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機不可失成語大綱

機不可失成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機不可失成語1

機不可失成語

【成語】:機不可失

【拼音】:jī bù kě shī

【簡拼】:jbks

【解釋】:機:機會;時:時機。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

【出處】:五代·安重榮《上石敬瑭表》:“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示例】:~,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興之時。 耿可員《孫中山與宋慶齡》第五場

【近義詞】:時不可失、時不我待

反義詞】:喪失良機、錯過良機

【語法】:作賓語、分句;常與“時不再來”連用

機不可失 成語接龍

【順接】:失之不經 失之東隅 失之交臂 失之穿鑿 失之若驚 失光落彩 失口亂言 失聲痛哭

【順接】:百無一失 悵然自失 悵然若失 怊悵若失 成敗得失 瞠然自失 當世得失 得不償失

【逆接】:暗藏殺機 白費心機 剝復之機 不失時機 持重待機 喘息之機 錯過時機 費盡心機

【逆接】:機不可失 機不容發 機不旋踵 機中錦字 機事不密 機會主義 機關用盡 機關算盡

機不可失成語2

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爲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攻打蜀郡的蕭銑。李靖的決斷對這一場戰役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蕭銑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先吃一驚,繼之一笑,與部將道:“深秋蜀地,寒氣逼人,三峽天險,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廣大,他那幾十萬兵馬難道都能插翅越江?他們不過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各部將心中安定,也就放鬆了警惕。

李靖率三軍經長途跋涉,來到長江邊。九月蜀地的長江,波涌浪急,奔騰咆哮。見此,一位部下建議:“水激山險,將士疲憊,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過江不遲。”

秋風襲來,吹動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處,滿目滔滔江水。李靖迴轉身來,注視着將領們,語氣堅定地兌:“現在一定要渡江!”他看着衆位不解的眼神,繼續說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的到來很突然。蕭銑尚未察覺;並且以爲我們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進攻。我們必須趁江水迅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猛攻。這纔是用兵的上策!”

良策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在李靖指揮下.將士們攻下夷陵,殺敵數萬,擄船四百餘艘。然後乘勝佔領江陵,直逼蜀郡。在勢如破竹的李靖軍隊面前,蕭銑不得不俯首聽命。

主人公簡介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甘肅天水)人,祖籍邢州堯山(邢臺隆堯)[1]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後,李淵又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爲殿內少監,又升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

上元元年(674年)農曆八月,改上尊號爲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農曆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啓示

機會是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到來,而且需要你在平時努力工作,在它來臨時,牢牢抓緊它,以供我們利用的一個能夠幫助我們成功的外在因素。對於我們來說,不僅要有創造機會的能力,還要有等待機會的勇氣喲。

機不可失成語3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機:機會;時:時機。

成語舉例:機不可失,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興之時。★耿可員《孫中山與宋慶齡》第五場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常與時不再來連用

成語結構:主謂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失,不能讀作“shí”。

成語辨形:失,不能寫作“矢”。

成語辨析:機不可失和“時不再來”;都指不要錯過有利的條件;但機不可失偏重在“機”;指時機;機會;“時不再來”偏重在“時”;指時間。

成語謎面:航空安全保險

歇後語:啓航趕上了順船風

 成語故事

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爲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攻打蜀郡的蕭銑。李靖的決斷對這一場戰役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2]

蕭銑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先吃一驚,繼之一笑,與部將道:“深秋蜀地,寒氣逼人,三峽天險,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廣大,他那幾十萬兵馬難道都能插翅越江?他們不過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各部將心中安定,也就放鬆了警惕。

李靖率三軍經長途跋涉,來到長江邊。九月蜀地的長江,波涌浪急,奔騰咆哮。見此,一位部下建議:“水激山險,將士疲憊,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過江不遲。”[2]

秋風襲來,吹動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處,滿目滔滔江水。李靖迴轉身來,注視着將領們,語氣堅定地兌:“現在一定要渡江!”他看着衆位不解的眼神,繼續說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的到來很突然。蕭銑尚未察覺;並且以爲我們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進攻。我們必須趁江水迅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猛攻。這纔是用兵的上策!”[2]

良策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在李靖指揮下.將士們攻下夷陵,殺敵數萬,擄船四百餘艘。然後乘勝佔領江陵,直逼蜀郡。在勢如破竹的李靖軍隊面前,蕭銑不得不俯首聽命。

