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課教學反思1

黃厚江老師認爲,當前語文教學存在浮泛化、狹隘化的傾向,主要表現:一是以傳遞結論爲中心,課堂表現是老師提問題,學生找答案,似乎課堂就是學生在找老師問題的答案,教學只是通過問答活動去“尋找”某個結論,教學變成了驗證。二是以狹義的知識學習爲中心,將學習零散的知識作爲教學重點。三是以各種方法技巧爲學習中心,認爲方法最重要,學方法就是學知識,學會了方法就形成了能力。

黃老師的觀點不禁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爲、教學評價等。尤其是最近一年來,我所觀察的課堂教學(包括自己),或多或少地存在浮泛化、狹隘化的傾向,剛好今天聽了兩節語文課,越來越感覺我們的課堂出問題了,需要改變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爲,切實進行深度閱讀,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下面針對今天二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語文教學需要高品質朗讀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調動各種感官,幫助學生對材料的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對第四學段(7—9年級)對朗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標對朗讀的要求有三個維度:正確朗讀、流利朗讀和有感情朗讀,至於怎麼朗讀,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最爲困惑,因此也導致無要求、無目的的泛讀。朗讀最終成爲教學的一個常規環節,即爲了完成任務而讀。慢慢地,讀得浮泛化,讀得形式化。朗讀作爲理解材料的手段,不是可有可無的形式,需要高品質朗讀,用朗讀助推理解材料。

1、讀得抑揚頓挫

“抑揚頓挫”的意思是聲音高低起伏,和諧而有節奏,要想讀得抑揚頓挫主要注意聲音的高低起伏,注意停頓,達到和諧的境界。比如《詠雪》的朗讀,具體標示如下: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陳述事件起因,讀得平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讀好“欣然”,表現出謝太傅與兒女們在講論文義過程中,雪突然越下越多,靈機一動可以藉此來詠雪時內心的喜悅)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語速快,體現出胡兒急切表達的心理)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語速稍慢,同時讀好“未若”,體現兄女的自信)

公大笑樂。(讀好停頓“公/大笑/樂”,“大笑”是謝太傅的一種心理感受,“樂”也是一種心理感受,“大笑”是外在表現,“樂”是內在感受,分開來讀,強調了人物內在感受)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陳述句式,讀得平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朗讀,具體標示如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結合標題中“左遷”,全詩的朗讀基調是低沉的、哀傷的,因此,讀得慢一些,聲音低沉一些。

“楊花落儘子規啼”,重點讀好“落”和“啼”,讀得輕一些,讀得哀傷一些。

“聞道龍標過五溪”,重讀“過”,突出作者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後,他已經過了五溪,有些遺憾之感。

“我寄愁心與明月”,輕讀“愁心”,強調此時詩人的內心感受。

不是說將以上分析一股腦兒全部在課堂上完成,只是想展示教師利用朗讀體現對文本的解讀而已。課堂上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選取使用。

2、讀得有層次一些

《詠雪》朗讀,可以分層次朗讀,以此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品析。

第一次朗讀:通過朗讀,體現你理解了文章的層次。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起:開端)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承:發展)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轉:高潮)

公大笑樂。(合:結局)

這是古代文章常見的`結構形式,按照敘事一般的格式構成。

第二次朗讀:讀出溫馨的家庭氛圍,讀好開端。

第三次朗讀:讀出看到雪越下越大內心的喜悅。

第四次朗讀:讀出白雪不同的姿態,讀好高潮。對胡兒的話,讀得稍快一些,體現急切;對兄女的話,讀的慢些,讀得堅定一些,體現自信。

第五次朗讀:讀出謝太傅內心的喜悅,注意和“欣然”的區別:“欣然”讀得內隱,“大笑樂”讀得外顯。

第六次朗讀:在以上五次朗讀指導的基礎上,進行合讀,綜合體現以上五次朗讀成果。

二、語文教學需要思維訓練

平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卻覺得困難無比,我們還一味地埋怨學生,其實是學生思維能力不好所致。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任何一項活動都離不開思維的參與。語文教學需要不斷促進思維發展,提升思維品質。尤其是當前深度閱讀,更加需要高品質思維的參與。

比如在《詠雪》中,我們可以這樣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問題1:“俄而雪驟”在文中的作用。

