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精選15篇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精選15篇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1

七年級是小學和初中的過度階段,小學裏的學習依靠性很強,自覺性比較差,習慣老師時時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適應。我所教的班級學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課習慣差,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講話、做小動作,經常要停下來整頓紀律。沒有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作業完成狀況很不理想,經常有五六個人不做作業,如果是雙休日的話,那作業狀況就更差了,有十多個學生不做作業。大多數學生字寫的較差。一句話就是學習態度較差。其次,是行爲習慣沒有養成,到處亂扔垃圾,不尊重老師等。針對這些狀況,我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習的時間,每一天練二十分鐘的字。一開學,我就要求每人準備一本鋼筆字帖。學生練字,我也隨堂指導。有部分同學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寫的字有較大的進步。

二、狠抓作業完成。每一天加強檢查的力度,從小組長到課代表,仔細檢查,詳細記載。一旦發現有不完成的現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忙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另外我還協同家長一齊監督檢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還有極少數頑固分子。

三、加強雙基訓練。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是語文素養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學生的雙基較差。一方面我透過早晚讀和課堂上的時間,加強誦讀訓練。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理解的字詞等。一課一課的過關。每次默寫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們訂正,把共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再次強調。另一方面,我發現學生的答題很不規範。爲此,我詳細的講了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和規範,有的還要求學生們熟讀熟記。再透過超多的練習,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轉化成解題潛力。

雖然做了超多的工作,最後的考試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存在問題在基礎知識上。積累與運用,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言的一般運用潛力。如看拼音寫漢字,四個字都是平時默寫過的,強調過的,全對的僅僅十多人。課文名句默寫,都是平時強調的名句,仍有不少學生扣分。這些都是平時基礎掌握不紮實。專題與綜合實踐,題目是我們做過的,但是失分較多,主要原因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聽課效率差。

詩歌賞析一項是難點。這次也不例外。學生不理解詩歌的大意和要抒發的感情。同時組織語言潛力也有待於加強。

古詩文閱讀。從答題狀況來看,能拿滿分的學生不多。集中考查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和翻譯的潛力,以及對文章資料的把握。不少同學不理解資料,所以不會翻譯句子,更不能結合文章答題。因此以後在上課時就應儘量具體講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學生在複習時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現代文閱讀。主要考查學生的認讀與理解潛力,分析與綜合潛力和.鑑賞與評價潛力。學生分析概括的.潛力較差,不能規範答題。仿句也是難點。

作文是一篇命題作文。考試中發現很多學生審題不清,偏題、扣題不緊的很多。不能抓住題目中的題眼。文章要求以記敘爲主,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學生不明確記敘與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區別,文章體裁上不能淪爲“三不像”,文筆再優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後教學中,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繼續抓基礎知識。在學習中要強調多讀多背,多接觸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爭做到熟讀成誦,切實加強語言的積累和感悟。

2.重視方法的指導與潛力的培養。現代文閱讀,重在研讀材料,審清題意,按點答題。應培養學生準確抓住問題要害,並能用簡要的語言表達思想的潛力。因此,應強調學生解題方法的學習和解題規範的訓練,同時透過超多的練習,培養語感和歸納總結的潛力,以及表達潛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強審題訓練。另一方面加強平時的練筆,如日記、週記等,必須要養成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良好寫作習慣。重視作文指導、作文評改、作後評析等幾個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參與到這幾個重要環節中,可採用個人自改、小組互改、全班評改、重寫一次的流程,讓他們發揚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變“別人要我寫”爲“我要寫”。只有這樣,才能爲提高作文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2

這篇小說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範讀,學生再跟讀,最後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牀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着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爲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後者是畫線,是爲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着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

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爲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說好,是否前面變佈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醜小鴨》教學反思

《醜小鴨》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醜小鴨》是根據安徒生作品改寫的一篇擬人體童話。文章以充滿情趣的語言,生動引人的情節,描寫了一隻“醜小鴨”出生後,歷經種種磨難,最後發現自己是一隻漂亮天鵝的非凡經歷。文中“醜小鴨”艱難曲折的經歷,以及它身處逆境,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着每一位讀者。故事寫得十分感人,貼進初一年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對於文章的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學生並不難達到。但對於課文難點的理解: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時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有一定的難度。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3

我按照上級要求使用導學案展開教學,現反思如下:

1、重視思想基礎準備。比如,上課之初,我要求學生談一下自己的認識:什麼是理想?結果發現,學生對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較片面狹窄。現在通過師生交流,有了更加準確完整的`認識。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示閱讀、討論,做圈點批註,老師不做過多的講解,學生大部分時間自主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得到了鍛鍊。

