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過年新春快樂黑板報資料

2016過年新春快樂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迎喜神

2016過年新春快樂黑板報資料

春節後,民間習慣選擇第一個吉日,外出郊遊,稱爲迎喜節,亦稱遊喜神。

這天,大人小孩趕着馬牛驢騾等家畜或駕駛農用運輸車,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前進。愛養鴿子的年輕人還要提上鴿籠。進入曠野以後,老年人要舉行禮儀。一般程序爲:領頭人先從木盤內取出各種祭物,呈品字形在地上擺供。然後用手壘三個小土堆,中間代表天神,左邊代表地神,右邊代表喜神。土堆上各插香三炷,燒紙三張。大家三跪九拜,祈禱喜神保佑、出門順利等等。小孩子則要鳴放鞭炮,鴿子滿天飛舞,家畜要任其自由撒歡奔跑。所有人還要放開嗓子,吶喊幾聲。愛唱的則盡情高歌。真是人歡馬叫、歌舞昇平。迎喜神,若能驚起一隻野兔或山雞,則被看作最大的吉祥喜慶。就是看見喜鵲、麻雀等小鳥,也是一種好的兆頭。回家的時候,老人們習慣撿根柴,取諧音財,意喻招財進寶。

這一天,民間還要舉行隆重的拜財神活動。不少地方,習慣到河裏擔水。呂梁地區迎喜神,盛行在郊外相邀飲酒,《石樓縣誌》就記敘說:“遇首吉,出門攜酒餚、香、炮,羅拜坐次,謂之‘迎喜神’”。臨縣一帶,至今流傳着迎喜神歌曲:“粘戶紅箋墨色新,衣冠揖讓藹然親。香燈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迎喜神。”反映了歷史上迎喜神的熱鬧。

迎喜神的日子,一般都在正月初五日以前。晉北地區習慣選擇在春節後的戊日或癸日。呂梁地區一般在正月初一日或初二日進行。晉南的霍縣等地則在正月初三日遊喜神。

四川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爲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爲聯繫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

客家人對農曆新年極爲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於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