問題2:“公大笑樂” 的意味分析。

問題3:謝太傅是否未對胡兒和兄女的回答做出評價,從文章中找出依據,並談談你的理解。

再比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我們可以這樣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體會“聞道龍標過五溪”中“聞”體現的作者複雜情感,藉助資料來體會:

資料:早年貧苦,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祕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體會“我寄愁心與明月”中“愁心”的意思。

以上兩個問題,其實均指向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聚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髮展的課程改革,體現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呼喚課堂轉型,即從學科知識的逐“點”解析,學科技能的逐“項”訓練走向情境性、體驗性和綜合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單純的知識是不能轉化爲核心素養,只有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改變“教師高控”的課堂生態,進行課堂革命,才能尋得語文教學的一線生機。

語文課教學反思2

在青年教師優質課賽課上,我選了二年級的課文——《水鄉歌》。《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生活的美好、幸福。語言文字優美,讀來讓人浮想聯翩。教師應當引導二年級的孩子讀進文中,走進畫一樣的詩中,放手讓孩子去品味、欣賞、誦讀。

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誘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想學、願意學習的境界,上課開始,我爲學生們播放了多媒體課件,一些江南水鄉的圖畫,並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對江南水鄉美麗景色來一個初步的接觸。接着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水鄉的美可以用音樂來渲染,用畫面來展現,還可以用詩來描繪呢!夢一樣的江南水鄉,詩一樣的古典風情,讓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水鄉的詩歌,題目叫——《水鄉歌》。請你美美的讀讀題目。

在分析課文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說出 “ 水多 ” 這一特點,然後着重找到有關水多的詞和句子,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抓住詩歌的特點,讓學生反覆誦讀,或個人讀,或小組讀,或集體讀,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悟,在悟中想。在指導背誦時,我採用形式活潑有趣的對讀形式,學生們有問有答,其課堂氣氛融洽高漲,在興趣中學習,在參與中記憶,學生很快就能出口成誦。

在分析第二小節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創設了一個情景,我在黑板上貼了一隻事先貼好的小船,問:水鄉只有一隻小船嗎? 生1:不只。師:你從哪知道的?生2:詩句裏的“千隻、萬隻”

師:老師聽出來了,這些詞都說明水鄉船多。那你能把它讀一讀嗎? 生讀,評價。師:老師在黑板畫上幾朵白雲,問:看着滿河的白帆和天上的白雲,你想起了課文的那個句子?生: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師:那你能讀一讀嗎?生讀,評價。並且,我讓讀得好的同學拿起自己做好的小船貼在黑板上,頓時,我們見到許許多多的小船在水鄉飄蕩,同學們可高興了,他們都站起來手握小船讀出自己快樂的心情。 師:大家讀得這麼好,老師也想讀一讀,行嗎?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這麼多的`船在幹什麼?(只見學生個個神情專注,陶醉在自己所想象的意境中)生1:我看見漁民們在船上捕魚,魚兒裝滿一籮又一籮。 生2:我看見水鄉的人們在採ILY: 9pt; COLOR: 0pt mso-font-kerning: green; Tahoma;>

在這一朗讀環節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相當高,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朗讀過程中把水鄉的美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爲提倡的建構學習理論,把情境教學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其目的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外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通過這堂課,我驚喜地看到,學生直觀感受到水鄉風光的秀麗多姿。對同學們說:“欣賞了水鄉的秀美風光,如果同學們能在讀一讀水鄉歌,一定會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時,學生便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

語文課教學反思3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學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時,學生們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和參與熱情,尤其是針對作者母親的爲人、教子方式,談談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時,學生們的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紛紛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這堂課,似乎就要圓滿結束了。但當我進一步把問題拓展延伸,問學生:文章在結尾寫到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到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這極大極深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親影響呢?。對於前一個問題,學生們的回答依然是那麼積極、熱烈,但對於後一個問題,便戛然而止。我於是讓學生們互相交流,然後再彙報,但結果還是不近人意,發言的人只有寥寥幾個,而且形成的答案跟課本的雷同。下課鈴響了,我只好佈置學生們回去練筆完成。

【課後反思】

在這個世界上,母親是與我們的生命聯繫得最緊密的人,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的言行舉止,無不對我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們能在文中描述他們所感受到的母愛,但卻說不出母親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響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爲此,我找了學生談話,向他們瞭解家裏的情況,結果情況不容樂觀。

