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快樂過新年春節黑板報資料

快樂過新年春節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說到春節的習俗,可不能只知道搶紅包哦!春節作爲我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學習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一起跟隨本站網小編整理的春節黑板報資料來看看,我們都有哪些有趣的春節習俗知識吧!

快樂過新年春節黑板報資料

  各地春節習俗——澳門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竈"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謝竈"。澳門人給竈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竈糖,說是用糖糊竈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竈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年糕

每年的臘月裏,母親都會爲我特地蒸年糕。

說來有點怪,我對糯米做的食物特別偏愛,尤其喜歡吃年糕。放在粥鍋裏,或直接丟在清水裏面煮,都是我愛的吃法。

我喜歡“糕”這個字,這是個讓人充滿溫暖懷想的字。你看呀,一個“米”字,再加上“羔”字,是米做的小羊呢。它有着潔白柔軟的身子,有着純淨若水的眼睛。

街上賣年糕的,進入秋季就有了。是個中年漢子,他用改制的自行車推着,車前,焊得平平實實一個鐵皮箱,箱子上,放一個匾子,裏面很有次序地排列着一排一排的年糕。他從大街上走過,車前的電喇叭裏在叫:年糕,年糕。這樣的叫賣,讓人提早想到過年的好光景。

鄉下人家過年,最隆重的,莫過於蒸饅頭和蒸年糕了。那可算得上是巨大工程,全家總出動,淘米,磨粉,燒水,上籠,出籠……一年忙到頭,那些披星戴月,那些流過的汗水,那些嚮往中的幸福,彼時,一一落到實處,變成白的饅頭和年糕,可觸可摸。讓人心滿意足得很。

蒸年糕有專門的模具,稱作糕箱。有意思的是,糕箱的底板上,都雕刻着花紋。這樣蒸出的每塊年糕上,便都印着漂亮的花紋了。我曾很迷戀於那些花紋,盯着能看半天,花非花的,充滿不可言說的神祕。

蒸年糕時,大人們會關照小孩子做一件事,就是給每塊年糕“點紅”。事先泡好的紅粉(可食用)裝在小碗裏,小孩子一人一隻碗端着,用筷頭蘸着,往糕上點,點在糕的正中央。一塊一塊的年糕,上面就綴着一個一個的紅朵朵了。如同美人眉心的一顆痣,有了千嬌百媚的味道。

我一直鬧不懂爲什麼要在年糕上點紅朵朵。問過母親。母親說,以前的人家就是這樣做的呀。想,它應是一種流傳的風俗了。不過,足以讓人喜歡的,看到那樣的紅朵朵,心中會有千朵萬朵花開。

現在人們的日子好過了,年糕不再只過年時纔會有,平常的日子裏,商場裏也有賣。我見過不少地方的年糕,譬如北京的年糕,品種繁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等,花樣百出。如濃墨重彩的女子,豔是豔了,卻讓人難窺其真貌,味道過甜過膩。而我家鄉的年糕,就是單純的糯米粉做成的,不摻任何輔料,它們從糕箱裏倒出來,一小塊一小塊的,周正得很。是鄉下常見的那種女孩子,質樸,純粹,反而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