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三試題 > 2016屆高三語文第一次月考試題

2016屆高三語文第一次月考試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第I卷 閱讀題

2016屆高三語文第一次月考試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1868年,德國人李希霍芬對中國地貌和地理進行了規模宏大的綜合考察。他從親身的考察和得到的歷史資料中發現,古代在中國的北方曾經有過一條稱得上是絲綢之路的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大動脈,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許多足以今後世讚歎的遺蹟和文物。這一偶然發現,在以後半個世紀中竟演變成一場對中國歷史遺蹟和珍貴文物的浩劫。數以萬計的堪稱國寶的珍貴文物,從此流失海外。與此同時,絲綢之路經過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宗教學等多學科的考察和研究,也從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東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德國曆史學家赫爾曼在1910年發表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絲路》完成了對絲綢之路的學術認證,後來經過他編著書籍加以宣揚,絲綢之路爲世人熟知。

原本對亞洲東部和中部的歷史毫無所知的歐洲人,在經過實地考察後從大量的歷史遺存中瞭解到的,當時已是人煙稀少的中國西部地區在千百年前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在古代亞洲東部地區和地中海之間,也有過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榮歷史。這本來足以使進入環球航行時代以來歐洲列強所標榜的“歐洲中心論”發生動搖。然而自從歐洲學術界提出絲綢之路之後,接下來就有“古巴比倫移民中國”、“腓尼基人航抵山東”、“仰韶彩陶文化西來”等學說接踵而來,似乎無論哪一種新發現、新材料都在顯示中國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見絲綢之路的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歐洲人或者說歐洲的學術界想要指明東方文明源自西方。

絲綢之路在更深的層次上提出的是一箇中國文明如何起源、從何而來的大問題。在中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研究中,自絲綢之路提出以後,到現在爲止的一個多世紀中,前50年正是在“歐洲中心論”框架下對歷史潮流的歪曲和誤解。爾後50年,絲路學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學者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從它的發端、演進到成熟的全過程進行了規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對現今尚在的遺址、遺存的文物給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復和研究,終於弄清了以中國爲主體的東亞文明是一個至少在一兩萬年前甚至一二百萬年前,就已獨立形成的生態環境。

以絲綢貿易爲主要媒介的絲綢之路所反映的不僅僅是東西方的經濟交流,更重要的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聯繫與交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既與古老的絲綢之路一脈相承,又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在新技術條件下,絲綢之路具備復興的客觀條件。鐵路和公路運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陸地運輸的成本。此外,今天我們的技術水平已經能把鐵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與古絲綢之路相比,新絲綢之路覆蓋的面積將更廣,路線更密集,也更發達,從而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內把資源與市場串聯起來。

新絲綢之路構想充分兼顧了國際、國內兩方面的戰略需求。從國際角度看,絲綢之路兩端是當今國際經濟最活躍的兩個主引擎:歐洲聯盟與環太平洋經濟帶。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的“塌陷地帶”,發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是該地區國家與民衆的普遍訴求。這方面的需求與兩大經濟引擎通聯的需求疊加在一起,共同構築了絲綢之路復興的國際戰略基礎。從國內角度看,我國當前的發展需要兼顧地區平衡,並着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復興絲綢之路能帶動經濟實力較爲薄弱的西部地區,有望形成新的開放前沿。

1.下列關於文中第一段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李希霍芬發現,古代在中國的北方曾經有過一條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大動脈的絲綢之路,在沿途留下了

許多遺蹟和文物可以與此印證。

B.李希霍芬對絲綢之路的發現,一方面宣傳了東方曾經有過絲綢之路的輝煌文明,一方面又在以後推助了

一場對中國歷史遺蹟和珍貴文物的浩劫。

C.在李希霍芬的偶然發現後,經過多學科的考察和研究,絲綢之路也從中國區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

地中海東部的一部分城市。

D.由於德國曆史學家赫爾曼在1910年發表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絲路》完成了對絲綢之路的學術認

