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沁園春詩詞

沁園春詩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沁園春詩詞1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沁園春詩詞

宋代:文天祥

爲子死孝,爲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

人生翕歘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譯文

做兒子的能死節於孝,做臣子的能死節於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亂起,正氣崩解,不見盡忠報國之士,反多無恥降敵之徒,士風不振,大義不存。張巡罵賊寇直到雙眼出血,許遠溫文爾雅愛君能守死節,他們都留下萬古芳名。後來的人已經沒有他們那樣的操守,那種如百鍊精鋼似的精誠。

人生短促,轉眼生離死別。更應該轟轟烈烈做一番爲國爲民的事業。如果他們當時甘心投降賣國,則必受人唾罵,以至遺臭萬年,又怎麼能夠流芳百世呢?雙廟幽邃深沉,二公塑像莊嚴典雅。夕陽下寒鴉枯木示萬物易衰,而古廟不改。郵亭下,如有奸雄經過,面對先烈,則當仔細思量、反躬自省。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註釋

潮陽:今廣東潮陽縣。

文天祥主張以孔孟之道立身行事。這三句就提出應該爲忠、孝而死。

光嶽:高大的山。光嶽氣分:指國土分裂,即亡國。君臣義缺:指君臣之間欠缺大義。剛腸:指堅貞的節操。這四句是說自宋室淪喪以來,士大夫不能保全節操,君臣之間欠缺大義,是誰辜負了凜然不屈、剛正不阿的品德。

張巡:與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太守許遠共守危城,城陷後兩人先後被害,他們英勇抗敵,寧死不屈的精神受到後人敬仰。

後來者:指以後的士大夫。操:操守。

翕歘(音唏噓):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現。雲亡:死去。“雲”字無義。

古廟:即張、許公廟。儀容:指張、許兩人的塑像。

郵亭:古代設在沿途、供給公家送文書及旅客歇宿的會館。這三句是對賣國投降的宋末奸臣的警告。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創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韓愈因諫遭貶,赴潮州任刺史,在潮州作出很多好事。韓愈曾撰寫《張中丞傳後敘》,表彰張許功烈事。後來潮州人感念韓愈,建書院、廟祀,併爲張許建立祠廟,選址縣東郊東山山麓。南宋時,文天祥駐兵潮陽,拜謁張許廟,因感而發,作此詞。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鑑賞

“爲子死孝,爲臣死忠,死又何妨”。起筆突兀,如兩個擎天大柱。子死於孝,臣死於忠,此二句蘊含儒家思想本原。《易。序卦》中講:“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儒家認爲孝之意義在於不忘生命之本源,是道德之根本。忠是孝的延伸,是大孝。德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天祥出使元營被扣留,次日謝太后派宰相賈餘慶等赴元營奉降表,天祥即抗節不屈,其《指南錄。使北》有詩曰:“初修降表我無名,不是隨班拜舞人。誰遣附庸祈請使?要教索虜識忠臣。”可見天祥之爲臣死忠,並非忠於一家一姓,而是忠於民族祖國。這和儒家講忠孝,但不主張愚忠、愚孝的思想很契合。人能死孝死忠,大本已立,“死又何妨,”視死如歸。以一段震古鑠今之絕大議論起筆,下邊遂轉入盛讚張許。“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四句扇對,筆力精銳。光有三光,月爲五嶽。天祥《正氣歌》雲:“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在地爲河嶽,在天爲日星”,與此文旨意相通。安史亂起,降叛者衆,其情痛極。然有張許,堂堂正氣,令人振奮。

“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張許二公,血戰睢陽,至死不降,“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張巡每次與叛軍交手大呼罵賊,眥裂血面,嚼齒皆碎,奈獨木難撐,被攻陷城池,當面痛罵叛軍,叛軍用刀抉其口。許遠是位寬厚長者,貌如其心。最終兩人從容就義。張許性格不同而同一節義,僅此兩句,該畫簡練有力。“留取聲名萬古香”,張許肉軀雖死,但精神長存。語意高邁積極,突出張許取義成仁精神。“香”字下得亦好,表達出天祥對二公無限欽仰之情。“後來者,無二公之操,”後來者三字,遂將詞情從唐代一筆帶至今日,用筆頗爲裕如。當宋亡之際,叛國投降者不勝枚舉,上自“臣妾僉名謝太清”之謝後,下至賈餘慶之流。故天祥感慨深沉如此。“二公之操,百鍊之鋼”,對仗歇拍,筆力精健。

“人生翕炎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緊承上意,更以絕大議論,襯出儒家人生哲學,和起筆相輝映。翕炎欠意爲短促。人生匆匆,轉眼即逝,更應當轟轟烈烈做一場爲國爲民之事業!《易。乾傳》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重生命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強不息,生生無已。文氏在其文中也多有此意,如《御試策一道》雲:“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乃歸之自強不息,《中庸》之道,乃歸之不息則久。”在《題戴行可進學篇》雲:“君子所以進者無他,法天行而已矣。”抒發自強不息之精神。“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假使當時張許二公貪生怕死,賣國降虜,將受人唾罵,遺臭萬年,焉能流芳百世?《孟子。告子上》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天祥在此段中對張許二公之讚許正如此意。

“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雙廟廟貌幽邃深沉,二公塑像儀容莊嚴典雅,栩栩如生。又當夕陽西下,寒鴉在枯木間哀婉啼哭。枯木寒鴉夕陽,意味着無限流逝之時間。讓世人油然而生人生易老之哀感。天祥卻以之寫出精神生命之不朽。枯木雖枯,夕陽將夕,自然物象之易衰易變,卻可反襯出古廟之依然不改,儀容之栩栩如生,可見世事自有公道,忠臣孝子雖死猶榮。文氏此詞重在議論但情寓於景,反襯主題,詞情便覺神致超逸,真神來之筆也。“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而對浩然之二公,如有奸雄路過雙廟,當愧然自省。結筆寓意深刻,盼橫流巨惡,良知應未完全泯滅,有可悟之時。但亦可見其對當時滔滔者天下皆是賣國賊痛憤之巨。

這首詞在藝術上也達到很高境界。全詞以議論立意,同抒情結體,既有具體形象之美,又有抽象之美。在抒情中蘊含從容嫺雅和剛健之美。文中多用對句,句句整齊,筆筆精銳。情景交融,融景入情,極爲優美。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評價得那樣:“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聖與、叔復、公謹諸公之上。”其論甚爲公允。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作者介紹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範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作品。

沁園春詩詞2

沁園春

寄辛承旨。時承旨招,不赴

劉過

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吾回。

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

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

白雲天竺去來,圖畫裏、崢嶸樓觀開。

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峯南北,高下雲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

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

劉過詞作鑑賞

這首詞的立意,據《檉史》載:嘉泰癸亥歲,改之在中都時,辛稼軒棄疾帥越。聞其名,遣介招之。適以事不及行。作書歸輅者,因效辛體《沁園春》一詞,並緘往,下筆便逼真。那麼,根據此詞的小序和《檉史》記載可知,這首詞作於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當時辛棄疾擔任浙東安撫使,邀請劉過到紹興府相會,劉過因事無法赴約,便在杭州寫了此詞以作答覆。這是一首文情詼詭,妙趣橫生的好詞,詞人招朋結侶,驅遣鬼仙,遊戲三昧,充滿了奇異的想象和情趣。

