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備課時,在反覆深入研究教材後,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4、憑藉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瞭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在此目標的指引下,課上我出示了自主閱讀提綱:A:認真讀課文,思考:從陶行知和孩子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瞭解?找一找,畫一畫B:仔細讀文,陶行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哪兒知道的?C:學習了這上課,你有哪些收穫?請與同學一起來分享。我認真聆聽着孩子們精彩的展示,與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學生們漸漸地喜歡上陶先生,我也在努力地學習着陶先生,在學生中傾聽着、啓發着……在談學習收穫時,學生或談蜻蜓,或談保護動物,或講陶先生的人格,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而我也從這節課中更好地理解了陶先生的話:小孩並不小!誰若說小孩小,他比小孩還要小。從陶先生的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啓發與誘導。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一、聽記考查。

內容:聽寫短句。

難度:較大

5人滿分。沒有得滿分者因爲“地”寫成“的”,漏字、錯字“遊”、“箏”而扣分。

反思:“的”、“得”、“地”,平時沒少強調,學生總是不能正確使用,還要在學習中不斷滲透,加強訓練。

二、說寫結合。

主要考學生對課文《荷花》的理解和運用。32人基本上理解題意並能得滿分。因爲平時強調過要緊扣題目進行說寫,因此,凡是廢話連篇的(小作者:媽媽,帶你去看個東西。媽媽:什麼東西?小作者:好看的東西。媽媽:好的。)一律扣一半或零分。

三、語言基礎。

總體戰況:慘敗!

原因分析:

看拼音寫詞語:20人滿分,“襯衫”和“彷彿”倒過來寫了,“黎”字幾經強調還是很多學生寫錯。

形近字組詞:20人滿分,本來很容易的題目,往往最容易丟分。很多學生把“睛”看成“晴”了;對“裁”的把握也不準。、

量詞填空:44人滿分。失分的兩個人主要是照着抄都抄錯!

反義詞:10人滿分。“沉重”和“難受”失分最多,主要是沒有理解好詞的意思,平時也沒充分挖掘教材裏的反義詞。“減少”錯的也不少,語感和積累都需要加強。

四字詞語:11人滿分,錯別字,錯別字,錯別字!

比喻句:13人滿分,主要失分在於第二句,還是練得少了。

一句話總結:這語言基礎真不紮實,平時的教學還需要找準語言訓練點,紮紮實實教語文。

四、積累運用:

歸類四字詞語:12人滿分。錯別字,忘記了,不會寫都有。

想象寫句子:35人滿分。失分的主要還是錯別字。

環保標語:43人滿分。3人失分因爲錯別字。

五、開心閱讀:

1、ABB:33人滿分。還是基礎不紮實,學了那麼多ABB,每次要用的時候都忘記。

2、反義詞:16人滿分,這道題可以聯繫上下文來尋找答案的.,很多學生要麼不理解,要麼不會找。

3、一字多義:26人滿分。說真的,這道題還真難!比以往遇到過的題目難很多。

4、選擇題:32人滿分。

5、想象說話:33人滿分。失分的一部分爲錯別字,一部分爲理解錯誤。沒有理解題目的意思,保護動物保護過頭了。

六、快樂習作:

大部分學生都是寫回自己在第一單元寫的習作,小部分學生臨場發揮,寫得比第一單元習作還要好。但還是有好幾個,沒有家長做寫手,就什麼都不會。其實也不是不會,是平時依賴性太強了,老是想着有家長代勞,皇帝不急太監急!

評講試卷的時候,我讓學生自己上來講試卷,自己做錯了哪道題,爲什麼會做錯,也許他們的現身說法總比我的“一言堂”好吧。

以後測驗最好在講完課後隔一兩天就進行,這次測試,因爲公開課的問題,拖了一個星期,很多東西都回生了。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我所講的是寓言《亡羊補牢》。由於這則寓言較短,所以一課時完成。在這節課中我始終貫穿着幻燈片教學。根據學習寓言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然後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組內學習課文內容。最後聯繫實際理解寓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去組內學習。本課我是採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及學習生字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爲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我設計了組內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了合作精神。三年級是開始寫作的最初階段,在學文的同時要爲寫作打基礎。在本節課中,我利用插圖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口語交際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編演才能。爲了讓學生能聯繫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我採用了一段flash動畫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補牢事件。最後教給了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生字在最後做了短時呈現。以上是我認爲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本節課還存有許多不足之處:

1.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還有不該自己講的東西自己講了。)

2.由於時間關係沒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這是講課中的一個失誤。

3.在演示flash動畫的運用過程中前一部分可以刪去,只運用後一部分即可。

4.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教育學生遇事要善於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重點:

學習他人遇事要善於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根據自學提示,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邊讀邊想,文中寫了一件什麼事?用筆畫出三個徒弟各是怎樣畫的句子。

3、說說小徒弟的一爲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

二、彙報交流

1、同桌互相檢查

3、指旬讀,想機指導讀流利。

交流思考問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事?

