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王昭君二首》唐詩賞析

《王昭君二首》唐詩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5K 次

《王昭君二首》作品介紹

《王昭君二首》唐詩賞析

《王昭君二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3卷第11首。這兩首詩是以王昭君故事爲題材創作的衆多文學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爲對於昭君出塞,李白滿懷惋惜之情,所以詩歌通篇都瀰漫着一種傷懷、傷感的氣氛。

古詩名句“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就是出自《王昭君二首》這首詩。

《王昭君二首》原文

王昭君二首

作者:唐·李白

其一

漢家秦地月⑵,流影照明妃⑶。

一上玉關道⑷,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⑸,蛾眉憔悴沒胡沙⑹。

生乏黃金枉圖畫⑺,死留青冢使人嗟⑻。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王昭君二首》註釋

⑴這兩首詩爲“相和歌辭”。相和歌是中國漢代在“街陌謠謳”基礎上繼承先秦楚聲等傳統而形成的一種音樂。主要在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演奏,也用於宮廷的元旦朝會與宴飲、祀神乃至民間風俗活動等場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記載見於《晉書·樂志》:“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其特點是歌者自擊節鼓與伴奏的管絃樂器相應和,並由此而得名。

⑵秦地:指原秦國所轄的地域。此處指長安。

⑶明妃:漢元帝宮人王嬙,字昭君,晉代避司馬昭(文帝)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之爲明妃。

⑷玉關:即玉門關。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爲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唐王維有“春風不度玉門關”(《送元二使安西》)。

⑸燕支:指燕支山,漢初以前曾爲匈奴所據。山上生長一種燕支草,匈奴女子用來化妝,故名。

⑹蛾眉:細長而彎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風沙。

⑺枉圖畫:昭君曾作爲掖庭待詔,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當時其他宮女爲了早日博得恩寵,都用黃金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希望把自己畫美,被皇上選中。獨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願行賄,所以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⑻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二首》翻譯

其一

漢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飄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關道,天涯一去不復歸。

漢月還可以從東海升起,明妃西嫁,沒有迴歸之日。

燕支山天地凍寒,好將雪花當作鮮花,蛾眉憔悴埋沒胡沙之中。

就因爲生前沒有黃金,以至被畫工畫成爲醜八怪,只有死後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嘆。

其二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馬後啼哭污染面頰紅裝。

今日漢朝宮人,明天就成爲胡人的妻妾。

《王昭君二首》賞析

漢朝宮女王昭君遠嫁匈奴單于呼韓邪的故事,因爲故事精彩、寓意豐富,自漢代以來就在民間廣泛流傳,不僅贏得了老百姓的喜愛,也成爲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經久不衰的一個創作題材。千百年來,產生了許多動人的民間傳說,而且以王昭君故事爲題材創作的詩歌、小說、戲劇也多得數不清。唐朝大詩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寶十一、二年)間,李白繼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離開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東道,至雲中郡,而後北行至單于都護府憑弔昭君墓,寫下《王昭君二首》。因爲對於昭君出塞,李白滿懷惋惜之情,所以詩歌通篇都瀰漫着一種傷懷、傷感的氣氛。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用一個“月”字,來烘托昭君遠嫁匈奴的傷感主題:中原漢家的月亮,那光華跟隨着遠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門關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迴歸。“月”在這裏既代表家鄉的月亮,也代表故鄉、故國。然而一個小小的玉門關,竟會把這一切無情阻隔。回望家鄉那輪圓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這種生離死別的感覺,不能不讓人平添幾分惆悵。

接着詩人又以“月”字發出憂傷的慨嘆:漢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會從東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卻是一去不返。這種別離,讓詩人既感到無奈,又感到無望,所以更加重了憂傷的思緒。詩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詩人看來,匈奴那裏的燕支山,終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詩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連曾經傾國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沒在黃沙滾滾的塞外。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卻是漢代後宮的畫師,昭君她生前沒有黃金送給後宮的畫師,死後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後人憑弔,扼腕嘆息。

關於“枉圖畫”,有一個傳說,昭君曾作爲掖庭待詔,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當時其他宮女爲了早日博得恩寵,都用黃金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希望把自己畫美,被皇上選中。獨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願行賄,所以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三年,無緣面君。把昭君所謂的“悲劇”和宮廷畫師相聯繫,儘管有些牽強,卻更能加深悲傷的主題。

第二首詩寫昭君拂淨了馬鞍,流着眼淚上馬向西而去。“今日”還是漢朝的宮裏人,“明朝”就是匈奴單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啓陣先生的'說法,當詩人到寫第二首時,似乎情無以堪,只能勉強完成一首五言絕句,不同於第一首的五聯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歷來都被人寫作多種主題。李白的這兩首詩儘管走的是悲憫傷情路線,讀來仍然讓人傷懷、感動。

《王昭君二首》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的李白的詩全集欄目。()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爲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王昭君二首》繁體對照

王昭君二首

作者:唐·李白

其壹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壹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