劈頭三句,就是豪放之極的文字。斗酒彘肩,用樊噲事。《史記。項羽本紀》載樊噲見項王,項王賜與鬥卮酒與彘肩。樊噲在鴻門宴上一口氣喝了一斗酒,吃了一隻整豬腿。憑仗着他的神力與膽氣,保護劉邦平安脫險。作者用這個典故,以喻想稼軒招待自己之飲食。他與稼軒皆天下豪士,則宴上所食自與項羽、樊噲相若也。這段文字劈空而來,突兀而起,寫得極有性格和氣勢,真是神來之筆。然而就在這文意奔注直下的時候,卻突然來了一個大兜煞。詞人被幾位古代的文豪勒轉了他的車駕,只得回頭。筆勢陡轉,奇而又奇,真是天外奇想,令人無法琢磨。如果說前三句以赴會浙東爲一個內容的話,那麼第四句以下直至終篇,則以遊杭州爲另一內容。從章法上講,它打破了兩片的限制,是一種跨片之路,也顯示出詞人獨創一格的匠心和勇氣。香山居士爲白居易的別號,坡仙就是蘇東坡,他們都當過杭州長官,留下了許多名章句。林如靖是宋初高士,梅妻鶴子隱於孤山,詩也作得很好。劉過把這些古代的賢哲扯到一起不是太離奇了麼?因爲這些古人曾深情地歌詠過這裏的山水,實際上與他住已與杭州的湖光山色融爲一體。東坡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妙句。白居易也有一山分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寄韜光禪師詩》)等謳歌天竺的名篇。而林和靖呢,他結廬孤山,並曾吟唱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梅花佳句。風景與名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湖光山氣增添了人物的逸興韻致,名人又加深了風景的文化內涵。

劉過的行輩比辛棄疾晚,地位也相差懸殊。但他照樣不拘禮數地同這位元老重臣、詞壇泰斗呼名道姓,開些玩笑。這種器量胸襟不是那些鏤紅刻翠、秦樓楚館的詞客所能企及的。洋溢於詞中的豪情逸氣、雅韻騷心是同他的天下奇男子的氣質分不開的。俞文豹《吹劍錄》雲:此詞雖粗而局段高,固可睨視稼軒。視林、白之清致,則東坡所謂淡妝濃抹已不足道。稼軒富貴,焉能凂我哉。這首詞的體制和題材都富有創造性,它大起大落,縱橫捭闔,完全解除了格律的拘束,因而顯得意象崢嶸,運意恣肆,雖略失之於粗獷,仍不失爲一首匠心獨運的好詞。當然像這樣調侃古人、縱心玩世的作品,在當時的詞壇上的確是罕見的。難怪岳珂要以 白日見鬼相譏謔。

沁園春詩詞3

古詩原文

情若連環,恨如流水,甚時是休。也不須驚怪,沈郎易瘦,也不須驚怪,潘鬢先愁。總是難禁,許多魔難,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歡杳杳,後會悠悠。

凝眸,悔上層樓,謾惹起、新愁壓舊愁。向彩箋寫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書郵。料到伊行,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淚收。須知道,口這般病染,兩處心頭。

譯文翻譯

感情就像成串的玉珠,悔恨如同流水,嚴重時是休。不必詫異,沈郎易瘦;也不必大驚小怪,白髮先愁。總是很難禁止,許多魔難,你喜歡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想想前歡杳杳,後來悠悠。

目不轉睛的凝望。後悔上層樓。只是引起惆悵,新愁壓住舊愁。向彩箋寫遍,相思字了,重封卷,密寄書信。考慮到他走,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眼淚收。要知道,這般的心病,兩人心頭。

註釋解釋

連環:連結成串的玉環,比喻連續不斷。流水:流動的水,形容流逝的歲月。

驚怪:感到驚異奇怪。沈郎:指南朝梁沉約,亦借指腰肢瘦損之義。潘鬢( bìn):晉潘岳《秋興賦》序:“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潘鬢”謂中年鬢髮初白。

好事:特指男女歡會或婚配。

追想:猶回想。杳杳(yǎo):指渺茫。悠悠:指思念貌;憂思貌。

凝眸:注視;目不轉睛地看。惹起:引起。新愁:新添的憂愁。

相思:彼此想念。後多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伊行:她那裏。

創作背景

這首詞選自明朝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傳》卷八十三,《全宋詞》未錄。是北宋詞人蘇軾於早期所作,爲描寫古代女子思戀情人的閨情詞。

詩文賞析

整首詞善於鋪敘,在有條理、有層次的鋪敘之後,突然插入一筆,由一方設想另一方,構成“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妙境。

上片首句“情若連環,恨如流水”,起調是一組並列對句,以連環、流水爲比,說此“情”、此“恨”不斷無休。接着以一組扇面對句,說相思的具體情狀。依律,這組扇面對句,當以一領格字提起,此處連用兩個“也”字,用以鋪排敘說,一曰瘦,有如宛約一般,腰圍減損,再曰鬢髮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見二毛而發愁。“總是”二句,卻以散句入詞,接下句,均爲直說,點明上文所說“瘦”與“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當指男女間歡會等情事。因爲時時刻刻惦記着這許多情事,無法自主,所以纔有這無窮無盡的“情”與“恨”。最後,詞進一步點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歡”與“後會”,前歡已是杳無蹤跡,不可追尋,而後會又遙遙無期,難以預卜。“杳杳”、“悠悠”,與“連環”、“流水”相呼應,將所謂“情”與“恨”更加具體化。上片說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況。

下片變換了角度與方位,既寫主人公一方,又寫對方,並將雙方合一起寫。“凝眸。悔上層樓。謾惹起新愁壓舊愁。”是過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說相思情景,謂怕上層樓,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舊愁”;一方面啓下,轉說當前的相思情景,新愁與舊愁交織一起。詞作說當前的相思情景,先說主人公一方,說主人公如何寫情書,寫好情書如何密封,封好以後如何祕密投寄“重重”,謂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祕密之意,又表明數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時,詞人說相思,還兼顧對方,料想對方接到情書,當如何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淚收”。“料”字明謂假設。至此詞戛然而止,言已盡而味有餘。

這首詞以鋪敘手法說相思,反反覆覆地說,雖只是“相思”二字,卻並不單調乏味。能有這樣的藝術效果,除了真切體驗之外,還在於善鋪敘。作者善鋪敘,就是在有條理、有層次的鋪敘之後,突然插入一筆,由一方設想另一方,構成“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妙境。這種作法是從柳永詞中學得來的。

沁園春詩詞4

沁園春

[宋] 劉克莊

何處相逢,登寶釵樓,訪銅雀臺。喚廚人斫就,東溟鯨膾,圉人呈罷,西極龍媒。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酒杯。車千兩,載燕南趙北,劍客奇才。飲酣畫鼓如雷。誰信被晨雞輕喚回。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淒涼感舊,慷慨生哀。

作品賞析

【註釋】:

這首詞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以夢境寫思念的友人,將那種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