說說爲什麼師父誇小徒弟畫得好?好在哪裏?

(根據交流,重點讀師父說的話,體會好在哪裏?)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讀好三徒弟各是怎麼畫的.,以及師父的話。

四、總結,隨文閱讀

總結:一張紙,即使畫滿了駱駝,也是有數的,兩小徒弟不公畫法簡潔,而且利用山路轉彎,只畫了兩頭行走的駱駝,意味深長,給人無限想象。這就是想別人沒想到的,只有這樣,纔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創新。你通過讀書或在生活中發現還有沒有這樣的事?(自主談,教師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隨文閱讀《踏花歸去馬蹄香》,畫一畫,看看誰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五、課外拓展。

課外收集一個這樣的故事講給同學聽。

把課文中的事像畫師那樣考考家人,看他們誰想得更妙。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劉胡蘭》這篇課文記敘了劉胡蘭爲了同黨的安危,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鋼鐵般的堅強,最後終歸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蹟。她犧牲時年僅十五歲,花一樣的年華,卻在殘暴的敵人面前勇敢堅定、視死如歸。回想起自己上小學時,老師講這篇課文時,那時候對敵人的殘暴我們心裏就非常的氣憤,對劉胡蘭的勇敢堅強非常的佩服,對她的犧牲感...

《劉胡蘭》這篇課文記敘了劉胡蘭爲了同黨的安危,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鋼鐵般的堅強,最後終歸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蹟。她犧牲時年僅十五歲,花一樣的年華,卻在殘暴的敵人面前勇敢堅定、視死如歸。回想起自己上小學時,老師講這篇課文時,那時候對敵人的殘暴我們心裏就非常的氣憤,對劉胡蘭的勇敢堅強非常的佩服,對她的犧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學習的過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彷彿那情感一直延續到今天。現在,輪到我教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同我一樣能感受到這些。

上課開始,我想想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敵人的兇殘、劉胡蘭的英勇。課前也讓學生預習了一下,沒想到學生對課文缺少了解,在讀與敵人的`對話時臉上充滿了笑容,覺得很好笑。根本無法體會到當時的情境。雖然當時有股無名之火涌上心頭,但仔細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學生,他們這些年齡的孩子喜歡的是動漫、科幻、武俠,試問了一下學生哪些人看過《地雷戰》、《地道戰》等這些革命戰爭年代的電影呀,寥寥無幾,難怪孩子們對這段歷史的漠不關心,又怎麼會對過去的歷史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呢?

我想作爲老師有責任讓學生知道這段歷史,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滲透這些歷史知識,介紹有關的書籍讓學生閱覽,播放有關的電影、錄像讓學生欣賞,同時,還可以利用朗讀課外資料、比賽等形式向學生介紹革命烈士們的英雄事蹟,讓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相互進行交流。我想這種滲透應該是持之以恆的,不是因爲教了這篇課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滿意足。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上午,在我的三(1)班上了《太陽》這篇說明性的文章,按導學案的設計只是上了第一課時,可是感覺不是太好,原因主要是學生預習沒有到位,課堂學習流於形式。

表現之一,學生的'導學案中預習檢測、獨學部分的內容沒有在課前完成,影響了上課的進度。

表現之二,課前特別強調了互學環節中的“小展示”,要求小組長認真組織,每個成員都要參與,不論是提問、解答、或者讀課文,一定要聯繫課文、導學案,把“小展示”落到實處。等互學完了之後,各小組都把成果或問題展示在自己的小黑板上了,可是教學目標中的“學習說明文說明事物的方法”、教學重點中的“瞭解課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個內容,在全班的學習成果或者問題當中沒有任何體現。當我無奈何地問到這些時,同學們好象茫然不知所措,似乎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說明方法”,我只好要求學生中午回家繼續查資料學習。

