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二試題 > 龐貝夢魘測試題及答案

龐貝夢魘測試題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龐貝夢魘測試題及答案
龐貝夢魘
名師導航
內容感知
公元79年8月24日,位於意大利那不勒斯東南的維蘇威火山突然噴發,附近的龐貝古城被徹底毀壞。在不到兩天的時間裏,整個龐貝城就被完全掩埋在6—7米深的火山塵礫下了。由於火山噴發十分突然,大多數人都來不及逃跑,就被厚厚的火山灰覆蓋,所有生命都遭到了瞬時的窒息而死亡,龐貝城就這樣在地下默默地沉睡了1900年。直到二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發現了長埋在火山灰下面的這個城市。歷經多年挖掘,一個古城市景象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本文是一篇遊記,通過記敘遊覽龐貝古城的所見所聞,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悲壯而又迷人的龐貝文明畫卷,表達了對龐貝文明由衷的讚歎和惋惜,也引發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一些思考。
基礎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夢魘(yǎn) 懵懂(měng)
眄(miǎn) 頹圮(pǐ)
氤氳(yīn yūn) 儼然(yǎn)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重點詞
氤氳:形容煙或雲氣濃郁。
2相關成語
觸目驚心:看到某種嚴重的情況引起內心的震動。
匪夷所思:指言談行動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甚囂塵上:形容對傳聞之事議論紛紛。現在多指某種言論十分囂張。
3近義詞
界限?界線
兩者都指不同性質的分界。“界限”多指抽象的、範圍大的,有限度之意。如:我們要劃清兩個階級的思想界限。“界線”指具體的分界。如:標出房子的界線。
權利?權力
“權利”與“權益”相同,是伴隨某種義務而來的。如: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權利。“權力”指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或一定職責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他的權力很大。
四、文學常識
1周瑞金,1939年10月生於浙江平陽縣。現爲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1962年從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分配到《解放日報》,歷任評論員、評論部副主任、主任、副總編輯、黨委書記。1933年調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併兼任華東分社社長。有多篇作品獲得全國好新聞、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出版專著《寧做痛苦的清醒者》,與人合作編著了《編輯學》《現代科技新成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讀本》等書。
2龐貝,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古城,約建於公元前7世紀。
五、名篇名句
龐貝早熟的文明,是一個千古之謎。在一所傾頹的樓房前,掛着一塊金屬指示牌,標明這裏是科學院。1900多年前就有了堂而皇之的科學殿堂,真是匪夷所思。另一處牆壁上繪着一幅裸體畫,表現的是一個青年男子,在打獵或戰鬥中負了重傷,失血過多,危在旦夕,爲了搶救他的生命,一名年輕的女子俯下身子,通過一根導管,由自己的心臟直接向傷者的心臟輸血,這是多麼超前的醫療知識。並且,這樣的知識不僅僅爲醫生掌握,還上了具有廣告意味的壁畫,說明當時的文明水準已相當可觀。古希臘大詩人荷馬,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過先進的戰地外科手術,也許這就是其中的內容之一吧。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這時候,惟獨阿波羅神殿、朱庇特神殿以及阿賽斯神殿在驚恐地注視着維蘇威火山,表情明顯怪異。
剖析:本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阿波羅神殿、朱庇特神殿以及阿賽斯神殿”人性化,暗示了在繁華景象下潛藏的危機與災難。這樣寫其實是爲了突出龐貝城的人們對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毫無思想準備的平常心理狀態。
2於是,經過一百多年持續不斷的挖掘,當初的繁華和噩夢又歷歷裸裎於世人的眼前。
剖析:本句照應前面“但遠遠不是她的終結”一句,又引出下文,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經過一百多年持續不斷的挖掘”說明了挖掘的艱難,也可見龐貝城當年的繁華。這樣對比的描寫,更讓人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歷史顫動。
3龐貝無疑是地中海沿岸的商業重鎮,城牆長48公里,建有7座城門和14座城塔,4條用巨石鋪成的大街交叉而過,將全城分爲井井有條的9個社區,其間小巷縱橫,密如蛛網。