證,絲綢之路便爲世人熟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提出“古巴比倫移民中國”、 “中國青銅工藝西來”等學說,是有意迴避古絲綢之路的區域的繁榮歷

史,而意在強調中國文明的根在西方。

B.通過考古以及對現存文物的保存、修復和研究,中外學者澄清了以中國爲主體的東亞文明是一個在遠古

時代就已獨立形成的生態環境。

C.絲綢之路反映出最重要的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聯繫與交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的關鍵,則在做強以

絲綢貿易爲主要媒介的聯繫與交流。

D.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地區與民衆的發展訴求,歐盟和環太平洋經濟帶兩大經濟引擎通聯的需求,是

絲綢之路復興的國際戰略基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絲綢之路爲世人熟知,一方面得益於對中國地貌和地理的規模宏大的綜合考察,另一方面得益於歐洲的

學術界的關注熱度。

B.鐵路和公路運輸技術的發展,降低了陸地運輸成本,世界屋脊的交通變爲便捷。這些爲絲綢之路經濟帶

的構想創造了客觀條件。

C.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有與古老的絲綢之路一脈相承之處。新絲綢之路是在新技術條件下,對古老的

交通通道的復興與拓展。

D.復興絲綢之路,切合我國當前着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帶動經濟實力較爲薄弱的西部地區發展的需要,

西部地區又成爲我國新的開放前沿。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理解(19分) (何君實老師原創)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題

祖無擇,字擇之,上蔡人。進士高第。”歷知南康軍、海州,提點淮南廣東刑獄、廣南轉運使,入直集賢院。時封孔子後爲文宣公,無擇言:“前代所封曰宗聖,曰奉聖,曰崇聖,曰恭聖,曰褒聖;唐開元中,尊孔子爲文宣王,遂以祖諡而加後嗣,非禮也。”於是下近臣議,改爲衍聖公。

慶曆間,出知袁州。自慶曆詔天下立學,十年間其敝徒文具,無命教之實。無擇首建學官,置生徒。郡國弦誦之風,由此始盛。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進學士,知鄭、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初,詞臣作誥命,許受潤筆物。王安石與無擇同知制誥,安石辭一家所饋不獲義不欲取置諸院樑上安石憂去無擇用爲公費。安石聞而惡之。

熙寧初,安石得政,乃諷監司求無擇罪。知明州苗振以貪聞,御史王子韶使兩浙,廉其狀,事連無擇。子韶,小人也,請遣內侍自京師逮赴秀州獄。蘇頌言無擇列侍從,不當與故吏對曲直,御史張戩亦救之,皆不聽。及獄成,無貪狀,但得其貸官錢、接部民坐及乘船過制而已(只是查到他用官府的錢借貸、接待所轄地區的百姓(時安排)座位及乘船越過禮制而已)。遂謫忠正軍節度副使。安石猶爲帝言:“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無擇罪,及知朝廷於事但不爲,未有爲之而無效者。”尋復光祿卿、祕書監、集賢院學士,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卒。

無擇爲人好義,篤於師友,少從孫明覆學經術,又從穆修爲文章。兩人死,力求其遺文匯次之,傳於世。以言語政事爲時名卿,用小累罪放棄,訖不復振,士論惜之。

(選自《宋史.祖無擇傳》,有刪改)

4.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何君實老師原創)

A.安石辭/一家所饋不獲/義不欲/取置諸院樑上/安石憂去/無擇用爲公費

B.安石辭一家所饋/不獲/義不欲取/置諸院樑上/安石憂去/無擇用爲公費

C.安石辭一家所饋/不獲義/不欲取/置諸院樑/上安石憂/去無擇用爲公費

D.安石辭一家/所饋不獲/義不欲取/置諸院樑上/安石憂/去無擇用爲公費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何君實老師原創)

A.古代男子的名與字的關係有解說、同義和反義三種 。祖無擇的字與其名之間就是反義關係。

B.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年號紀年法和干支紀年法等。 “慶曆”“熙寧”就屬於年號紀年法。

