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賞析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是由北宋詩人蘇軾寫的一首詞。全詞以紀事來詠物,描寫了詞人與文人雅士以梅花爲因緣,把酒歡聚的情形,刻畫了梅花風霜高潔的神韻。詞中未正面描寫梅花的姿態、神韻與品格,而採用了側面烘托的辦法來加以表現,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此詞既不句句粘住梅花上,也未嘗有一筆不寫梅花,可謂不即不離,妙合無垠。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賞析,歡迎閱讀。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賞析

  【原文】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①

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②看玉蕤③。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踏散芳英落酒卮④。

痛飲又能詩。坐客無氈醉不知。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⑤,一點微酸已着枝。

  【註釋】

①楊元素:即楊繪,字元素。蘇軾爲杭州通判時,楊元素是知州。

②柯:樹枝。

③蕤(ruí):花茂盛的樣子。

④酒卮(zhī):酒杯。

⑤離離:繁盛的樣子。

  【白話譯文】

疏疏的籬笆上,滿是冬天的麻雀。它們爭着飛到梅花樹,欣賞白玉一樣的梅花。忽見一羣吃酒客人,來到梅花樹下,麻雀驚飛踏散梅花,梅花落到酒杯裏。使君痛飲又能詩,醉後的客人坐雪地,雪水融化也不知。酒已飲盡,花已賞夠,春天悄悄來到人間。請看,離離一絲暖氣,已經附着梅花枝。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蘇軾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寧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與時任杭州知州的楊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詞中通過詠梅、賞梅來記錄詞人與楊氏共事期間的一段美好生活和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

  【賞析】

上闋寫早春時節寒梅綻放,引得雀鳥爭相來朝,從而反襯出梅花的神韻風姿。

“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寫道,在寒冬中苦苦盼春的鳥雀們站滿了籬笆,爭先恐後地攀爬到梅花清冷的枝頭上,它們彷彿要從綻放的花朵上沾染更多春的氣息。“玉蕤”指梅花,暗含梅花的高潔雅緻、絢爛繁盛。此兩句不從梅花本身的形象上入手描寫,而是以鳥兒歡聚花叢的行爲暗示梅花的爛漫風姿。令以清冷著稱的梅花瞬間充滿了溫情與活力,爲賞梅詞增添了新意。

寫完早雀聚於花下之後,作者筆鋒一轉,主人公悄然登場。“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正是從鳥雀的角度寫賞花人的出現。鳥兒們正醉心於欣賞梅花的芳姿,感受着春天的氣息,以致於當賞花人突然出現在花架下,它們纔有所驚覺,紛紛飛起躲避。“忽”與“驚”二字將鳥兒與賞花之人相距咫尺時一剎那間的反映寫得活靈活現。

“踏散芳英落酒卮”寫鳥兒雖然被人驚起,但卻流連於梅花的婀娜多姿而不肯離去。它們在枝權上眺來躍去,攪騰花瓣紛紛揚揚,落入賞花之人的酒杯裏,更爲人物增添了賞梅的雅興。

上闋用反襯的手法,明爲寫雀,實則寫梅。以鳥雀“歡聚花叢”、“賞花受驚”、“繞花飛舞”三個富有情趣的意境,烘托出梅花傲雪早發、峭立枝頭、美豔絕倫的.形象。鳥雀之愛花與人之愛花一體相通,反映出“客”坐於花下的目的,也是爲了欣賞俏麗的梅花。由此,雖未明言寫花,而花之風貌已然成型。

下闋寫文人雅士因梅花而歡聚,襯托出梅花高潔雅緻的品質。“痛飲又能詩”既寫宴飲之人的風流豪爽,又暗含梅增雅緻所以令酒宴氣氛高漲。文人雅士集於一堂,無酒不歡、無詩不雅,因而在酒宴上,宴飲之人競相豪飲作詩,氣氛十分之熱烈。乍一看,此句似乎與梅沒有多大關係,細細味之,正是因爲有梅助興,才令風流之士酒興大漲、詩興大發,纔會“痛飲又能詩”。

“坐客無氈醉不知”寫宴飲之人在經歷了“痛飲又能詩”的過程之後,酩酊大醉,連地上鋪的座氈沒有了都感受不到。梅花開時爲冬末春初時分,地上寒氣未盡,無氈而坐肯定會感覺到寒冷。然而衆人開懷暢飲,酒興正酣,絲毫沒有察覺出異樣,更顯示出梅之醉人,酒之醉人,興之醉人。

“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着枝。”主要寫宴飲並非一次兩次,而是由花開到花謝間多次舉行,由此可見衆人雅興之濃,襯托出梅花的魅力。“花謝”則“酒闌”,點出了多次宴飲的目的正是爲了欣賞梅花之絢爛,一旦無花助興,酒興自然也變得闌珊。花謝之後,滿枝青梅取代了花的位置。“離離”形容青梅繁盛茂密的樣子;“微酸”二字以青梅的味道代指實物,增添雅趣。青梅之茂盛可令人追憶梅花之繁盛,梅的形象依然充於字裏行間。

  名家評價

杜麗萍:這首詠物詞雖然是要寫梅,卻沒有一句提到梅,這正是傳統意義上詠物詞最標準的寫法。全詞動靜相宜,詩中有畫,顯示了蘇軾高超的寫作水平。和詞通常較爲難寫,蘇軾的這首詞卻並不比原詞差,甚至更高一籌。[4]

謝真元:蘇軾的這首詞就是和詞的成功之作,既呼應原作,又有詞人自己的感情,兩者又能融合無間,正是大手筆的作品。

德剛:此詞既不句句粘住在梅花上,也未嘗有一筆不寫梅花,可謂不即不離,妙合無垠。詞中未正面描寫梅花的姿態、神韻與品格,而採用了側面烘托的辦法來加以表現,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

張銀華:全詞雖不見一個“梅”字,卻句句緊扣詞題。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

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

。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爲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爲詞,開創豪放清

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