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悼念古詩大全

悼念古詩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悼念古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悼念古詩大全

悼念古詩 篇1

《詩經·唐風·葛生》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譯文】:

葛生長覆蓋住荊條,蘞蔓生在田野。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居處?

葛生長覆蓋酸棗樹,蘞蔓生在墳頭。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睡眼?

角枕燦爛啊,錦緞被子鮮明啊。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長,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後,到這兒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長。

只有百年以後,到這兒共同居住!

【背景】:

這首詩被後人認爲是‘悼亡詩之祖’。關於這首《葛生》的主旨,歷代學者多有爭議。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錦衾”爲收殮死者的用具,指出:“《葛 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說。顯然,憑“亡此”、“於域”、“角枕”、“錦衾”、“其居”、“其室”、“獨處”、“獨息”、“獨旦”等詞語證本詩悼亡之 旨,是有說服力的。

後世對這首詩評價極高,今人認爲本篇“不僅知爲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朱守亮《詩經評釋》),又認爲“後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詩傑作”,“不出此詩窠臼”(周蒙、馮宇《詩經百首譯釋》)。就本詩的藝術魅力和對後世悼亡詩歌的創作影響而言,這種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詩從葛藤寫起,或者正是墳墓之地,觸動情思,兩相分離各自獨處,倍感傷心。詩寫亡人的獨處無人陪伴,正是爲了寫活着的人的孤獨無親,從而見出生前的相親相愛,同心同德,以致於發出死後同穴的悲號。詩反覆抒寫無法忍受的獨處的時日,都是爲了表達當初同處和和諧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國悼亡詩的濫觴,那 生死不渝的愛情絕唱,可以穿越時空,成爲每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夢想與期許。

悼念古詩 篇2

《詩經·邶風·綠衣》

綠兮衣兮,綠衣黃裏。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綌兮,悽其以風。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譯文】:

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面子黃裏子。

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止!

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上衣黃下裳。

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忘!

綠絲線啊綠絲線,是你親手來縫製。

我思亡故的賢妻,使我平時少過失。

細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風鑽衣襟。

我思亡故的賢妻,實在體貼我的心。

【背景】:

這首詩同樣被一些學者認爲是中國第一首‘悼亡詩’,和《葛生》一樣,其在中國詩歌史上是否歸屬悼亡範疇亦有爭論。舊說謂詩的主旨是衛莊姜傷己,《毛詩序》 雲:“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雲:“莊公惑於嬖妾,夫人莊姜賢而失位,故作此詩。”但後世多家注本均點其悼亡之音,同《葛生》均 奉爲悼亡詩經典。

`

這是一首懷念亡故妻子的詩。睹物思人,是悼亡懷舊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一個人剛剛從深深的悲痛中擺脫,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製作的東西,便又喚起剛剛處於抑制狀態的興奮點,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

這首詩在文學史上有較大的影響。晉潘岳《悼亡詩》很出名,其實在表現手法上是受《綠衣》影響的。如其第一首“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 在壁”、“寢興何時忘,沉憂日盈積”等,實《綠衣》第一、二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懷》,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雲:“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全由《綠衣》化出。可見此詩在表現手法上實爲後代開無限法門。

悼念古詩 篇3

魏晉·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

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

僶勉恭朝命,迴心反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

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

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緣隙來,晨溜承檐滴。

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作者】: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世稱潘安,我國晉代著名文學家。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劉孝標註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 他少年時即以才穎見稱鄉里,十二歲即能行文作詩,被鄉里稱爲奇童。作爲西晉文學的代表,潘安往往與陸機並稱,古語云“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背景】:

據說,潘岳的妻子楊氏是西晉書法家戴侯楊肇的女兒。潘、楊兩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歲時第一次見到楊氏的父親楊肇,楊肇很喜歡這個聰穎過人的美少年,便把自 己的大女兒許配給了他。潘岳十二歲時與楊氏訂婚,結婚之後,夫妻兩人大約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楊氏於晉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卒,當時不到五十歲。潘岳 夫婦感情很好,楊氏去世後,潘岳除過《悼亡詩》三首外,還有《楊氏七哀詩》等。

