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關於清明節的現代詩歌十則

關於清明節的現代詩歌十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清明節的現代詩歌十則,歡迎閱讀!

關於清明節的現代詩歌十則

  篇一:清明節

作者:飄在雲中央

輕盈,醉在這無助的塵世

點一燭清香

膜拜一生的寂然

閃爍間

回憶打開,排山倒海

層次分明的年輪

迴應着無情的鐘聲

清明的淚眸,清明的心靈

在清明節裏,靜默,安心

  篇二:清明節的哀思

作者:流波艾菲

沒有比被每一個人牢記

更盛大的祭禮。

沒有比被人民永遠緬懷

更崇高的奠儀!

你的碑文是

人民銘刻於心的

你的豐功偉績,

氣壯山河的壯舉。

抑或平凡中的點點滴滴

卻因爲你真情的浸潤,

璀璨如星

光彩熠熠。

我用靈魂

虔誠的撫摸

你短暫卻永恆的生命

凝聚成的文字,

每一次觸摸

我矇昧的靈魂都如經歷

脫胎換骨的洗禮;

我被慾望荒蕪的良知

都在接受刑罰與拷問。

所有潔白淡雅的花朵

都應堆簇在你的墓前,

這是你風華的延續,

這是你音響的凝聚。

所有悲憫的心靈

都應接受你的檢閱,

即便是僞善的憑弔

那也是敬畏,

那也是卑微

在高尚面前的驚懼畏縮。

站在你的墓前,

我感知着我的心在滴血!

慨嘆蒼茫的天穹

誰的墮落

讓你們的榮光

爲他們的腐敗陪綁?

是誰的糜爛

讓你們的風華

爲他們的罪惡殉葬?

  篇三:又是一年清明節

作者:王情水

又是一年清明節

天沉沉 雨濛濛

飄落髮絲間晶瑩的水珠

蒼天淚

微風涼 心潮溼

天地兩行路

淚行行 結相思

楊柳綠丫漸出頭

延續着

昨日落葉的 輪替

杏兒花枝滿頭

淺淡的粉色

花瓣落滿地

延續着

花開花落的 生息

白茫茫 寄哀思

今非昨 昨非今

同安

唯努力與幸福

可天地同笑

  篇四:祭奠清明節

作者:邢哲平

古老的祖先定下了這個特殊的節日,

祭奠所有的故人。

使他(她)們在天堂那邊不要孤獨,

不管是自己親人祖先還是革命的烈士。

他們曾經走過的土地,

血脈仍在延續。

你們的事蹟,

你們的歷史,

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

此時荒原的墳墓上插滿了鮮花,

燒盡了紙幣。

願你們在那頭不要在貧窮,

不要孤寂。

淚水灑滿了記憶,

光榮飄滿了思緒。

我讚揚革命的烈士,

你們留下了堅強的意志。

中國的軍魂,

影響深遠,永不停止。

我思念已故的親人,

淚水淋溼了雙眸。

你們的勞累,我們的幸福,

永遠聯繫在一起。

  篇五:清明節(組詩)