墾區地處偏遠,文化信息傳播渠道不夠通暢,數學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有些甚至連小學都沒畢業。他們整天忙於勞作,飽嘗生活的艱辛,因而越發不忍讓孩子受苦,極少讓孩子參加勞動。這不但沒有讓孩子們學到他們那種吃苦耐勞的好品格,也沒有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勤奮好學之人。而有的父母則熱衷於玩樂,整天無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根本無暇顧及孩子和家人,他們的這種行爲,能讓孩子們學到什麼呢?長此以往,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豈不喪盡?要想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創造一種文化的氛圍,人人都讀書,人人都知書達禮。惟有這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由此,我更加意識到自己肩上所肩負的重擔。我一定儘自己的能力,讓今天的孩子成爲有文化、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孫。

語文課教學反思4

在語文教學中,七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們都知道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

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我意識到: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衆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爲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爲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品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麼材料採用的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爲聽說讀寫服務,爲積累語言,沉澱語感服務。

語文課教學反思5

魯迅的文章素來以長見多,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弱,如果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閱讀上,既浪費了課時,同時學生漫無目的閱讀反倒讓學生厭煩!

如何上好這篇長度、深度、難度均非同一般的課文?我決定從“小說三要素”入手,圍繞小說中的人物展開對文章的研究,從尋找人物入手,跟隨人物深入課文,但是課文中關於閏土的描寫文字要多於楊二嫂的描寫文字,雖然學生對閏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閱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要在一節課內尋找並閱讀完關於閏土的描寫,時間就會相對倉促,因此採用“迂迴”戰術,先來了解描寫文字比較少的楊二嫂,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上課開始,我首先從小說三要素的人物開始說起:小說總共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人物時大家在小學課本中已經和他有一面之交的閏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人物是楊二嫂,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大家不熟悉,但是這個人物的出場描寫很傳神,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於王熙鳳的出場描寫方式都是一樣的,正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家找找看,楊二嫂是如何出場的?

學生開始很快在文章中尋找楊二嫂的出場——“嚇,鬍子這麼長了!”

我馬上引導學生:楊二嫂是用她特有的聲音出場的,正所謂“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同時這也是人物描寫方法中的語言描寫,那麼,這種寫法並不是魯迅首創的,其實告訴大家,這種寫法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寫法,王熙鳳在《紅樓夢》中,當她聽說了林黛玉也就是賈寶玉的表妹,賈母的外孫女來了後,遠遠地喊了聲:“我來晚了,不曾遠迎!”這一句話,將王熙鳳在賈府的位置凸現出來,賈母跟前衆姐妹屏聲靜氣,唯有王熙鳳敢這樣出場,其實就是通過語言描寫體現王熙鳳的性格以及她在賈府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雲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學生們聽的`很認真),看來,魯迅老人家用的這個手法不是首創喲!這其實在提醒大家,魯迅的方法是學來的,大家可以試試的。

學生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我繼續引導學生:俗話說“言爲心聲”,那楊二嫂發出這樣的性格又體現了楊二嫂怎樣的性格特點呢?

學生們圍繞着這句語言描寫開始討論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很快,學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楊二嫂說話大驚小怪;

楊二嫂說話大大咧咧;

楊二嫂說話隨隨便便;

楊二嫂說話尖酸刻薄……

我又繼續引導學生,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只不過是採用了不同的描寫方法,同時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她人生其他階段,大家試着找找。

很快學生將課文中關於楊二嫂描寫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當把所有關於楊二嫂的描寫包括不同時期和不同描寫方法的段落和文字整理到一起的時候,學生通過不同描寫方法的對比,更加了解了一個全面的楊二嫂,通過不同時期的楊二嫂的描寫,大家發現了楊二嫂的變化……

我引導學生:當“我”回憶起楊二嫂年輕的時候,知道她是賣豆腐的,後來“我”要走的時候處理家裏什物時,她拿走了狗氣殺,這幾十年楊二嫂到底經歷了什麼?每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都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楊二嫂的命運軌跡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哪些烙印呢?

