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對成語都不陌生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還記得都學過哪些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1

汗流浹背:

漢大將軍霍光,是漢武帝的託孤重臣,輔佐八歲即位的漢昭帝執政,威勢很重。霍光身邊有個叫楊敞的人,行事謹小慎微,頗受霍光賞識,升至丞相職位,封爲安平候。其實,楊敞爲人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根本不是當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僅廿一歲的漢昭帝駕崩於未央宮,霍光與衆臣商議,選了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作繼承人。誰知劉賀繼位後,經常宴飲歌舞,尋歡作樂。霍光聽說後,憂心忡忡,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大司馬田延年祕密商議,打算廢掉劉賀,另立賢君。計議商定後,霍光派田延年告訴楊敞、以便共同行事。楊敞一聽,頓時嚇得汗流浹背,驚恐萬分,僅僅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楊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女兒,頗有膽識。她見丈夫猶豫不決的.樣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開時,上前勸丈夫說;“國家大事,豈能猶豫不決。大將軍已有成議,你也理應速戰速決,否則必然太難臨頭。”楊敞在房裏來回酸步,卻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時田延年回來,司馬伕人迴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與田延年相見,告知田延年,她丈夫願意聽從大將軍的吩咐。田延年聽了後高興地告辭走了。田延年回報霍光,霍光十分滿意,馬上安排楊敞領衆臣上表,奏請皇太后。第二天,楊敞與羣臣遏見皇太后,陳述昌邑王不堪繼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詔廢去劉賀,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爲君,史稱漢宣帝。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2

衆志成城:

周朝末年,周景王即位以後,爲了個人行樂,下令把全國的好銅收集起來,鑄造兩口大鐘。單穆公勸諫說:“大王,你兩年前鑄大錢廢小錢,使百姓受到很大損失,現在又要造大鐘,這不但勞民傷財,而且用大鐘配樂,聲音也不會和諧的。”但周景王仍不聽,下令繼續鑄造。過了一年,兩口大鐘鑄成了,一口叫“無射”’一口叫“大神”。一個敲鐘的人爲了奉承景王,餡媚他說:“新鑄的大鐘,聲音非常好聽。”於是,周景王就命他敲擊,他聽了後,對司樂官州鳩說:“你聽,這鐘聲多和諧呀!”州鳩深知景王鑄鐘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便回答說:“這算不得和諧。如果大王鑄鐘,天下的老百姓都爲這件事高興,那纔算得上和諧。不過,您爲了造鐘,弄得民窮財盡,老百姓人人怨恨,所以我不知道這鐘好在什麼地方。俗話說:‘衆志成城,衆口鑠金。大家萬衆一心,什麼事情都能辦成;相反,如果大家都反對,就是金子,也會在大家口中消熔。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3

安居樂業:

春秋時,有一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着遠古的社會,認爲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很多的器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4

匹夫之勇: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勝,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衆,尊敬您就象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同意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土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爲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盼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英勇,而盼望你們步調全都,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處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處。”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相互鼓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爲他效死呢?

由於全體將士鬥志非常高漲,最終戰勝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5

無過之過:

晏子是齊國宰相,他輔佐齊王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晏子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繚的,爲官三年,從沒做過什麼錯事,可是有一天,晏子卻把高繚給開除了。晏子左右的人感到驚奇,覺得晏子這樣做未免不合情理,於是,他們勸阻晏子。有的說:“高繚侍奉先生三年,對先生一直都是言聽計從,並沒出過什麼過失呀。”有的`說:“按常理,高繚做滿三年,又沒有過錯,先生理當給他肯定的爵位纔是,怎麼反而把他辭掉呢?這似乎說不過去吧!”

晏子對左右勸阻的人說:“我是一個有許多缺點的人,正如一塊彎彎曲曲的木料,必需用法規來定方圓,要用斧子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造就一件好的器具。我手下的人,就應像這些規、矩、斧子、刨子,幫我去掉那些不能成器的地方,以利我更好地幫齊王治國。可是高繚和我一起做事已經整3年了,對於我的缺點、過錯,從來沒提出過任何批判意見,也沒作過任何訂正。我並非聖賢,平常工作中難免有失誤,可是高繚只是一味服從我、讚揚我,這對我更好地爲齊王工作又有什麼好處呢?非但沒有,反而有害。所以我打算辭退高繚,緣由就正是你們所說的‘高繚無過’。”

晏子真是一個有見地的賢相,他的用人標準是反對圓滑處世、一味討好上司。這個用人標準,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啓發的。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6

烏合之衆:

西漢末年,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被打敗後,劉玄稱帝。扶風茂陵(今陝西省)人耿龠隨其父耿況投奔了劉玄。沒過多久,邯鄲人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與,在西漢宗室劉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爲帝,建都邯鄲。這時,耿龠手下的孫倉、衛包便勸耿龠投歸劉子與(王郎)。耿龠聞聽大怒,按劍說道:"劉子與這個反賊,我和他勢不兩立!等我到長安請皇上調動漁陽、上谷的兵馬,從太原、代郡出擊,來回幾十天,便能以輕騎兵襲擊那些'烏合之衆',勢如摧枯拉朽,定能獲勝。誰不識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賊,定遭滅族殺身之禍!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7