反思這節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是由於學生還沒有完全適應“三究四學”的高效課堂模式,沒有形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習慣。二是最主要的原因,導學案的設計存在問題,具體到這節課,就是隻在“目標”和“重點”中提到了“說明方法”,在互學環節中卻沒有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忽略了這個問題。三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巡視時應該及時發現這個問題,並提醒學生討論學習,達到“亡羊補牢”的作用。總之,高效課堂對老師、學生都是新事物,特別是老師,課前一定要認真準備導學案,課堂巧妙引導,課後分析反思。如此方可能儘快掌握“三究四學”高效課堂的精髓,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雪兒》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隻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並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後,“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了“我”的真誠、善良。本文教學關鍵是使學生融入、體驗。文章的亮點是“我”的所做、所說、所想,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孩子心靈的純潔、無私、美好,全在“我”的行動中。“雪兒”雖是信鴿的名字,更是孩子純潔美好心靈的寫照。在教學時我以“讀”爲中心,以“我”的情感變化及對白鴿的感情爲線索,滲透聽、說、寫各種技能的訓練平臺,提高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中我借鑑薛法根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來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教學時,選擇了課文中重點詞如“雪白雪白”、“飄飄悠悠”、“喃喃”,重點句如“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將課文的閱讀理解與朗讀指導有機結合,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我”說的每一句話,爲雪兒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讓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就能從平實的字裏行間讀出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發現別人讀不到的東西。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到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如何將所提的問題進行整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啓發學生積極思維,發揮想象、聯想能力探索與課文內容有關聯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讓學生敢說、樂說。這都是今後教學中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在今後教學中,我會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在品讀課文時我力求創設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柳笛和榆錢》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寫了北方的故鄉,那裏春天柳樹和榆樹奉獻給孩子們的禮物——柳笛和榆錢。全文語言生動、形象,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出春天的無限樂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使人身臨其境。

看到文章,閱讀文章,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童年時代,小時候,春天到了,每天放學,吹柳笛,捕蝴蝶,放風箏……小夥伴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撒着歡兒。看着作者描寫的做柳笛時要“切割齊整”,“擰一擰”,“猛一下抽出”這些動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現那熟悉的一幕:選柳枝,要在柳條返綠,而柳葉又沒有長出之時。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小拇指粗細剛剛好。擰柳條時,如果用勁兒稍微一大,樹皮就很容易裂開口子,那樣,就前功盡棄了……如果沒有親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如果沒有親自吹一吹柳笛,又怎會感受到,“帶着滿嘴滿手的綠色回家”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又是多麼令人難忘的回憶。

也許,本來課本編者的編排意圖是在開學之初,這樣的春日裏來學習本課,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把這兩樣東西請入課堂,讓孩子們親自去摸一摸,嘗一嘗。但是,這個時侯在我們這裏還找不到榆錢呢!柳條也還是乾巴巴的黃褐色。或者,我應該把這一課再放一放,等柳條變綠,榆錢結出時再講這一課?其實,榆樹和柳樹應該是北方常見的樹種,然而,這些從小生活在城裏的孩子們,親近自然的機會極少,他們的玩具也都是電動的,益智的,柳笛嗎,幾個男同學也說是見大哥哥們做過,但自己沒有親生體驗。什麼好吃的沒吃過,還會去吃榆錢?這些可憐的孩子,每天放學按時回家做作業,他們哪有時間去爬樹摘榆錢?課堂上,我統計誰見過榆錢?結果,只有幾個家在農村而寄宿在小飯桌的幾個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用自己的話述說榆錢的特徵。當我佈置作業,等過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觀察一下榆錢時,竟然還有很多孩子問我:在哪兒能見到榆樹?榆錢是榆樹的葉子還是果實?……真希望天趕快暖和起來,讓孩子們親自嘗一嘗那“亮晶晶、綠瑩瑩,真像一串串晶瑩的玉莢。”的.榆錢,我特意安排這幾位村裏的孩子,要留意觀察榆樹的生長,過幾天一定要把榆錢帶給班裏的其他同學。只是不知,他們是否也能把那種“帶着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來。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但學習壓力卻更大了。他們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物質豐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麼……一節課上完,我覺得文章中的童年樂趣沒有與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們的激情沒有奔放出來,過幾天,把這兩樣東西帶進課堂,不知是否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鳥兒的偵察報告》以童話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鳥兒朋友給作者發回的四份偵察報告貫穿全文,控訴鳥類遭到人類迫害的種種情形,讀後令人警醒。本文語言優美,平實淺顯,層次非常清晰,結構相當嚴謹,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好文章。