3、注重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比如,課文最後一節的內容學生理解比較膚淺,老師及時補充那個時代的生活知識,並跟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比較,啓發學生想老一輩學習,樹立遠大理想,不懈奮鬥。

不足之處是,老師對導學案的使用不夠熟練,有時候以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討論;學生對自主討論的課堂組織形式不熟悉,課堂教學進度推進很慢。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4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收穫很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踊躍發言。從中我看到了學生的熱情,也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現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在論語教學中,我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我在課堂上給每一個機會,不會因爲學習好就多叫誰,也不會因爲誰學習不好就冷眼相看。誰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課程中的理念,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得到更多的發展。

三、教學中,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這次的論語教學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學生也會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老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說:“你的看法是錯誤的。請下一位同學回答。”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5

光陰似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即將結束,回顧自己一學期以來自己的教學實踐,靜下心來做以反思,以期在今後教學中改進。

一、結合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初中學習生活還不能瞭解,所以我在開學後開展系列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加強硬筆書法練習,把臨摹分爲兩步:先摹,讓每名學生選擇優秀字帖進行摹寫;後臨,在期中考試後讓摹寫好的同學進行臨寫。

2、加強閱讀訓練。根據課標要求,結合七年級年齡特點,我安排學生閱讀故事性較強的名著《魯濱遜漂流記》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3、強化課前五分鐘。從新生入學開始,我就注重學生課堂環節,包括課前,內容有:古詩朗讀和背誦,經典散文朗讀,文言文語感培養等。雖然內容不是很豐富,但有助於新生從課前向課上延伸。

二、不斷實踐、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陣地,是教師交給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習慣的主陣地,所以從學生入學開始,我就狠抓課堂教學,不斷實踐,優化課堂:

1、抓好備課關。雖然本學期班主任工作非常繁雜、無序,偶爾會出現上課了,還沒有備好課現象。但我竭盡全力備好課,有時會把工作帶回家。備課中,我不僅考慮教學內容,怎樣在課堂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同時更多考慮起始年級學生的學情,他們接受知識的過程,接受知識的方法等。所以爲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個單元至少兩節課使用大屏幕,以此衝擊學生視覺和聽覺。

2、上好每節課。語文教學的改革必須從課堂入手,因爲它是教師主導的體現,學生主體的實施,所以我盡力做到:我的課堂你做主,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地位。

開學伊始,我就告訴學生,課堂中只要圍繞問題展開討論,無論你說什麼都不爲過,所以在一學期我和他們的磨合、交流、溝通,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課堂上我努力做到班主任角色向課任教師角色的轉變。由於班主任工作繁忙,上傳下達的工作需要佈置,班裏出現狀況需要解決,但我都盡力迴避我的語文課變成班主任工作會議課。原因之一是:教學任務的不允許。根據教學計劃和進度,每一節課有每一節課教學內容,不能因其他工作,而導致教學內容的缺失。原因之二是:學生的不允許。班主任教師,同時也是課任教師,你必須學會角色的轉變,因爲這是對學生的尊重,對自己教學的尊重。

三、走進學生,讓他們愛上語文。

爲了提高教學質量,爲了實現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努力走進學生,讓他們愛上語文:

首先,不斷學習。要想讓學生喜歡你,必須要時刻注意自身的學習,無論是教學內容方面,還是和他們之間的代溝,情感交流方面,我都傾心學習教育教學相關書籍和文字。

其次,拉近距離。爲了使學生喜歡我,我不僅在課堂上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努力貼近他們的心靈,做到心靈溝通,而且我還和他們逐步通過課下,通過各種方式方法的`交流建立起師生情。

四、挑戰自我,反思中成長。

一學期教學工作讓我真正感覺自己和學生一起成長。對於我的課堂模式,學生基本適應,偶爾會出現課堂疲憊感,怎樣去進一步調到他們的積極性和興趣是今後我要思考的主要問題。

再有,隨着時代的進步,我已有的知識、經驗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怎樣去面對、解決好?

最重要的是語文教學中難題最大的是作文教學,有時自己會感到束手無策,只能講講要求、說說方法、品品美文、作作評價,沒有自己一套從理論到實踐的體系,或稱之爲操作系統。

面對諸多問題,我在及時充電的同時,也和其他同行教師進行探討,多聽取他們的寶貴意見和建議,都在自己教學中實踐、摸索,以期完善自己的教學,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名家長滿意的教師。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6

詩人說,一個只會“冒煙”而不會“燃燒”的人,不會成爲真正的詩人。我因此想,一個只會“冒煙”而不會“燃燒”的老師,也很難成爲一名真正的語文老師。

何謂“冒煙”?何謂“燃燒”?