 典故

 司馬懿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爲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爲丞相,又闢爲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從討張魯,言於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爲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既而從討孫權,破之。軍還,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答曰:“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李淵

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爲了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擔任行軍總管兼行軍長史,統率大隊兵馬去攻打江陵的蕭銑。蕭銑部兵馬甚衆,更有長江三峽陡峭天塹,易守難攻。李靖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迅速決策,很快做好戰鬥準備。不久,浩浩蕩蕩的大軍雄赳赳地向江陵進發。蕭銑的探子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急急忙忙趕回江陵向蕭銑報告。蕭銑大吃一驚,繼而哈哈大笑,向部將說道:“眼下秋色瀟瀟,寒氣凜人,諒他李靖幾十萬兵馬能飛過長江不成?再說三峽天險,危路岌岌,他縱是神通廣大,也難免葬身魚腹。我想李靖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經蕭銑這麼一說,部將們也都放下心來,放鬆了防守。

九月,李靖率領三軍將領經過長途行軍,來到長江邊。只見江水橫溢,白浪滔天,其勢如千軍萬馬,奔騰咆哮,令人心驚膽寒。有位將領見此情景,便向李靖建議說:“江水氾濫,三峽險峻,戰士們渡江一定十分困難,依我看,不如等江水退了,我們再打過江去。”

李靖站在高處,面對滔滔江水用力地揮着手,語氣堅定地說:“現在一定要渡過江去,打他個措手不及!要知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突然來到這裏,蕭銑一點兒也不知道。他只以爲我們被江水阻隔,不會馬上進攻。我們必須在他還沒有調集兵馬之前,趁着這江水猛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攻到城下。這纔是用兵的上策。”將領們聽了這席話,個個奮勇爭先。在李靖的指揮下,戰士們很快攻下夷陵,殺傷敵軍數萬,擄獲船隻四百餘艘。接着,他們乘勝前進,佔領江陵,消滅了蕭銑政權,統一了江南。

 安重榮傳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此時天子尚在東歸途中。護衛天子的已不再是當年王必通使時所見到的李傕、郭汜,而是有着“白波”背景的楊奉、韓暹等統帥的幷州武裝以及董承一部。

楊奉,我們前面已經作了交代。董承,按照裴松之的說法,他是靈帝母董後的侄子。如果確實的話,《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所載,董承作爲牛輔的部下,應不具有地道的涼州血統。並且,董承女爲獻帝貴人,則董承又有外戚的身份。

就楊奉爲朝臣策反與李傕反目,以及董承與天子的關係而言,他們應有效忠天子的一面。但對於曹操的西進,他們並有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熱情,以致同曹操的先頭部隊進入了對峙狀態。曹操並不希望與楊奉等人發生正面衝突。

而楊奉、韓暹、董承之間又不團結。楊奉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物,他的部隊很有戰鬥力;韓暹和董承之間有摩擦,直至發展到火併,韓暹打敗了董承。他們的不和,也就爲曹操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完成“奉天子”的大業提供了可能。曹操便把此次行動交給了已隨張楊援建洛陽來到天子身邊的董昭。

當天子回到荊棘叢生的洛陽,在斷垣殘壁間找尋自己童年回憶的時候,董昭就已經讓楊奉感覺到曹操是多麼值得結交的朋友了。董昭的做法很簡單,而且駕輕就熟,他又一次成了曹操的代言人,在給楊奉的信中,對楊奉傾盡了仰慕之情,並對他的功績大肆讚美了一通,轉而說:現在事務繁重,僅靠你楊奉一個人單幹可忙不過來,需要幫助。曹操又非常樂意出力。

你有兵,他有糧,二人可以互通有無,生死與共。這讓楊奉着實感動,並且看到了聯合的實惠,馬上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立場:國家就是需要曹操這樣的人。並且上表給天子,讓曹操做了鎮東將軍,繼承了他父親曹嵩的爵位——費亭侯。董承則急切地盼望着曹操的到來。

因爲他想假曹操之手,還韓暹以顏色,爲自己出口惡氣。 當時楊奉屯兵於洛陽以南的樑縣(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楊奉既然把曹操當作了朋友,也就會讓曹操從潁川順順利利地到達洛陽;董承負責洛陽的防務,也不會將曹操拒於城門之外。

