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一試題 > 2016高一上學期語文第三次調研考試試題

2016高一上學期語文第三次調研考試試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2016高一上學期語文第三次調研考試試題】

2016高一上學期語文第三次調研考試試題

一、 現代文閱讀(15分,每小題5分)

按照人的自我發展歷程、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爲四個層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

最低境界爲“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這種境界中只知道滿足個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慾望,故以“欲求”稱之。當人有了自我意識以後,生活于越來越高級的境界時,此種最低境界仍潛存於人生之中。現實中,也許沒有一個成人的精神境界會低級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絲毫沒有一點高級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導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級”的人。第二種境界爲“求知境界”。在這一境界,自我作爲主體,有了進一步認知作爲客體之物的規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識,掌握了規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僅從心理學和自我發展的時間進程來看在欲求境界之後,而且從哲學與人生價值、自由之實現的角度來看,也顯然比欲求境界高一個層次。

第三種境界爲“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現幾乎是同時發生,也許稍後。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後,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但從現實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角度和實現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則道德境界之高於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發展到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責任感和義務感,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選擇、自我決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運的主人,而不是聽憑命運擺佈的小卒。但個人的道德意識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當獨立的個體性自我尚未從所屬羣體的“我們”中顯現出來之時,其道德意識從“我們”出發,推及“我們”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審美境界”。這是因爲此時審美意識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認識關係,它把對象融入自我之中,而達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審美意識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實踐關係。這樣,審美境界既超越了認識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慾念和外在目的以及“應該”的限制,而成爲超然於現實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現實的人生中,這四種境界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很難想象一個人只有其中一種境界而不摻雜其他境界,只不過現實的人,往往以某一種境界占主導地位,其他次之。於是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區分出某人是低級境界、低級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級境界、高級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導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審美境界占主導地位的真正詩人、真正的藝術家……(節選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1.關於“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它存在於人的自我發展歷程中,體現着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個層次組成,從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個時期都要經歷這四個層次。

C.現實的人生中,它是一個整體,是由從低到高的四種境界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的。

D.每個人的人生境界表現錯綜複雜,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分別主導着人生的不同階段。

2.對於“求知境界”與“道德境界”關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後,並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後者出現得晚。B.達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備了知識,掌握了規律,爲“道德境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C.責任感與義務感使“道德境界”不同於“求知境界”,並高於“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雖也把“自我”作爲主體,但這個“自我”卻不同於“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這種境界是任何一個具有高級境界的人所極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僅滿足於個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慾望,而對規律與秩序有了認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關注自我,而已經有意識地把“我們”作爲自我選擇、決定時的中心了。

D.“審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並摒棄其他三種境界。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7)題.(25分)

蒲公英

高曉雲

有一種野菜,母親親切地叫它“黃黃”,兒時的我一直學着母親的叫法叫它“黃黃”。它有細密的花瓣,每一層花瓣又都排列得那麼整齊劃一,最先舒展的排列在花朵最外邊,細而長,像極了那一把把江南女子撐着的油紙傘。

小黃花雖小,開起來也有別樣的傲氣。在萬物復甦伊始,在燕子還未歸來之際,在草兒纔開始探頭探腦之時,只要春過處,它不擇環境,不擇冷暖,只要泥土吐露芬芳,那朵朵小金花,就以一個家族的霸氣開得嬌豔無比,開得高高低低、一瀉千里。

當花落之時,它又變成另一種樣子的小燈塔,像一顆顆綠色的桃心。沒有花苞那樣飽滿圓潤,但桃心形長得卻非常標準、可愛。此時,花莖將它舉得更高了,慢慢地、默默地不知什麼時候,從桃心似的燈塔裏孕育出了它的種子,那一個個種子都插上了仙子的翅膀,慢慢被釋放了出來。它們你擁着我,我挨着你十分親密,瓜子仁形的細小的種子在每人手中都高舉着像一個棉花糖,好像要開一場盛大的宴會。它們的小集體整體呈現出來就變成一個個毛茸茸的圓球了,圓得簡直不可思議!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微風的召喚中,對飛行技術輕車熟路的“小傘兵”們就開始了它們人生中的美好的旅行,腳步停留在哪裏,下一次春來,哪裏便是一道絢麗的風景!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終於知道了它的學名——蒲公英。

