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3篇)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爲自我反省。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3篇)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1

《論語》十二章所談及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於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是終生的,永久受益的。特別是讓學生領會“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名句的含義。爲什麼我們學習沒興趣,因爲我們沒有“學而時習之”,爲什麼我們犯錯誤,因爲我們沒有“三省吾身”,爲什麼不們迷茫,因爲我們“學而不思”讀死書。

課後,學生思考並討論:你認爲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各討論組紛紛回答孔子是“一代聖人”,“聖人”“先師”“至聖先師”等等,其中一個小組提出問題:老師,我們不是常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嗎?孔子被後人尊爲“至聖先師”,他的言行是航標,是規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們認爲他太過於注重仁德,而沒有了個性。如果一個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會不會出現一種現象:人,不再有他獨特的個性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最後告訴學生,我們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爲起點,以孔子的言行爲航標,以自己的勤奮爲主力,以自己的個性爲助力,以自己的目標爲終點。任何個性張揚都必須遵循“度”的原則,超越了“度”便不稱其爲個性了。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2

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對於《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句,我們很多人可謂是耳熟能詳。但對其中的精髓卻不能深入體會。我們對校本論語的研究就定位在對《論語》的理解上,如何讓《論語》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學以致用呢?人們口中都能說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爲人呢?

孔子眼看時局紛亂,有心出仕濟助衆人,但他絕不肯違背道義和原則而求官。再說他潔身自好,雖然他屢次受到一些潔身自好的隱者的嘲諷,但他絕不消極,仍抱持進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從他的這些話中可知,他對生活的要求極其簡單,不像有些所謂的聖人,只在乎名利,他對於不義的富貴,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對道德、學問等不在於慾望的'滿足,而在於德業是否精進,所以說孔子“不求名利,潔身自好”。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人們競相做官,追求金錢和權力,想想,是多麼的可笑。一個連自我都迷失的人,擁有更大的權力和無盡的財富有何意義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們都來讀讀《論語》,都以孔子爲榜樣。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3

記得溫xx曾在《仰望星空》中寫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人,總是需要仰望點什麼,仰望高山,會更加堅定你前行的目標:;仰望星空,會讓你的胸襟更加開闊;仰望明月,會讓自己的心靈有所歸依。一直以來,很喜歡于丹,喜歡她的厚重與淵博,喜歡她的'風韻與大氣,喜歡她的侃侃而談,喜歡她的娓娓道來。因爲喜歡于丹酣暢淋漓的講解,而喜歡上一直仰視的孔子,一直昂首觀之的《論語》。教《論語十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經教過。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爲了工作,只是爲了上課,只是爲了應付考試而已。而今的教,卻是一種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種與聖賢之人對話的平和。在百家講壇的影響下,重新審視《論語》,真的有一種常讀常新之感,有一種春風撲面之感,一種“不亦樂乎”之感,有一種心底說不出來的感動與溫暖。重新翻閱《論語》,你會發現,每句話都是那樣的淺顯,又是那樣的深奧,樸素中蘊含着耐人尋味的哲思。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4

章太炎說過:讀《百家姓》不如讀《三字經》;讀《三字經》不如讀《唐詩》;讀《唐詩》不如讀古代散文;讀古代散文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就讀其中一本——《論語》。但是對於《論語》的教學,老師們卻是想愛你不容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不願意閱讀《論語》是重要原因。作爲孔子的言論記錄,一問世就受到人們的尊重,漢代之後,它幾乎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之書。《論語》經過朱熹的註解後,便一直是科舉考試最重要的教科書,宋元明清幾朝的做官人、讀書人無不受其影響。縱是科舉廢除以後,《論語》還是讀書人經常誦讀的書。

今天,該書仍是一版再版,發行量之大是驚人的。書中許多詞語,即便是在這白話文的時代,仍被人們在書面上或口頭上常常使用。但是現在的'學生們卻覺得《論語》枯燥乏味,書中的許多要義覺得難以理解,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們卻一個個還是雲裏霧裏。