一、舊知導課,激發學生的已有情感。

上課伊始,我問學生是否記得三年級時學過的《一隻小鳥》這篇課文,在我的提示下孩子們想起了這篇課文的大致情節。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在樹上過着快樂的生活,整天唱着清脆的歌兒,歌聲引來了孩子們的注意,孩子們用彈弓射向雛鳥,殷紅的鮮血從樹縫留下,從此,再也沒有聽到這棵樹上鳥兒的歌聲了。其實,各地鳥兒被迫害的情況遠比這嚴重,於是,開始了我們新課的學習。我和學生一起回憶了我們曾一起了解過的鳥兒朋友,這樣,既生動形象,又激發了學生的已有情感,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了新知識的傳授中,同時,也爲整堂課的課堂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非常有利於接下來的教學展開。

二、以讀促情,讀中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抓住文章的兩條感情線索:一是偵察報告中的'鳥兒們受到傷害時傷心、難過的心情。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句子,多形式、多層次地朗讀感悟,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同情鳥兒們的悲慘遭遇。二是作者看到偵察報告後的感受。在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教師引讀過渡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以情激情,認識到保護鳥類的重要性。最後,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在交流時,爲啓發學生體會作者痛苦之極,我對孩子們說,想想你們寵愛的小貓或小狗死了或掉了時,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時,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班卓熙凱同學,眼睛一下子紅了,眼淚流了出來,非常傷心地想要給我們講述什麼,我連忙請他起來,問他想到了什麼?他哭着講述了前幾天自家小狗因爲他們一家人的疏忽走丟了的事情,他難過極了。其他孩子見此情景被深深的觸動了,他們也圍繞課文內容說出了自己對作者心情的理解,我相機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們已經走進了文本,已經通過交流自己的體會與作者進行着對話。

其間,我在學生彙報交流偵察報告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重點朗讀,自讀自悟,以個別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體會文中表現鳥兒對話的語氣,體現以讀爲本的多樣性。同時,我作爲組織者與引導者,將每份偵察報告用作者層層遞進的情感作爲過渡自然連接,以情激情,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給鳥兒的生存所帶來的巨大威脅,體現以讀爲本的層次性。

最後,在深化主題方面,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發自內心的呼籲:人類應該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我覺得這節課,在指導學生抓重點詞語理解文本,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情感體驗方面做得比較成功,課後有學生自發地說,這節課好有意思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知道孩子們是真的感受到了聯繫自己生活實際學習語文的快樂。我不禁感嘆:是啊,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合適的教法。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小蝦》一文的教學,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讀寫結合的方式

課文是北師大版三年級第四單元“可愛的小生靈”中的一篇課文。文章第三自然段寫的是小蝦非常有趣,是文章的重點段,也是教師執教的重點,它是通過寫小蝦吃食很小心來說明的。文中具體寫了小蝦吃食是怎樣小心的:“先……然後……接着再……直到、才”等詞語,把小蝦吃食的有順序的動作寫得生動、具體,突出了小蝦吃食很小心。爲使學生體會這段話是如何寫具體的,我先用不同形式的讀理順文章,再找出表示順序的'詞,並告訴學生:“有順序地說話能使人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最後讓學生用這些表示順序的詞語說一段話,學生在充分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後說:“放學後……”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引導學生以讀段訓練爲重點,着重注意一段話裏面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繫,這樣既承接了三年級的字詞句的訓練,又爲以後的習作打下了基礎。這一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提高了能力,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從而也爲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小組學習的方式

本課第三、四兩個自然段結構相似,第一句都是總寫小蝦特點,後幾句都是圍繞這一特點具體寫的。教學時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第三自然段,在體會了小蝦有趣的特點之後,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小蝦脾氣不好的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採用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獨立品悟的基礎上彼此交流。這樣不僅深入理解了小蝦的脾氣,還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還有幾點體會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學習借鑑:

一、抓住重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可愛的小生靈”,教學重點之一是“激發學生仔細觀察小動物的興趣,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在教學中我還應該多注重從學生情感上培養他們對小動物的喜愛。作者怎樣知道小動物的可愛?是長期仔細觀察的結果。正因如此,作者才把小蝦的樣子、吃食、脾氣寫得活靈活現。我們在學習中不僅要學習作者寫文章的方法,更要知道作者是怎樣寫出來這篇文章的。如果課堂上激發了學生觀察小動物的興趣,那麼在寫作時他們自然會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二、學會備課

