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卜算子·詠梅-宋詞鑑賞精選

卜算子·詠梅-宋詞鑑賞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卜算子·詠梅-宋詞鑑賞精選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註釋】

①卜算子·詠梅:選自吳氏雙照樓影宋本《渭南詞》卷一。《詞律》以爲調名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詞譜》以蘇軾詞爲正體。又名《百尺樓》、《眉峯碧》、《缺月掛疏桐》等。雙調,四十四字,仄韻。

②驛外:指荒僻之地 驛:驛站,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換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斷橋:殘破的橋。

④無主:無人過問

⑤著(zhuo):同着,這裏是遭受的意思。

⑥苦:盡力,竭力

⑦一任:任憑

⑧零落:凋謝

⑨碾:軋碎。

選自《劍南稿》(上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譯文】

驛亭之外的斷橋邊,梅花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鬥豔,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寫作背景】

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上片寫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涼的驛亭外面,斷橋旁邊。驛亭是古代傳遞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處所。加上黃昏時候的風風雨雨,這環境被渲染得多麼冷落淒涼!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

下片寫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鬥豔。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舊保持着清香。末兩句即是《離騷》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的精神。比王安石詠杏: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之句用意更深沉。

陸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參加考試被薦送第一,爲秦檜所嫉;孝宗時又爲龍大淵、曾覿一羣小人所排擠;在四川王炎幕府時要經略中原,又見扼於統治集團,不得遂其志;晚年贊成韓侂冑北伐,韓侂冑失敗後被誣陷。我們讀他這首詞,聯繫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縮影。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與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寫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隱士的情懷;雖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寫品格的,但也只能說: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南宋肅泰來《霜天曉角·詠梅》)這只是陸游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的一面。陸游的友人陳亮有四句梅花詩說: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寫出他自己對政治有先見,不怕打擊,堅持正義的精神,是陳亮自己整個人格的體現。陸游這首詞則是寫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認爲在宋代,這是寫梅花詩詞中最突出的兩首好作品。

  【鑑賞】

這首《卜算子》以詠梅爲題,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陸游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衆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隨着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可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淒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驛外斷橋、暮色、黃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悽風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層。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鈞,前三句似將梅花困苦處境描寫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風和雨似一記重錘將前面的極限打得崩潰。這種愁苦彷彿無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達高潮,然而儘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上闋四句,只言梅花處境惡劣、於梅花只作一開字,但是其倔強、頑強已不言自明。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爲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作者描寫這麼多景物,是爲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闋託梅寄志。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已);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鬥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有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拼命、盡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羣芳。梅花並非有意相爭,即使羣芳有妒心,那也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在詞中,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其中卻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無恥行徑。說爭春,是暗喻人事;妒,則非草木所能有。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爲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悽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第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辯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的悽慘境遇,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讀者已經融入了字裏行間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爲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上來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爲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峯。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致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仍然不屈服於寂寞無主、風雨交侵的威脅,只是儘自己之能,一絲一毫也不會改變。即使是凋落了,化爲塵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的淒涼、衰颯、悲慼,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勁節(卓人月《詞統》)。而這勁節得以想見,正是由於該詞十分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謝來形容自己,已將梅花人格化。詠梅,實爲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爲一首詠梅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