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9篇)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9篇)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

《自然之道》這一課分爲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講字詞,第二課時主講課文。對我而言,這一課的教學是有些難度的,因爲它是一篇精讀課文,這就意味着要教好這堂課就必須要讓學生深入課文細細體會其中的精髓,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感覺到由於第一課時的課我的估計失誤,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一課時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我對第一課時的課進行如下反思:

一.教學設計反思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是一篇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通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由於第一課時主要以學習生字詞爲主,所以我在設計中也強調了生字詞的學習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1.初讀課文,讓學生能夠掌握文本內容

2.讀生詞,糾正讀音。解釋幾個成語的意思。讀的方式有個別同學讀,齊讀,開火車讀,男女生交替讀等。

3.生字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讀和寫。讀的方式有請同學讀,齊讀等。讓同學們自己發現快速記憶的方法,並給予適當的補充。讓同學通過書寫的方式發現不足之處並及時糾正。

4.學習課文1——2自然段

我感覺教學設計基本可以讓學生掌握字詞並進行一定的拓展,但是讀字詞的方式有些單一,書寫時也可以增加一些環節讓學生髮現如何更好地記憶。

二.教學過程

整體能夠比較流利地將課講下來,但是由於我記錯了時間,導致教課的整體進程過快,一些本應該進行拓展和訓練的地方都沒有進行到位,而且課堂的整體氛圍也沒能充分調動起來,這是一個失誤。時間的問題也是今後我必須要注意的一點,這是給我的一個警示。

三.出現的問題

1.PPT上的要求要與教師說出來的要求一致,我在PPT上呈現的是“自讀課文”,在課堂上說:“大聲朗讀課文。”這樣可能導致任務不明確。

2.在進行評價時,不要說:“挺好的。”要善於運用肢體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表揚和評價。

3.在進行文字的訓練時,不應該說:“不要寫成什麼。”這樣說的話很可能會將學生引入錯誤的方向。

4.PPT上出現的問題太多,要儘量在心裏想問題。

5.語速太快,成語解釋的時間過短

6.講伏筆的地方佔用時間較多

四.建議和改進措施

1.在進行投影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點評,在展示學生書法時要適當進行表揚。

2.語速要稍慢一點,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

3.在播放圖片時可以加上一點背景音樂,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

4.把握好時間,合理安排每一個環節。

5.在同學們寫字的時候,可以提醒同學們注意寫字姿勢。

6.注意聲音,要抑揚頓挫,調動氣氛。

7.在同學們讀書討論時要微笑着環顧四周

這一課時的教學出現了許多的問題,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很多的建議和幫助。我希望這些問題在我以後的教學中能儘量避免,將我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一一改正,希望我以後的教學能更加完美。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2

生本的理念是讓每一個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給每個同學一個創造的機會。讓同學們成爲學習的小主人,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爲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自然之道》的先學小研究

六年級班組姓名

1.自然之道指什麼?

2.你瞭解太平洋綠龜嗎?

3.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課文哪些部分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理解。由此你聯想到什麼(可以聯繫你所瞭解的事例談),並說感受。

5.拓展活動(廣泛閱讀相關書籍,查找與自然相關的資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PPT、講故事等進行彙報)

一、對學生課前小研究的反思:

第一次在研究課上運用“3+1”教學理念說實在的心裏確實沒底。從準備到上課可以是焦作到解放的過程。爲什麼這麼說,請聽我細細道來。從接到通知,就着手準備。先確定上課的內容,我讓學生自己選擇,經過討論,確定上第五單元。這一單元主題是“科學與發現”,如此看來,學生對奇妙而有趣的大千世界好奇,感興趣。接下來,我以生本理念想對這一單元整合來上,但事與願違,我絞盡腦汁找不到切入口,先學小研究設計不出來。於是我調整了內容,最後由我決定上《自然之道》。