比如:教讀王家新的詩作《在山的那一邊》,有一位同學聲情並茂的誦讀了課文。一位老師很平靜地說:“還不錯,你讀得不錯,很有表情,很流暢。”另一位老師很動情地說:“很好,你讀得真好!讀出了詩人對大海的渴望,也讀出了詩人不斷追尋夢想的信念!我爲你的精彩誦讀喝彩!”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前者是“冒煙”,後者是“燃燒”。“冒煙”就是不冷不熱、不疼不癢,青煙繚繞,了無生氣。“燃燒”則是火光熊熊,痛快熱烈,映紅了一方天空!

我常常想,語文是一門富有感染力的學科,那麼語文老師就應該是一個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的人。課堂上,我儘量用最優美的.語言,用最親近的笑容去感染學生,用我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

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首先要讓學生喜歡我這個正在追求“燃燒”的語文老師。

我得先從讓笑容“燃燒”起來做起,因爲老師的笑容體現了老師在課堂上的親和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7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穫,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寫作對比引入,然後要求學生說說爲什麼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着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寫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談談你爲什麼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願意去探究。我想以後備課,考慮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麼更爲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寫時,將自己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於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後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應該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麼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麼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爲牽着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思想感情,以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

2、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準備】

預習、查字典掃除文字障礙;誦讀全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背投大電視,音響,網絡。

【教學活動及設計意圖】

〖學習過程

感受→朗讀→探究→領悟→聯想遷移

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動畫片《朋友》,以渲染氣氛3分鐘)

一、導入

主持人:剛剛升入中學的我們,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我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開場白之後,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抹(mǒ)眼淚 攥(zuàn) 樹杈(chà) 寒顫(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處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體感知 角色朗讀

(播放學生自拍自演的課本劇錄像6分鐘)

大屏幕投影: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後,進一步引導同學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播放“情節示意圖”並講解)

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評價標準:重音 語氣 語速……

角色:媽媽 故事敘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萬芳 萬芳媽媽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 十分嚴厲

媽媽的語氣:咄咄逼人 堅定

孩子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一動不動

孩子的`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哭着喊了起來

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學生評價時,主持人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結: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2、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3、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展示個性。教師指導,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五、結束語

主持人總結:《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爲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課後播放歌曲《朋友》,在動聽的音樂聲中下課)

六、佈置作業

【教學自評】

自評指標 自評等級

A B C D

目標能體現新教學理念(“三維度”)、學生達成度高。

課型把握確切,內容設計合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課堂結構清晰嚴謹、有節奏,教師“主導”作用明顯。

媒體使用適時適事,效果顯著。

學生參與度高、氣氛活躍,師生互動。

【教學後記】

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這很容易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並錄製下來在課堂放映,更能讓學生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採用這些活動形式,學生能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9

1、綠色蟈蟈是法國作家/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科學說明文,節選自其付一生而成的《昆蟲記》,這個知識讓學生大致瞭解即可。

2、 這篇課文,我設置了2課時。第一課時着重在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知識,記憶重點字詞的讀音,字形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課文具體介紹描寫蟈蟈的語言片段,學生大都能很準確地明白從第③段到最後都是講蟈蟈的,但對於第二段,有個別學生提出也該歸入具體介紹部分,這或許是學生對第二段到底講了什麼不太清楚。只看到“綠色蟈蟈”四個字出現在此段就盲目下結論,又或許是知道此段在講知了的叫聲而引出主人公蟈蟈,把引出說明對象的文字錯誤理解爲是具體介紹蟈蟈的內容,所以我必須引導學生認清這兩個概念,絕不能混淆在一起、。這樣就已經花了半節課了,剩餘半節課我撇開課本開頭兩段不談,着重讓學生歸納出具體介紹部分講了蟈蟈的叫聲③和食性④~⑾,這一點學生都能準備藉助資料得出來,然後我關鍵帶領學生理解第③段文字內容,(蟈蟈聲音的特點),和賞析優美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而讓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優美,又通過多次朗讀讓學生感染出作者寄託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學生聽得出較認真,應該真正領捂了。我本以爲很難引領學生進入情境的困難也自然迎刃而解了。第而課時在朗讀、複習、回顧一番之後,剩餘介紹蟈蟈食性的'文章④~⑾段部分語言易懂也無需詳細分析,主要是學生自讀,同桌交流討論,總結出蟈蟈的主幅食,以及相關原因和採取的比較手法,其中偶爾滲入幾句擬人手法的描寫和螳螂同類相食的科學常識,最後歸結本文的寫作手法。我覺得學生有得收穫和思考後是能夠零星說出幾個本文的文字特徵的,這樣我的課也就成功了,不失所望,學生終於說出了一兩點接近的意思就夠了。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10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淡泊之餘,卻不敢懈怠,我深知肩負着36個人的語文教學任務和36個人的歷史教學任務。現反思如下:

語文教學工作:

一、重視書寫,多讀好書,多做積累。

開學第一節課,我強調了書寫和作文在語文學科方面的重要性,並用高考閱卷老師的話加以佐證:作文成績佔語文成績的半壁江山,而書寫的好壞又直接決定着作文成績的高低。對多讀書的好處,我引用了大量的古詩詞,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寫了一黑板,“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等。至於怎樣讀書,我談到了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要求學生每天堅持練四行字,堅持閱讀,每天都要做積累,字數不限,有時間百八十個字,時間少二三十個字都可以。現在看來,這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新學期依然要如此。

二、營造詩意的語文氛圍,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薰陶。

在講《散步》這一課時,我這樣激情導入:有一種水,能讓你喝醉,這種水叫母愛,因爲母愛如水。有一座山,能讓你堅韌,這座山叫父愛,因爲父愛如山。我們的父母在艱辛和苦難裏繁衍生息,纔有了我們的幸福與安寧。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着他們走進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學生被我充滿詩意的導語深深地吸引,沉浸在濃濃的親情氛圍中,既爲理解本文“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奠定了基礎,同時又受到了文學薰陶,這也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三、課堂上營造輕鬆、和諧、平等、民主的氣氛,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

在講《詠雪》這一課時,一方面調動學生對“雪”的古詩積累,另一方面讓學生以“△△△差可擬”“未若△△△”的文言句式,對紛紛揚揚的白雪作生動的描述,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達到了空前的高漲。

《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請同學們以這個故事爲劇本,表演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情緒高漲,踊躍扮演不同角色,他們惟妙惟肖的表演既給同學帶來了笑聲,又讓同學更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本質特徵。

四、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從情感上貼近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更能調動同學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有一個學生以前經常不寫語文作業,有一次上課,我讓學生背書的時候,我排着檢查作業,他又沒寫,我沒問他爲什麼不寫作業,而是問他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他說完之後,我說多麼好的一個家庭啊,我剛想說,如果你能學習好,那就怎麼樣怎麼樣了,可是他卻哇地一聲哭了,“不好!”我隱約感覺我可能觸動到他心靈最脆弱的東西了。“爲什麼不好”“爸爸媽媽離婚了”我的心裏被揪得很緊,母性讓我對面前的這個大男孩多了幾分憐愛,我想安慰他,自己那不爭氣的淚水卻無法自抑,我只得低頭掩面,我不能讓其他同學看出來,過了一會兒,我對他說:“那是他們大人之間的問題,爸爸還是你的爸爸,媽媽還是你的媽媽,他們都是愛着你的。以後你有什麼需要我的儘管找我好嗎?”從那以後,那個不寫作業還鑽在桌子下面的大男孩不見了,變得能按時寫作業並且作文還被我當作範文在班上朗讀了呢,我在他臉上看到了久違的笑容。我想這就是愛的力量吧。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11

這節課主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採用自主互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的。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有明確的規定。但學習文言文,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因此這節課我先用一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通過演讀課文和知識搶答兩個環節,讓學生在既輕鬆又緊張的氣氛中,掌握字詞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而後又通過質疑及釋疑環節,讓學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無效環節造成的時間浪費。再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引導他們從多角度辯證地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啓發和教育。

另外,爲了擴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與理解,我設計了“看畫面,想情節”、“添枝加葉講故事”、“奇思妙想編故事”三個環節,學生的創作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衆說紛紜,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而且最後一個環節“奇思妙想編故事”與開頭的導入課題遙相呼應,使本堂課渾然成爲一個整體。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12

《最後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後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啓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於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於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後一課》,並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着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後一

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最後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麼,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瞭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鑑於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爲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後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麼,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麼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爲課文作旁批之後,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爲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於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13

初教時,

1.接初一下學期班級後,自選了這篇教材作爲補充讀物。第一次教學生寫景的散文,着力於細,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2. 學生十分喜愛,兩節課教下來,學生已能背誦。

3. 兼帶教“百花爭豔”“繁花似錦”“芬芳黎鬱”“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問句。 4. 比較“買、賣”“脹、漲”。

