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詩人張繼的簡介

詩人張繼的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張 繼(約715~約779),襄州(湖北襄陽)人。其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

詩人張繼的簡介

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並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不逢迎權貴。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爲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代表作:楓橋夜泊。

  生平

張繼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然銓選落地,歸鄉。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軍收復兩京(長安,洛陽),張繼被錄用爲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從此棄筆從戎,後入內爲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爲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大曆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於任上,其友人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清廉正直,後來其妻亦歿於其地。張繼有詩集《張祠部詩集》一部流傳後世,爲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快捷鍵興深矣」,「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這是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自也不例外。但他並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曾作感懷詩:「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裏,不識五侯門」,他不逢迎權貴,與當時同是進士出身的詩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時有往來。

劉長卿有《哭張員外繼》詩,自注雲:公及夫人忽悠金輝玉潔,都是詩人。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選錄至德元年至大曆暮年詩人二十六家的詩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張繼詩三首。高仲武評雲: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於爲文,不自雕飾。及爾登第,秀髮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如‘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謂事理雙切。又‘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比興深矣。從評語看來,可知他家世代是詩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知道他是誰的子孫。他的詩見於《全》者,只有四十餘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但宋人曾說:張繼詩三十餘篇,餘家有之,(《石林詩話》)可知他的詩,在南宋時已僅存三十餘首了。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詩品彙》把他的七言絕句列入接武一級中。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詩沒有流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這首詩首先被選入《中興間氣集》,題目是《夜泊松江》。以後歷代詩選,都收入此詩,直到《唐詩三百首》,使這首詩成爲唐詩三百名篇之一,傳誦於衆口了。

  拓展閱讀

張繼詩現存約40首,主要是紀行遊覽、酬贈送別之作,多爲五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語言明白自然,不尚雕飾。七絕《楓橋夜泊》情致清遠,歷來爲人所稱,北宋時已刻石於蘇州(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卷中)。自歐陽修《六一詩話》就“夜半鐘聲”提出疑問之後,後人紛紛致辭,大多均列舉例證,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鳴鐘的事實。張繼詩還有若干首表現了對於時事和人民生活的關切,如《閶門即事》描寫農民被召從軍後田園荒蕪的情景,《酬李書記校書越城秋夜見贈》反映安史亂中唐室播遷、財政拮据的狀況。還有《送鄒判官往陳留》一首,寫齊宋一帶備受戰爭破壞,其中“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幾句,爲《中興間氣集》編者高仲武所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