平時我們的備課通常是面對一篇文章先讀一遍,再看看教參和參考資料,然後就開始備課,最後在教學時把教參要求的內容講出來。通過這課的教學,我知道了備課時不要着急看教參,要以讀者的角度去反覆讀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打動了你,教學時要把這種感受也讓學生體會出來。另外每一課的教學都要對照課標要求,想一想這課教學要落實哪一點,用什麼方式方法去落實。備課點子應打在研讀教材上。教師在讀文章時要能把握作者的思路,把握編者的思路,領會其意圖後,再從內容上設計教案,從表達方法上設計教案,從而達到真正備課的目的。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珍珠泉》一課是略讀課文,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重點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雖然以前也講過閱讀方法,但此次給我印象深刻。因爲在此之前,學習每一篇課文,讓學生讀完課文後,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看法來,學生們都是兩眼向天,不知提什麼問題好,甚至說“沒什麼問題,讀懂了全文”。其實,我心裏很明白,所謂的沒什麼問題,是因爲他們不會提問題。這次,學習《珍珠泉》時,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這時我着急了。下課後,我反覆查閱了有關閱讀教學的資料,得到了一個自認爲可以啓發學生思路的閱讀方法:

1.整體讀全文一次後,理解課文的主要意思,即課文寫的是一件什麼事。

2.遇到不懂的字詞,就採用多種形式去問,如查字典、請教同學、老師或父母。

3.質疑.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

4.反覆讀文,找出答案,從段入手,短中找句,句中找出關鍵字眼。

5.再次感情讀文,體會不同人物所表達的情感。

6.讀完後,看看自己想說些什麼(拓展學生思維)。

沒想到,我這樣一講,同學們的思路頓開,結合課文《珍珠泉》,再讓學生讀文。很快,就有學生提出問題,如:“爲什麼叫珍珠泉?”馬上有同學找到了第三自然段,並把句子找出來了。又如,“珍珠泉周圍有什麼景物?”很多同學搶着把句子找出來並很有感情地讀了出來:“這是一潭深綠的.泉水。周圍鑲嵌着不大……給珍珠泉編了個樸素的花環。”並指出了關鍵詞語“石頭、黑裏透綠的青苔、蕨草、花兒……”通過這一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時,只要我們老師指導的方法得當,學生的思路就能打開。我們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同時更要積極鑽研教材、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受收到較好的成效。俗話說得好:有怎樣的教師,就有怎樣的學生。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是部編版三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在單元中就明確學生要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本課設計爲兩個課時,而第一課時的學習就是要充分利用學生自主學習的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教學的主體。

法布爾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因此,在這課中非常重視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嚴謹。從課堂的細節入手,希望通過老師的嚴謹充分體現法布爾善於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例如:在檢查朗讀時,對於學生在“聽說”、“總是”等語言時,要求學生在朗讀時要在語氣下有所強調。這節課分爲兩個部分展開:1.利用導學案回家預習再通過課堂檢查預習,解決字詞,及朗讀的問題。明確文章結構,搞清楚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論。2.學生自主學習,梳理實驗過程。這是傳統課堂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有利的結合,通過教學改革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確實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1.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提問目的不是很明確。例:在我討論推測的含義時,沒有及時的把推測和猜測分析透徹,使得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還經常混用這兩個詞語。2.課堂時間的分配不足。在檢查預習效果中,花費的時間過多,通過學生自己的相互檢查,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結果時間卻無法及時控制。導致後面學生自主討論試驗過程時,很多的學習小組由於時間的關係,無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3.我在上課時預計不夠,因此在學生展示時,無法對學生的一些問題,提出質疑,讓課堂更加的明確教學目的。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看法與反思,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改進,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向高效課堂邁進!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說清自身喜歡的生日形式和原因。

2.進行語言規範化訓練,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說具體。

3.鼓勵學生大膽陳說自身的見解,積極參與言語實踐活動。

設計理念: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裏進行的,口語交際教學也應在生活實際或者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所以在教學中注意通過創設情境來組織活動。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推薦,所以在教學中要求推薦的雙方處於互動的狀態,聽與說的雙方都是主動的,雙方的角色是隨時互換的。要求人人蔘與,實行“點面結合”的組織形式。

教學準備:

讓學生蒐集有關過生日的圖片以和本地過生日的習俗。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今年幾歲了?(絕大局部學生9歲,本地有逢1、3、6、9、15歲大慶的'習俗)你是怎樣度過你的6歲或9歲生日的?你都收到過哪些生日禮物?

學生踊躍發言,老師要求學生說完整話。

師小結:剛纔老師聽了大家的發言,感慨很多,發現有的同學生日過得熱熱鬧鬧,有的甚至風風光光,收到的生日禮物也是非常的精美甚至高貴。當然也有的同學生日過得平平淡淡,收到的禮物也是平平經常。儘管過生日各不相同,但生日都飽含着親友對我們的愛和希望。那麼我們學生究竟應該怎樣過生日呢?過生日要不要送禮物?送什麼樣的禮物合適呢?請看情景劇。

二、創設情境,爲口語交際作準備

情境l:一學生過生日,大擺宴席,熱鬧非凡。(課件出示)

情境2:一學生過生日,要求家長送這送那,但迫於條件,家長沒答應,該生與家長慪氣。(學生扮演)

情境3:一學生過生日,與家長一道,在院子裏種下一棵小樹苗。(課件出示)

討論:你喜歡哪種過生日的方式?爲什麼?