就這樣,曹操回到了闊別七年的洛陽。但是來到了洛陽,並不等於可以立即實現“奉天子”的既定計劃,其間還存有變數。曹操見到董昭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已然來到洛陽,下一步棋怎麼走?”董昭則成竹在胸,認爲留在洛陽多有不便,應該移駕潁川郡的許縣(今河南省許昌市東)。

雖然這樣做,不能服衆,但是“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曹操基本同意了董昭的想法,但是移駕許縣,楊奉肯定不答應,怎麼辦?董昭也想到了這一點,進而獻策說:先派人去答謝楊奉此前對曹操的幫助,對他進行必要的安撫,再向他說明洛陽糧食短缺,要暫且移駕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就食。這樣楊奉就不會有什麼懷疑。

董昭此計的關鍵就在於向魯陽的佯動。魯陽在荊州,去魯陽,要經過楊奉駐屯的樑縣,楊奉不會生疑也就在此。曹操遂依計行事,等到楊奉發覺受騙,爲時已晚。曹操“奉天子”至許縣。

至於爲什麼選擇了許縣作爲安置天子的國都,就許縣的地理位置而言,處於平原地帶,袁紹曾經說“許下埤溼”。從軍事角度來講,基本上是無險可依,是“四戰之地”,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南方戰事吃緊,于禁等七軍盡爲關羽所俘,強敵壓境,曹操認爲許靠近前線,就有移都河北的打算。然而,在建安初年,曹操的主要對手,並不來自於南部,而是北方的袁紹,曹操將天子安置於許,莫不是出於躲避冀州兵鋒的考慮?

或是真的只是因爲許縣有糧,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後來隨着“奉天子”策略的改變,也就懶得做出調整了?或是要應那句“漢以許昌失天下”的讖語?獻帝剛剛在許安頓下來,袁術就認爲這是天意所爲,因爲在讖語符命滿天飛的漢末,早有讖文講:“代漢者,當塗高也。”袁術字公路,公路與當塗合轍,既然漢天子到了許,那麼自己不做皇帝,顯然有違天意,於是,就忙不迭地稱帝了。

機不可失成語4

成語機不可失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舊唐書·李靖傳》。

機不可夫

這個成語來源於《舊唐書·李靖傳》。

唐朝初期的李靖,爲李淵建立唐王朝出過力£李淵當皇帝e不久,李靖上書平定長江中游地區稱帝的蕭銑。李淵採納了他的計策,任命他爲引軍總管,並作爲李淵的堂侄李孝慕的副手,率軍前去討伐蕭銑。

公元M丨年8月,唐軍隊伍到達夔州。蕭銑以爲正值秋汛期間,江水上漲,唐軍不敢進人危險的三峽地區,因此不作任何陴備。

唐軍將領中,對是否要在此時渡三峽也看法不一。許多將領認爲,在水漲時渡江太危險,希望水位下降後再進兵。但是李靖認爲,兵貴神速,現在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李孝慕採納他的意見,決定進兵。蕭銑得知後,趕緊派部將文士弘抵禦唐軍。李孝慕打算出擊,但李靖考慮到文士弘是蕭鐵的一員猛將,一時很難打垮他,建議等敵軍士氣衰落時再出擊,李孝慕不聽,親自率軍出戰,結果大敗而歸。

李靖見敵兵在追擊中搶掠r許多東西,每人身上背得重重的,覺得這又是個好機會,就乘機出擊,結果大敗敵軍,又挽回了敗局。最後,李靖率軍把蕭銑包圍在江陵城裏,蕭銖只好投降。

機不可失成語5

唐朝初年,在我國北部居住着一個強大的部落——東突厥,它的首領是頡利可汗。頡利可汗仗着自己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背叛了唐朝,連年出兵騷擾唐朝北部邊境,給唐朝北部的人民帶來極大痛苦,同時,也嚴重威脅了唐都長安和整個唐朝的安全。