方孚若名信孺,是作者的同鄉,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在韓侂胃伐金失敗以後,曾奉命使金,談判媾和條件,駁回金人的苛刻要求,“ 自春至秋,使金三往反,以口舌折強敵 ”(《宋史》本傳)。金帥以囚或殺相威脅,他始終不屈,置生死於度外。此詞應系悼念之作。

詞的上片寫的是夢境。這是一場意氣飛揚的美夢。作者夢見與方孚若相逢之後,一同遊賞“寶釵樓”和“銅雀臺”,吃的是用東海的大魚切成薄片的“鯨膾”,乘的是產自西北地區的駿馬“龍媒”。他們則象劉備、曹操一樣,是英雄豪傑,在網羅天下四方的“劍客奇才”,數量之多須用上千輛車子裝載 。作者筆下展現的圖景,正是封建社會中的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身居要職,事業上大展宏圖,可謂志得意滿。這是作者有意虛構的情境 。將寶釵樓,銅雀臺、長鯨天馬等入詞,但並非實物;作者和方孚若在政治上的作爲,自然無法同劉備 、曹操相提並論。但是,作者的這類描寫還是有一定生活依據的 。據《宋史》及作者所撰墓誌銘記載,方孚若爲人豪爽,視金帛如糞土,尤好交遊名士,所至從者如雲。閉戶累年,家無擔石,而食客充戶。這段描寫在虛構之中還可看出一點真實的影子。作者結合實際生活,融會歷史題材,虛實結合,而以虛爲主,表現出豪邁爽朗的氣魄。詞的下片寫夢醒之後的現實景象。晨雞無情地喚醒美夢,使作者不得不面對現實。夢境值得留戀,但實際生活的境遇卻如此殘酷無情:“年光過盡 ,功名未立 ;書生老去 ,機會方來 。”這是作者與方孚若共有的無奈嘆息,但決不是絕望悲鳴。作者還懷有強烈的願望,幻想能象李廣那樣在國家多事之秋建功立業。在劉克莊所處的時代,南宋王朝已處於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境地。他一生經歷了孝宗、光宗 、寧宗、理宗、度宗五朝 ,仕途歷盡波折,他曾四次被罷官,因此,懷才不遇之感,黍離哀痛之情,在他的詩詞在中常有流露。這首詞下片抒發的正是作者這種真情實感。摯友已乘鶴西歸,恢復國家統一的大業更難以實現,感舊生哀,一腔淒涼悲憤的感情發泄無遺,傷時憂國的思想就是這樣被充分地表現出來。下片描寫以實爲主,跟上片恰成強烈的對比。

作者在表現思想矛盾 、表達一貫的愛國感情時,用的不是平鋪直敘的手法,巧妙地引用歷史典故,做到虛實相彰,使主題思想表達得更加充分、深刻。詞中寫道:“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基本上引用《 漢書·李將軍列傳 》的原文,在《漢書》中,漢文帝對李廣說的話是:“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字句相差不多,只是把《漢書》原文稍加點改,用在詞中,顯得自然妥貼,同時賦予這個典故新的含意。時局是如此危急,國家處在多事之秋,正該起用李廣這樣的名將;而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賢才能臣根本就是報國無門,這怎能不叫人“淒涼感舊,慷慨生哀”呢?馮煦在《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中說:“後村詞與放翁、稼軒猶鼎三足,其生丁南渡,拳拳君國,似放翁 ;志在有爲,不欲以詞人自域,似稼軒 。”這首詞這充分體現了作者“拳拳君國”和“志在有爲”的氣慨,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慨。

沁園春詩詞5

《沁園春·雪》這首詞,是毛澤東於1936年2月所作。“沁園春”爲詞牌名,“雪”爲詞名。當時,毛澤東和彭德懷率領紅軍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清澗縣袁家溝,爲了視察地形,毛澤東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這白雪皚皚的塬地展現在他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欣然提筆,寫下了這一首豪放之詞。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了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裏都是冰封,千萬裏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爲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裏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餘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餘”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爲具體更爲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爲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顯得嬌豔。“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豔麗景象。“分外妖嬈”,讚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啓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爲之傾倒,爭着爲統一天下而奮鬥。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爲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爲之奮鬥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傑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沁園春詩詞6

沁園春·憶黃山

汪莘

三十六峯,三十六溪,長鎖清秋。

對孤峯絕頂,雲煙競秀;懸崖峭壁,瀑布爭流。

洞裏桃花,仙家芝草,雪後春正取次遊。

親曾見,是龍潭白晝,海涌潮頭。

當年黃帝浮丘,有玉枕玉牀還在不?

向天都月夜,遙聞鳳管;翠微霜曉,仰盼龍樓。

砂穴長紅,丹爐已冷,安得靈方聞早修?

誰如此,問源頭白鹿,水畔青牛。

  汪莘詞作鑑賞

黃山,是馳名中外的風景區是中國名山之一。本名黟山,因傳說爲黃帝棲真飛昇之地,故唐代改名黃山。黃山有奇鬆、怪石、雲海、溫泉之勝,被稱爲黃山四絕。

在宋詞中,寫黃山的作品不是很多,而寫得好的更是鳳毛麟角,只有汪莘這首詞,可謂不可多得。在這首詞中,作者彷彿在讀者面前打開一座神界仙山,想象豐富,情思變化多端,筆觸多樣,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態的秀麗景色,使人應接不暇。詞的上片,描寫黃山千峯競秀、萬壑爭流的壯麗風光。

沁園春詩詞7

沁園春

劉將孫

流水斷橋,壞壁春風,一曲韋娘。記宰相開元,弄權瘡痏,全家駱谷,追騎倉皇。彩鳳隨鴉,瓊奴失意,可似人間白麪郎。知他是:燕南牧馬,塞北驅羊。啼痕自訴衷腸,尚把筆低徊愧下堂。嘆國手無棋,危塗何策,書窗如夢,世路方長。青冢琵琶,穹廬笳拍,未比渠儂淚萬行。二十載,竟何時委玉,何地埋香。

這是一首喪亂詞。

詞作於公元1296年。詞前原有一序,雲:“大橋名清江橋,在樟鎮十里許。有無聞翁賦《沁園春》、《滿庭芳》二闋。書避亂所見女子。末有,‘埋冤姐姐’、‘銜恨婆婆’語,極俚。後有螺川楊氏和二首。又自序生楊嫁羅,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騎迫,間逃入山,卒不免於驅掠。行三日,經此橋,睹無聞二詞,以爲特未見其苦,乃和於壁。復雲:觀者毋謂弄筆墨非好人家兒女,此詞雖俚,諒當近情,而首及權奸誤國。’又云:‘便歸去,懶東塗西抹,學少年婆。’又云:‘錯應誰鑄’,皆追記往日之事,甚可哀也。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適觸於目,因其調爲賦一詞,悉敘其意,辭不足而情有餘悲矣。”清江橋,在江西清江縣樟樹鎮,爲交通要衝。丙子,即公元1276年。這年春天,元兵攻陷臨安(今杭州),江南大被劫掠。

從序中可以看出,詩人在這首詞中,以深厚的同情,追述了二十年前發生在此地的一幕悲劇:一羣弱女子,被元兵擄掠蹂躪的慘狀。詞中,作者對擅權誤國的權臣痛予譴責;對受難者的命運,給予了極大的同情。