C.古代表官職變動的字有徵、闢、遷、知等 。“權知開封府”的“權知”是“有權主持”的意思。

D. “憂”即爲丁憂,是指古代官員如若父母親死去,就要回到祖籍守孝。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何君實老師原創)

A.朝廷想封孔子的後人爲文宣公,祖無擇認爲唐代已封孔子爲文宣王,現在再把祖先的諡號加封給後代不合禮制。於是朝廷讓親近之臣商議此事,最後改封孔子後人爲衍聖公。

B.慶曆年間,祖無擇出任袁州知府,他針對實際情況,設立學府,廣招學員,使該郡形成了誦讀的良好風氣。後來他又升任龍圖閣學士、鄭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職。

C.祖無擇因小事與王安石不和,王安石當政後,就暗示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員專查祖無擇的罪狀。後來祖無擇因苗振貪污受牽連,雖查無實據,卻被貶爲庶民。

D.祖無擇年少時跟從孫明覆、穆修學習。後來把他們的遺作彙編成書,使之在世上流傳。但因爲小的缺點被羅列成罪而遭棄用,從此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士人爲他惋惜。

7.把下列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1)知明州苗振以貪聞,御史王子韶使兩浙,廉其狀,事連無擇。(5分)

譯文:

(2)安石猶爲帝言:“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無擇罪,故知朝廷於事但不爲,未有爲之而無效者。”(5分)

譯文: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溪居

【唐】柳宗元

久爲①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②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①簪組:這裏是做官的意思。②夜榜:夜裏行船。

8.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5分)

答:

9.沈德潛評價這首詩說;“不怨而怨。”請簡要分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寫(6分)

10.按要求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李白的《蜀道難》一詩中,“       ,  。”運用誇張的手法表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少有往來。

(2)《錦瑟》一詩中“ ,。”表現的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詩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聯陰陽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現了高潔的感情、執著的愛慕和無盡的哀思與悵恨。

(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 , 。”,比喻手法的運用,寫出了大雪驟

來之後的壯美景色,極富浪漫色彩。

乙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兩題中選定一題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選定題目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題目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老作家的義舉

奚同發

老作家是在生命的最後當做“收山之作”來寫那部長篇小說的。閉門謝客,十年磨礪,當六卷本二百多萬字的小說最後封筆的時候,他想想自己的生命之燈是否也快熄了。想一想,十年來,天天忙於寫書,猶如與世隔絕,竟再也沒有踏上街道。出版社的人拿走書稿後,老作家決定出去走走。

一位年輕的爸爸,帶着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先是說問他一下路,而後就說自己是來這座城市工作的,把工作的地址丟了,一天下來錢也花完了,小孩子很餓沒吃飯。

老作家當即拿出十元錢讓他們去吃飯。

沒有走出六十米,老作家就看到一個脖子下掛着牌子的孩子,站在街邊,說父母有病,自己沒錢上學,求好心人相幫。

老作家的老眼竟泛起一層潮霧,他沒想到在這兒竟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相遇了。他毫不猶豫地拿出五十元錢給了這個孩子。

想着那個失學的孩子,他的心裏不好受,一邊走還一邊喃喃自語。突然,一個穿着很不錯的青年女子擋在他面前。女子一副爲難而不好意思的表情,老作家瞧着她問有什麼事。她似乎猶豫再三才下了決心說似的,原來,她去別的地方辦事,轉車到這兒,沒想到錢丟了,沒辦法回去,看老作家能否幫幫她,有個車票錢就行,還讓他留下地址,回家後就把錢寄來,只是“借”。

也是的,出門不容易,一分錢困倒英雄漢的事多了。老作家一問原來需要四十多元錢,好吧,老作家就拿出五十元給了這女子。

老作家遇到了一位因交通事故死了兒子來城市告狀的老人,揹着髒兮兮的行李捲,一副走到哪兒就住到哪兒的樣子……遇到一個殘疾兒童沒有飯吃了,或是要看病了什麼的……與一位穿着很體面的小夥子相遇,小夥子手裏拿了一封已經寫好的電報,說是來這兒辦事,錢丟了,想找他幫忙就是十多元的電報錢。

