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元宵佳節黑板報內容

2016元宵佳節黑板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羣衆說:民俗文化如何走進現代“春天裏”

2016元宵佳節黑板報內容

過了正月十五,年就算過完了。在兔年的這個春節裏,鞭炮禁放與否、節日綜合徵等話題,依然被廣泛熱議。一方面,人們對春節的種種“陋習”批判不止,另一方面,卻又爲“年味兒”的消散喟嘆不已——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時代的症候?類似春節這樣的傳統民俗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新生,它的生長點又在哪裏?

  《人民日報》廣東讀者 謝勇:尋找“年味兒”要學會品味幸福

這個春節裏面,關於節日本身討論熱鬧的公共話題,要數由鞭炮引發的爭論了。再仔細看看,除了鞭炮,關於春節,被人詬病的東西還真不少,比如大吃大喝,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等,在有些人眼中,春節已經讓人“愛不起”,甚至已成“病節”。不過在我看來,讓中國人過年不放鞭炮,吃點喝點,是個挺“複雜”的問題。

對於今天的人們而言,過年最重要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回家團圓。因此,纔有了“春節過年回家是中國的朝聖之旅”的說法。然而,面對春運的艱難,在付出種種代價,歷盡艱難回到家中之後,面對的卻是同質化嚴重的過年方式,許多人過年,除了看電視打麻將吃喝一番外加人情往來,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些什麼。所以在今天,關於春節,有一點可能已經成爲共識,那就是,“年味兒已經越來越淡了”。甚至淡到已經有人呼籲春節需要去“申遺”了。

實際上,年味變淡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情。這幾十年裏,“過年”一步步僅僅成爲“餃子+春晚+吃喝放鞭炮”的代名詞,年的味道里面,那份民族曾經與生俱來的優雅從容、天人感應的氣質漸漸消散,傳統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的親近之情也在變淡去,而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正常關係卻沒能夠建立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節日的“陋習”,還是“年味兒”的變淡,一方面要對傳統節日進行現代性反思,同時也要看到,許多節日性焦慮,其實是當下人們某種深層次狀態的集中顯現:與對幸福的追求同樣重要的,是明白什麼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人民日報》陝西讀者 曹旭剛 :豐富傳統節日不妨借鑑“洋節”

原本,過年這一習俗,是生髮併成長於農耕文明之中的。在那時候,吃好的、穿新衣固然讓人期盼,但更爲重要的卻是人們通過相互拜年、祭祀、舞龍耍獅等一系列活動拉近了人心。大家相互拱手作揖,在一聲聲過年好、恭喜發財聲中,美好祝願與人情溫暖躍然而出。因而,那時候年味兒濃烈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現在,則不一樣了。比如,好多年前的時候,一入臘月,人們就開始掰着指頭開始盤算着過年的到來,哪天該蒸饃哪天該上墳都有着一套嚴格的程式,往往,人們很早就要做各種各樣的準備來過這個年。然而,在現代的生活中,要不很少有人堅持類似民俗,要不遭遇到了新的尷尬。

比如,這些年來,關於春節燃放鞭炮禁與否的問題一直在持續。在主禁者眼裏,煙花爆竹已經成了都市節日的一大禍害,不但容易出現火災等問題,還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而在主放者的眼中,燃放煙花爆竹是春節的最大民俗,煙花爆竹已經放了上千年,憑什麼說禁就禁?一方從都市化的角度考量,另一方從傳統與習俗出發,看起來似乎都有道理。

而爭議的背後,與其說關於煙花爆竹的矛盾是兩類人的矛盾,還不如說是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的某種齟齬。當然,類似放鞭炮之類的年俗之所以依舊“堅韌”,也恰恰說明:無論在什麼時代,人們對於寄託在節日中的精神需求還是需要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這些年來,情人節、復活節、聖誕節在都市之中市場日益擴大。從這個角度,我們或許可以尋找使年味變濃的因子,思考傳統民俗現代化的出路。

  《人民日報》河南讀者 雷泓霈:紓解“節日病”呼喚精神化過年

過年糾結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精神性不夠,物質性太強。年貨很充足,過節時多是喝酒、送禮、應酬等,人們談論最多的不是友情,而是職位、收入、禮品。於是就產生了“恐聚族”、“恐歸族”。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過分注重物質堆砌和攀比,開發、刺激的多是左半球,右半球開發有限,幸福感就會降低。人人都向往精神化、高雅化的年文化,可一旦和現實生活接軌,本真的攀比心理、庸俗心態就容易得到激活。而讓情趣化的節日淪爲了相互攀比的舞臺,友情和情趣淡化很多,成了精神匱乏、急功近利的“節奴”。

如果我們都能將高雅文化、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引入過年,將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心態平和、心情愉快等放在過年的第一位。少談一點收入,多談一些真情;少談一些地位,多談一些善美;少談一些索取,多談一些感恩;少談一些利己,多談一些無私;少談一些功利,多談一些快樂,走出物質化過年的束縛,過年不幸福的現狀就能得到改善,得到更多的精神幸福和過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