了,學生聽起來也容易理解。

三、課後反思

課後,在陸教師、沈教師、葉教師的指點下,我總結了五個方面:

1、容上,“意象”這個概念能夠不提出,只講“事物”即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也可不講,否則就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仗這個律詩的要求要講清,這是講課時遺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問是表現了鄉愁,然後讓學生找出句子中表現出來的鄉愁,這是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的做法,應經過朗讀分析,指導學生從句子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3、詞語上,對重點詞語,如“風正一帆懸”中的“一帆懸”解毒不夠,沒有沒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問上,團體回答較多,個別提問較少,沒有很好地顧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學。

5、板書設計上,字不夠端正,並且較亂。

總得來說,這堂課基本到達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是需要我在今後工作中再接再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