生本的理念是讓每一個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給每個同學一個創造的機會。讓同學們成爲學習的小主人,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爲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在設計先學小研究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設計。但收上來的作業效果,不太滿意。學生的設計要嗎問題太過簡單,要嗎問題的答案沒有研究價值,不夠開放。要嗎學生的問題設計口吻不對。在參考了於素雲老師帶回來的範本後,我設計了先學小研究,國慶節期間讓學生做。回校第一件事,我檢查了學生的先學小研究,讓我歡喜讓我憂,高興的'是:1.你瞭解太平洋綠龜嗎?2.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4.自然之道指什麼?學生的作業效果較好。但令我不滿的是:3.課文哪些部分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理解。由此你聯想到什麼(可聯繫你所瞭解的事例談),並說感受。5.旁徵博引——自然之道可引申“之道”?(廣泛閱讀相關的書籍、查找資料,與小組同學找個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研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PPT、講故事、訪談等進行彙報)第三題,學生答不到點子。第5題,學生基本空着不寫。根據以上情況,我對先學小研究再一次修改。如上表,利用信息課,還有兩節語文課我手把手教學生上網查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的作業總算讓我輸了口氣。

二、課中小組及全班交流情況反思:

教學時,教師組織教學5次,時間分別是2,4,2,10,1,教師有效講解2次,時間爲2,1,學生時間:1.討論時間:4分鐘。2.回答問題時間:6分鐘。3.練習時間:講故事14分鐘,演講2分鐘,幻燈片4分鐘。學生參與學習情況:1.學生彙報人次25人次,回答有效問題個數,15人次,回答無效問題個數0個,課堂生成精彩之處:推進大閱讀,學生查找資料較豐富。

三、整體感受與反思:

這節課能體現出“生本”理念,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現,可看出,學生課前小研究花了不少時間去查找資料,完成練習。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訓練。教師上得輕鬆。但是,學生對課文的體會感悟過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反思還是自己對生本的理念理解太狹隘,“3+1”學生練得多,老師講得少。問題的設計光是考慮開放性,沒有想到文本的聯繫。因此,先學小研究的4.課文哪些部分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理解。由此你聯想到什麼(可以聯繫你所瞭解的事例談),並說感受。再一次修改:1.仔細讀文3——8小節,說說當看到幼龜被咬,作者(同伴)以及嚮導態度各是怎樣的?爲什麼?⑵當救了幼龜偵察兵之後,看到羣龜魚貫而出,作者(同伴)及嚮導各表現怎樣?爲什麼?2.從發現幼龜偵察兵被咬,到那隻幼龜被救之後,作者等人態度爲什麼會發生那麼大改變?你從中悟出什麼?修改後,問題細化了,更有指向性,幫助學生對文本的感悟。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3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爲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是一篇敘事性哲理故事。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要從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衆多的網絡教學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發展順序(即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來呈現教學。我也曾以此爲教路指導過學生親觸文本。但學生對此學習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師牽着走,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難以發揮,對文本所呈現的自然之象難以形成鏈條。因此,此次的教學,我從單元主體(感悟自然)入手,引領學生去探尋自然之道,形成了兩條教學主線:一是瞭解自然(幼龜的.生活規律);二是探尋自然之道(人類是如何違背規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學從課題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麼?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這一自然之物的?學生在自讀中能找到九句描寫幼龜的句子。然後,讓學生細讀這九句話,思考:從這九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形體特點,繁殖規律,活動方式。……)在形體特點中感受幼兒龜的弱小,在繁殖規律中感受幼龜的龐大家族;在活動中感受幼兒龜的謹慎;在結局中感受生存的惡劣,引發質疑。這此都是海龜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課中,從我們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觀察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發現幼龜——抱龜入海——羣鳥食龜——搶救羣龜”),內心的感受變化(緊張——震驚——悲嘆),層層剝筍般地解讀質問,製造教學衝突。學生在探尋地過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個教學過程清晰自然,或品讀,或感悟,或想象,課堂教學效果如預期的精彩。但在教學之後,與一名師交流,交談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學設計。這是敘事性哲理故事,要讓學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經過,結果。試想,我的這種教學看起來教路清晰,其實有點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實的閱讀分析,與當前的課改理念相背。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4

在校的“兩同與兩不同”(同一年級上同一課,不同教師採用不同的教法)研究課中我上了《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續,講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成爲食的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產生與我們願望相反的結果。

在多次研文本參考許多相關的教學設計後,我決定上第一課時,並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遊、偵察、愚蠢、爭先恐後、若無其事”等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欲出又止、躊躇、極不情願、爭先恐後、氣喘吁吁等詞意。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方法。

4、通過句子的對比指導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及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5、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上課時我採用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整合導入