剖析:本句用一系列準確的數字說明了龐貝當時是建築和商業較完善的城市,使讀者對龐貝古城的概貌有了大致的瞭解,讓讀者想象到龐貝城當年繁華無比的景象,和龐貝城現在的廢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包含着作者無限的歷史滄桑之感。
4這是一座古城的悲劇,但遠遠不是她的終結。
剖析:句中的“這”根據上文可知是指龐貝古城“悲愴地葬送了”。“但遠遠不是她的終結”意謂龐貝古城後來被發現被挖掘,“當初的繁華和噩夢又歷歷裸裎於世人的眼前”,使人更感龐貝古城被毀滅的悲劇性。
二、重點語段
1“龐貝城的慘劇,讓我們看到了地獄式的末日”至“還緊緊抓着裝滿硬幣的錢袋……”
剖析:這裏再現了龐貝城生命毀滅的慘景。作者雖然字面上寫的是“我看到”,但實際上這裏仍是作者根據有關資料的想象:絕望的趕騾人、被鐵鏈拴牢了的狗、壯年的漢子、奔跑的商人……一個個細緻入微的鏡頭,把龐貝城生命毀滅時的悲劇凸現於眼前,使人有強烈的觸目驚心之感。
2“然而,可怕的毀滅”至 “以確保我們在前進中能保有更多的清醒,更強的力度”。
剖析:本段是反思龐貝文明毀壞的悲劇,總結歷史教訓。作者以“然而”突然一轉,發出了“可怕的毀滅”的驚呼,與上文形成巨大的反差。接着,作者宕開一筆,作了一個假設,假設維蘇威火山不爆發、龐貝城能生生不息持續發展至今的情況,進一步突出了龐貝文明的巨大價值。然後,回到現實,再次呈現“光天化日下的廢墟”,在結構上照應了開頭的情景,並用“看到的,只不過是龐貝文明的碎片,聽到的,僅僅是歷史斷續的回聲”總結上文。接下來,才明確地總結出了歷史的教訓,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結尾提出自己的願望:“但願人類能更多地保存這一類廢墟,以確保我們在前進中能保有更多的清醒,更強的力度。”在結尾點明瞭主旨,給人留下長久的思考。
結構圖解

主旨探討
本文是一篇遊記,通過記述遊覽龐貝古城的所見所思,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悲壯又迷人的龐貝古城畫面,表達了對龐貝文明由衷的讚歎和惋惜,也引發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一些思考。文章熔記述、描寫、議論於一爐,將歷史與現實交叉,聯想與想象共舞,完全依據主旨和感情的需要,興之所至,隨意驅遣,開合起訖,收縱自如。文章語言生動酣暢而又不失典雅,詞采絢麗而又不乏灑脫,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鑑賞
情景交融 卒章顯志
文章的題目“龐貝夢魘”,將龐貝被毀壞的悲劇比喻爲“夢魘”,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縱觀全文,作者強烈的感情充溢其中。文章開頭,作者寫鳥鳴,寫斷垣殘壁,都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嘆惋。同時引起了下文對龐貝文明的追思,是典型的觸景生情。中間部分,作者遐思龐貝城被掩埋的情景,遊覽龐貝遺址,感慨龐貝文明,一方面是想象情景、介紹遺蹟;一方面是作者的惋惜、慨嘆、震驚、陶醉、振奮、讚美等種種情感充溢在字裏行間。“情”與“景”緊密結合,融爲一體。此外作者還不時插入幾句議論,或點明意義,或加以闡發,或引申推想,揭示龐貝文明豐富而深刻的內蘊。結尾一段,文筆更是搖曳多姿:驚呼、假設、總結、祝願——情理交融,發人深思。
另外文章蓄勢充分,卒章顯志。文章的主旨在於借龐貝慘劇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時刻注意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即不能漠視自然的存在甚至破壞自然,要清醒地認識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享有文明發展的福祉。這是作者遊覽龐貝遺址所獲得的感悟,是文章立意所在。作者是在文章的結尾點明這一觀點的。在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述抒寫的是龐貝方方面面的文明遺存;突出渲染的是龐貝文明的早熟卓越、輝煌璀璨。這樣安排,體現了作者構思的匠心;惟其如此,龐貝文明因被掩埋而突然斷裂的悲劇才更讓人感嘆惋惜,才更使人反思悲劇產生的根源。所以,主體部分實際上爲結尾點明主旨起到了充分蓄勢的作用,譬如長河奔流,滔滔滾滾,到了結尾處則急轉直下,跌落懸崖,因而讓人更感驚心動魄,回味不已。
問題探究
現在,人類一味重視發展經濟,卻忽略了環境的承載能力,致使遭到了一系列環境的報復,洪災、旱災、沙塵暴、赤潮、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是環境向人類敲響的警鐘。那麼,我們周圍環境的現狀是怎樣的?人類應該怎樣和環境友好相處呢?
導思:近年來,世界自然環境持續惡化,洪澇災害時有發生,嚴重影響着人們的生產生活。爲了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親身做一次環保使者吧!
探究:第一,請幾位同學組成小記者團進行調查,研究家鄉的環境現狀。
第二,分組調查研究,研究家鄉的環境現狀,宣傳環境保護意識。
第三,分爲三個小組,一個組調查研究土壤植被的破壞情況,一個組調查研究河水污染情況,一個組調查研究空氣污染情況。
第四,環境考察報告寫作角度:(1)現代人與自然即宇宙、天地、環境與生物的關係;(2)人類對自己“反自然”行爲的反思;(3)個人認識,其中包括評述、展望、建議等。
第五,查閱資料,追尋著名作家、學者餘秋雨的“廢墟”情懷,聯繫本文內容,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談談你是如何理解“廢墟”的。文 章來源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