【另注】:

潘安以前,中國古代文學並無‘悼亡’一說,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開中國悼亡詩歌之先河。《辭源》對“悼亡”的解釋:“晉潘岳妻死,賦《悼亡》詩三 首,後因稱喪妻爲悼亡。”該辭典也收“潘岳”條,其釋文中有:“工詩賦,辭藻豔麗,長於哀誄之體,《悼亡》詩三首最著名”的內容。

悼念古詩 篇4

南朝·沈約《悼亡詩》

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樑。 今春蘭蕙草,來春復吐芳。

悲哉人道異,一謝永銷亡。 屏筵空有設,帷席更施張。

游塵掩虛座,孤帳覆空牀。 萬事無不盡,徒令存者傷!

【作者】:

沈約(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學家,字休文。詩風浮靡,着意雕飾,與謝朓、王融等皆注重聲律,時號“ 永明體”。所創“ 四聲八病”之說,在聲律方面爲詩歌創作做了許多規定,對五言古體詩向律詩的轉變有一定影響。曾據何承天、徐爰等宋史舊本,稍加更益,撰成《宋書》。所著有 《四聲譜》、《齊紀》、《沈約集》等,已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背景】:

這首詩是沈約爲悼念亡妻而作。沈約詩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清怨’,這首詩集中體現了沈約的清怨之風。詩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恆來反襯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 哀;後半將悲傷的情感同淒涼的環境融爲一處,情狀交現,悲愴靡加。沈約的這首悼亡詩對後世以離別哀亡的爲題材的詩詞作品有較大影響。把南朝之前類似作品的 哀而不傷(如潘安《悼亡詩》)的境界真正推向哀傷並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沈腰’之說。《梁書·沉約傳》載:沉約與徐勉素善,遂以書陳情於勉,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後因以“沉腰”作爲腰圍瘦減的代稱。李煜詞中有“沈腰潘鬢消磨”一句,明代詩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帶三圍恨沈郎”之詩句,均典指沈約。

悼念古詩 篇5

唐·元稹《離思》五首之四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

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

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花叢信步,我全無心思看那百化爭豔,

一半是因爲篤佛修道,一半是因爲忘不了你。

【作者】: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爲“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爲扣人心扉,動人肺腑。

【背景】:

元稹有離思詩五首,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爲了追悼亡妻韋叢而做。韋叢爲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之幼女,二十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後頗受貧困之 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七年後韋叢病逝,韋叢死後,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這一首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曾經經過滄海的人,再看 到其他的水,不是壯闊可觀的水,看過巫山的雲之後,便覺得別地方的雲都不值得一看;即使從成千的美女中走過,都懶得回過頭看他們一眼,一半固然是爲了修身 治學,一半是沒有忘情於你呀!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詞意豪壯,用筆極妙。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成爲唐人悼亡詩中的千古名篇。

元稹的悼亡詩一直以前都是傳唱的經典,除此之外,其還寫了悼念亡妻韋氏的《遣悲懷》三首,同樣堪稱中國悼亡詩歌的絕唱。‘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之類的詩句已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悼念古詩 篇6

北宋·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崗。

【譯文】: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不思念吧,但本來難忘。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與她交談淒涼的景況。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爲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髮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妝。兩人互相望着,沒有言語,只有淚千行。料想年年斷腸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長着小松樹的墳山。

【作者】:

蘇軾(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 蘇”。軾是一位通才,在詩、詞、文、書畫方面都是開派的人物,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他的詩和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和辛棄疾並稱蘇辛;他是“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畫開創了湖州畫派。

【背景】:

這首詞是蘇軾爲懷念亡妻王弗而作,時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 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 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