三、自主參與,小組內大膽陳說

1.幻燈出示推薦的話題:

(1)我們學生應該怎樣過生日纔有意義?

(2)過生日要不要送禮物?送什麼樣的禮物?

2.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推薦討論,要求小組內選出一名記錄員,記下組內成員的意見,選出一名代言人,代表小組在班上陳說意見。教師巡視並認真聽取個別小組的發言,進行恰當的指導。

四、班內彙報推薦

1.各小組整理自身的意見,理清條理。

2.各小組代言人上臺發言,要求聲音洪亮,吐詞清楚,說話有條理,其他同學認真聽,做到不插言,等他人的話說完了再發表自身的見解,以養成良好的聽話說話習慣,對每個代言人的表示還要作出公正的評價。

3.給沒有上臺的同學一個大膽陳說的機會:針對個別小組的發言,大膽發表自身不同的見解。

4.民主評議,選出最佳代言人,並陳說理由。

5.教師給最佳代言人頒發獎品,以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參與口語交際活動。

五、拓展交際

1.我們這裏過生日都有些什麼習俗?推薦課前蒐集的資料。

2.師針對過生日鋪張浪費大擺宴席的現象,發表自身的看法,請學生回家後與家長推薦討論:怎樣過生日纔有意義?這樣做,能達到減少“紅色名片”的目的。

3.學生將與家長推薦情況寫在日記本上。

教學反思:

《生日和生日禮物》是語文樂園七“語文生活”的內容,這個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在課前準備階段,我要求學生蒐集本地過生日的一些習俗,學生非常有興趣,完成得很好,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教師角色的轉變,充沛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勝利地建立了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學習模式,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示的機會。

2.利用創設的交際情境,有效地組織交際活動。我創設了3個情境,兩個是課件出示,一個是學生模擬扮演,這3個情境的創設,有利於學生自如地表達和交際。

3.注意點面結合,要求人人蔘與。人人蔘與是提高每個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保證,爲了讓每個學生參與,我設計了小組活動,爲了發揮典範的作用,我還設計了全班性的活動。這堂課學生的參與面達到了100%。

4.注意雙向互動。在教學中,我強調了聽與說雙方的互動,尤其關注了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的應對能力,要求聽的學生不能被動地聽,要隨時準備發表自身的意見,要求說的學生和時調整自身的講話,防止重複他人說過的話。

5.學生精彩的語言再現。例如:“我喜歡過生日時去照相,因爲它能記錄我的生長。”“我過生日喜歡

裏來許多客人,因爲那天家裏很熱鬧,而我是主角,我有衆星捧月的感覺。”“我平時老是一個人玩兒,很無聊,但我過生日時家裏會來幾個小夥伴,我就不覺得孤單了。”“家裏來了客人,纔會顯示出我熱情好客。”“我不喜歡家裏來很多大人,因爲他們一來就打牌。”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杏兒熟了》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回憶小時候“我”和奶奶數杏兒,奶奶分杏兒給鄰家小孩這兩件事情,其中重點回憶了奶奶分杏兒的故事,表現了奶奶寬容、慈愛的美好品質。

在課堂上,我將重點落在了第二件事情上,抓住“我”和奶奶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不同的態度來學習。在表現“我”的態度時,引導學生抓住“我沒好氣”、“心裏不高興,暗暗怪奶奶偏向他們”,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體會出“我”對小夥伴埋怨、責怪,對奶奶的不滿。在體會奶奶的品格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奶奶的“動作”、“語言”。例如:“走”、“扶”、“揉”、“回過頭說”,讓學生體會出奶奶心腸好。“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讓鄉親們嚐個鮮,杏兒就會越結越多”讓學生體會出奶奶的.善良淳樸。最後我出示奶奶的關鍵動作,讓學生嘗試着根據奶奶的動作複述分杏兒的故事,學生有了前文的學習和關鍵詞的支撐,可以更好地練習複述這一單元學習重點。