(二)不理解課文內容學生的理解總是和文章之間隔了一層窗戶紙,看不透文章的真實思想。總之是搞不懂,自以爲得其實,往往是自己的主觀臆斷,與文章的真實想法差得很遠。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5

導學案中《論語十二則》這篇文章只需一課時,我冥思苦想無論怎麼上,一課時是完成不了的,於是我用了將近一個星期的課全部花在《論語十二則》上了。孔子生平簡介介紹;《論語》著作的介紹,從儒家思想談到《四書》《五經》,從核心“仁”字談到字詞落實;從通假字的解釋到孔子思想的分類;從學習的態度講到學習的方法以及爲人處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標準。四課時下來,可以說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於是胸有成竹地佈置了《論語十則》的作業,對學生應該是說一百個放心了。

第二天,語文課代表捧着一大堆的語文作業本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我看着一疊課堂作業,心裏非常高興,這個班學生一是按時上交作業,二是沒有同學不交作業。這作業的質量肯定是比較高的,這也算是對我這一週課堂教學最好的肯定吧!我心裏是這樣想的。我放下手頭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開作業本,帶着完全是欣賞和愉悅的心態進行批改。填空,選擇正確讀音,解釋加點的詞,找出成語並解釋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題目,所以同學們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數幾位學生錯了一二個。但到了第8題,簡直是面目全非,自己那種高傲的姿態一下子掉落了萬丈深淵。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6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

衆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薰陶,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爲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在教《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一篇文則時,引導學生學習孔子爲社會改革而努力的行爲,感受了他那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請學生列舉與孔子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同時談論作爲一位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教《知知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度、對待錯誤的態度、爲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啓發。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則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繫,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啓發是很大的。

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爲易,化枯燥爲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它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7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就像鏡子一樣,從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看一個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怎麼樣。所以,交什麼樣的朋友對一個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響。四年級的`小學生,一般10歲左右,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還不足,所以,這時孩子和哪些同學成爲好朋友很重要,因此選擇《論語》中關於“交友”的兩則言論,一則希望用經典浸潤孩子心靈,培養他們誦經典學經典的熱情;二則希望能夠引導孩子在人生的道路結交一些讓自己完善品德,提高修養,豐富內涵的益友。

學習第一則,通過誦讀,藉助註釋、故事、抓關鍵詞理解句子含義,使孩子熟讀成誦;然後小結學法,學法的小結重在指導孩子自己能夠用學到的方法學習國學經典中的篇章。

學習第二則,先讓學生按照第一則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小組交流學習,然後進行展示彙報,評價,小結,感情朗讀。這樣設計,是爲了學習方法的鞏固實踐,讓孩子在習得內容的同時獲得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中遵循了國學教學原則:取捨有度,化繁爲簡;言意兼得,古爲今用。落實了誦讀積累,從讀準字音到讀出節奏、讀出語氣,直至讀出韻味。多種形式的誦讀使國學課課堂氛圍十分輕鬆,孩子參與積極,大大激發了他們讀經典,學經典的熱情。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8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

衆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薰陶,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爲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在教《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一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學習孔子爲社會改革而努力的行爲,感受了他那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請學生列舉與孔子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同時談論作爲一位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教《知知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度、對待錯誤的態度、爲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啓發。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章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繫,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啓發是很大的。

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爲易,化枯燥爲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它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9

這兩天引導學生自學語文閱讀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導了些方法,趁熱打鐵,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論語十二則》。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薰陶道德修養。衆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薰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爲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啓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爲易,化枯燥爲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10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收穫很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踊躍發言。從中我看到了學生的熱情,也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現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在論語教學中,我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我在課堂上給每一個機會,不會因爲學習好就多叫誰,也不會因爲誰學習不好就冷眼相看。誰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課程中的理念,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得到更多的發展。

三、教學中,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這次的論語教學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學生也會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老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說:“你的看法是錯誤的。請下一位同學回答。”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11

《論語》十則是第二單元中的最後一課,也是本單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因此,在課前進行了教師帶讀,讓同學們在早自習熟讀課文。