老作家沒想到,在他一個個遭遇這些人的時候,手裏的錢早已送完。這時,老作家身上嘟嘟地發出聲響來。原來他寫作時養成了每天在自己的小院裏散步的習慣。老伴兒怕他出事,就專門爲他買了個傳呼機,也只有老伴兒和兩個兒子知道號碼,平時幾乎沒響過,老作家甚至都忘記了還有這個玩意。老作家拿出傳呼機一看就急了,原來老伴兒發病住院。這可怎麼辦?他急忙返身才發現早走出很遠的街道,至少乘公交車也有五六站了。

他一邊摸錢一邊攔的士,可是他發現自己分文皆無。當然,出租車僅僅開出去不到五十米,司機就讓他下車,並說,沒錢坐什麼車呀。再想解釋什麼時,出租車早一溜煙開走了。

老作家跑步趕到公交車站牌下,要先投幣,他無奈地站在車門口說自己的錢剛纔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現在他要坐車回家,家裏……他的話沒說完,公交車的門便“咣”的一聲關了。他好像還聽見司機說了一句,這種人見得多了……

老作家想用公用電話只花幾角錢打個電話……老作家攔了一個蹬三輪車的老年人……老作家攔了一個騎自行車的年輕人……老作家與剛纔他給過拍電報錢的人相遇,那人還在那兒向別人要拍電報錢……

老作家的額頭上早就汗流如雨。他開始跑步……

急跑不足一百米,加上剛纔的一系列遭遇,他開始感到頭暈眼花,五臟翻滾,只好一下子就蹲下來。可是沒有誰問他一聲,最多是回頭多看他幾眼。

當那個手拿一串紅紅的糖葫蘆的小女孩,跟着爸爸從老作家面前走過時,她問了一聲:“老爺爺,你怎麼了?”可是,她的話沒說完,爸爸已嚴厲地訓斥她了:“不要跟陌生人亂講話,瞧他那樣,也是個騙子。”老作家的心裏似刀剜一樣地痛。而後他的眼睛望着天空,他想象不出,現在的人爲什麼都成了這樣?那一刻他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詞,那就是“聽天由命”吧。

“老爺爺,你是餓了吧?給你吃串糖葫蘆吧……”

一個童聲打斷了他的思維。老作家看着那個漂亮的小女孩,她一定是偷偷地或是強行掙脫了爸爸的手跑回來了。老作家眼裏放出了亮光,流下兩行熱淚。他知道,自己終於找到那種想象中的東西了……

(選自小說集《最後一顆子彈》,有刪減)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作品以第三人稱講述了老作家上街的遭遇和他的心靈世界,同時也揭示下層市民既可惡又可憐的生

存現狀,並暴露了他們虛僞醜惡的靈魂。

B.小說開頭交代老作家爲完成“收山之作”十年“沒有踏上街道”,暗示作家對外界的變化缺少了解,

同時也爲後面寫他接連受騙作鋪墊。

C.老作家幫助了“父母有病,自己沒錢上學”的“一個脖子下掛着牌子的孩子”,這一情節既表現了作

家的美德,也順帶揭露了社會的不公。

D.小說寫公交車司機拒絕幫助老作家後說“這種人見得多了”,這一細節透露出司機的冷漠麻木,也暗

示了作家之前接連受騙的必然性。

E.“瞧他那樣,也是個騙子”這句話給了老作家心靈沉重的打擊,他對人性的淪落已經徹底絕望,只好

“聽天由命”,不再作無謂的追尋。

(2)小說中老作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6分)

答:

(3)小說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請列舉三處簡要分析。(6分)

答:

(4)小說以小女孩給老作家糖葫蘆結尾,有什麼用意?請結合全文,並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8分)

答: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費孝通:“自將磨洗認前朝”

作爲一位具有國際聲望的學者,一名在中國人類學、社會學領跑了半個多世紀的學術健將,跑上最後一段路的時候,費先生說了一句話:八十歲了,才知道八歲的時候該看什麼書。費先生認爲自己從幼年時就接受新學教育,欠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訓練。生命的最後幾年,他下功夫“補課”,很多內容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

