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我眼中的詩人王安石

我眼中的詩人王安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導讀: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我眼中的詩人王安石範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詩人王安石

我眼中的詩人王安石

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我們都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享受着改革開放帶來的甜蜜碩果,但是放眼中國歷史上的改革,無不舉步維艱,改革者都難逃噩運。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是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強國之路,最終華夏成一統,但是功臣卻被車裂。而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就是王安石,他的英名永垂千古。

在我眼中王安石首先是一位改革家,他力除陳弊,爲國革新。到了宋神宗時代,宋朝開國近百年,好似一位多病的百歲老人,好似一頭老牛拉着破車,朝內暮氣沉沉,國庫空虛,官員腐敗,隊伍沒有戰鬥力,內憂外患。時勢造英雄,王安石出現了,他雄才大略,他爲百姓的生活憂患,他爲生長的時代憂患,爲自己的國家憂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在全國實行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家法……尤其是青苗法,農民可以向政府貸款,比向地主貸款的利息更低,到年底收穫還款,如歉收,推遲一年,利息不變。這爲農民增收、增產,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起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在今天看來這也是先進的、超前的。因爲中國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問題,解決了農民的問題,就解決了中國的問題。

但是此舉觸動了無數達官顯貴,觸動了他們的最敏感的神經系統。司馬光(這位因循守舊的`傢伙要不是神宗叫他去編《資治通鑑》,早已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裏去了,儘管作了幾任宰相,但碌碌無爲,充當了阻礙時代發展的先鋒模範。)跳出來了,又哭又喊祖宗之法不可變,王安石坦然處之,只回了一封信《答司馬諫議書》(中學讀過,那個文章叫言辭鋒利,敢時代爲先);接着保守派頭子宰相富弼竭力反對變法,這位老頑固長年累月尸位素餐,一無所爲,竟然認爲王安石改革加強國防,會招致契丹、西夏等國的不滿,認爲只要大宋馬放南山,士兵卸甲,自己解除武裝,他們就會無犯大宋,真是糊塗到混賬的地步;蘇大才子也充當了反對變法的急先鋒,認爲關乎國家存亡在於道德之深淺,不在乎國家強弱,言下之意就是一個國家越富強,她便滅亡的越快,越是貧窮,她越能生存長久。蘇軾是我最喜歡的文學家,他的此觀點讓人失望悲哀,可能四書五經已入骨髓,迂腐之極,不過偉人也有缺點。

反對改革的人還有許許多多,改革派與保守派涇渭分明。起先王安石是宰相,又有皇帝的支持,得以順利實施,但是隨着反對派實力越來越強大(把皇帝的母親都拉過來了),包圍圈越來越大,王安石拼死抵抗,獨木難支,但他沒有害怕,沒有退縮,左衝右突,勇往直前。可是皇帝猶豫了,漸漸招架不住了,他寧願得罪一人,而不願得罪一羣人,王安石的變法中途夭折了,改革歷時七年。一場多麼短暫的改革!

但是效果明顯,國防加強了,百姓生活提高了,國庫有錢了。

北宋的科技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的四大發明其實均已成熟到普及和運用,如果改革成功,後來的中國可能就是另一一番景象了。歷史學家黃仁宇說:“他可以把中國一口氣提前1000年。”幾百年後,列寧興奮的說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再次,王安石是個清官,一生兩袖清風照日月。他到浙江鄞縣當父母官,一心爲百姓造福,只要爲百姓好,他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敢幹,當他被上調到京城臨行時,百姓列隊向他依依惜別。他當宰相時,有一下官認爲他喜歡文房四寶,於是,爲今後升遷鋪路,給王安石送去一方寶硯,並誇耀這寶硯如何如何好!王安石聞後一口拒絕。宋變法失敗,他到的南京居住,茅屋兩三間,取名“半園”。

王安石歷來以改革家自居從不以文士自名,可他是唐宋八大家,文學成就彪炳千秋。我熟讀他的詩文,比如《梅》、《泊船瓜洲》、《登飛來峯》《江上》……特別是《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影響之大,流傳之廣,古往今來,在同類內容的詩歌中,恐怕是首屈一指的。因爲它通俗質樸,所表達出來的節日氣氛,其興高采烈,歡樂熱鬧,洋溢在字裏行間,是力透紙背的。每年春節一到我置身於詩中,夜晚聽着那爆竹的噼啪響聲,看着那猶如日光的眩目亮度,感受那節日的無比溫馨,給我以聽覺、視覺、嗅覺和觸覺的全面感受,讓我頓覺有一種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的全新感覺。

王安石德才兼備,爲國爲民,爲了理想鞠躬盡瘁,無怨無悔。他永遠像一顆璀璨的星星閃爍在歷史的夜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