在這十則論語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譯起來卻容易漏譯、誤譯。因此,第一課時上安排同學們小組討論,進行前5則的翻譯。在此之前,正音、文學常識花了大約6分鐘,討論結束時,我再次看了時間,兩個班均在離下課還有10分鐘的時候結束討論。期間,我在小組間巡查,發現各個學習小組之間的效率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有的小組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了8則的翻譯,有動作慢的小組只完成了4則。針對這一現象,我對這些小組的課堂討論進行了指導和要求,要求其將任務分佈下去,每人一則,另外一人專門負責記錄。

在最後10分鐘的課堂展示上,由於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同時,我加以小組競賽的機制,課堂氣氛空前熱烈,不少平時從不主動發言的同學也紛紛舉手展示討論成果。

考慮到第二課時的任務比較重,因此佈置學生在課後將後5則的翻譯進行討論。在第二課時的時候,有個別小組沒有進行課後討論,因此在課堂展示上發言不太積極,即使發言,也不夠準確。因此,學生的`學習習慣仍需要培養。

《論語十則》總共花費三課時,重點字詞的字音、字形、字義,文本的翻譯,文學常識,十則歸類等等,學生都進行了很好的學習,反思兩個單元的教學,這篇課文是最爲成功的。加以課堂小組競賽和及時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12

我認爲學習《論語六則》的目的旨在讓學生了解並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華和有益於自己的思想修養的部分。所以我們的教學重點不在於逐字逐句吃透課文,而在於把握課文大意,理解課文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好像真的在學生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了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去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瞭解並深刻地認識了我們的祖先,去學習、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願意去讀,這課就沒有白上。

說到我的教學過程,那麼在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預習了語錄的相關內容。上課我注意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加大讀的'力度,例如散讀、齊讀、領讀、個人讀、小組讀。通過讀的訓練,同學們對課文就容易把握。爲後面的講解奠定基礎。從讀入手,這樣也就更好地是學生掌握文章的內容和內涵。

因爲《論語》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論,在學習上有難度,後來經過研討,學生積極的解決疑難,還很順利。《論語》滲透着教學方法、學習態度、做人修身,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此時正是需要這一教育的時候。

我認爲本節課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有的同學對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深入鑽研、虛心請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 13

《〈論語〉十則》是初一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學習一直是初中生頗感厭煩的事情,初一學生又是剛接觸文言文,在本堂課中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我首先蒐集了許多有關孔子的知識和圖片,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後轉入對文本的學習,我覺得這個開頭很好,效果也不錯。

可是,要理解這篇文言文,興趣只是個好的開端,主要的是朗讀品味,真正理解它的`內涵。對於這篇文章的內容,好多學生在小學時候都會背誦,所以背不是問題,關鍵是怎樣讀出文言文的味道來,在教學過程中,讀的指導要到位,示範性的朗讀太少,學生的情緒就不能很好的調動,他們的朗讀也就無法達到讀出情味的要求。我找了一個好的朗誦例子,讓學生聽,跟着讀,然後自己反覆朗讀,慢慢地學生進入了狀態。然後引導學生去理解。

我覺得這一課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並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華和有益於自己的思想修養的部分。所以我覺得教學重點不在於逐字逐句的翻譯,而在於掌握主要的字詞理解,把握課文大意,理解文中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修身養性的道理。因此,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沒有一點點地講,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試着理解,有不懂的在小組合作中去解決,經過這兩個環節,還有不懂的問題,拿到班裏來答疑,結果我發現學生參與多了,興趣也高了,主動提問的多了,站起來答疑的同學也多了,基本不用老師去解答,學生們互相補充,大部分問題就解決了,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課文也掌握的特別熟了。我想,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這一課的成語句子也許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突然閃現,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任重道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覺得,對於文言文的學習,還是要讀,反覆的讀,讀出它的味道來,不是講出它的味道來,在讀的過程中無形中受到薰陶感染。老師只是起到引導點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