費先生把《論語》放在手邊,帶到實地調查的路上。他寫懷念恩師的文章,從《論語》中找到了題目:人不知而不慍。順着《論語》精神脈絡的延伸,他讀起了錢穆,從精神上感到了錢先生的親切,感到作者在向他走來。

比如,錢先生是個熱衷於“天人合一”的學者。費先生也認爲,在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達方式。他覺得,用錢先生主張的“天人合一”去思考東西文化的差別,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費先生想寫寫錢穆,寫自己何以如此晚了纔好好讀起錢穆的著述,想到的題目仍出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

大體是在同時,費先生又讀陳寅恪。費先生說,讀陳寅恪的書,想到了一個詞,叫“歸宿”。他自問:陳先生的歸宿是“前朝”,自己的歸宿是哪裏呢?恍然間,心底冒出了“自將磨洗認前朝”的詩句。他想再寫一篇《學而時習之》。

費先生的“學而時習”之所,在書房,也在田野。他去調查太湖水的污染、治理、開發情況,走到了宜興。在著名的紫砂村的一個農戶家,他饒有興趣地觀看紫砂壺的手工製作過程。看着工作臺上壺身的旋轉,費先生目光裏是由衷的羨慕,他輕聲問那女工:“你收不收老徒弟呀?我想學,這工作多好啊!”

在無錫,市長拿着費先生贈閱的新著問:費老,您的書裏的例子和數據,都是怎麼來的?費先生說:“都是我走到實地一點一點問出來的。我的老師遍天下啊!”

太湖調查工作結束了,回北京的火車上,費先生還在想太湖。他說:“我在想‘太湖精神’,想到了八個字‘匯納百川,潤澤萬民’,我想多懂一點水。”

有人建議費先生把想法寫成文章。費先生談興更高,從寫文章說到教書:

教授的本領在旁白。寫了文章,拿到課堂上去念,不算稀奇。要用旁白把正文裏沒有講出來的東西烘托出來,提高一步。旁白比正文好。正文的寫作常受拘束。光有正文,傳達不出旁白的東西。有的教授只能上課念講義,那成什麼教授啊,要會旁白纔好。

類似的微言大義,費先生有很多。說者有意,也希望聽者有心,能聽懂那些不宜說破、不想說破、不能說破的話頭中藏着的正文和旁白。有機會常聽費先生說話,可以體會到一種智慧的快樂。上好的課堂,正文精彩,旁白更妙。

費先生的絕妙旁白,來自他的聰明,也來自他的用功。出門調查一圈,隨身帶的小本子上就多出好多題目:新城加舊城,生態循環,效應交織......一個個題目活躍着費先生的腦細胞。不久,就有了新的正文,新的旁白。

費先生有個特殊的本領,晚上躺下後,能把白天裏寫的文字在大腦“屏幕”上很完整地過上一遍,琢磨哪裏欠缺,需要補充;何處不妥,有待修改。同時,他也能把尚未落筆的腹稿顯示在大腦“屏幕”上。在這個天地裏,他勞作,他快樂,他年輕,他靈動,他左右逢源,神思如涌。精神上可以爲友的賢者,一個個向費先生走來。孔夫子、錢穆、陳演恪、費達生,吳文藻、潘光旦、樑簌溟......費先生也以奉爲上賓的心情向他們一個個迎去,傾心長談。

(摘自《晴耕雨讀》,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費孝通搞研究的地點,不光在書房,還在田野,他搞實地調查,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面記錄了好多

調查過程中想到的題目,這主要表現了費先生的聰明。

B.費孝通除了向錢穆、陳寅恪等人學習,還深入民間向人民羣衆學習,這不僅體現了韓愈倡導的“聖

人無常師”觀點,也體現了一代學者的廣闊胸襟和治學精神。

C.費孝通和錢穆一樣主張“天人合一”,認爲在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達方式,

用“天人合一”去思考東西文化的差別,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D.費孝通把《論語》放在手邊,帶到實地調查的路上,他不論是寫懷念恩師的文章,還是寫懷念故友