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鬱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悽楚哀惋,於是寫下這 篇著名的悼亡詞。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爲一體,濃郁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互映襯,既是悼亡,也是傷時,把哀思與自嘆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絕,讀之催 人淚下。

悼念古詩 篇7

北宋·賀鑄《鷓鴣天》

重過闊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梧桐半死清霜後,白頭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

空牀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譯文】:

同來何事不同歸?本已永結同心,生死以共,卻還是生死相隔,痛斷肝腸。一句突兀問來,千言萬語無以作答,空餘淚痕而已。問得看似突兀,卻又是因日思夜想而 起,是至情之語。臥聽窗外梧桐細雨,一夜都滴在心頭,浸溼回憶。髮妻挑燈補衣的溫馨場面,彷彿昨日,卻又已渺如雲煙。筆下悽楚哀傷,勝過梧桐。夜雨滴到天 明。

【作者】:

賀鑄,北宋詞人。字方回,衛州人。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

【背景】:

這首詞是賀鑄爲悼念亡妻趙氏而作,亦是唐宋之後悼亡詩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賀鑄夫人趙氏,勤勞賢惠,賀鑄曾有《問內》詩寫趙氏冒酷暑爲他縫補冬衣的情景,夫妻倆的感情是很深的。

作者與妻子曾經住在蘇州(閶門是蘇州著名的城門,用來借指蘇州),後來妻子死在那裏,當賀鑄不久因事要離開蘇州時,痛感物是人 非,滿腹辛酸無處傾訴,只能哀嘆:“好好一起來的,怎麼就不能一起離開呢?”窗前的梧桐在經歷了清霜之後,已經樹木凋零,落葉蕭索;而池中原先那對比翼雙 飛的白頭鴛鴦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隻,它肯定也經歷了失伴之苦吧!那晨光初露的草原,東方纔剛剛發白,躺在草叢上的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兒,須臾之間就 不見了。

人生原來就是這樣短暫啊!在那新壘起來的墳頭前,作者默默地哀悼着亡妻;在從前兩人住過的地方,作者更是久久留戀,不肯離去。回到家裏,躺在死者 睡過的牀上,聆聽着南窗的夜雨,遙想當年妻子在深夜裏爲自己補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現出了對亡妻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懷念。

悼念古詩 篇8

南宋·陸游《沈園二首》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帳然。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無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

【特錄】

紅酥手,黃籘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釵頭鳳》·陸游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

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釵頭鳳》·唐婉

【作者】: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傑出愛國詩人。少年時即深受家庭親友間愛國思想的薰陶。年輕時中應禮部試, 爲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後官至寶章閣待制。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陸游創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國古代作品最多的詩人,僅在他的詩集《劍南詩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他的詩內容極爲豐富,風格雄渾豪放。

【背景】:

《沈園二首》是陸游爲悼念前妻唐婉而作,連同此後關於沈園的多首悼亡詩,可以說構成了一個具有相當情節和規模的系列。在民間流出最廣的其實是‘沈園’系列真正的起點——陸游和唐婉各賦的《釵頭鳳》一首。陸游與唐婉的故事,是中國封建制度造成的最悲劇性的愛情故事之一。

唐婉,陸游的表妹,陸游母舅唐誠女兒, 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陸家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陸游二十歲(紹興十四)與唐婉結合。不料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 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後陸母認爲唐婉把兒子的前程耽誤殆盡,遂命陸游休了唐婉。陸游曾另築別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覺後,命陸游另娶一位溫順 本分的王氏女爲妻。唐婉而後由家人作主嫁給了皇家後裔同郡士人趙士程。

公元1155年(紹興二十年),禮部會試失利後陸游到沈園去遊玩,於唐琬及趙士程夫 婦不期而遇,唐婉得到丈夫的允可設酒款待陸游。陸游回想前塵往事,傷感地在牆上寫下了一首名傳千古的《釵頭鳳》(紅酥手)詞。

