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1

5月27日參加了海淀萬泉小學的中年級語文教研活動,觀摩了四年級的兩節語文課,收穫頗多,其中猶以萬泉小學副校長景老師執教的《語言的魅力》所受啓迪最大。

上課初始,揭示課題後,景老師請學生認真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教師針對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梳理,並進行板書;接着,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進行學習。教學進行到這裏,與我們常規的課堂沒有什麼太大的新意,但同樣是提問題,當前,一些教師爲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任意提問題,而且不管鉅細大小,提多少個問題就逐一地解決多少個問題,起結果是課堂教學無重點,教學時間難把握。過去是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現在有變成學生牽着老師的鼻子走。而在這節課裏,景老師既鼓勵同學們大膽地提問題,有與同學們一道根據其難易程度進行篩選,然後選擇主要的問題進行討論探究,這樣就較好地把學生的自主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2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有三小節:第一小節寫水多,說明水鄉的自然資源豐富;第二小節寫船多,表現水鄉人民的勤勞;第三小節寫歌多,說明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我們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琅琅上口。每一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與我們的柳州山歌比較接近。

教學時,重點是指導誦讀。在朗讀訓練中,引導學生領會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意境。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感情詩歌每一小節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讓學生分角色對讀。問句富有情趣,要讀得活潑,答句簡潔明瞭,要讀得更定。每小節問答後面都是具體描述的句子,引導學生緊扣答句的內容,結合插圖,讀懂句子的意思,感受水鄉的景物特點,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讀熟課文後,讓學生回憶柳州的山歌,有的學生馬上說:“我會唱,我會唱……”有的乾脆唱了起來“哎……什麼水面打跟斗咧,嘿了了羅……”我說:“你們能不能歌詞改一改?把《水鄉歌》當成我們柳州的山歌來唱?”學生們興趣高漲,馬上操練起來,在老師的指導下,終於改成了“哎……水鄉到底什麼多咧?嘿了了羅。哎……水鄉里面水最多咧嘿了了羅。千條渠來萬條河咧嘿了了羅,池塘一個連一個咧,處處綠水蕩清波羅……”。先師生對唱,然後分男女生對唱。並希望回家唱給父母聽。最後把剛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做小詩人,仿造課文形式讚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

本課的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與音樂課的'整合。做到以讀爲本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用多種形式來讀課文,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三個層次:感悟、積累、運用。在“感悟”“積累”過程中,發揮學生自主性,突出以讀爲本,在讀中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在導讀環節中,注意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既關注低年級段的閱讀教學要求,又注重讀的層次性;在“運用”方面,讓學生做小詩人,仿造課文形式讚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內容接近小學生的生活,共同讚美幸福生活。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3

新的學期剛開始,我又迎接了新的挑戰。本來就已經覺得二年級的孩子讓我頭疼,沒想到接到新一年級學生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一年級的這場“暴風雨”來的更加猛烈。

記得在招生的時候,我就已經見識到了他們的厲害了,在老師問他們一些問題的時候,有的抱着媽媽的腿不放開,有的哼哼唧唧害羞的不敢說話,有的卻大喊大叫的回答老師的問題,有的拿着薯片大把大把的往嘴裏塞,我當時就想,哦!我一定完了,這樣的孩子們我要怎麼“降得住”。爲了讓他們得到更好的學習,從不懂事的小孩子轉變爲一名合格的.小學生,那麼好的教學方法就尤其重要,所以根據近期的學習我總結出了一些一年級語文教學的好方法。

一、加強拼音教學。

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重點是拼音教學,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拼音的學習上,雖然孩子們都在學前教育中學習過,但還仍然有好多學生依然不能完整掌握,所以要加強拼音的教學。拼音教學要讓學生髮準音,認清形,能正確書寫。讓學生以各種方式練習發音,體會發音要領。

二、加強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

在學生學會拼音的基礎上,教會他們自己藉助拼音識字。可以進行形式多樣的識字比賽。引導學生去認識身邊的一些學過的字,如:廣告、標語等。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寫字,讓學生經常聽寫,不斷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

三、加強學生的朗讀練習。

朗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要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讀通課文。我們在教師領讀之後,要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要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通課文、熟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加強學生用字組詞、說話、寫話的能力。

對於剛入校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詞彙較少,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學生的組詞、說話、寫話練習。在學生學會生字的基礎上,讓他們用生字練習組詞,鼓勵學生用一個字組多個詞,同時,挑選出自己喜歡的詞語練習說一句話,並寫下來。這樣做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爲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總之,教學有法,但不定法。作爲一名新教師,要不斷地去探索新教法,精益求精,爭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4