上片描繪當年一羣女子被元軍擄掠、蹂躪的情形。

一開頭就寫出了元兵入侵時,清江橋畔的慘狀──“流水斷橋,壞壁春風”。一曲韋娘”即杜韋娘,唐歌女名,後爲唐教坊曲名。唐劉禹錫有贈李紳歌妓詩“春風一曲杜韋娘”,這裏借指當年那些落難女子。“記宰相開元,弄權瘡痏,全家駱谷,追騎倉皇。”這裏用了兩個歷史典故:一是“宰相開元”,李林甫爲開元時宰相,專權誤國。這裏用以借指南宋末宰相賈似道。一是“全家駱谷”。駱谷,在陝西省周至縣南,直通漢中。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逃往四川,走到駱谷時,感傷國亂,流涕吹笛,寫出了《謫仙怨》之曲。(見《唐五代詞》之《廣謫仙怨序》)這幾句是說:在賈似道專權誤國的年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滿目瘡痍;元兵打過來之後,全家逃到這流水斷橋旁邊;元軍騎兵從後面追來,無路可走,被元軍擄掠了!元兵所至之處,姦淫燒殺,無所不爲,多少婦女被任意糟踏。作者把這些弱女子被元兵蹂躪的慘狀,記敘於紙上。

下片抒發作者對這一歷史慘狀的感慨。

“啼痕自訴衷腸,尚把筆低徊愧下堂。”那些被蹂躪的婦女,有苦無法向人訴說,只好“啼痕自訴”,乞求丈夫把休書收回,別提休妻(“下堂”)之事。這悽慘的情景是誰造成的呢?接着作者發出感慨:“嘆國手無棋,危塗何策;書窗如夢,世路方長。”國手,經國之手,即宰相。賈似道治國無策,又專制權勢,以致誤國害民,使人民遭此不幸!下面,又用了王昭君、蔡文姬兩個歷史典故,進行對比:“青冢琵琶,穹廬笳拍,未比渠儂淚萬行。”王昭君遠嫁匈奴,常以琵琶抒憂思。杜甫《詠懷古蹟》之三:“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青冢,昭君之墓。所以,用青冢琵琶,指昭君。窮廬笳拍,即胡笳十八拍。蔡文姬被擄入匈奴,作此曲以抒愁怨。窮廬笳拍,代指蔡文姬。在作者看來,那些被損害的婦女,比王昭君、蔡文姬的下場更悽慘!

末尾:“二十載、竟何時委玉,何地埋香。”二十年過去了,這些無辜女子屍骨都哪裏去了呢?詞人對這些落難女子的同情令人揪心,令人感佩!

“國家不幸詩家幸,詩到滄桑句便工。”(趙翼《甌北詩話》)在我國曆史上宋金、金蒙、元宋戰亂之際,國家、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作家寫出了許許多多流傳千古的“喪亂”詩、“喪亂”詞,但似這樣一個作家以鋪敘的詞筆,描寫人民的命運,如此深刻、真實,在詞壇上還是十分罕見的。本文作者,系劉辰翁之子,學博而文暢,名重藝林,詞作敘事婉曲,善言情欸,頗具父風。

沁園春詩詞8

《沁園春·孤館燈青》

宋朝: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沁園春·孤館燈青》譯文

孤零零旅舍燈光青冷,厭聽這荒野雞鳴,收拾起旅枕殘夢。曉月漸漸淡去了白絹似的皎潔,微亮的晨霜一片晶瑩;山上雲白如展開的錦緞,朝露點點與晨光輝映。人世間的行程沒個盡頭,有限的是這勞頓的人生。似這般無足稱道的平庸,難得有歡愉的心境。我這裏獨自低吟罷,徵鞍上,悄無聲,許多往事涌心中。

當年我們風華正茂,同時客居在汴京,如同陸機、陸雲兄弟,初到京城還年輕。幸有妙筆在手文思敏捷,詩書萬卷在胸,自以爲輔佐聖上使其成爲堯舜,該是星月同輝,事業必成。其實重用與否在於時勢,入世出世須由自己權衡。不妨閒處袖手看風雲,少不得那分明哲與淡定。好在你我身體康健,只須終年悠閒遊樂,姑且杯中尋醉慰平生。

《沁園春·孤館燈青》註釋

1.沁園春:詞牌名,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十四字,平韻。

2.孤館:寓居客舍住的人很少。燈青:點着燈起牀,燈發着青光。

3.野店雞號:說明走得早。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野,村落。

4.旅枕:喻旅店的睡眠。

5.月華收練:月光像白色的絹,漸漸收起來了。

6.耿耿:明亮的樣子。

7.摛(chī)錦:似錦緞展開。形容雲霧繚繞的山巒色彩不一。

8.溥溥(tuán):露多的樣子。一說爲露珠圓的樣子。

9.世路:人世的經歷。

10.勞生:辛苦、勞碌的人生。

11.區區:渺小,這裏形容自己的處境不順利。鮮,少。

12.微吟:小聲吟哦。

13.憑徵鞍:站在馬身邊。詞題小序說“馬上”,作者騎着馬行進。

14.千端:千頭萬緒,猶言多。

15.共客長安:兄弟二人嘉佑間客居沐京應試。長安,代指汁京。

16.二陸:指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晉書·陸雲傳》:“少與兄機齊名,雖文章不及機,而持論過之,號日‘二陸’。”西晉初同至洛陽。此以“二陸”比自己及弟轍。少年,年紀輕。

17.筆頭千字:即下筆千言之意。

18.胸中萬卷:胸中藏有萬卷書。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

19.致君:謂輔佐國君,使其成爲聖明之主。

20.“用舍”二句:《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爲任用與否在朝廷,抱負施展與否在自己。行藏(cáng),意爲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隱。

21.袖手:不過問。

22.優遊卒歲:悠閒地度過一生。

23.且鬥尊前:猶且樂尊前。唐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休論世上升沉事,且鬥尊前見在身。”鬥,喜樂戲耍之詞。尊,酒杯。

《沁園春·孤館燈青》賞析/鑑賞

這首詞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壯志難酬的苦悶。

上闋一開篇,作者便以“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以及“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朝露漙漙”數句,繪聲繪色地畫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圖。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別具一番景象,但行人爲了早日與弟弟聯牀夜話,暢敘別情,他對於眼前一切,已無心觀賞。此時,作者“憑徵鞍無語”,進入沉思,感嘆“世路無窮,勞生有限”。爲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議論來。作者追憶:他們兄弟倆,“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詞裏的“二陸”用來比自己和弟弟蘇轍。當年,他們兄弟倆俱有遠大抱負,決心象伊尹那樣,“使是君爲堯舜之君”(《孟子》中語);像杜甫那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以實現其“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上神宗皇帝書》)的政治理想。而且,他們兄弟倆“筆頭千字,胸中萬卷”,對於“致君堯舜”這一偉大功業,充滿着信心和希望。撫今追昔,作者深感他們兄弟倆現實社會中都碰了壁。爲了相互寬慰,作者將《論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孔子家語》“優哉遊哉,可以卒歲”,以及牛僧孺“休論世上升沉事,且鬥尊前見在身”詩句,化入詞中,並加以改造、發揮,以自開解。結尾數句,作者表示自己懷才不遇的境況下,要避開政治鬥爭的漩渦,以從容不迫的態度,姑且保全身體,飲酒作樂,悠閒度日。整首詞,除了開頭幾句形象描述之外,其餘大多是議論、成爲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這首詞的議論、抒懷部分,遣詞命意無拘無束,經史子集信拈來,汪洋恣肆,顯示出作者橫放傑出的才華。詞中多處用典:“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四句,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句。”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三句,”優遊卒歲“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魯國大夫叔向被囚後”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的話:”且鬥尊前“,化用杜甫《漫興》中”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的詩句。作者將上述典故靈活運用,推陳出新,生動地傳達出自已的志向與情懷。