作者:簡易

土之下

土之下,那是陰界

裏面住着不同的姓氏

猜想定是極樂世界

去的人,都沒有回來

閉上眼睛,進去

繞過一場葬禮

讓一些淚和紙灰

飄起來

土之上的人

不能停止懷念

不相信人真的已經死去

想,他們是去了異地生活

在地下保佑我們

唸叨我們

清明

清明節

其實不清明

雨紛擾,霧隱隱

一米外,見鬼騎牆

路上,風佛動白幡與蝶灰

白頭荻花,招搖

水漲水落,潑墨春天

清明,不清不明

巫咒,從發黴的蒲坐

不斷滲出,漫過三月

語無倫次地詛咒着明媚的詩地

讓桃花神經錯亂

攪動四月的靜,攪動

陰陰的黑,不清明

清明雨

細細的絲

密密麻麻的斜織着

憂傷

不安的靈魂飄動

看不見黑色的睡眠

被雨分割成

淚眼

澹泊的清明

心情沉潛,寧靜

在詞根裏視而不見

做一座山

風來巋然,狗吠無驚

讓淚水,在隱忍中閃爍

讓巫咒,溺於無聲俗塵

雨過,天就會清

  篇六:清明節

作者:超哥

清明的雨

慰息着逝去的身影

人的淚

這天

也只能作爲花瓣

點綴着哀傷的風景

春的開始

誕生一個新的生命

製造生命的人

脫去衣服

思念

變成點燃的一團煙

聞着春的味道

想起奶香味

想起餵奶的母親

也許祭奠故人就這樣開始的吧

清明節

燒糊的那些圖案

飛到該去的地方

能當餅充飢

能當屋住

在這天

是一座很長很長的橋

  篇七:清明節是一場適時的雨

作者:笨拙的企鵝

清明節是一場

適時的雨

以清明的名義

自周朝開始灑浴

秦漢唐宋元明

代代延承有序

詩詞歌賦留下軌跡

使之在民俗的園圃裏

灌溉流域

清明節是-場

適時的雨

春天的樹苗-棵棵

被它沐浴

抽芽發綠

一代傳一代

灌注在千家萬戶的田疇裏

防蛀防腐

浸泡出粒粒優良品種

等待春風啓迪

清明節是一場

適時的雨

一束束白菊揺曳着

雨的愁緒

一個個魂靈在枝頭上哀泣

把時間拽留

倒轉的時間帶我們後移

踩響滿地的碎銀

我們隨時間轉身

與親人相互視凝

眼裏的雨灑落一地

  篇八:清明節,懷念父親

作者:鄉土詩人

清明時節 雨紛紛

一個普天下祭奠先人的日子

漂泊的心突然離您很近很近

很害怕一種痛徹心扉地哭泣

墳前的野草已經等待異鄉歸來的遊子

十年的離別

一日的淚水

輕輕走近您的土地

生怕驚動您沉澱的夢鄉

十年的沉睡啊

淚如雨簾

黑髮間白髮增添

跪在您的墳前

心也是千瘡百孔的痛

幸福的日子在哪裏

童年的記憶在哪裏

父親啊

您在安眠的土地深處

可曾 感知我刀割的心痛

可曾 傾聽我泣零的話語

向您表達已是很奢望的事情

向您訴說也是很無奈的情愫

陰陽兩隔

情深意切

天地之分

父愛如山!

  篇九:清明節的思戀

作者:十一度冰寒

清明節的思戀

濛濛的細雨,

悄悄的在心裏匯織成一張粘粘的網,

鎖住我深深的依戀。

奶奶的笑容呵

近在眼前。

我打開手掌,

放出一隻千紙鶴。

上面載着我的一千萬個心願。

飛進鬱鬱蔥蔥的春天,

飛到油菜盛開的花海。

故鄉的路啊,

遠在天涯。

  篇十:清明節祭姐

作者:煙雨廊橋

你不再帶着微笑 向我們走來

我乘坐清明節的細雨 和妹妹

揣着溼透了的思念

又一次來這裏看你

自從零四年你一個人住在這裏

我們沒就再也沒有見過面

親人們間的相聚

也就只能在淚流如海的夢裏

這麼多年了

你是否已經忘記了回家的路

那爲何不來看一看年邁的雙親

難道你聽不見他們想你時的哭泣

手中的塋錢像迎春花在寒風中顫慄

決提的淚水和着紙灰在空中飛揚

我要偷來天國大門上的鑰匙

接你回家,從此再不分離。

【擴展閱讀:關於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s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s袖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埽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爲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爲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爲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戰國時代埽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韶定寒食埽墓爲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爲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揚,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爲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紀念方式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

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裏爲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裏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爲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瞭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爲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爲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鉅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爲期,戴柳爲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爲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爲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爲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爲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國外的清明節】

5月6日敘利亞烈士節。當晚政府要員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5月30日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8月份日本農曆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機關、企業放假3天,城裏人返回鄉下祭掃先人墓地。

9月1日突尼斯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鬥爭中殉國的烈士。

10月31日墨西哥亡靈節(也譯作萬靈節),晚上人們穿着奇裝異服,戴上祖輩相傳的假面具,對着先人的亡靈又唱又跳,相傳這源自印第安人的風俗。

11月1日法國萬靈節。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