很快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很快一節課時間過去了,當學生討論到楊二嫂的變化和那個時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時,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顯得比較容易理解了——故鄉,往往是一個人靈魂的棲息地,但當現實中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背離的越遠時,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對故鄉的情感和情緒就會糾纏於赤子的內心,這是一種憂鬱的美,它會繼續在赤子的內心醞釀,發酵,會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4.《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爲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爲“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

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爲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爲爲什麼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後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爲什麼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踊躍發言,有的說他比較自私,有的說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爲了自己,爲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爲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語文課教學反思6

《周亞夫軍細柳》是一篇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本來是兩課時上完的,放在一節課上完有很大的難度。可以說上《周亞夫軍細柳》這一課時,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不安的。回顧這一課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激趣導入

我用王維的詩歌《觀獵》導入,“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風勁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作爲初三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這種導入增加了孩子學習的興趣,把孩子引領到課堂的學習中。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堂課我很注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設計巧妙,板書新穎。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整堂課教學抓住一個“真”來進行教學設計,周亞夫是“真將軍”!他的“真”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塑造他“真將軍”的形象的?文中的漢文帝是怎樣的一位天子呢?學生回答之後,我總結:漢文帝是一位“真天子”。這個“真”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也是我設計的主問題。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避免了課堂上碎問碎答,加強了課堂的時效性。這就是全國著名語文專家餘映潮老師強調的,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要有主問題意識。

三、品讀到位,方法多樣。

“誦讀”的要義,是“得他滋味”(朱熹語)。“誦讀”重在“味(動詞用法)”、重在“玩”(劉勰語),“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語)。

“非讀無以成課堂”,我很好地做到了文言文要在朗讀中教學這一要求,剛開始讀了三遍,後面在品讀的時候又增加了個別讀,全班讀,最後再讓學生讀作品《史記》的介紹。可以說,讀是貫穿了這節課的始終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教學環節層層推進,環環相扣,重點突出。

我這節課設計科學合理,容量適當,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這節課分爲六大塊:導入新課——文言文知識檢查——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品味朗讀,感受形象——作家作品介紹——佈置作業。這六大塊中,又把“品味朗讀,感受形象”作爲重點,讓學生品讀了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並明確了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爲一名教師,我覺得我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做到重點突出,各流程推進非常自然。

五、教授文言文知識紮實。

我先詢問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不會解釋的詞或者不會翻譯的句子,並給予解答。之後,我又用檢測的方式檢測了學生一詞多義和難句翻譯的掌握情況。這樣學生基本上就可以掌握文章大意了,這也爲後面品讀課文做好了準備。

語文課教學反思7

【教學片斷】

一、尋找秋天,蒐集落葉

課前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去體驗秋天,把說話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起來,言爲心聲。學生只有切切實實走進生活,走進自然,用眼去觀察,用耳去傾聽,用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這纔會有自己的發現和體驗,有了這種發現和體驗,表達的願望纔會激發出來。

1、談話導入活動:

小朋友們,我們學了《識字1》後,知道秋天已輕輕地、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它正等着我們去尋找呢!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到校園裏去尋找秋天,蒐集落葉。

2、尋找秋天,蒐集落葉,要求:

請小朋友要細心觀察,蒐集的樹葉量少形狀多,動腦想想這些樹葉像什麼,可以用來幹什麼?

3、以下截取活動中的片斷情景:

生1:看,操場上的小草都變黃,像一條黃地毯。

生2:這裏怎麼這麼香?這裏有桂花,這金黃色的桂花多香呀!

生3:草坪上有很多落下來的樹葉,有紅的、有黃的。

生4:快來呀,紅紅的樹葉多好看。

師:你知道這紅紅的樹葉叫什麼嗎?(告訴學生這是楓葉。)

師:小朋友把自己喜愛的落葉蒐集起來,待會兒製作樹葉畫。

二、拼貼作畫,想象表達

1、引導學生藉助圖片拼貼樹葉畫。用採集來的各種落葉,兩人合作完成一幅美麗的樹葉畫。這一活動,意在給學生充分想象的自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設計出自己的作品,體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2、組織學生介紹自己所拼的樹葉畫,集體評議。鼓勵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和欣賞。