這首詞的脈絡清晰,層次井然,迴環往復,波瀾起伏,上片的早行圖與下片的議論渾然一體,貫穿一氣,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頭幾句寫景,以“孤”、“青”、“野”、“殘”等字眼傳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悽清的環境和心境。“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轉入現實人生。其後,詞作由景物描寫而轉入追憶往事。“用舍由時,行藏我”,由往事回到現實。結拍數句表明作者已從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擺脫出來,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和慰安。全詞集寫景、抒情、議論爲一體,融詩、文、經、史於一爐,有形象的景象描寫,有抽象地論說政治,又在議論中發表了自己的人生觀和人生態度,抒寫了沉鬱惆悵的心境,文思連貫,一氣呵成,體現了卓絕的才情。

這一詞調,上片十一個四言句,下片八個四言句,多處用對仗,句法比較工整,而且,在許多整齊的句子之間,還穿插了幾個長短句,如三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和八言句,長短相間,參差錯落。這個詞調適合於以賦體入詞,但又最忌板滯,它不同於短篇令詞,也不同於一般長調,是個較難駕馭的詞調。兩宋詞人當中,辛棄疾填了九首,劉克莊填了二十五首,陳人傑填了三十一首,這算是較爲罕見的。許多名家,比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彥、姜夔、史達祖、張炎等,都不見填制。但是,此調格局開張,掌握得好,卻可造成排山倒海之勢,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蘇軾這首《沁園春》詞,上片寫景,一下子羅列了七個四言句。前三個四言句,“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句式相同,三腳並立。後四個四言句,“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根浮保組成“扇面對”,由“漸”字構成領頭格,貫穿到底。七個四言句組織綿密,構成了一幅整體的畫面。緊接着,“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仍用四言對句,“徵鞍無語,往事千端”,也是四言句。這十一個整齊的四言句,除了靠“漸”、“憑”兩個領格字提攜,還由兩個長短句“似此區區長鮮歡”及“微吟罷”,在當中輾轉運氣。於是,十一個四言句,就不至於像是拆開來的七寶樓臺,不成片段。下片八個四言句略有變化。前四個四言句,不再用“扇面對”,其中,“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自成對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二句不對。其餘與上片大致相同。這段議論,先由換頭“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兩個長短句敘事,承接上結所提“往事”,然後鋪排議論。領格字“有”,從字面上看,僅管領“筆頭”“胸中”二句,但“有”字下面的六個四言句,詞意還是相貫通的,六個四言句之下,直接“袖手何妨閒處看”,還是具有一定氣勢的。最後,由一個三言短句“身長健”停頓蓄勢,“但”字提攜、轉折,帶上兩個四言句“優遊卒歲,且鬥尊前”,爲全詞作結。

總之,《沁園春》詞是蘇軾以詩人句法入詞的嘗試,已稍露東坡本色。但這首詞在藝術上仍有某些不足之處,如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詞作比較,就覺得《沁園春》以抽象的說理議論代替具體的形象描述,不如以情動人之作,具有那麼大的感人力量。比如“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與“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思相近,但前者總不及後者那樣有意境,那樣耐人尋味。

蘇軾與其弟蘇轍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間,其弟在濟南爲官,相思甚切,爲接近親人,向朝廷請求到密州任職,得準改任密州知州,熙寧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這首詞便作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蘇軾是懷着矛盾複雜的心情前往密州的。由於與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難以立足。赴密途中,觸景傷情,憑鞍沉思,思緒萬千,不禁感慨唏噓,通過詞作,把胸中塊壘一古腦兒向子由傾吐。

《沁園春·孤館燈青》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沁園春詩詞9

課內精練

1、閱讀《沁園春 長沙》上片,回答後面問題。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1)從這片詞中選出四個動詞,標出這片詞寫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

(2)對上片的第一個整句(即“獨立……頭”)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獨立寒秋”是一個倒裝性的句子。

B、從語意來看,第二和第三個句子的先後關係應該倒過來。

C、這開頭的三個分句點明瞭時令、地點、人物,點明瞭特定的環境。

D、描寫了湘江壯美的景色。

(3)對“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三句詩的意思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

A、面對“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端;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纔是主宰你命運的真正主人呢?

B、面對高而深邃的天空、遼闊無邊的大地,詩人焦躁地思慮着:中國的革命由誰來掌舵呢!

C、通過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達出詩人憤恨不平的心情。

D、通過對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繪,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領導權的問題。

(4)詩詞的朗讀,對於理解詩詞的內容十分重要。下面幾個詩句的停頓(“‖”表示較長停頓,“∣”表示較短停頓)和重音都對的是( )

A、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B、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C、萬類∣霜天‖競∣自由

D、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5)摘出這片詞中的對偶句。

(6)詞比詩更講求押韻,試摘出本片詞中押韻的字,並指出押的什麼韻。

2、仔細品讀本詞的下片,談談它主要表現了什麼。

課外強化

一、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問題。

水調歌頭 游泳

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1、選出對第三個整句(即“不管……寬餘”)的分析中不正確的一項( )

A、詩人既是寫實,又是比喻。

B、詩人用比較的方法,進一步表現了在風浪中搏擊的豪邁之情。

C、詩句抒發了詩人勇敢、無畏的`革命激情和鬥志。

D、詩人覺得只有與風浪搏鬥才能感到舒暢。

2、對詩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項不正確( )

A、這句話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復返,比喻時間的流逝,告誡人們,要努力創造美好的事物。

B、詩人借用這句話,是激勵自己和人民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設自己的國家。

C、這句話在詞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D、孔子的話是一個比喻句

3、對下片第三個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西江”指的是從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長江。

B、“石壁”指計劃要建的三峽大壩,“巫山”即巫山山脈,長江橫截穿過巫山,形成著名的長江三峽。

C、“巫山雲雨”這個典故出自《高唐賦》。

D、“高峽”指巫峽,“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庫。

4、對整首詞的藝術特點的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豐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謠

C、借用古語來過渡和抒情

D、用神話故事來烘托祖國建設的突飛猛進

5、詩人寫“神女”之“驚”,對讚頌“宏圖”有什麼作用》不寫“長江流水”,而寫“巫山雲雨”,用意何在?

二、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問題。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談談“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2、“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一句有什麼言外之意?

