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比喻修辭手法的成語

比喻修辭手法的成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喻修辭手法的成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喻修辭手法的成語

關於比喻的成語

1、八方風雨:八方:四方四隅的總稱。四面八方的疾風驟雨。比喻形勢驟然變幻,動盪不安。

2、白雪陽春:指戰國時代楚國的兩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詩歌和其他的文學藝術。

3、百尺竿頭:桅杆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4、敗材傷錦:敗:破舊,腐爛;傷:妨礙;錦:絲織品的類名。用破敗的材料會傷害美好的錦緞。比喻用人不當會傷害國家

5、暗度陳倉:度:通“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寶雞市東,爲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6、抱甕灌園:傳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在遊楚返晉過漢陰,見一位老人抱着水甕去灌園,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願意。比喻安於拙陋的淳樸生活。

7、安營下寨:安:安置;營:營房;寨:防守用的柵欄。指軍隊駐紮下來。比喻建立臨時的住宿或基地。

8、岸谷之變: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變化。

9、步調一致:步調:走路時腳步的大小快慢。比喻行動和諧一致。

10、半路出家:半路:半途,中途,指成年以後;出家:離家當和尚或尼姑。指成年後纔去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業,不是科班出身。

11、邊塵不驚:邊:邊境;驚:震動。比喻邊境安定無戰事。

12、把薪助火: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患,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使事態擴大。

13、唱籌量沙:把沙當做米,計量時高呼數字。比喻以假象安定軍心,迷惑敵人。

14、飽經霜雪:飽:充分;經:經歷;霜雪: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許許多多的艱難困苦。

15、矮人觀場:場:戲場。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16、暗箭中人:暗:暗中;箭:放箭;中:中傷。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攻擊或陷害別人。

17、財竭力盡:竭:完,盡。錢財和力量全部用盡。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18、杯水之謝:比喻微薄的酬謝。

19、白黑不分:比喻清濁混亂,是非不明。

20、彼唱此和:比喻一方倡導,另一方效仿。

21、哀鴻遍地: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災民。

22、不打自招:打:拷打;招:招供。不用拷問,自己就招認了罪行。比喻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的意圖。

23、扒高踩低:扒:攀援。比喻對上奉承攀附,對下欺侮壓制。

推薦閱讀:修辭手法辨析:比喻和擬人

在所有的修辭手法中,比喻和擬人是最最常用的,辨析好它們之間的區別,纔可以更好的運用它們,讓自己在寫作和表達中更靈動,有活力,更逼真,也會讓句子更精彩,一起來看看修辭手法辨析:比喻和擬人。希望對你有收穫。

比喻和比擬,都是加強語言形象性的修辭手段,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方式。初中教材中說: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兩物有主有從;比擬重在擬,即將甲事物當作乙事物,甲乙兩事物彼此相融,渾然一體。這僅是一種概括性的區別原則,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不僅初中學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學生也怕難於接受。我以爲必須作進步的全體闡釋。

(一)比喻與比擬的性質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與本體事物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點,通過相似點使本體同喻體聯繫起來,喚起人們的聯想,使人更具體地惑知事物。比擬即模擬,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稱渭、動作、行爲等)寫甲事物,或者說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強加於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動,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體實在,於是本來較抽象、不太實在的事物變得具體實在了,當然就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由此可見,比喻強調的是甲乙兩物的相似性,而比擬卻是利用它們之間的不同特性,使兩體融爲一體,這是區別比喻和比擬最重要的標誌。請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經成爲甕中之鱉,不好玫暫且圍着算了。(徐海東《奠基禮》)

(2)他確乎有點像一橡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老舍《駱駝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滿天的星星驚散了。(楊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卻不會彎腰。(臧克家《勝利的狂飈》)

例(1)取甕中之鱉待擒這一點說明敵人當時的處境,二者有相似點,能給人具體形象的感受,這是比喻。例(2)從樹的外形特點聯想到樣子的外貌、氣質特徵,兩者有相似點,也屬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無生物,並無露面、驚散這樣的特徵,現以生物的特徵描寫它們。只是爲了讓其情態逼真,躍然紙上,這是比擬。例(4)將無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屬比擬。

(二)比喻與比擬的句式結構不同。比喻句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借喻雖然不出現喻詞和本體,但可以變換爲有喻詞和本體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種比喻,始終都有喻體;比擬句主要是藉助想象,將本體模擬爲人的或物的某種行爲、動作或情態,不論是擬人,還是擬物,始終都無擬體。例如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誨(袁鷹《十月長安街》)。這是暗喻、由本體(長安街)、喻體(大海)、喻詞(成)構成,又如我們之聞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與閏土之間形成的隔閡。它把本體和喻詞都隱去了,只用喻體代替本體。另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高爾基《海燕》)。這卻是擬人句,將波浪當作人描寫,賦予它一些人的動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擬雖然是兩種黨見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辭格,但只要我們把握了區分兩者的要領,就會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