事後,唐婉再次來到沈園瞥見陸游的題詞,不由感慨萬千,於是和了一闕《釵頭鳳》(世情薄)。隨後不久便抑鬱而終。

陸游與唐婉邂逅之後,出走京城求取功名,他的文才頗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稱賞,被賜進士出身。以後仕途通暢,一直做到寶華閣侍制。這期間,他除了盡心爲政外,也寫下了大量反映憂國憂民思想的詩詞。到七十五歲時,他上書告老,蒙賜金紫綬還鄉了。陸游浪跡天涯數十年,企圖藉此忘卻他與唐婉的悽婉往事,然而離家 越遠,唐婉的影子就越縈繞在他的心頭。此番倦遊歸來,唐婉早已香消玉殞,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對舊事、對沈園依然懷着深切的眷戀。常常在沈園幽徑上踽 踽獨行,追憶着深印在腦海中那驚鴻一瞥的一幕,這時他寫下了“沈園懷舊”二首。

【另注】:

關於陸游與唐婉這段悲痛絕人的愛情故事,以及圍繞着沈園的這些傳唱千古的詩詞,近人陳衍遊沈園之後留下了一句評語:“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就百年論,誰願有此事?就千秋論,不可無此詩。”

悼念古詩 篇9

南宋·吳文英《鶯啼序·春晚感懷》

殘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繡戶。

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

畫船載、清明過卻,晴煙冉冉吳宮樹。

念羈情,遊蕩隨風,化爲輕絮。

十載西湖,傍柳繫馬,趁嬌塵軟霧。

溯紅漸、招入仙溪,錦兒偷寄幽素。

倚銀屏,春寬夢窄,斷紅溼、歌紈金縷。

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

幽蘭漸老,杜若還生,水鄉尚寄旅。

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

長波妒盼,遙山羞黛,漁燈分影春江宿。

記當時、短楫桃根渡。

青樓彷彿,臨分敗壁題詩,淚墨慘淡塵土。

危亭望極,草色天涯,嘆鬢侵半苧。

暗點檢、離痕歡唾,尚染鮫綃;躲鳳迷歸,破鸞慵舞。

殷勤待寫,書中長恨,藍霞遼海沉過雁,漫相思、彈入哀箏柱。

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

【作者】:

吳文英,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鄞縣(今浙江寧坡)人。《宋史》無傳。一生未第,遊幕終身,於蘇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爲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爲浙 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清全祖望答萬經《寧波府志》雜問,謂吳文英“晚年困躓以死”,殆得其實。享年六十歲左右。

【背景】:

這是吳文英爲悼念亡妾而做的一首詞,儘管後世學者對其創作背景及主旨多有爭議,但詞中所彰顯的懷悼之意是顯而易見的。這首詞在《宋六十名家詞》中又題作 ‘春晚感懷’、‘感懷’,實際就是懷舊與悼亡之意。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夢窗在蘇州曾納一妾,後遭遣去。在杭州亦納一妾,後則亡歿。”

“集中懷人諸 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鶯啼序》就是悼念亡妾諸作中篇幅最長、最完整、最能反映與亡妾愛情關 系的一篇力作。它不僅形象地反映出與亡妾邂逅相遇及生離死別,而且字裏行間還透露出這一愛情悲劇是由於某種社會原因釀成的。它感情真摯,筆觸細膩,寄慨遙深,非尋常悼亡詩詞之可比。

悼念古詩 篇10

清·納蘭性德《沁園春》

序: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爲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閒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迴腸。

【作者】:

納蘭性德,清詞人。名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 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其嘗有悼亡之吟,傳唱極廣。 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爲《通志堂經解》。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 “清詞三大家”。後世對其評價頗高,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爲:“國初第一詞手”;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背景】:

這首《沁園春》是納蘭性德衆多悼亡詩詞作品中最哀婉痛徹的一首,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爲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 本端莊”。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詞創作。但是僅三年,盧氏因產後受寒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 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悽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