春天來時,母親就一手挎着芨芨草編成的小籃,籃子裏隨手放上兩把小鏟子,一手帶着蹣跚學步的我,在田埂邊、在溝渠裏找尋着蒲公英。不一會兒母親就鏟滿了一籃。回到家,母親將藏匿在其中的泥沙洗得乾乾淨淨,“黃黃”的葉子都發亮了。之後在開水鍋裏燙熟了,撈出又放進冷水裏漂一天。母親說這樣漂了苦味就淡了,味道就更鮮美了。漂完後,母親又把水攥幹,切段放進盆裏撒了鹽、花椒,用熟油過了一遍,加上味精拌勻,又加了少許的醋繼續拌勻。母親夾起一筷子嚐了嚐說:“好香啊!”對於年幼的我來說,那澀澀的苦味是不合我的口味的。漸漸長大了,嘗過了很多菜,相比之下,才嚐出“黃黃”留在最後的清香、合口、出淤泥而不染。上了小學後我也能學着母親的樣子一手挎籃一手拿鏟,尋覓蒲公英的身影了。每到春天,尋覓它成了我童年的趣事,也成了我人生中的美好而幸福的回憶。

而今,我已初爲人母。每到春天,恰巧碰到母親農閒時,我會隨着母親,帶着蹣跚學步的孩子,一人一個小籃,一人一把小鏟,我挎着母親的臂彎,孩子挎着我的臂彎,三人連接成一個一字長陣,選擇在一個陽光大好的下午,邁着悠閒的步子,在田間地頭甜蜜地尋找着或吐綠或芬芳的蒲公英。

我們就這樣享受着陽光灑滿田間地頭、灑滿全身的溫暖,還有三代親情,在平整的田間、在柔軟的田埂邊尋覓着。我想:蒲公英之所以有這樣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因爲它有着成千上萬個像小傘兵似的種子,還因爲它那不挑剔、不高傲,生在哪裏哪裏就是家那樣隨遇而安的品性吧!

又一個春來時,母親打電話詢問我:“吃不吃‘黃黃’?”誰料,星期一的清晨,我剛到單位門口,門房大爺就說有人給我帶東西了。原來母親託人將“黃黃”從鄉下帶到便車上,輾轉又帶到了我的手上。清晨7:30,我的手裏已經紮紮實實捧着一袋包裝完好的“黃黃”,“黃黃”於手掌之中,還是溫熱的!

母親對她的“黃黃”依然熱情不減。其實,它的味道一直以來都是苦的,哪怕是在被燙熟漂了一晚上之後,也還是苦的。在她小時候那個捱餓的年代裏,“黃黃”曾救過許多人的命。那是怎樣的一種喜愛與感激之情啊!漸漸的,我在無形之中也開始逐年逐年地越發喜歡它了,不僅喜歡它金黃色的、燈塔似的小花,喜歡它的小種子拉開小傘破釜沉舟地放飛着自己的夢想那樣的魄力,喜歡它飛到哪裏哪裏就是它的家那樣隨遇而安的心胸,更喜歡能帶着孩子跟着母親一起找尋它小巧的身影的那一份溫馨,那一份摯愛親情。

此刻,我竟是這般固執,這般固執地想念“黃黃”,想念那個把蒲公英叫“黃黃”的人

(選自《散文選刊》,有刪改)

(4)下列對散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黃黃”有細密的花瓣,且排列整齊,細而長,像“一把把江南女子撐着的油紙傘”,作者用生動的比喻,描繪出蒲公英的形狀。

B.蒲公英“你擁着我,我挨着你十分親密”,“好像要開一場盛大的宴會”,凸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道理。

C.文章中作者以深情的筆調描寫了母親採擷“蒲公英”的場景,不僅回憶了往昔生活的苦澀,也襯托出今日生活的甘甜。

D.“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終於知道了它的學名——蒲公英”一句在結構上承上啓下,在內容上則由寫蒲公英的“形”,過渡到寫其“神”。

E.文章中兩次描繪了“我”與“母親”“一手挎籃一手拿鏟”,尋覓蒲公英的場景,不僅因爲蒲公英清香可口,也因爲它蘊含着一份真摯的親情。

(5)文章首段寫道:“有一種野菜,母親親切地叫它‘黃黃’,兒時的我一直學着母親的叫法叫它‘黃黃’。”請聯繫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6)聯繫全文,簡要分析“蒲公英”的內涵,請聯繫全文作簡要的分析。(6分)

(7)有人說,文章標題“蒲公英”讓人不知所云,不如換成“我與母親”。就此問題,談談你的看法。(8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題。(25分)

一個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陳方

60年前,他留學美國歸國受阻,曾致信美國總統,成爲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60年後,他因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而備受矚目。他就是我國合金材料的開拓者師昌緒。師昌緒不僅是我國材料科學與技術界的一代宗師,更是推動我國材料科學發展的傑出管理者和科技戰略家,可謂中國“材料之父”。回顧自己的大半生,他的話語樸實無華:“作爲一箇中國人,就要對祖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在美國學習期間,師昌緒就顯示出他的科研才華。就在他準備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時,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政府下令,所有在美國攻讀理工的中國留學生一律不準回國。這份禁令非但沒能束縛住師昌緒,反而促使他展升了更爲激烈的鬥爭。

師昌緒聯合部分留美學生寫信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申訴美國不應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並將這封信向美國人民散發。這些公開信在美國引起了很大反響。終於,在各方面的壓力下,美國被迫公佈一些中國留學生回國名單,其中就有師昌緒。臨走前,他的導師問他:“如果因爲在美國職務低,掙錢少的話,我可以幫忙。”師昌緒回答說:“你說的這些原因都不是,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的祖國需要我!”