得益於前課拼音教學所總結的`經驗,在本課教學時我設計了幫小蜜蜂找家的情境遊戲,並且貫穿了整個課的始終。到達了比較好的效果,幫忙小蜜蜂找到家,學生十分開心。課後,我問學生,在語文課設計的這麼多遊戲中最喜歡哪個時,小朋友都表示喜歡這天的幫小蜜蜂找家。

幫小蜜蜂找家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要穿過一座花園,越過一片樹林,飛過一條小河,最後經過一片草原。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攻克學習上的難關,同時也在經受着構成克服困難,勇於挑戰精神的潛移默化。

在穿過花園的過程中,學生複習了前鼻韻母的發音,同時比較着學習後鼻韻母的發音。在比較的過程中認識了最後一個整體認讀音節ying。整個過程充滿着用心參與,在課件中向日葵花美麗的映襯下,後鼻韻母的學習也顯得一點都不枯燥了。

在越過樹林時,學生還遇到了我精心設計的樹林迷宮牆,要走出迷宮牆就需要掌握拼讀的技巧。學生認真專注的'眼神,甚至能夠脫離老師的幫忙而自我去解決走迷宮的難題。在這個環節上,我還特地訓練學生直呼音節的潛力,鍛鍊他們“聽要求”的潛力。提出“請你讀出來”,“請你拼出來”的新要求。在要求學生讀出來前,先讓學生在腦中默讀,在心中默拼,逐漸鍛鍊直呼的潛力。

在飛過小河的環節上,我十分欣喜的感受到了學生體貼、關愛的心靈。學生寫得很仔細,同時速度比往常快,因爲他們說,怕寫得太慢小蜜蜂會飛不動而掉下河去。我看着孩子們寫字的神情,擔心的表情,心裏感到莫大的幸福,我的這些孩子們會爲別人着想呢!

雖然在課堂上感覺學生表現有進步,但在班級常規上卻發現有反覆的狀況。最近排隊老是比較拖拉,排隊小老師的管理也比較鬆散,得想點辦法。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在執教《語言的魅力》一課時,在課堂上設置了一些語言實踐,力求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情感,並在閱讀過程中高效調動積累,主動構建知識,同時將語文視野投向廣闊的生活世界,體現語文學習的價值。回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有得有失,有喜有憂。

片斷一

在學生朗讀了文中描寫春天的那段話:“春天是美好的……怎麼不叫人陶醉呢?”之後,我問學生:你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體會到什麼?

生:春天到了,我看見了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

生:春天到了,我看見了茂盛的綠樹,耀眼的紅花

生:春天到了,我看見了藍盈盈的湖水,綠油油的稻田。

生:春天到了,我聽到了鶯歌燕語聲。

……

師:春天多美啊!(課件打出春光圖。)(此時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已經被調動起來,他們用優美的語句描述着在閱讀之後,想象之後,頭腦中出現的美麗春天的景象。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學生對自然的喜愛、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得到了陶冶。)緊接着,畫面一片漆黑,盲老人靜坐一旁,響起了哀婉的《江河水》。同學們,這時的你想說些什麼?

生:盲老人太可憐了。我們在享受春天的樂趣,盲老人卻在黑夜裏忍飢挨餓。

生:我爲老人心酸,盲老人的生活太悲慘了。

生::“春天到了,可是……”這六個字添得太好了,突出了盲老人的不幸,觸動了那些無動於衷的人們內心美好的一面,喚醒了人們藏在內心深處的同情之心,憐憫之情。

師:好一幅讓人心馳神往的春天美景圖!然而,良辰美景對於這位盲老人來說卻只是一片漆黑,這怎麼不讓人對他產生同情之心呢?千言萬語,盡化作了一句話——(引讀)“春天到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

反思:語文教學,“厚積”還須“厚發”

一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本着“厚積才能薄發”的宗旨,在閱讀課上注重學生的讀,重視語言的吸收和內化,卻較少關注學生在課堂上運用語言的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就意味着閱讀教學的任務不只是理解、品味、吸收、接納、積累語言,還應該創設適宜的情境引導學生傾吐、表達、活用語言,以達到“厚積並厚發”的效果。

在上述片斷中,我根據課文故事的特定情境,在學生品讀感悟的基礎上,適時的點撥指導,使學生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產生了共鳴,理解了“春天到了,可是……”這句話的魅力之所在。當時,我很爲自己這一創意而得意。課後,我想,當時爲什麼不充分、高效地調動學生的古詩詞積累,將古詩詞中描寫的春天美景與實際生活相印證,使學生在頭腦中迅速建立表象,進一步促進對“春天來了,可是……”這幾個字的魅力的感悟。平時,老師們常常苦於學生古詩詞積累的機械和呆板,以致出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我完全可以提供“春天到了,我們正常人可以看到(),可以看到(),還可以看到();然而對於這位盲老人來說,()”這個句式的訓練。這種訓練不僅可以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才能的舞臺,還可以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中感受到春光的美妙及古詩詞言約意豐的特點,使學生頭腦中建立的春天美景表象與盲老人眼前一片漆黑的表象形成鮮明對比,讓學生在體會到盲老人痛苦的同時,同情、憐憫之心油然而生,語言訓練和情感發展也將同時得到和諧共構。