百尺竿頭: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後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爲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纔算是真正的高峯。”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8

螳螂捕蟬: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着,準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

螳螂伸出兩隻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後面。

黃雀伸長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拿着彈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長長的,正在瞄準它。

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個深坑,後面還有個樹樁子。

這都是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藏着禍害的表現呀!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9

成語:

分庭抗禮

成語故事:

有一天,孔了領着學生在河邊遊玩,碰見一位見解很深刻的漁翁,於是孔子虔誠地向他求教,他說:我從讀書起至今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到高深的教誨,今天碰到您這樣的'聖人,怎敢不虛心求教呢?漁翁被孔子的誠心所感動,就講了一大套相關政治哲學及人生修養等方面的道理,孔子深感佩服,要求漁翁收自己爲徒。漁翁拒絕了孔子的請求,他走後,幾個學生請孔子上車,孔子呆呆地望着逐步遠去的船,一動不動。一個學生實在不平,忍不住說道:先生今天真是太過度了,連那些擁有萬乘戰車的天子、千乘戰車的諸侯,您都和他們平起平坐,不過卻對一個漁你這樣畢恭畢敬。

分庭抗禮:表示雙方地位相等,以平等的禮節想見。現引伸爲平起平坐,互相對立。

《莊子·漁父》:萬乘,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抗禮。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10

照貓畫虎:

明末年間,登州府蓬萊城有個非常出名的畫家。他特別喜歡水滸,擅長畫梁山好漢。這個年他得了重病,臨死前只畫了梁山一百零七個好漢,只剩下武松沒畫。他覚得畫武松離不開老虎,可他又不熟悉老虎,所以拖到最後。

他嚥氣之前,把徒弟叫到面前說:徒兒啊,我還有武松打虎沒有畫,你要在我死後把畫完成。你一定要到後山上去找到老虎,看仔細了再動筆。他說完便斷了氣。

徒弟遵照師傅的囑咐,帶着乾糧和防身的刀棍便到山上尋虎去了。不過,他找了數天也沒找到,有些灰心喪氣。這個天他遇見一個小和尚,說明來意。小和尚聽後笑笑說:這有何難,你去找只貓不就行了嗎?它倆長得一樣。

徒弟說:貓太小了。小和尚說:畫大一些不就行了嗎?再說,貓還是老虎的`師傅呢!你照貓畫虎準成。

徒弟覺得有理,就回家找了一隻大黃貓,照着樣子把虎畫成了。他終於完成了任務,畫成了一幅武松打虎圖,把一百零八位好漢圖掛了出來。

有個文人看了後,在武松打虎圖邊上題詞道:佳作名畫,一百擔八將個個英雄。唯有武二郎誤把黃貓作虎。

從此,照貓畫虎的故事傳開了,成了一句俗語,專門形容那些做事不深入實際,敷衍塞責的人。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11

成語:

廢寢忘食

成語故事:

“廢寢忘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對某一件事專心一意,以致睡覺吃飯都顧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學習專心努力。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述而第七》,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的葉邑(今河南葉縣附近)。

葉縣大夫沈諸樑,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樑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爲人。

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

以後,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爲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爲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已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因爲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12

成語:

風吹草動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楚平王殺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個兒子伍員。伍員得到凶訊立即喬裝改扮,直奔昭關,準備到吳國去。不過,昭關已有重兵把守,伍員出不了關。伍員正在走投無路之際,巧遇父親的好朋友東皋公。伍員在東皋公家吃不下飯,睡不着覺,一夜間熬得鬚髮全白。後來,伍員在東皋公的協助下,終於被他混出關去。

伍員逃到一條大河邊,他怕追兵趕來,就隱藏在蘆葦叢中。過了一會,他見一隻漁船溯水而來,急忙叫道:漁夫,漁夫,快快渡我!漁翁見他氣度不凡,就問他的真實姓名,伍員照實說了。漁翁很同情他,不但幫他渡過大河,還拿來麥飯、魚羹給他吃。

唐代有人寫成《伍子胥變文》,用風吹草動,即便藏形來形容他逃亡時的'情景。

成語風吹草動,風稍微一吹,草就搖晃起來。比喻一點點動靜,輕微的動盪或變故。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13

成語:

奮不顧身

成語故事:

“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司馬遷傳》,然僕觀其爲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爲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因爲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

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爲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爲,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爲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爲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因爲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爲,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爲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

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爲國捐軀的願望。

小學三年級成語故事14

請君入甕:

唐朝女皇武則天,爲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爲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很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裏,內容竟是揭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裏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麼辦呢?苦苦思考半天,最終想出一條妙計。

他預備了一桌豐富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裏。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方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即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着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裏,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擡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裏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甕裏吧。周興一聽,手裏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着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