1、讀單元導讀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2、板書並齊讀課題。

二、自由朗讀,疏通字詞

(一)出示課件,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1、字理識字區分形近字:幼幻,啄逐

2、指導書寫啄。

3、檢查詞認讀與理解情況(相機表演理解:氣喘吁吁)

三、初讀課文

每人讀一句比賽讀全文,要求:讀音準,不添字,不漏字,聲音響。

四、學習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1.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是自然之道?請同學們自由快速地默讀全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五、抓住旅客、嚮導的不同表現,學習“救龜”段

上課時前三年環節都很好,到了第四個環節,學生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出現了從末出現過的問題:一位學生在概括時差點把課文都複述完了。班上了孩子們都聽得不耐心了,看着她沒完沒了地說我可真差急啊,很想打斷她讓她坐下,但這個孩子平時就不敢回答問題當着這麼多的老師的面讓她坐下,一來打擊她自信心,其它的孩子也會下課後取笑她的。於是,我一直等到她說完坐下。看看時間已經沒有辦法按計劃授課了,有了問題就得解決問題,這是我上課的一慣作風,於是我引導學生討論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更好並臨時加上了理請課文條理的環節:

1、迅速瀏覽課文,看看文中哪幾節寫了救龜?哪幾節又寫幼龜受到傷害的?

2、試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獨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3、觀察板書總結出把各段的段意連起來的最基本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這樣一來孩子們很快地簡短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就連那個女孩也再次勇敢地舉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們在這一前一後的對比中,體會到了將段意連起來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課後,聽課的老師們覺得我的課上得很紮實,學生是真正的有收穫。我原來是多麼的.遺憾這節的容量太少,沒能好好地展現閱讀指導使課堂的目標顯得太簡單。但看到孩子們學習的進步,聽到老師們的認可,我認真地審視了原來的教學設計,發現自己加入的環節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將最後一個環節取捨讓更多的學生有時間領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本次教學讓我深深地領會到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不應該貪多求深,正如今天沈大安老師說的:“教學目標要適度,寧少勿多,寧低勿高,每天進步一點點。”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5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爲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課後,我和本教研組的老師一起認真進行了評課總結。靜心思考,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爲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換位思考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力求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一、成功之處

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聽着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其次,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爲學生提供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讓學生的視野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其三,緊扣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去把握人物的感情變化,感悟自然之道。

二、改進之處

第一、教師在設計時,零碎的問題太多,不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應該緊扣中心設疑,引發學生思考、閱讀、探究、爭論。第二,朗讀顯得單薄。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教師應運用情景渲染,示範朗讀和引導學生聯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學生領悟課文情感,生成內在語,激發朗讀興趣,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讀得不充分,不能透徹理解文本內容,使教學顯得不厚重。第三,教師把握課堂不夠靈活。剛上課不久,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嚮導明知把幼龜的偵察兵放入大海會使衆多幼龜受到傷害,爲什麼不把它再放回龜巢呢?這個問題我只從表象向學生解答,因爲剛剛學習文章,只待學習後學生有了較深的理解,再揭示其含義。因時間緊迫,學後忽略了這個問題,沒有向學生揭示深意,雖然這堂課的目標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學也對於最後感悟的結論自己可以體會到,但總覺得學生學習不夠深刻。

今作如上反思,意在改進教學,今後我會認真研讀文本,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合理設計教學過程,使教學日臻完善。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6

今天,我教學《自然之道》第二課時,我的思緒就像課上學生回答問題一樣,漫天飛揚。

我對自己以下兩點很滿意:

一、走進角色,我是“我”

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

在故事發展到了高潮,幼龜們得到了錯誤信息,於是成羣成羣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我強調了“成羣成羣”說明好多幼龜;“爭先恐後”又說明幼龜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魚貫而出”說明幼龜又非常的有秩序。於是,我說:“這麼多幼龜爭搶着爬向大海,他們心裏是怎樣想的?”理解了上述詞語之後,再來回答題,學生也是爭先恐後、魚貫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夥伴們,趁着現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機不可失,是不可再來”

“哈哈……”雖然一陣鬨笑,但我心裏卻很欣慰,我覺得學生們已經走進了角色,彷彿已經看到了當時幼龜的那種急於尋找安全的行動場面。

“天啊!”我聽見背後有人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在這一段教學時,我抓住了這段的情感基調,追問:“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辦了一件什麼事?”學生異口同聲道:“愚蠢。”此時,“他們心情怎樣?”