後來,我在另一個班上這節課時,我先讓學生蒐集有關描寫春天美景的.古詩詞,我將這一環節改爲了:

同學們,咱們平時不是背過許多古詩嗎?你能靈活地把描寫春天美景的古詩詞用進去嗎?沒想到,學生紛紛舉手。

生:春天到了,我們正常人可以看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可以看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還可以看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然而,對於這位盲老人來說,眼前只是一片漆黑。

……

課後的反思與再次實踐告訴我,在閱讀課中,教師若有強烈的語言訓練意識,創設適宜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語言庫存,並加以恰到好處的點撥,那麼學生的思維和語言也會如泉水般汩汩流淌,課堂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美妙境界。這比起一味地以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替代學生的語言實踐,來得更紮實更有效。

片斷二

師: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現在我們生活的城市正在創建省示範文明城市,咱們學校也在同學中徵集文明行爲警示語,你們想不想發揮語言的能力,參與這項活動?

課件出示:請任選以下一種情況寫一則警示語:(1)不隨意踩踏草坪;(2)節約用水。也可以選擇其它情況設計一則警示語。

(三分鐘後,陸續有學生舉手)

生:你丟下的是美德,我撿起的是垃圾。

生:美味在口中,細菌在肚中。

生:腳下繞一繞,小草對你笑。

生:水龍頭正在哭泣,請趕快幫它擦乾眼淚。

生:給我勤洗澡,學習步步高。

生:天空不能沒有白雲,樹林不能沒有小鳥,自貢不能沒有綠色。

……

師:詩人讓·彼浩勒用富有許意的語言幫助了一個盲老人,大家也用語言的魅力爲校園的美好出謀劃策。好的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能使人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有句名言說得好,“語言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希望同學們認真學好語文,讓自己的語言也有魅力。

反思:語言實踐,充分體現價值

“語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該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要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是有趣的、有意義的,就應該徹底摒棄那些單純枯燥的語言訓練,應該讓訓練凸顯生活氣息,富有情趣,體現語文學習的價值。

上述片斷,我緊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文眼——魅力,緊密聯繫生活實際,以寫文明行爲警示語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運用語言,盡情展現語言的魅力。這樣的訓練,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領悟,又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技能,同時還在語言實踐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在練筆中,學生的情智均得到充分的發展,語文學習的價值也自然而然在其中得到體現。

我國語文教育專家呂叔湘先生曾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覆的實踐才能養成。”閱讀教學作爲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遵循語文知識的建構規律和兒童的認知規律,充分重視語言實踐,巧妙引導語言實踐,才能使語文課更具“語文味”,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6

這學期我接任了三年級的語文教學。

第一單元教學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一單元,我首先要考慮的是銜接問題,要通過本組的學習,幫助學生儘快的適應中年級的學習。因此,我重溫了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主要是藉助漢語拼音識字,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用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瞭解詞語的意思。從本冊開始,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課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同學之間交流識字方法,對識字進行歸類學習,在作業和小練筆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字,在閱讀中加強詞句練習,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抓住導語、思考練習及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這一單元導語就用詩一般的語言爲學生描述了五彩斑斕的兒童生活情景,點明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用心去感悟生活的.豐富多彩。

《金色的草地》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思考問題,我知道草地爲什麼會變顏色了。體會草地的可愛,蒲公英的有趣。《爬天都峯》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終於”一詞在文章中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汲取力量,克服種.種困難才爬上了天都峯,這種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意義。

在習作方面,本冊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見聞,感受和想象。第一次作文寫一寫自己的課餘生活,將口語交際與習作結合起來,重在激發習作興趣,樹立習作信心,同時感悟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豐富多彩。

小學語文語言的魅力教學反思7

在《荷葉圓圓》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着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這堂課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

二、合作讀演,共享閱讀的快樂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合作讀書、表演、實現了師生零距離。我還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互相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如引導學生邀請夥伴一起讀書,創設導演導戲的'情境,開展“最佳合作小組獎”評比活動等。

三、開放拓展,讓快樂走出課本,飛身課外

本課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只憑教材進行教與學的現象,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自我調節,變封閉爲開放,讓學生的閱讀快樂從課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到課外,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