納蘭性德後又續娶關氏,並有側室顏氏。值得一提的是,納蘭性德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納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減夫婿”。可惜她在與納蘭性德相處一年之後,納蘭性德就去世了,這段短暫的愛情又以悲劇告終,年僅三十一歲。

悼念古詩 篇11

1、《悼春》(五絕)

春韻入園香

慈嚴卻遠航

殘紅誰再護

把酒問夕陽

2、《別父》

清風蓑雨雨紛紛

正是人間換景新

孰曉天堂傳詔令

仙幡度我父親魂

3、《思父》(七絕)

欲翠青山起父塋

難別盛世舍親情

從此慢步重宵九

再見音容夢幾更

4、《思父》(七絕)

春雷轟烈起滄塋

難信慈嚴九界行

何日再耕隴上地

三更夢見淚無聲

5、《思父》(七絕)

醉風醉雨醉思親

難孝高堂欲斷魂

可嘆鄉愁誰解意

幾回夢賦杏花村

6、《詠梅》(七絕)

俏梅傲雪誰人賞

獨豎嚴冬落九芳

歲月無痕常憶舊

思親不覺冷風長

7、《思鄉》(七絕)

微風細雨又秋涼

猶抱琵琶對燭傷

只恨親情無處訴

問君何日下池陽

8、《七絕憶父》(新韻)

常思愛父就職間,爲樹清廉戒酒煙。

卸任一身輕自在,回家頓感五糧甜。

9、《憶王孫·誕辰》

枯枝依舊借春青,嫩草芳環九九庚。

塋繞雲煙杜宇鳴,泣亡靈,香燭扶搖無應聲。

10、《想父親》(新韻)

人間五月楊花酩,歲歲來勾想父親。

似雪一生化無影,愛花半世散花馨。

11、《深秋——駐膽心驚》

滴落梧桐有淚聲

去歲哀身逢驟雨

餘生悸夢慟悲風

籬邊老樹存殘葉

嶺上蒼松映舊容

青鳥若能傳家信

菊花開儘子孫情

12、《浣溪沙念父》

骨血親情喚不回,

冥錢飛舞淚難持。

松濤百鳥亦悲啼!

隔斷陰陽音信絕,

十年冷暖訴誰知?

夜臺長睡忍相離?

13、《祭父》(七律)

如戲人生道盡愁

風花雪月夢悠悠

提筆亂舞紅塵事

攜酒輕吟四海收

一枕相思何處憤

滿膛鄉恨問誰求

慈嚴駕鶴仙遊去

唯有詩詞祭杏州

14、《秋思》(七律)

遠山楓葉漸紅妝

湖上殘荷入暮香

一地寒霜秋統領

半盤棄子影無雙

人生如戲時光短

歲月留痕日記長

欲賦太平無翰墨

只題雜亂有文章

15、《春傷》(七律)

東風獵獵送寅春

細雨綿綿潤景新

歲月無聲多少事

人生慢步幾回真

青瓷盞具今還在

綠水茶香不見人

把酒澆愁添亂緒

扶鋤揮淚葬花魂

16、《思父》

庭外梅蘭迎遠客,

嚴君異域歸猶?

橙黃碩果曳枝頭。

凝眸似父笑,

神黯淚長流。

三月桂花香滿院,

相偕共逗彌猴。

天倫慈愛永停留。

陰陽音信斷,

蒼雁望兒愁。

17、《七律(新韻)傷情》

蕭瑟寒風凍骨骸,

淒涼蒼雁漫天哀。

神形已倦紅塵冷,

軀體只合白雪埋。

慈父溫情終幻化,

幼兒孝意豈疑猜。

籬菊獨立猶江岸,

悵望渺茫薄霧來。

18、《西江月·睹物思親》

春雨黃花遍地,寒風落葉何移?

杜鵑泣血淚溼衣。泉下嚴君會意?

丹桂花開幾次,田七葉綠之時。

音容宛在總追思。夜夢君顏醒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