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詩人談詩》學習要點

《詩人談詩》學習要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教學目標

《詩人談詩》學習要點

1、知識目標:閱讀欣賞《一個深夜的記憶》感受詩人抒發的感情,體味詩“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2、能力目標:理解評論,學習如何表達自己閱讀詩歌的感受。

3、情感目標:對兩位詩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見解。

  教學重點及其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感受詩人抒發的感情。

2、教學難點:準確地形成自己正確的感受和見解。

  教學手段及其教學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朗讀、討論相結合

教學時數:1課時

第一課時(10-4-40)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一、作者簡介

1、曾卓

曾卓(1922-2002年),原名曾慶冠。筆名還有柳紅、馬萊、阿文、方寧、方萌、林薇等。當代散文作家、詩人。

主要作品:詩集《門》、《懸崖邊的樹》、《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散文集《痛苦與歡樂》、《美的尋求者》、《讓火燃着》、《聽笛人手記》等,詩論集《詩人的兩翼》、劇作集《處女的心》等。

2、魯藜

魯藜(1914-1999),原名許圖地,福建同安人。當代詩人。

主要作品:詩集《醒來的時候》、《兒時的歌》、《鵝毛集》、《魯藜詩選》等。

二、反覆誦讀,自我賞析

1、反覆誦讀詩歌。

2、先不看作者的評價,把自己對詩的感受、體會、心得甚至困惑,用隨文批註式寫在書旁。

3、小組交流。

①同學之間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換,互相評價。

②將本組的集體智慧展示給同學們。

4、對同學的評價做出點評歸納總結。

三、對比閱讀,學習方法

1、讀曾卓的評論。

①把你認爲與作者的見解不同的可以拿來共同鑑賞。

②將自己的見解與作者的評價比較,看看自己與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夠準確,加以糾正。

③說一說他的評論比我們的分析豐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聯繫原詩,說一說曾卓的評論爲何會如此深刻透闢?

①抓住要旨,體味意境;②展開聯想,豐富內涵;③聯繫時代,深化主題。

3、小結

曾卓,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詩人。他以詩人的身份寫下的這篇對魯蘺的《一個深夜的記憶》的評論,雖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卻以其精練明晰的文字,深刻獨到的眼光,爲我們如何閱讀和評論詩歌,學習詩歌評論的一些常識做出了榜樣。

四、再讀原詩,品味含蘊

小結:領略了詩的意境之美,今後在賞析的過程中就可以與作者近距離接觸,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也許是寧靜深沉的、也許是冷清肅殺的、也許是喧鬧盎然的,我們要通過品析詩歌的語言,欣賞詩歌的優美意境。感受詩人豐富而細膩敏感的內心世界。

五、完成補充習題

1、不看課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不久,有風從北面來/彷彿吹動了月亮的弓弦/於是我聽見了黎明的音響。

(2)《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中,反映了生活在自由土地上,經受過戰鬥洗禮的詩人的純淨、樂觀的心。

2、《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中,一個“流”字先後用了兩次,它們的意思相同嗎?這樣用詞有什麼表達效果?

不同。前一個指(月光)如水一樣流淌,這裏寫詩人的主觀感受,它使一幅靜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也使人的感受變得豐富多彩。後一個指(星)移動。

3、《一個深夜的記憶》是從“我”的角度來觀察和描寫的,其中寫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什麼樣的變化過程?從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寫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風、河岸、山影、流星、曠野。“我”的認識變化過程:由月光引發錯覺——聽見了黎明的音響——月光下眺望所見的景物——覺得“我是最初醒來的人”。詩人借這種變化過程,表達人們對光明的渴望和贏得光明的樂觀情懷。

4、曾卓評詩善於畫龍點睛。他讀“我感覺到,萬物還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這兩句詩,體味“感覺到”有其特定的含義。對此,請說說你讀詩的領悟。

有雙重含義:一是指使人生理上的感覺,即對於黎明來臨的“光感”;二是暗示詩人是“對於時代最敏感的人”,而這個詩人“不僅是他自己”,從而點明詩人魯藜的個人感受是與時代的脈搏跳動、與廣大人民的殷切期望融合在一起的。

5、對曾卓這篇詩歌評論有以下幾點分析,請你找出錯誤的一項並予以修改。

(1)全文六段,開頭一段表達自己對這首詩“偏愛”,表現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獨特;最後一段表達了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寧靜而又深沉”的概括。簡練而準確;中間幾段則都是對詩歌的意境進行闡發,對詩人內在的情感世界進行探索,作者合理的想像和分析,爲最後結論的得出打下堅實的基礎。

(2)雖然這是一篇讀後感式的.短文,但是因爲它是有所感、有所發現而寫的,所以纔對讀者有所啓迪作用。文中提到的“偏愛”,可能是他個人的興趣愛好所致,但也可能包含着這首詩歌被人們忽略了的意味。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好詩被忽略並不少見,問題是詩本身是否真是被忽略的好詩。

(3)從曾卓對魯藜這首詩的評說看,他最重視的是詩人那種因“錯覺”而產生的聯想。錯覺是把月光誤認爲是曙光的來臨。如果我們仔細體味一下曾卓對詩的意境的複述,正是他自己設身處地地進入到詩的意境之中的結果。

(4)我們通常說的讀詩要有獨特的感受,就是指不但要能夠進入詩的意境,而且還要通過自己的獨特感受來產生聯想,以進一步豐富詩的內涵。如果曾卓僅僅是複述一番詩的意境,他的評論就等於把詩改寫成散文,意義就不夠重大了。

第4句“意義就不夠重大了”應該爲“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6、研讀詩句,解析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不久,有風從北邊來/彷彿吹動了月亮的弓弦/於是我聽見了黎明的音響

“彷彿”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是一種“好像是”的感覺。但是用在這裏正是地方。“好像是”風吹動月亮的弓弦而使世人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是詩人的想像。如果是寫實,反而令人難以置信,因爲是“彷彿”,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現出來。可見準確地使用詞語對增強詩的藝術表現力之重要。

7、閱讀魯藜的短詩《泥土》,回答問題

(1)理解詩意,完成下面的填空

《泥土》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後期。全詩僅兩節四句,前後兩節在意思上有一個轉折。前一節着重在告誡,告誡人們(包括詩人自己)不要孤芳自賞,自視特殊,以致給自己帶來沒完沒了的痛苦;後一節着重在勸勉,勉勵人們要甘於平凡,不要考慮索取,而要多些給與,甘做爲人民事業鋪路的泥土。

(2)這首小詩運用了哪些藝術表現手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比喻。把“高貴的、特殊的”比作“珍珠”,把“平凡的、普通的”比作“泥土”。妥帖精當,形象鮮明,含義顯得顯豁而精警深刻;運用對比,將“珍珠”與“泥土”兩兩對照,取捨分明,發人深思。

(3)這首格言式的抒情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古往今來的詩歌中,有不少體現這種思想的名言,請從你的記憶的倉庫中舉出兩例,工整的書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表現了詩人公而忘私、甘於奉獻、富於社會責任感的積極的人生態度。 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佈置作業

補充習題2、3、4題

教學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