【教後反思】

1、我根據兒童身心特點,從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周圍環境,師生一起走出教室,來到校園去尋找秋天,蒐集落葉。學生在開放性的活動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活動中改變了傳統的“秧田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完全改變了,學生在活動中情緒高漲,氣氛特別活躍,他們善於觀察、發現。學生成爲活動中真正的主人,教師從學生活動的支配者、指揮者,變成了他們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

2、《語文課程標準》多處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大膽嘗試將本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

通融、綜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單一學科的“知識壁壘”。因此,我注意吸收其他學科中的教材作爲寫話的`素材,從其它學科中去悉心開採,尋找適合學生的寫話素材,讓寫話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我在教學聽說訓練《秋天的圖畫》時與手工課進行組合,讓學生通過貼貼、畫畫,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樹葉畫展現在眼前,這充分體現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及動手能力。

3、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裏產生出來。有了充實的生活纔有好文章。”這充分說明了作文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要引導學生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用語言表達生活。生活有多廣闊,作文教學的天地就應當有多寬廣。誇美紐斯說:“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通過讓學生親自採集樹葉,製作樹葉畫,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有話可說,每個孩子的感受都會與衆不同。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放飛心靈,充分想象,引導學生把自己製作的樹葉畫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情緒高漲,爭先恐後要介紹自己的樹葉畫,體現了學生真的想說、樂說、有話可說。學生說出作畫的過程,介紹畫的內容,集美術、手工、語文於一體。在做做、想想、畫畫、說說的過程中進行說話能力的培養、動手能力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提高。最後,孩子們一邊看着自己親手製作的作品,一邊講着自己編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聽得認認真真。在說說、做做、玩玩、寫寫中豐富想象,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語文課教學反思8

本課是以體育活動爲主題,由一幅畫、六個詞語和一首兒歌組成,詞語都是體育活動的名稱,兒歌描繪了下課後在操場上學生活動的情景。本課屬於按事物規律識字一類,反映的是學校生活,學生在生活中也較感興趣。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時,我將觀察圖畫、認識事物、學習漢字有機結合起來,教材倡導“多認少寫,及早閱讀”的識字教學新理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看圖說、看圖貼、再多種形式反覆學習詞語,讓學生在遊戲中學,在活動中學,在情境中學,增強了趣味性、參與性和可接受性。

另外,我還注意到一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有意注意雖然在發展,但佔優勢的還是無意注意,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受興趣和情緒所支配。我在課堂中採用多種形式復現生字,讓學生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學生的無意注意被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也被調動起來。、採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活動:

1、看圖說話,認識體育活動的名稱。

2、帶拼音,學生自由練讀,然後開火車讀。

3、請小老師領讀。

4、男女生比賽讀。

5、打亂次序指名讀。

6、課間操:拍拍球、打打球、拔拔河、跑跑步、跳跳高、快坐好玩拼字遊戲。

7、比較發現生字規律,然後貼在圖上。

8、玩拼字遊戲,遊戲分四人小組拼字。

9、把生字送回課文的.詞語中,引導學生讀詞語。

從上面列舉的九次生字復現的情況可以看出來,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復現生字,開火車、比賽、玩拼字遊戲、貼圖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這些活動中又調動了學生的眼、耳、口、腦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學生始終處於興奮之中,學習熱情高漲,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覺認識了這些字。

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保持是一年級的年齡特點。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學中要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識字,體驗識字的樂趣。這樣教識字,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不是把識字當作任務,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語文課教學反思9

進入高三,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變得功利起來,一切都圍繞着高考展開。雖然都是在複習,但由於語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複習的方式與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學期下來,我感覺有這麼幾點是在複習時應注意的————

一、搶前抓早

進入高三,短短一年時間裏,既要學習新課程新內容,又要複習6本書,準備會考,還要複習26個模塊,又要進行大量的模練。這麼多的任務,如果沒有一個教學的整體觀,不搶前抓早,勢必造成走馬觀花的結果,師生都會疲憊不堪,實際效果不佳。因此,教學上要有整體觀念,搶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體說來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爲高一學生剛上來,教學速度不宜太快。)的時候加快教學進度,側重能力訓練,不宜大量做題。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課餘時間。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題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積累亦是加固學生文化積澱的很好途徑。因而進入高三我們編排了一個小冊子,即《中學生必背古詩文》。其中選編了高中、初中乃至小學的重要古詩文。這樣學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誦幾首或幾篇,效果不錯。