5. 有些地方過於細碎,要改進。

第二次教《春》時,吸取了前次教得細碎的教訓,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內客只作了粗線條的分析,學生讀得比較流暢,但在寫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細筆細繪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學生在習作上明顯地進了一步,寫景不是大而化之,籠籠統統,而是平時注意細緻地觀察,下筆具體得多,生動得多。要注意:糾正教學中缺點時,不能把長處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時,又作了較大的更動。一是加強了單元教學,把《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和《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考慮,除抓住特點,比較異同外,引入課文也重新作了設計。設計是這樣的:法國雕刻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於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於繞樑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組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觀出不同的美姿。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組描寫四季景物特徵的情文並茂的散文。通過反覆誦讀,咀嚼推敲,來領會它們精采的寫法和表現的情境美。二是加強思維與語言的訓練。先給學生做樣子,就春草的描繪進行分析,明確寫了些什麼,從哪些角度描繪的,哪個詞或哪些詞川得特別精當,描繪時主要運用哪些方法。然後幫助同學自讀課文,有條理的進行分析。學生把理解、口述、朗讀結合起來,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14

作爲“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績無人能和;作爲和苦難命運作鬥爭的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敬重。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把貝多芬這樣一個偉人還原爲實際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示他內心的痛苦和對倒黴命運的頑強抗爭。

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訪問他,並希望瞭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一樣會表示出不耐煩;面對耳聾的打擊,他也難免嘆息,感到軟弱。但是貝多芬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志,不向厄運低頭:作爲音樂家,最大的打擊莫過於耳朵聽不見音樂。但他並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這一嚴酷的事實,一方面儘可能獨立地處置日常雜務,另一方面坦然面對耳聾帶來的孤獨和恬靜,傾聽自身內心的需求和激動,用“心”觀察和考慮人生,進而把這種考慮付諸音樂,把音樂由娛樂的工具變成了表達的語言,表示心靈中複雜多變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念,傳達對自我或大自然神祕的、難以名狀的感悟,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示力,使音樂成爲思想的載體,心靈的`歸宿。

本文的作者顯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中,表示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腐,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拖在衣服後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髮,都在印證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和命運的擔子”的寬闊雙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在顯示着他對於倒黴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

本文層次清晰,脈絡清楚,依照訪問的順序,首先從女傭──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人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接着,以一個初次訪問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後,作者讓主人公自身開口,坦露他的內心世界。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爲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勝利地表示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15

 背景: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戰了傳統教育,它要求教師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徹底改變那種習以爲常的行爲習慣,積極開展反思自我和反思性實踐,重新塑造新課程中的自我。因此,處於新課程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師都應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重新構建新的教育觀念,自覺變革自身的教師角色和教育教學行爲,創造性的實施新課程,在新課程實施中追求教育創新。

案例:

《背影》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一直以其質樸的文字、感人的情感,打動着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基於此,也使之成爲語文中考基本篇目之一。複習時,我自然把它當作重點,方方面面都要講到,而且要詳細地講。第一節課,我從線索入手,引領學生一點點歸納知識點(從線索到結構,從結構到內容、中心,再到寫法)一步一步,一點一點,自認爲講得很詳細,可看看學生的反映,一個個像睡着一樣,絲毫不爲我的“精彩講解”所動。我很不理解,爲什麼我如此細心的講解你們不接受呢?課下,我把自己的想法與學生進行了溝通,他們說:“老師,你講的我們都知道你講的我們基本上都會,聽着一點意思都沒有。”回到辦公室後,回想學生所說的話,我感到:即使是畢業班的複習,也應尊重學生的需求,而不能只爲了鞏固、落實知識而完全迴歸到應試教育。我決定改一改。第二天上課,應該是練習課,上課時,我讓相臨的四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自己設計練習題,講過要求後,他們紛紛行動起來,二十分鐘後,一組組精煉的練習題在學生的共同思考下“變”了出來。“以背影爲題,你認爲恰當嗎?你能想出一個更好的題目嗎?”“文章中我幾次流淚,每一次表達的感情相同嗎?”“文章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次背影,爲什麼?”……然後通過學生的分組討論,圓滿解決了這些問題,從頭到尾,學生都熱情高漲、積極主動。看着學生的.興奮樣,我的心也充滿無盡的喜悅。

分析:

新課程不單單是原有課程的否定、創新,更是對教師原有觀念的否定與創新。新課程實施中,教師要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真正意識到學生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作爲教師一定不能包辦代替,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使之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只有這樣,教師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纔會提升,纔會與新課程一起成長。

 反思:

以上的案例說明,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併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自己主動去學習、去鑽研、去思考,才能真正學到知識與技能。教師只有從觀念上進行更新,實施的教學纔是真正的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