3、全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文,完成第1~4題。(10)

望 海 樓①

米 芾

雲間鐵甕②近青天,縹緲飛樓白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③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

[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江城內。②鐵甕:鎮江古有“鐵甕城”之稱。③滄州:濱水的地方。

1、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聳立雲間,鄰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詩頷聯在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從

和 兩個方面拓展了詩歌的境界,增強了詩歌的氣勢。

3、對“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 )

A、登樓望江,聯想到了三峽的險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詩人的酒樽裏。

C、征帆流舸,激起詩人飲酒的豪情。

D、濤聲陣陣,引發詩人作詩的雅興。

4、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

答案提示:

1、烘托望海樓的高峻。(這是襯托手法的運用)

2、“三峽”和“六朝”,一個是地理概念,一個是年代概念,是兩個不同的緯度,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思考,所填空應該是:空間、時間。

3、B

4、這首詩的頸聯所寫的角度不止兩個,如“紅日”和“白煙”是從色彩角度,“畫角”則是從聲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則是從動態的角度等,但根據題目要求只要回答出兩點就可以了。

1 沁園春 長沙?參考答案

【課內精練】

1、(1)立、看、悵、問 (2)D (3)A (4)A (5)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6)頭、流、由、浮押ou韻

2、下片回憶了往昔的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爲了改選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全詩以設問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形象回答——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選舊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橘子洲曾是詩人與衆多革命同志聚會的地方,它見證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舊地重遊,自然引起詩人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一個“恰”字,總領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學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鬥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經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這幾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遊泳,儘管風高浪急,連船隻行進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卻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爲樂。

【課外強化】一、1、D 2、A 3、D 4、A 5、寫“神女”之“驚”,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表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與宏偉氣勢,是前無古人的。加入這浪漫的一筆,顯示“宏圖”之“起”所具有的驚天地、動鬼神的巨大威勢,使詞的境界更爲雄放神奇,增強了感染力。另:用“截斷巫山雲雨”一句,妙處有三:一是與後邊的“神女”相聯繫;二是反襯出“西江石壁”之高,連天上的雲也阻截住了;三是反襯出人民氣魄和力量之大,敢於擋住“神女”的行路,因爲傳說中的“神女”是早晨爲雲,晚上爲雨。可見詩人對神話傳說的點化是巧妙的。

二、參考答案:1、①一年又過去,還要經受生不如死的的煎熬;②從念念不忘故國,更加痛苦不堪。2、表示提物是人非,宮殿依舊,而自己的處境、容顏全變了。3、追懷故國,有亡國之痛;思念往昔,表達出階下囚無盡的衷愁。

沁園春詩詞10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

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整條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水勢。

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着和老天爺比一下誰更高。

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格外嬌豔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

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治功勞;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學才華。

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這些人物都已經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註釋

北國:該詞源於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爲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爲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爲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於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陝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說,這首詞作於“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餘:剩下。此字一作“餘”,但目前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餘”,以此爲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後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豔裝,這裏指紅日爲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裏指皚皚白雪覆蓋着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着腰侍候。這裏是說爭着爲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業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上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漢時匈奴自稱。後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名族或其首領。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統一蒙古後的尊稱,意爲“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後蒙古於1271年改國號爲元,成吉思汗被尊爲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佔領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外,還曾向西遠征,佔領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鵰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 俱,都。

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數,數得着、稱得上的意思。

沁園春詩詞11

【沁園春】

丁巳重陽前三日[1],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爲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長調。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閒時,並吹紅雨[2],雕闌曲處,同倚斜陽。 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靈飆一轉[3],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4],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還傷。欲結綢繆[5],翻驚搖落[6],兩處鴛鴦各自涼!真無奈,把聲聲檐雨,譜出迴腸[7]。

  【註釋】:

[1]丁巳: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時納蘭性德23歲。

[2]紅雨:這裏指落花。

[3]靈飆:神風。

[4]碧落:天界。《度人經》注,"東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滿,是雲碧落。"

[5]綢繆:纏綿的情緣。

[6]搖落:原指木葉凋落,這裏是亡逝之意。

[7]"把聲聲檐雨"兩句:意思是讓檐前滴滴淅淅的雨聲,譜寫出我內心的痛苦。迴腸:彎曲的腸子。過去多以腸子的屈曲紆迴比喻愁懷縈繞。

  【分析】:

此詞感情真摯,哀婉纏綿,悱惻動人。詩人懷念亡妻,心情極爲悲傷。他嘆息愛妻早亡,回憶過去夫妻的恩愛生活,敘述喪妻後自己的痛苦。對着妻子的遺像,似乎覺得 靈風飄動,思緒悠悠,想到天上尋找,又想到"料短髮,朝來定有霜"。 即使在人間天上,兩情如一,但眼前人亡物在,觸景傷情。"真無奈,把聲聲檐雨,譜出迴腸",抒寫了詩人的無限傷悽,爲全詞更添情韻。

  【集評】:

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表現其"自然之情",是納蘭性德創作的立足點。正因如此,儘管他有時文心周折婉曲,立意新穎精巧,但人們依然感受到他感情的真樸,依然能夠透過綺麗的衣裝,看到詩人跳動着的"赤子之心"。

沁園春詩詞12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

宋朝:辛棄疾

疊嶂西馳,萬馬迴旋,衆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鬆。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峯。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古詩簡介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上片描寫靈山總體環境之美,下片抒寫自己處於自然中的感受。全詞極少實寫山水的具體形態,而是用虛筆傳神寫意,表達出作者對山水的熱愛之情。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翻譯/譯文

重巒疊嶂向西奔馳,像千萬匹馬迴旋一般,這許多的山要掉頭向東而去。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迸跳的水珠四處濺下;小橋橫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圓的月亮和剛拉開的弓。人老了應當過閒散的日子,可老天給我多事,來掌管十萬棵高大的松樹。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樹盤曲的枝幹影子的外邊,在風風雨雨的聲音中間。

雨霧消散,重巒疊嶂露出面容,爭着和人見面。看早晨清新涼爽的空氣從一座座山峯撲面而來。座座山峯好像謝家子弟,衣着瀟灑,長相英俊;又好像司馬相如的車騎一般雍容華貴。我感覺這其中,有如司馬遷的文章一樣,雄渾深沉,典雅勁健。在剛剛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問偃湖哪一天能夠展現煙水的美好景色?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註釋

⑴沁園春:詞牌名,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靈山:位於江西上饒境內。古人有“九華五老虛攬勝,不及靈山秀色多”之說,足見其雄偉秀美之姿。齊庵:當在靈山,疑即詞中之“吾廬”,爲稼軒遊山小憩之處。

⑵偃湖:新築之湖,時未竣工。

⑶驚湍(tuān):急流,此指山上的飛泉瀑布。

⑷跳珠:飛泉直瀉時濺起的水珠。

⑸缺月初弓:形容橫截水面的小橋像一彎弓形的新月。

⑹合:應該。投閒:指離開官場,過閒散的生活。

⑺檢校:巡查、管理。長身:高大。

⑻龍蛇影:松樹影。

⑼爽氣朝來:朝來羣峯送爽,沁人心脾。

⑽磊落:儀態俊偉而落落大方。

⑾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剛健的文章風格。

⑿太史公: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曾繼父職,任太史令,自稱太史公。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創作背景

這首《沁園春》詞大約作於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辛棄疾二度落職閒居帶湖之時,寫的是江西上饒西部的靈山風景。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賞析/鑑賞