三、由淺入深

語文是一個整體知識體系,複習語文不能把它支解開來對待,一盤散沙的,頭疼醫頭,腳痛治腳。從第一題的字音字形開始,到下面的詞語的義,病句的修改,再到後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閱讀,基本上遵循了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過程與原則。選題時切不可過難過深,違背複習規律,使學生喪失自信心。

四、知能過手

高三複習要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過手,提高複習效率,搞好高三的“講、練、評”三個環節;要針對學生實際,每一節課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識和能力過手,很大程度體現在“講、練、評”三個環節上。“講“就是要透講,“練”要精練,“評”要深評。三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所謂“透講”:即高三複習課應力求避免與平時教學的簡單重複,教學要創新,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要注意變換角度,注意總結規律。所謂“精練”,就是不搞題海戰術,精心選編習題,這一步很關鍵,學生一定要做,堅持學生不做老師不講的原則。所謂“深評”,就是評講課不能僅對答案,而要剖析、闡釋,要增大授課的信息量,兼顧基礎與能力。但一學期下來,堅持得並不是十分好。

五、指導讀寫

儘管高考複習任務繁重,但不能忽視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例如中國古典詩歌、現當代散文名著,填補學生荒涼的閱讀園地。指導學生每天閱讀,可利用做其它科目習題疲倦的時候進行閱讀。閱讀的時間每次不宜過長,要細水長流。我們更不能忽視作文自我訓練,畢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試題中賦分最多的一道題。這段時間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習作,認真總結自己作文的得與失;二是要學會整理充實自己的作文素材庫,關注當前社會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發生的重大事件,積累寫作材料;三要善於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將自己對社會、人生的一些積極、昂揚、向上且較爲深刻、帶有個性色彩的思想認識儲存起來。

以上只是自己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語文課教學反思10

優點:

一、情景劇營造氛圍,注重了濃郁的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一直是一個“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的教學目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還是一個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本人在這一節課中驚喜地發現,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千呼萬喚之後終於跚跚而來,我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去感受這道風景的美麗,不論是情景劇的表演、分角色朗讀,還是集體辯論。豐富的情感、明朗的態度、令人深思的價值觀,伴隨着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發言,匯成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流進學生的心田,也流進我的心田。整堂課,感受到的是心在跳動,情感在流淌。

二、加強互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培養

在整堂課中,教師一直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爲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互動平臺。在這些互動中,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真正讓學生在互動中說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情景劇、分角色朗讀、辯論、和家長的對話讓學生的情緒高漲,參與性和互動性被充分激發起來。

例如學生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夠化無聲的文字爲有聲的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理解文學形象並受到感染,由學生結合文本點評,把聽、說、讀、寫的能力的培養融合其中。

辯論的引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點燃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辯論過程中雙方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使整個活動高潮迭起,不時引來陣陣喝彩。講到人物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其寫法;談到友誼,讓學生說出有關友誼的名言警句;說道理解、溝通,讓學生圍繞理解、溝通說一句最美的話或富有哲理性的話。這些都能很好的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 形式創新,課堂開放,寓教於樂

在教學形式上,突破了以課本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把文本內容融入人生AB劇的節目形式中,不僅使文本內容富有時代氣息,也爲學生營造了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家長的參與,讓教學過程向家長開放;辯論的引入,讓教學問題開放。在這種情景裏,學生不但樂於表達,勇於表達,而且個性和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了較爲充分的發揮。

這使我深深認識到,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天堂,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才能擁有一方明淨的天空,只有這樣新課標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成爲一面鮮紅的旗幟,只有這樣新的教學理念才能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芽,只有這樣素質教育的春風才能吹綠祖國各地,我們才能用雙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陽,當然,這也爲我以後的語文教學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我堅信,在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這股清泉一定會源源不斷地奔涌而出!