的文章,文章的題目都是從《論語》中尋找到的。

E.“八十歲了,才知道八歲的時候該看什麼書”,費孝通從小接受新學教育,欠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

訓練,人生最後幾年,他專門補習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

(2)“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費孝通身上有哪些具體體現?請結合文本簡要回答。(6分)

答:

(3)費孝通談到教書時提及“正文”與“旁白”,在他看來怎樣對待這兩者纔算是好課堂?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答:

(4)作爲一位具有國際聲望的學者,費孝通的優秀品質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

第Ⅱ卷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1)“出國繞一圈,‘山寨’變大牌。”從事海外代購4年的徐曉對某些代購店這種“以假充真”的行爲 ,但又無可奈何。

(2)在雲南地震災區採訪,碰到巧家縣安監局職工劉詩明,他正腳裹紗布,爲災民分發救援物資。休息時他樂呵呵地向筆者說:“與災民的利益相比,這點傷病。”

(3)有網友說“你再優秀也會有人對你 ,你再不堪也會有人對你青睞有加”,所以不妨撥開世間紛紜,做好自己。

A.不屑一顧 不足掛齒 嗤之以鼻

B.嗤之以鼻 不足掛齒 不屑一顧

C.不足掛齒 不屑一顧 嗤之以鼻

D.嗤之以鼻 不屑一顧 不足掛齒

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A. 成功學家們在考察了那些具有傑出的個人品質並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後,得出了用耐心把一件事堅持做下去是所有成功者擁有的特質。

B. 良好的商業信譽是靠長期的艱苦努力建立起來的,它本身就是商品價值的一部分。徽商的發跡,與努力建造和積極維護自己的信譽是分不開的。

C. 我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使業務增長了兩倍多。雖然功勞赫赫,但我顯然已經得罪了公司總部的一些強權人物。

D. 班主任從他的兩次月考失敗這一現象反映兩個問題:一是他不善於總結歸納,二是他一遇到難題就不知所措。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這樣佈置後,它打開了它的雲庫,撥給這區域的,有倏來倏去的雲,撲朔迷離的霧,綺麗多彩的霞光,雪浪滾滾的雲海。

①它創造了人間,還安排了一處勝境。

②這些硃砂的,丹紅的,紫靄色的羣峯,前擁後簇,高矮參差。

③它煞費心機,創造世界。

④高峯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⑤它巧妙地搭配三十六大峯和三十六小峯。

⑥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的手法,在面積千餘平方公里的區域裏,分佈了這麼多花崗岩的山峯。

A. ③①⑥⑤④② B. ⑥⑤②④①③

C. ①③⑤④②⑥ D. ③⑥④①②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意義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5分)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① 。電磁波就是這樣,一方面無線通信信息要靠它來傳輸,但另一方面,②。由於電磁輻射有很強的穿透力,能夠穿透包括人體在內的多種物質,能夠透過人的體表深入深層組織和器官,③ 。

17. 下面是某市地下老舊管線管理的構思框架,請把這個構思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

言連貫,不超過75個字。(6分)

六.寫作(60分)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何君實老師原創)作文。

2015年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一名男司機因前方一女司機開車違規並道影響自己行車而將女司機逼停並當街毆打,35秒內4次踢中女司機臉部,整個過程觸目驚心。

2015年5月11日,安徽亳州市區希夷(何君實老師原創)大道上,一名騎電動車的女子拐彎時,險些撞上迎面而來的電動三輪車。沒想到,三輪車上男子立即下車,朝女子頭部猛踩幾腳,將其打傷後揚長而去。次日下午,該女子被發現在自家自殺身亡。

這些現象被稱爲路怒症。常因道路交通過程中的矛盾引起,在憤怒情緒的驅使下,多會引發違規別車,打架罵人乃至違法的行爲。

你對路怒症或路怒族有何看法、感想或聯想?請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何君實老師原創)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