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

課文以“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係。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導入:“好吃沒滋味,髒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導入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學生紛紛搶着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雲;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裏的氣氛更加活躍。我不失時機地追問:“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麼呢?爲什麼?找出相關的句子與小組同學讀一讀,說一說。”於是,教室裏一片熱鬧的場面。他們有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有的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

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願意變成雲,因爲雲在不同時候能夠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特別奇妙!於是,我及時引導:有的學生說想變成雪,因爲下雪能夠淨化空氣,景色很美。我就鼓勵他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有的學生說願意變成雨,我又問:“那你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嗎?”有個學生說:“大概是好多雲糾纏在一起產生的雨吧。”還有個學生說:“我想是雲和冷風打架打輸了,它哭了,這樣就下雨了吧……”

這樣的答案,在教學改革中極富典型意義又極富挑戰性。因爲,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只能說幼稚甚至荒謬,但從文學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又充滿了想象力,甚至於,這種想象力還不限於文學,它又能迴歸到科學的靈感火花上去。曾經不止一位科學史上巨匠說過:正是想象力,纔是科學發明的原動力。所以,它的挑戰性就表現在這裏:既要對學生指出他們在科學角度上的答案錯誤,又要充分鼓勵他們答案中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們的想法豐富多彩,還恰恰說明了他們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認真觀察。

這裏面,就有了教師本人全面專業素質的問題:要懂一點自然科學(至少是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點文學,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更要懂得當遇到類似的挑戰時,如何在它們的`交匯點上,po解這樣的難題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於主導和啓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衝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覆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爲清晰而深刻。

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啓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2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爲課文裏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閱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

在初步讀文後,學生反饋交流讀懂了什麼。當時學生紛紛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甚至能把課文都背誦下來。這樣一來,就將我本來的教學設計打亂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則很難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產生碰撞。於是我放開約束,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把課外收集到的有關水的知識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盧姆說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爲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事實上,僅僅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閱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纔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麼》之前,我讓學生蒐集相關的語文資料,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加大閱讀的總量。這也爲學生在課堂上能侃侃而談提供了保證。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語言學習並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緊緊相連,和生活實際緊緊相連。可見,豐富文化積累、生活積累既是語文學習的內容,又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手段。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通過對生活的瞭解、參與來實現。

“紙上得來終覺淺”,課前實踐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感性經驗,更重要的是課上學習課文時與作者在激發的情感與語言表達形式上產生的呼應對照,能夠促使其讀寫能力盡快提高。學生通過自己身邊的觀察和直觀感受,被喚起的必定是與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生動傳神的描寫。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3

《我是什麼》是人教版小語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新編科普短文,它與《四季的腳步》、《清澈的湖水》、《植物媽媽有辦法》一同向學生介紹動植物知識、自然常識,進行環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及樸實而生動的語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

爲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並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昇華。

根據課文特點,我抓住這個“變”,利用學生很喜歡的孫悟空來吸引大家。然後,以“他會變,我也會變,想知道我是誰”設疑,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接着我把學生都當作可愛調皮的小水珠,用生字寶寶們來考小水珠們進行生字教學,教師對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用我是“小水珠”來貫穿全文,品讀水的變化:先學習描寫“汽”和“雲”的句子,再學習描寫“雨、雹子、雪”的句子,用“我”來自稱,經過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升到天空,連成一片之後我又變成雲,碰到冷風,我有時變成水珠落下來,有時變成小硬球打下來,有時變成小花朵飄下來。再把他們之間的變化過程用箭頭連接,使他們能夠初步瞭解。由於時間關係,後面部分就留到下節課。本節課要求會寫的兩個字是“池、浮”。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4

這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本課以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

爲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並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昇華。

本課的教學要求有: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6個字。

2、瞭解“水”的不同形態和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瞭解水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樹立環保意識。

  一、多種形式朗讀,質疑問難

1、導入新課:今天有一位學習夥伴要和我們一起學習,它就藏在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裏,它是誰呢?(板書課題)請大家小聲讀課文,把它找出來好嗎?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然後,想一想:學習夥伴是誰?(水)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筆勾勒出不懂的詞、句,記不明白的問題。

3、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教師對難點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創新識字。

4、以讀促思,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朗讀課文後,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如“極小極小”是什麼意思?“汽”爲什麼會變成“雲”?爲什麼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麼?等等。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質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解答。這樣既讓學生熟悉了課文的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依據自己的閱讀思考理解感悟,把閱讀心理過程外化,學生經歷:提出問──分析問──解決問的完整訓練,主體地位凸現。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整合嘗試

1、利用全文動畫來突破難點,激發興趣:

⑴學生討論雲變成雨、雹子、雪的過程後。通過動畫演示雨、雹子、雪形成過程,給學生直觀感性的認識。

⑵揭示謎底: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汽在空中會變成雲,雲在空中遇到冷空氣又會變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見,雲、雨、雹子、雪都是由什麼變成的?(水汽)

⑶小節:其實,我們剛纔所認識的雲、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條件下呈現出的不同狀態。

2、進入專題網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識,揭示水的利與弊:

⑴學生進入專題網站,選擇感興趣的知識讀,引導學生把興趣點和課文內容聯繫起來。

⑵聯繫實際討論:你還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學中用電腦課件製作出生動形象的畫面,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感性知識,通過專題網站,拓寬知識面,使學生既能一邊學課文,又能一邊瞭解到平時生活中不能看見,或不能理解的事物運動變化的全過程,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從而獲得新知識,豐富形象思維。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導啓發:誦讀本文,會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彷彿是千變萬化的水,先乘着陽光到了空中飄浮,變成雲,遇冷凝結,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覺、散步、奔跑、跳舞。水爲人類做了許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壞事,要完全降伏它,還需要人們爲此付出艱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呢?

2、學生在校園BBS中就上述話題留言:

信息技術適時、適度、有效的運用是本課教學的亮點,利用網絡提供資源,豐富了學習的內涵,提高了學習效益。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5

《我是什麼》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類的利弊關係。

  一、成功之處

1、 謎語導課激發興趣。採用了有關天氣的謎語進行導課,迅速引出對新知的學習。

2、字詞教學自主紮實。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完成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帶拼音拼讀,去拼音指名讀的基礎上,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上,只在重點處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形特點。

3、整體感知方法得當。採用關鍵詞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使他們跳一跳就能夠着桃子,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4、細讀文本靈活多樣。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選取三個表現水的形態變化的重點語句,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辨析形近字。這些做法能夠巧妙地化解本節課教學難點。

5、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本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貼近兒童的語言,不斷的創設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板書設計獨特新穎。我的板書設計圖文並茂,不但用貼圖展示了水的六種變化後形態,還用四個字卡展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起到畫龍點睛之用。

  二、不足之處

1、識字教學沒注意到與形近字區別教學,對於說話訓練還不夠到位。

2、朗讀指導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需再凝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