不足:

總的來說,這堂課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這節課遺憾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過於重視過程的水到渠成,使得課堂結構不夠緊湊,有些文本內容給忽視了;有時後,不能從學生的發言中及時發現問題,還欠一定的教學機智。在學生點評表演情況後,讓表演的學生談談自己對文本的情感處理會更好些。在讓學生作出選擇換好座位後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討論交流的時間。這些都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提高。

語文課教學反思11

《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圍繞着對生命的感悟組織教材的,本課更是身殘志堅的作者杏林子對生命獨特的感受。本文短小精悍而充滿哲理性。作者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迴歸課題,感悟升溫”三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爲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一、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課一開始,我在黑板上板書了“生命”這個詞,然後問學生,“你們想過生命是什麼嗎?”“這篇課文的課題和以往課文的課題有什麼不同?”用這樣的問題初步引發學生對“生命”這個詞的理解。一開始學生對“生命”這個詞沒什麼感覺,也沒什麼深刻感受,所以問題提出舉手來說自己對“生命”一詞理解的學生很少。

二、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文章中的三個事例非常清楚,並都採用先敘事後談感受的模式來記敘,於是我就讓學生通過讀,用心去發現、去體會。學習第一個事例時,教師導學這一部分內容, 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學習這種閱讀方法,再通過找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掙扎、極力、鼓動、躍動” 等詞語和三個“!”,一遍遍轉換角色的朗讀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會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第二個事例,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個事例的閱讀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再在班級裏交流,抓住“衝破、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等詞語,體會瓜苗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又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昇華朗讀課題中,切身體會到“生命”這一沉重話題的'意義。

1、緊抓重點詞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詞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時,如果能引導學生抓住句中重點詞語,那麼對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輕而易舉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導學 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來體會飛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極力”一詞來感受飛蛾的生命又很頑強,這樣一個既脆弱又頑強的飛蛾在學生頭腦中徐徐而飛了。

2、展開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如果你是飛蛾,你會怎麼想呢?”孩子們把自己當成飛蛾,想到了飛蛾雖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們的生命一樣寶貴。飛蛾也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也有自己的責任和事情。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對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個層次。

3、聯繫生活經歷,感悟生命真諦。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麼意思?怎樣做是糟蹋生命?怎樣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讓學生用身邊的例子來說明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學生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上網、不寫作業,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後,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三、迴歸課題,感悟升溫

結尾處我又迴歸課題:“生命是什麼呢?這個一開始我們回答不了的問題,現在能回答出來了麼?生命是什麼?出示課件,說說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對生命獨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屬於自己的。通過學習,孩子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四、不足之處。

1、課文講了三件事,在處理這三件事時,我側重不太明顯,在授課時應該把重點放在第一段,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談感受,並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第二、三件事上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授之以漁,促進學生今後的發展。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簡潔明瞭,有的話說得有點囉嗦。3、學生回答問題後、朗讀後,教師的評價還應再多樣些,藝術些。

語文課教學反思12

作爲一名新老師,我懷着忐忑又十分期待的心情開展我的第一次公開課。我所講授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第八課《棗核》。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爲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爲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句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我把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友人平常生活的細節之處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並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爲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後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爲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遊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通過這一節公開課,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上需要改進之處有以下幾點:

其一,本節課我以歌詞(《我的中國心》)導入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後讓學生解讀文本,期望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爲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遊歷海外遊子那一段思鄉懷人的情感歷程。但效果並不太突出,我應該給學生播放所選歌曲片段,從而能讓學生能感觸更深,更快的融入情境。

其二,應該加強師生互動,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多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其三,課堂教學不應該貪多、圖全,講授要做到詳略結合,巧妙過渡。其四,要注意板書藝術,能抓住文章大意,整體美觀大方。

其五,還應該蒐集了關於思鄉愛國的名句、名篇(比如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等,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這一主題的體會理解,完成了從文本解讀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以求在合理控制講授進度的基礎上達到課堂效果更好。

這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我以後會多加學習改正!感謝同仁們的指導提點!

語文課教學反思13

一、爲什麼要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教學設計和課後再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着實能增強語文課堂的效率。說到教學中的反思,必須要包括學生和教師兩個元素組成,然而爲什麼要進行語文教學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師對教學反思的意識還停留在“一節課上完”,完成了上課的任務就意味着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不會進行深入思考課程背後出現的問題,如課堂上學生爲什麼會表現成這樣、自身的行爲是否需要改進等。其次,教育工作者們在教學反思的行動缺乏主動性。教學反思並不是機械式地回憶教學的實踐過程,而是需要教師將帶有批判性的思維方式應用到課堂中去。最後,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理解不夠到位。教師應該切實關注教學理念怎樣能夠落實、教學目標是否能實現、怎樣正確的運用教學方法、教材內容把握的是否得當、怎樣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否和諧等一系列問題,這樣才能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改進,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二、教學反思的過程