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將李靖和李勣(讀jī 積)等,帶領十餘萬大軍,分六路征討東突厥。李靖帶領三千騎兵,出其不意,深入敵陣,突然襲擊,一舉收復定襄。頡利可汗逃到陰山,又被李勣的部隊打敗。只得退保鐵山,同時派遣使者向唐太宗謝罪求和。唐太宗知道頡利可汗並沒有下定投降的決心,而只是以此作爲手段取得喘息的機會。因此,一邊假意應允講和,一邊又派人到東突厥的軍營去撫慰。李靖對此心領神會,便請副將張公謹前來商量,準備採取突然襲擊的辦法,一舉消滅頡利可汗的'軍隊。張公謹說:“皇上已經應允講和,並派使臣到他們軍營去撫慰,怎麼辦呢?”李靖說:“用兵重在變化莫測,行動迅速;抓住時機,不可錯過(原文是‘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當年韓信破齊就在於此。”於是,李靖親率騎兵一萬,遠道奔襲,大破突厥兵,殲敵萬餘,俘虜十餘萬人,餘衆四散而逃。頡利可汗仗着馬快逃走,結果在半道上被擒。邊境遂平。

後來,人們常引用“機不可失”這個成語,表示時機不可錯過。

機不可失成語6

【拼音】jī bù kě shī

【成語故事】唐朝初年,東突厥人侵憂大唐北部邊境,唐太宗命李靖前去征討,李靖大勝,東突厥的首領不得不向唐求和。唐太宗表面答應他求和,李靖也認爲要“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於是發起進攻,全殲東突厥的軍隊。

【典故】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五代·安重榮《上石敬瑭表》

【釋義】機:機會;時:時機。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

【用法】作賓語、分句;常與“時不再來”連用

【近義詞】時不可失、時不我待

【相反詞】喪失良機、錯過良機

【燈謎】航空安全保險

【歇後語】啓航趕上了順船風

【英文】don'tletslipanopportunity

【成語造句】

◎ 機不可失,哭泣,別有用心,水面的倒影。

◎ 去幹!這叫'機遇',就是您常說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 植樹,總是在春天,特別是陽春三月,更是機不可失。

◎ 機不可失,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興之時。

◎ 3.談話時機有大候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抓住好談話時機,把握準談話火候,談話效果將事半功倍。

機不可失成語7

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爲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攻打蜀郡的蕭銑。李靖的決斷對這一場戰役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蕭銑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先吃一驚,繼之一笑,與部將道:“深秋蜀地,寒氣逼人,三峽天險,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廣大,他那幾十萬兵馬難道都能插翅越江?他們不過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各部將心中安定,也就放鬆了警惕。

李靖率三軍經長途跋涉,來到長江邊。九月蜀地的長江,波涌浪急,奔騰咆哮。見此,一位部下建議:“水激山險,將士疲憊,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過江不遲。”

秋風襲來,吹動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處,滿目滔滔江水。李靖迴轉身來,注視着將領們,語氣堅定地兌:“現在一定要渡江!”他看着衆位不解的眼神,繼續說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的到來很突然。蕭銑尚未察覺;並且以爲我們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進攻。我們必須趁江水迅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猛攻。這纔是用兵的上策!”

良策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在李靖指揮下。將士們攻下夷陵,殺敵數萬,擄船四百餘艘。然後乘勝佔領江陵,直逼蜀郡。在勢如破竹的李靖面前,蕭銑不得不俯首聽命。

機不可失的材料

【注音】jī bù kě shī

【出處】五代·安重榮《上石敬瑭表》:“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解釋】機:機會;時:時機。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

【用法】作賓語;常與時不再來連用

【近義詞】時不可失、時不我待

【反義詞】喪失良機、錯過良機

【年代】古代

【例句】兵貴神速,~。

機不可失的點評

機會是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到來,而且需要你在平時努力工作,在它來臨時,牢牢抓緊它,以供我們利用的一個能夠幫助我們成功的外在因素。對於我們來說,不僅要有創造機會的能力,還要有等待機會的勇氣喲。

機不可失成語8

【拼音】jī bù kě shī , shí bù zài lái

【成語故事】公元前203年,漢將韓信滅了齊國,被劉邦封爲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後認爲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而自立爲王,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認爲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韓信沒有采納蒯通的意見。

【典故】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

【釋義】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不可錯過。

【用法】作賓語、分句;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

【相近詞】時不可失、時不我待

【示例】你們應該去,應該馬上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楊宗鏡《話劇演員的懷念》

【成語例句】

◎ 去幹!這叫'機遇',就是您常說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 他對汪說:"孫哲生搞不下去了,行政院長非公莫屬,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應請當機立斷。"

◎ 3.談話時機有大候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抓住好談話時機,把握準談話火候,談話效果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