在找奶奶的動作體會人物特徵部分,學生花費了較長時間在文中圈、全班交流動詞,並且學生在沒有動詞的支撐下似乎也能感受到奶奶的寬容。於是課後我請教師傅,是否可以省略掉圈動詞這一環節。師傅告訴我,圈動詞不僅僅是爲了讓學生感悟人物,更是讓學生在讀文圈詞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文本,感知文本,爲下一步學生抓奶奶的動作複述做鋪墊。如果省略這一環節,學生複述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這才使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在借鑑別人的教案時並沒有讀懂它背後的含義。

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雖然我現在不能獨立設計一份高質量的教案,但是在借鑑別人的教案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否則很難取得較快的成長。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三上教材的試教和習作反饋,我們欣喜地看到,蘇教版國標本緊扣《課程標準》習作教學理念,一洗陳舊思維定勢。以“勇立潮頭敢當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設計匠心,從三年級開始全面推出習作教學科學序列。

習作教材特點分析

上、下冊習作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一脈相承的,既有螺旋重複,又有質量提升。從下冊看,習作教材的編寫特色更加鮮明,主要體現在“三本三從”六個特點上。

1.本位轉向。

即從片面應試爲本位轉向以兒童發展爲本位。在以應試爲本位的前提下,老師和學生都圍繞着考試的指揮棒,哪管兒童獨有的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如興趣、注意、思維、記憶等規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語言、見解、認識與思想去要求或指導學生習作。兒童不再是習作的主體,卻被異化成作文考試或“奉命”作文的機器。要麼猜題押寶,要麼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過觀察抓特點、巧選材,立意要高,描寫要生動形象,不管你習作空話、假話、言不由衷,只要騙過閱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蘇教版習作教材一開始就突出“兒童本位”的理念,關注學生年齡、生理和心理特點,一反以往偏重於回憶性習作訓練,安排的話題都是寫兒童最感興趣的,且剛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現在和他(她)生活、學習、遊戲在一起的人。從《脫棉衣》到《小草中的發現》,從《我的朋友武建設》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習作不爲兒童所喜聞樂見又樂寫、易寫呢?

2.本體確認。

即對兒童習作本質的認同,還兒童習作的本色。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對事件的認識,。多源於感觀和形式多樣的活動,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課程標準》有一段針對第二學段習作的話,很明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就是兒童作文本體觀的內涵所在。習作不是創作,也不是文學作品。它是一種自由的、真實的、有自己個性的表情達意的練筆或書面交際活動。蘇教版習作教材在創設活動情境和提供同齡人本體、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導兒童習作向本、真發展。

3.本源迴歸。

即從立意本源(老師預定中心思想或設定命題)走進生活本源。長期以來,“立意本源”的習作理念一直佔統治地位。兒童的構思、選材、謀篇、用詞、造句和老師的批改、評價、反饋等一系列操作環節,都必須遵循“立意本源”這個理念。老師命題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後,不管兒童有無這方面的材料和認識,都必須寫。寫不出的學生只能靠胡編亂造或抄襲或他人代筆來完成習作任務了。其實,兒童習作本源應來自於日常生活,習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身邊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課程標準》所說:“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三年級下冊的8篇習作教材,均來自兒童熟悉的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兒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環境和前期經驗中找到與之匹配又易於表達的“相似塊”。蘇教版習作教學已迴歸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條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康莊大道。

4.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

要開闊兒童的習作思路,啓發自由表達,能自主選擇表達材料,關鍵是要開放作文內容,擺脫封閉式思維的束縛。以往以命題作文爲主,題目大多封閉在《記一件難忘的事》、《童年趣事》、《記一個助人爲樂的人》、《美麗的校園》等等一類圈子之內,爲一代又一代小學生所操練。有的老師提供現成的材料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寫“葫蘆文”;有的爲學生列好提綱,提供語串語詞,寫“框架文”、“餵食文”。而通觀本冊教材,習作內容堪稱“貼得緊、放得開,前有孕伏、後有鋪墊,內容資源有機整合。”所謂貼得緊,是指貼近兒童生活、貼近閱讀教材內容、貼近兒童前期經驗。放得開,是指內容開放、思維發散。例如《習作2》,“畫一張像,寫一寫”,可以畫同學、老師、家長,還可以畫想象中的人。除了寫外貌,還要寫寫性格、愛好。導學既寬鬆,又富有啓發性層次性。又如《習作1》,通過圖文對照學例文,知道怎樣按內容分段寫。然後在兩組圖畫中,任選一組寫,也可以自找課外的'一組連貫的圖寫。例文淺顯、易仿、能創,導學又關注兒童興趣和認知的差異性,尊重學生多向選擇,處處體現開放性和人文關懷。關於“孕狀”、“鋪墊”、“資源整合”這一特色,它又像一條暗線貫穿於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級課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給小樹裹上冬衣…”的內容,本冊《習作1》例文就有給小樹“脫棉衣”的句段,前呼後應,長線聯繫;二年級有“舐犢之愛、烏鳥私情……”的讀背練習,本冊《習作4》的例文《烏鴉反哺》,學起來也就不陌生;二年級有口語交際課“買文具”,本冊《習作4》,看類似買玩具的圖寫一段人物對話,應該說是用不同語言形式呈現熟悉的“相似塊”;三上《習作2》有《我的自畫像》,重在寫外貌和長相,本冊《習作2》又有寫“畫像”(畫別人),除了寫外貌長相,還要寫寫性格、愛好,似是一種習作反覆,實則是螺旋上升。