此詞是稼軒山水詞中的名篇。讀辛棄疾這位大詞人的山水詞,就會發現他多麼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有時似乎已經進入一種“神與物遊”的境界,他筆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樣,有思想,有個性,有靈氣,流連其間,言感身受,別有新的天地。這首《沁園春》便有這種特色。

靈山“高千有餘丈,綿亙數百里”(《江西通志》),有七十二峯。“疊嶂西馳,萬馬迴旋,衆山欲東”,就是寫這裏千峯萬壑的宏偉氣象。這裏的山巒或“西馳”,或東向,好像千千萬萬匹矯健的駿馬在廣闊的草原上來回奔馳,在詞人筆下,靜止的山活起來了,動起來了。

詞頭三句寫靈山羣峯,是遠景。再寫近景:“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這裏有飛瀑直瀉而下,倒濺起晶瑩的水珠,如萬斛明珠彈跳反射。還有一彎新月般的小橋,橫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詞人猶如一位高明的畫師,在莽莽蒼蒼叢山疊嶂的壯闊畫面上,重抹了幾筆韶秀溫馨的情韻。

連綿不斷的茂密森林,是這裏的又一景色。辛棄疾在一首《歸朝歡》詞序中說:“靈山齊庵菖蒲港,皆長鬆茂林。”所以詞人接着寫道:“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鬆。”辛棄疾面對這無邊無垠的高大、蔥鬱的松樹林,不由浮想聯翩:這些長得高峻的松樹,多麼像英勇善戰,所向無敵的戰士。想自己“壯歲旌旗擁萬夫”,何等英雄,如今人老了,該當過閒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爺不放我閒着,又要我來統率這支十萬長鬆大軍呢!詼諧的笑語抑或是樂,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兒。內心深處確實隱隱有一份報國無門的孤憤在。在這種地方,詞人輕輕點到即止,順勢落到自己山中結廬的事上來。他說,我這房子選的地點還是不錯的,“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每當皓月當空,可以看到狀如龍蛇般盤屈的鬆影,又可以聽到聲如風雨的萬壑松濤,別有一番情趣。

上片寫靈山總體環境之美,下片則是詞人抒寫自己處於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棄疾處於這佔盡風光的齊庵中,舉目四望,無邊的青山千姿百態。拂曉,在清新的空氣中迎接曙光,東方的幾座山峯,像天真活潑的孩子,一個接着一個從曉霧中探出頭來,爭相同人見面,向人問好。紅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氣象萬千。那邊一座山峯拔地而起,峻拔而瀟灑,充滿靈秀之氣,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風度,就像芝蘭玉樹般的東晉謝家子弟;再看那座巍峨壯觀的大山,蒼松掩映,奇石崢嶸,它那高貴亮麗的儀態,就像司馬相如赴臨邛時那種車騎相隨、華貴雍容的氣派。

詞人驚歎: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盡的,置身於這千峯競秀的大地,彷彿覺得此中給人的是雄渾、深厚、高雅、剛健等諸種美的感受,好像在讀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給人以豐富的精神享受。此中樂,樂無窮。在作者心目中,靈山結廬,美妙無窮,於是他關切地打聽修築偃湖的計劃,並油然而生一種在此長居的感覺。

這首詞通篇都是描寫靈山的雄偉景色,在寫景上頗有值得注意之處,它不同於一般描寫山水之作,它極少實寫山水的具體形態,而是用虛筆傳神寫意。如寫山似奔馬,鬆似戰士,寫得龍騰虎躍,生氣勃勃,實是詞人永不衰息的鬥爭性格的寫照,即他詞所說青山與我“情與貌,略相似”也。顯然,作者寫此詞,力圖透過山峯的外形寫出其內在的精神;力圖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內在的美寫出來。要傳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寫實的方法不行,於是辛棄疾藉助於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儻儒雅的風采來比擬山峯健拔秀潤的意態,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風格,來刻畫靈山深邃宏偉的氣度。表面上看來,這兩兩相比的東西,似乎不倫不類,風馬牛不相及,而它們在精神上卻有某些相似之點,可以使人生髮聯想。這種獨特的比喻,真可說是出神入化了。當然,爲山水傳神寫照,是純粹寫觀賞風景之人的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實際上與作者的胸襟、與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關的。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棄疾自己說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詞作者這種傳山水之神的寫意筆法,在山水文學上開創了一代先河,值得後人仿效。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詞品》卷四引廬陵陳子宏:“且說鬆(應爲‘說山’),而及謝家、相如、太史公,自非脫落故常者,未易闖其堂奧。劉改之所作《沁園春》,雖頗似其豪,而未免於粗。”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爲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現存詞600多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公元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年68歲。

沁園春詩詞13

《沁園春》

北宋·陳睦

小雪初晴,畫舫明月,強飲未眠。

念翠鬟雙聳,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

密意雖具,歡期難偶,遣我離情愁緒牽。

追思處,奈溪橋道窄,無計留連。

天天。莫是前緣。

自別後、深誠誰爲傳。

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兩心長在,須合金鈿。

淺淡精神,溫柔情性,記我疏狂應痛憐。

空腸斷,奈衾寒漏永,終夜如年。

作者簡介:

陳睦,北宋詞人。字和叔,一字子雍,莆田人,徙家蘇州。陳動之之子。嘉祐六年(1061)進士第一。及第後任過潭州知州。熙寧三年(1070),祕書丞。召試,授集賢校理。出爲兩浙提點刑獄,拜監察御史。元豐間,累遷史館修建,改鴻臚卿。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移知潭州卒。

沁園春詩詞14

上片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不僅突出了詩人對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獨到優雅,可以冠結全篇。“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裏都是冰封,千萬裏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爲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對雪景的大筆鋪陳。“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也正是中國的形象。“長城內外”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餘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餘”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此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爲具體更爲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運用了動態描寫,表現了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爲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寫的是虛景,與前十句寫眼前的實景形成對比,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顯得嬌豔。“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豔麗景象。“分外妖嬈”,讚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下片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並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作者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可謂承上啓下,將全詞連接得天衣無縫。“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啓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爲之傾倒,爭着爲統一天下而奮鬥。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爲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爲之奮鬥的動機。”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畫龍點睛之妙。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這震撼千古的結語,發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那一刻思接千載,那一刻洞悉未來,那一刻豪情萬丈,那一刻傲視古今。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爲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爲之。雖屬舊體卻給讀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沁園春詩詞15

古詩原文

混沌鑿開,天險巍巍,東巖峻兮。是雲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風吹裂,一線中開。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鳥道疑當太白西。憑高處,見雲噓巖腹,鼓舞風雷。

落花香染桃鞋。快闊步青雲志壯哉。便萬里孤騫,超人間世,一枝高折,作月中梯。筆蘸天河,手捫象緯,笑傲風雲入壯題。摩蒼壁,掃龍蛇醉墨,翔舞徘徊。

譯文翻譯

巍巍的東巖,壁立千仞,石壁夾道,峻極中天,彷彿是在混沌天宇中,由造物主鑿開的一天險;它高矗雲天,又象是奔騰飛馳的“雲髓”聚集凝成。天風將它吹裂,一線中開。它高聳入天際,僅飛鳥可通,而東巖的鳥道又彷彿太白西邊的鳥道一樣高峻。身處高山之巔,目之所及只到山的中部,雲霧吞吐竟響如風雷。

腳蹬被桃花香染過的登山鞋,闊步快速地奔向青雲,進入月宮,高折蟾宮一枝桂樹。筆蘸着天河之水,手摸着星辰日月,來題寫心中的風雲意氣。在“蒼壁”上揮灑着大筆,如龍蛇翔舞,左右奔騰!

