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故事典故:害羣之馬大綱 【成語】:害羣之馬【拼音】:hàiqúnzhīmǎ【解釋】:危害馬羣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成語故事】:傳說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一位叫大隗的神。他遇到一個牧馬兒童,就問:你知道具茨山往哪走嗎?牧童答到:知道。黃帝......

  • 不爲五斗米折腰成語典故大綱 【出處】《晉書·陶潛傳》。【釋義】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爲人清高,有骨氣,不爲利祿所動。【成語典故】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

  • 霸王別姬的成語典故故事大綱 【釋義】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羣衆,最終垮臺。【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漢高祖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

  • 梁武帝做和尚的典故大綱 北魏發生內亂以後,南方的樑朝曾經幾次起兵北伐。但是梁武帝指揮無能,不但不能恢復土地,反而死傷了無數軍民。北魏分裂後,也沒有能力再進攻南方,樑朝纔有一個比較長的安定時期。梁武帝看到宋、齊兩個朝代都因爲皇族之間互相......

  • 風吹草動的成語典故故事大綱 今天我們爲大家帶來了風吹草動的成語故事,咱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成語】:風吹草動【拼音】:fēngchuīcǎodòng【解釋】: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成語故事】:春秋時代,楚平王殺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個......

  • 作舍道邊的成語典故大綱 【成語】:作舍道邊【拼音】:zuòshědàobiān【解釋】:在路旁築室,和過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說法,事情沒法做成功。【成語故事】:曹褒,字叔通,魯國薛縣(今山東勝縣東南)人,其父專門研究過週期的禮儀制度,曹褒十幾歲就跟着父......

  • 屈原發米成語典故大綱 屈原發米【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釋義】屈原把自家的大米送給貧苦的百姓。【成語典故】詩人屈原在幼年時期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當時正逢連年饑荒,屈原家鄉的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時有沿街乞討、啃樹皮、食......

  • 嗟來之食成語典故故事大綱 【出處】《禮記·檀弓下》。【釋義】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現在的“喂”。一個自尊的人,寧可餓死也不肯接受別人輕蔑的憐憫。通常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成語典故】戰國時期,諸侯征戰不斷,百姓本就處於水深......

  •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典故大綱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典故和人心入面這個兩個成語並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語文迷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典故春秋時期,晉獻公在位......

  • 螳螂捕蟬的典故大綱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羣臣,宣佈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爲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纔是。吳王聽到大......

  • 黃粱美夢的成語典故大綱 黃粱美夢【注音】huángliángměimèng【出處】唐·沈既濟《枕中記》記載:有個盧生在一個店裏向一道士訴說自己的貧困;道士送給他一個枕頭;他枕上去就睡着了;做夢享盡了榮華富貴。這時店主人煮上一鍋小米飯;盧生一夢......

  • 百尺竿頭的成語典故大綱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意指學問、成績等達到很高程度後繼續努力,爭取更大進步。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典故宋朝時,長沙有位高......

  • 諱疾忌醫的成語典故故事大綱 諱疾忌醫【注音】huìjíjìyī【出處】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解釋】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錯誤,不願改正。【用法】連動式;......

  • 嘔心瀝血成語典故大綱 嘔心瀝血【出處】(唐代)李商隱《李長吉小傳》。【釋義】嘔:吐;瀝:一滴一滴。消耗了太多的心思,以至於好像要把心嘔出來,還滴着血一樣。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爲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盡心思。【成語典故】唐代是我國古......

  • 風聲鶴唳的成語典故大綱 “風聲鶴唳”這則成語的唳是鳥叫。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做敵人的呼喊聲,疑心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神經極度緊張。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謝玄傳》,堅衆奔潰,餘衆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爲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

  • 膠柱鼓瑟的典故大綱 膠柱鼓瑟【發音】jiāozhùgǔsè【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解釋】原意就是用膠把柱粘住,使音調不能調整。現含貶義色彩,指不能靈活變通。多用於......

  • 投筆從戎的成語典故大綱 投筆從戎【注音】tóubǐcóngróng【成語故事】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是徐縣令班彪的小兒子。爲人有遠大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家孝順父母,常幹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爲恥辱。能言善辯,粗覽歷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

  • 五子登科成語典故大綱 五子登科【注音】wǔzǐdēngkē【出處】《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解釋】用作結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用法】主謂式【年代】古代【俗稱】狀元中,有5......

  •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大綱 不恥下問【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釋義】不恥:不以爲可恥。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爲恥,形容虛心求教。【成語典故】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人物,他門下弟子衆多,相傳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

  • 鞍前馬後和一筆勾銷的典故大綱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鞍前馬後和一筆勾銷這個兩個成語並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語文迷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一)鞍前馬後岳飛收服王橫時,有這麼一段故事,張寶歸附岳飛較......

  • 關於成語無能爲役的典故大綱 【成語】:無能爲役【拼音】:wúnéngwéiyì【解釋】:役:役使。簡直連供給他們役使都不配。自謙才幹遠不能和別人相比。【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年齊項公派兵攻打魯國,包圍了魯國北部邊垂的小城龍地。齊頃公有一位寵信的......

  • 高枕無憂的成語典故大綱 【成語】:高枕無憂【拼音】:gāozhěnwúyōu【解釋】:墊高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思想麻痹,喪失警惕。【成語故事】:春秋時代,在齊國有位名叫孟嘗君的人,他非常喜歡與文學家還有俠客風範的人交朋友,爲了能與他們常討論國家大......

  • 河清海晏典故大綱 天竺國下郡的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釐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時卻被人偷了。八戒說:“定是這夥鐵匠偷的!快拿出來!略遲了些兒,就都打死!”鐵匠們說:“我們連日辛苦,夜間睡着,到了天明起來,就不見了。而且我......

  • 勵志故事:魯氏典故 魯班本名公輸般,即公輸子,公孫般.因爲“般”與“班”同音,是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所以稱之爲魯班。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工匠,被喻爲木匠的祖師。《墨子》中提到,公輸子削竹木以爲鵲,三日不下。他還造了能載人的大木鳶,在戰爭中擔......

  • 古代成語沆瀣一氣的故事典故大綱 【成語】:沆瀣一氣【拼音】:hàngxièyīqì【解釋】: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成語故事】:沆瀣,是夜間的水氣,有人說是露氣,也有人說是夏天半夜裏上升的地氣。例如《楚辭·遠遊》有“餐六氣......

 945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