回國後,師昌緒被分到了中科院技術科學部。當時,領導問他:“有兩個地方供你選擇,一個是瀋陽,一個是上海。你去哪裏?”這位35歲的留洋博士就一句話:“哪裏需要我,我就到哪裏去。”就這樣,師昌緒被分配到了條件比較艱苦的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開始從事高溫合金及合金鋼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一干就是30年。

1961年,我國圍繞國產米格21飛機發動機採用什麼設計材料的問題,航空研究院榮科教授授大膽提出了“採用空心渦輪葉片以提高渦輪工作溫度”的方案,並立下軍令狀——一年內研製成功。

方案提出來了,誰來幹?一天晚上,榮科走進師昌緒的家,希望他挑起研製空心渦輪葉片的擔子。

“榮總和我一說,我的第一反應是‘一無所知’——沒見過,甚至沒聽說過。但榮總說美國人已經研製成功,他在巴黎航展上見過。我想,既然美國人能做出來,我們怎麼就做不出來?只要努力衝,我們肯定能行。”師昌緒回憶道,面對老朋友,他當時心裏想的只有八個字——“發了誓言,共同承擔”。

臨走時,榮科根據自己的記憶,畫了一個空心葉片的草圖給師昌緒。就是根據這幅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草圖,師昌緒組織起了100餘人的攻關隊伍,日夜奮鬥在金屬所簡陋的精密鑄造實驗室。不到一年時間,他們就做出了第一片渦輪空心葉片,並通過了試車,使我國成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研製出渦輪空心葉片的國家。

1984年,他被調到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任主任。到北京後,他不再只是一個研究材料的專家了,還扮演起管理者和決策者的角色。從事科研管理工作的20年,他高瞻遠矚,爲材料學科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戰略性的建議,在碳纖維、鎂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納米技術的發展萬面都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

碳纖維廣泛應用於導彈與飛機制造材料中,是國防工業極爲重要的材料。然而我國碳纖維的技術研究自1975年起步,直到2000年仍然未能取得決定性進展,師昌緒心急如焚,找到基金委材料科學部李克健,說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纖維。李克健聽後立馬搖頭,“這事太複雜!誰抓準麻煩!”師昌緒不甘心地說,“如果碳纖維搞不上去,拖了國防的後腿,我死不瞑目。”李克健聽後深受感動,接受了師昌緒的邀請。可是,上億的科研資金哪裏去找?

師昌緒上書中央,陳說利害。很快,這封信批轉到科技部,科技部在863計劃中專門增設了1億元的碳纖維專項資金,在師昌緒的帶領下,科研人員經過艱苦攻關,使碳纖維很快實現了批量生產。

現在,91歲高齡的師昌緒,仍然關注着中國科技領域的最新發展,還在不停地工作。每天早晨8點走出家門,9點鐘到辦公室,直到下午4點,才離開辦公室。中間的8個小時,他從不午睡,除了埋頭工作,還要接待一撥撥請他提供諮詢意見,指導科研工作的客人。2010年,他還出差10次,北到哈爾濱,南到廣州,主持了幾十個學術研討會。

他就是這樣一個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8)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 年逾九旬的師昌緒仍然活躍在科研第一線,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始終爲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不停地奔忙,以爲祖國做出貢獻爲人生的第一要義。

B. 當年輕的師昌緒準備回國時,受到了美國當局和他的導師的阻攔。爲爭取回國,他堅決展開鬥爭,並直接給美國總統寫信,在美國引起了很大反響。

C. 從事科研管理的20年裏,師昌緒在碳纖維、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納米技術的發展方面提出了許多戰略性的建議。

D. 航空、航天的關鍵材料——碳纖維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決定性進展。爲此,師昌緒一邊說服李克健同自己攜手,一邊向科技部申請專項科研經費。

E. 本文擷取了師昌緒人生的幾個片斷,記敘了他在美國留學的經歷和他在材料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貢獻,表現了一位知識分子的赤子之情。

(9)文章敘述師昌緒年輕時在美國的留學經歷,有什麼意義?(6分)

(10)師昌緒承擔自己不熟悉的研製空心渦輪葉片的任務,有哪些原因?請簡要分析。(6分)

(11)師昌緒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體現在很多方面,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