生:傷心、悲傷、自責……

“他們的內心會有怎樣的語言?”

生:“天啊,看我們幹了一件多糊塗的事兒。”

“哎,我們幫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當初!”

我覺得學生已經深深地走進了作者的內心,充分體會到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進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讀中體會,悟中想象

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當時的場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們忙碌着救幼龜。”

“我看到他們一個個氣喘吁吁的,也顧不上休息。”

“我看到藍藍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鳥瘋狂的啄食;沙灘上遍地爬滿了小幼龜,他們無奈的等待着命運的挑戰;還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滿地的殘骸。”

“我看到沙灘上一片狼藉。”

……

聽着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我仍在思索,思緒依舊飛揚,能上一節讓學生明白,打動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幻想,走進每一個故事,把自己變成其中的主人公,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遺憾:

一是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之中。課堂,是教師精心爲學生搭建的可供學生生動活潑主動進取全面發展的平臺。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說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或者說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麼,這個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這是我在這節課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過觀察估算了一下,在這節課中沒有完全動起來(主要是腦動)的學生佔着不小的比例。是什麼原因呢?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它對領悟情感陶冶情操培養情趣很有好處。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強調的就是讀。這節課中,對朗讀的處理,沒能很好地與閱讀教學的特點統一起來,從而使閱讀教學顯得單薄,顯得縹緲,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教師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7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幼龜是怎樣離開巢穴進入大海的。出於好心幫助了一隻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物。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瞭解自然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我覺得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學生的自由辯論:一部分學生以原告——綠色海龜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團,並說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學生以旅行團成員身份爲自己申辯;一名學生以審判長身份結案。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時間非常充分。學生們敢於大膽發言,課堂上出現了爭辯的場面,有的同學認爲嚮導做的對,以此來讓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同學說嚮導做的不對,不能以犧牲幾十只幼龜的生命爲代價來讓人們覺醒,還有的'同學認爲嚮導的做法既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在審判長定案的環節,我還爲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麼辦,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審判長竟然當機立斷宣判:旅行團成員由於違背了自然規律使海龜家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但由於他們也是出於好心,所以旅行團成員要向海龜家族公開道歉。真是思維敏捷,表達清楚呀,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遺憾之處,如:課文突出不夠,挖掘不廣泛。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強調不夠,沒有突出違反自然規律就會事與願違的理念,另外,由於教師本人理解的膚淺,再加上課堂機智欠缺,所以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辦壞事”的這個層面,對於在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中能夠引出的“弱肉強食、生態平衡、適者生存”等觀點沒能即使引導,實際上這些也是“自然之道”。

作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更新觀念,以學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維,備課時考慮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遊時,看到一隻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隻食肉鳥叼啄時,出於好心,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

正當我們爲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羣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美餐。我們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愧疚之中。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讓學生明白瞭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最後我在班上就“嚮導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爲什麼不制止,反而抱起那隻幼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討論的過程令我驚歎,他們的潛能真的是無限的。

四年級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9

《自然之道》。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使同學們感受到: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願望相反的結果。

聯繫上下文理解感悟。如,引導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找出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詞語:“緊張”、“焦急”,師提問:此刻“我們”爲什麼會緊張、會焦急呢?

對“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隻朝鶇突然飛來,他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回沙灘去”一句,你們是怎麼理解的?引導學生感知:“我們”之所以緊張和焦急,是因爲我們爲幼龜的安危擔憂,說明“我們”有保護動物的善心等等。

聯繫對比理解感悟。如,眼前發生的慘劇讓大家感到很“震驚”。是怎樣的慘劇呢?爲什麼作者不用“吃驚”而用“震驚”呢?教師適時讓學生認真看課文插圖,追問:你們看到了什麼?你們還看到了什麼?你還看到了什麼?

換位思考理解感悟。如學習課文第8自然段時,可以採取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不足之處。一是學生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說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或者說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我通過觀察估算了一下,在這節課中沒有完全動起來(主要是腦動)的學生佔着不小的比例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二是對朗讀的處理,沒能很好地與閱讀教學的特點統一起來,從而使閱讀教學顯得單薄,顯得縹緲,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