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金石之策成語解釋

金石之策成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發音:jīn shí zhī cè

金石之策成語解釋

簡拼:jszc

類型:中性成語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指牢靠的策略

出處:《後漢書 馮衍傳》:“故信庸庸之論,破金石之策。”

解釋:形容如同金、石一般經久而穩定的策略。

示例:故信庸庸之論,破金石之策。

馮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先祖馮野王,元帝時爲大鴻臚。馮衍幼年時有奇才,年九歲,能夠誦《詩》,到二十歲時就博通羣書了。王莽時,許多人薦舉他去做官,馮衍推辭不肯仕。這時天下兵起,王莽派遣更始將軍廉丹討伐山東。廉丹招馮衍授爲掾吏,與他一起到定陶。王莽以詔書追令廉丹說“:倉廩的糧食已盡了,府庫的錢財已空了,可以怒了,可以戰了。將軍受國家的重任,不捐棄生命於荒野,就不能報恩塞責。”廉丹惶恐,夜間召馮衍,以詔書給他看。馮衍因而對廉丹說“:我聽說順着而成的,這是道之最大的;於正道雖違逆但能成功的,這是權衡時應重視的。所以期望有所成功,就不要問原由;在道理上合乎大體,就不必拘於小節。

以前逢醜父使齊侯扮爲御者到華泉取飲而使齊侯免難,被諸侯稱頌;鄭國的祭仲屈從宋人出忽立突的威逼,而使太子忽終於復位,在《春秋》上得到讚美。這種以死易生,以存易亡,是君子之道呢。在衆意難違時出以詭祕,以求國家安寧,保全自身,是賢者明智的考慮。所以《易經》上說‘:窮則求變,變了就通,通了就長久,是以得自上天保.,吉,沒有不利的。’如果是知其不可行而硬要去做,軍隊破了部衆殘了,對主上無所補益,自己身死之日,也負義於當時,這是智者不爲,勇者不行的。而且我聽說,得了機會不要懈怠。張良以五世爲韓相,秦滅韓張良僱死士以椎擊秦始皇於博浪沙中,這種勇氣超過了孟賁、夏育,名氣高出於泰山。將軍的先祖,是漢的信臣。王莽所建的新國,英俊不願歸附。現在海內潰亂,人們懷念漢的恩德,比詩人思念召公還要深,以前召伯憩息於甘棠樹下,後人愛其甘棠,何況你是漢臣的子孫呢?

人之所欲,天必從之。現在爲將軍計議,最好是屯兵據守大郡,鎮撫吏士,磨練他們的節氣,在百里的範圍內,每天賞賜牛酒,以結納英雄豪傑之士,諮詢忠智的謀略,約束他們將來的心願,等待形勢的變化,振興社稷的利益,剷除萬人的禍害,那麼福祿就會傳流於無窮,豐功烈跡著於不滅。這樣做與軍隊覆滅於中原,自家血肉做野草的肥料,功敗名裂,恥辱及於先祖究竟怎樣呢?聖人把禍轉化成福,智士把失敗轉化爲成功,希望明公深入考慮而不要同於流俗。”廉丹不聽從。

進到睢陽,馮衍又對廉丹說:“聽說明白的人能見事情未有形成之先,聰明的人能考慮問題未萌發之前,何況是明明白白擺着的事情呢?凡禍患都是從忽視中產生,災難發生在細微隱蔽的地方,失敗了就悔之已晚,時機不可丟失。公孫鞅說:‘行爲高於常人的,總是揹着不是的名聲;有獨到見解的人,總被旁人疑惑厭惡。’所以輕信庸庸碌碌的議論,就破壞了堅定的策略,沿襲當代的操守,就失去了高明的德行。決策是智慧的主宰,懷疑是很不值得的事情。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你不要再遲疑不決了。”廉丹不聽,於是進軍無鹽,與赤眉戰而死。馮衍就逃命在河東。

進及睢陽,復說丹曰:“蓋聞明者見於無形,智者慮於未萌,況其昭晢者乎?凡患生於所忽,禍發於細微,敗不可悔,時不可失。公孫鞅曰:‘有高人之行,負非於世;有獨見之慮,見贅於人。’故信庸庸之論,破金石之策,襲當世之操,失高明之德。夫決者智之君也。疑者事之役也。時不重至,公勿再計。”丹不聽,遂進及無鹽,與赤眉戰死。衍乃亡命河東。更始二年,遣尚書僕射鮑永行大將軍事,安集北方。衍因以計說永曰:衍聞明君不惡切愨之言,以測幽冥之論;忠臣不顧爭引之患,以達萬機之變。是故君臣兩興,功名兼立,銘勒金石,令問不忘。今衍幸逢寬明之日,將值危言之時,豈敢拱默避罪,而不竭其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