註釋解釋

太白:即秦嶺的太乙峯。

擎:往上託;舉。

象緯:日月五星。

詩文賞析

這實在是一篇奇作。在中國詞史上,寫山水的詞作罕有其匹。詞詠四川資中縣的東巖。東巖形似剖盎,側立千尺,溪壑深杳,東巖在蜀中,詞人似乎有意要與蜀人李太白《蜀道難》一爭高低,詞也的確有太白雄風。

本詞第一奇在構思,用奇特的想象,從虛處着筆,把東巖寫得極富傳奇色彩和動態的力度美。巍巍的東巖,壁立千仞,石壁夾道,峻極中天,彷彿是在混沌天宇中,由造物主“鑿開”的一道“天險”;它高矗雲天,又象是奔騰飛馳的“雲髓”聚焦“凝成”;它中開一線,又是怎樣形成?原來是“天風”將它“吹裂”所致。“鑿開”、“凝成”、“吹裂”、“中開”四詞,力可扛鼎。詞人不從東巖現存的靜態形象着筆,而是展開想象,從它的“生成”過程入手,把一座靜態的,也許在常人看來極爲普通的山岩寫得奔騰馳驟,氣勢磅礡。巍巍天險,被詞人玩賞於股掌之上,戲弄於筆端之下,寫來毫不費力。而寫就的東巖風雲奔走,極富於運動感和力度美,確實讓人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南宋大詞人辛疾疾竹的山也夠富於運動感和氣勢的了,“疊嶂西馳,萬馬迴旋,衆山欲東。”(《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羣峯疊嶂,猶如萬馬迴旋,向東奔馳。但比較而言,辛棄疾詞仍是從現實的可見的意象進行構思取譬,而本詞則完全是憑想象,從虛處非現實化的意象着筆構思。論氣勢力度,二詞平分秋色;但論浪漫色彩和想象之奇,辛詞不能不讓一着。“高擎”二句,仍寫東巖之高入雲天仙界,但用一“擎”字,便又寫出其動態和力度。“擎”有支撐、托住之意。彷彿讓人覺得仙界向下重壓,而東巖則撐持向上頂住,既寫出和東巖的高度,又表現出了它的力度。如把“擎”字換一“入”字或“聳”字,動感和力度就無法表現出來了。“鳥道”一句,語出李白《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太白,即秦嶺的太乙峯。詞意謂東巖之高僅飛鳥可通,而東巖的鳥道又彷彿太白西邊的鳥道一樣高峻。

“擎仙界”、“矗半空”的東巖已經高不可攀了,可詞人仍然設想“憑高”,去俯視東巖的“雲噓巖腹,鼓舞風雷”。山高,人更高——不,是詞人的“心高”,想象力高。西方美學論崇高美,認爲崇高來自於審美主體對大自然的敬畏。本詞也富於崇高美,而崇高美感的來源恰恰相反,它產生於審美主體對大自然力量、氣勢的把握。詞人面對巍巍高峻的東巖,不是敬畏恐懼,而是產生征服、戲弄它的豪氣。無論是中國畫還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寫高山,總離不開雲,因爲中國藝術家們已總結出這樣的規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雲霧寫之。”即通過雲霧的繚繞來烘托山的高峻。

比如唐代詩人兼畫家於一身的王維就很懂得這個理,他寫終南山的高,就寫道:“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杜甫寫泰山也有“蕩胸生層雲”之句。歐陽修《醉翁亭記》寫琅玡山也寫到“雲歸而巖穴瞑”。但比較一下本詞所寫的“雲噓巖腹,鼓舞風雷”便可看出,上述詩文中的雲都是輕飄飄的雲,而本詞中的雲卻是奔騰馳騁的雲。“鼓舞風雷”,不僅寫出了巖腹吞雲吐霧的強烈運動感和力量,而且寫出“雲噓”霧吐時轟烈的聲響效果。雲霧吞吐竟響如風雷,只有在豪傑之士的筆下才有這般氣勢。

本詞第二奇在奇情壯採,豪氣逸興。詞人面對巍巍東巖,逸興遄飛,“志壯”凌雲。我們彷彿見着他腳蹬被桃花香染過的登山鞋,闊步快速地奔向青雲,進入月宮,高折蟾宮一枝桂樹。“快闊步”、“便孤騫”、(高舉)、“超”(越)幾個連續快速的動作,充分表現出詞人心胸內沸騰的激情,“疏狂”的豪氣。他寫景富於動態、力度,寫情同樣富於動態,力度、氣勢。誦讀時,“快闊步”五句要一口氣讀下去,體會其聲情,才能品味出其中強烈的節奏感。由強烈的節奏感又可進一步體會詞人心靈快速激烈的律動。

“筆蘸天河,手捫象緯,笑傲風雲入壯題”,狂豪、奇壯無以復加!讀此三句,似乎覺得當代郭沫若先生《站在地球邊上放歌》也不那麼奇特了,又感到詩仙李白“興酣筆落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江上吟》)、“俱懷逸興壯思習,欲上青天攬明月”也不是獨一無二的“驚天地、泣鬼神”了。“象緯”,指日月五星。詞人竟然要手摸着星辰日月,筆蘸着天河之水,來題寫他的風雲意氣,世間有幾個如許的狂人!南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之“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爲賓客”,也同樣具有囊括宇宙的氣概,但作一“細”字,覺得氣勢的力量稍嫌不足,不似本詞氣勢奔騰直下,一泄千里。結尾緊承上意,寫他“筆蘸天河,手捫象緯”,在“蒼壁”上揮灑着大筆,如龍蛇翔舞,左右奔騰!我這支禿筆已無法形容周權那奇特的想象力和壯浪縱恣的豪氣,只覺得他不是胸吞宇宙,氣蓋乾坤就無法寫出這樣的奇作。

我們還必須注意到這是一首“再次韻”之作。“次韻”,用韻有嚴格規定,不能超越變更原作的韻腳,這已經限制創作的思維了。而剛用原韻寫過一首(原題《次韻王尹賦東巖》),再度用原韻寫作,就無異於戴着腳鐐手銬跳舞,而周權卻偏偏跳得如此瀟灑,如此自在,如此歡騰,可見他驚人的才氣。

全詞由奇景而生奇情。上闕從東巖的“凝成”寫到它的“中開”和吞雲吐霧的氣勢;下闕從“闊步”登天寫到他月中折桂和在蒼壁上揮舞“龍蛇”。全詞一氣呵成,氣勢奔注,而不作騰挪跌宕。詞以氣勢勝,纔不覺得詞中屢用的“天險”、“天風”、“天河”、“風雷”、“風雲”、“青雲”、“雲髓”、“雲噓”等意象有重複之感。詞中用詞造句之避與不避,取決於創作主體能否駕馭詞的氣勢和語言,未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