5.形式從單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習作是在單元練習裏安排一個題目,然後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題(或半命題)+提示+要求”——單一的線性呈現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說教文字。而蘇教版習作教材呈現方式是多元的、立體型的:有的是配圖例文——導學語——遷移性圖畫導寫;有的是激趣導人——配圖例文——討論合作——選圖仿寫;有的則是提供數條素材資料——配圖想象——圍繞話題寫介紹文等等,可以說形式活潑多樣,圖文簡明生動,促動兒童自主習作、自能作文。

從習作體裁形態上看,有記事、有寫人、有日記、有童話,還有隨筆和說明式介紹,形式上不拘一格,讓學生自由表達,發展個性。

6.思維從手腦分離走向手腦合一。

多年來,在片面追求應試的扭曲下,我們沒能讓學生自主地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寫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筆寫人家的話”,習作者的手與自己的大腦思維處於分離狀態。教學歸根到底就是一門思維科學。學生習作其實就是其大腦思維成果的物化。教材編委、特級教師高林生先生運用腦科學,針對蘇教版習作教材的運作機理,作了一番精闢的分析:“選材與構思是一個人接受外部信號刺激,調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塊,使用內部言語,根據話題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選擇、相似重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過程。”這段話把手腦合一的重要意義和內隱操作說得很透徹。蘇教版三下習作教材利於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手腦合一,易化兒童習作。例如《習作8》是編寫童話故事。故事怎麼編?學生能很快地從上學期“擺玩具編童話故事”找到文體“相似塊”。至於本冊是圍繞“習慣”這個話題編故事,學生除了從話題示圖中得到信號刺激,拓展思路,還能從1—6冊習慣篇教學中選擇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話可寫。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從整冊教材的設計看,每次習作的版面都是圖文並茂、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生動,還有同齡人謄寫例文的視覺美。教學中,再適當配以音響、音樂,視聽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動學生樂於用腦、易於動筆、手腦合一的進程。

教學策略與基本步驟

理解編寫意圖和抓住新教材特點,實施新的教學策略與採用求真務實的操作步驟,是有效導學、不斷提高習作教學質量的關鍵。

“制度作文”與讀寫遷移式小練筆結合

所謂“制度作文”,是指教材中規定的習作。一學期下來單靠8篇習作顯然是不夠的。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這裏的“多看”,指閱讀,要大量閱讀。這裏的“練習”,指練筆,要多寫。筆者認爲,結合閱讀進行嘗試性運用練筆,是提高小學生表達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徑。張慶先生說到讀寫結合時要求:“長線”孕伏積累,“多布雲彩”;“短線”相機滲透,機動練筆,做到“長短結合”、“大小互補”。“長線”應該是一種隱陛的言語積澱,有一個先吞噬後反芻——吸收、內化,再到傾吐的過程。而“短線”則是一種顯性的,“趁熱打鐵”式的小練筆。例如,學了《雨點》,讓學生仿照句式續寫不同的句子:雨點落進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又如,學了《拉薩的天空》之後,就按照課文開頭段總寫的句式結構仿寫:海口是___________。那裏的天空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再如,學了《飛馳在高速公路上》,可以按課文段式層次,用上“這條河好寬哪!——這條河好長啊!——這條河好美啊!”開頭學寫三段話。還有,學了《小露珠》之後導學:假如你是一種小植物(或小動物),會對小露珠說什麼呢?先互相說說,然後寫下來。……這些因勢利導式語言實踐,既有句式歷練,也有段式的嘗試運用。這樣,不但有助於學生對課文表達的理解,又爲習作儲備了怎樣表達的語言材料。再加上教材中“語串”讀讀背背的積累和內化,已爲兒童自主建構句段、重組相似模塊、習作成篇打好了基礎,做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