中學語文的教學反思應該包括以下3個方面,且這3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的過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學活動需要精心的課堂設計,紮實的備課內容。課前準備是課堂的關鍵環節,有一個好的課堂效果是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之上。我們中學語文備課既要求實實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運用教材、審視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講解文言文中虛詞“之”,用法有很多種,由於我備課不充分,課堂上被一個學生問住了,最後整節課學生都在竊竊私語,注意力不集中,很失敗。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課,備課是關鍵。其次,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態度,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準確把握學生的反饋信息。最後,如若在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課堂中能解決的,應當及時調整,堅決不帶着問題繼續授課。課堂中不能解決的問題,下課後應不斷思考並進行記錄,到解決爲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針對一堂具體的語文課進行反思,開始我是從教學中的語句是否合適,教學態度是否足夠端正,教學環節是否安排合理等這些方面去進行反思。事實上,這樣在宏觀上的效果不夠明顯。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反思從整節課過度到這節課的某一部分、某一環節來進行反思。用板書設計來說明問題,近幾年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授課方式走進課堂,但是在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替代板書。究其原因爲,板書具有直觀性、長時間性、靈活性及示範性。所以,把每一節課分成若干個小部分來反思,其效果異常明顯。

(二)教學反思選擇了某一個對象,待其有所改進後再做進一步調整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個問題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尋求到解決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處取水,終不得見水。同樣以板書設計來說明問題,在認識到自己在板書的設計環節中存在問題後,我每上一節課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書書寫、設計,一段時間後,板書的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三)評別人的課也是對自己課的反思

作爲一名站在中學語文教育一線的教師,日常的聽評課也成爲了一種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聽評課是一種極其具體、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有一句話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後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後,每個人就是兩個思想。”所以,雖然日常教學任務特別繁重,但我們仍必須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的聽評課,這既是對其他老師的尊重,又是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升。在總結分析其他老師的課時,要與自己的課進行對比,取長補短。

四、小結

語文教學反思是值得語文教學者重視的一個教學環節。作爲教師的我們應該深刻的認識其的重要性。中學語文教師如果可以做好、做細教學反思這項工作,就會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自己迅速的成長爲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語文課教學反思14

《掌聲》這篇課文寫得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整篇課文雖然語言樸實無華,卻洋溢着濃濃的真情。

“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如何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要怎麼把這篇課文上得精彩,又能讓學生有所感悟呢?

在教學設計上,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點設線

“掌聲”是課文的文眼。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個文眼,從引導學生說課文講了什麼樣的故事入手,抓住小英的前後變化。質疑,讓小英如此難忘的掌聲究竟是怎樣的?同學們爲什麼要送去這樣的掌聲?掌聲產生了怎樣巨大的作用。即扣住“掌聲”這個點,步步深入。

二、加強朗讀教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他們自己抓住描寫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句子,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然後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重視學生情感體驗

在理解體會小英的情感變化過程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小英或是小英的同學,自己會怎樣做,這樣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了。

但課上完後,效果卻不是很理想,根據師父對我提出的一些建議,我對我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

一、導入不合理

上課前,我讓一個學生把她的一篇作文背給大家聽,然後讓其他學生給她掌聲,然後我順勢問她“得到掌聲是什麼感覺”。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對這個導入進行了反覆地思考,最後才決定用這個,因爲我的意圖是想讓學生自己體會得到掌聲是什麼感覺。畢竟我的經驗還不足,考慮事情還不夠周全。事後師父對我說,一個成人要把他自己寫過的文章背誦出來還有點難,更何況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而且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我的這個導入並不成功,學生並沒有我預期的那麼情緒高漲。

二、自主悟讀還不夠

讓學生對比體會小英情感變化及原因時,我沒有等學生悟過來就把原因告訴給了他們。

演講前的小英是個怎樣的姑娘。指名讀第一自然段。你從“她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這句話中,讀出了什麼?學生交流,讓學生自己看出小英的憂鬱和自卑。但是我卻直接把這個答案早早地寫上了黑板,然後再讓學生從第二三段中畫出最能體現小英憂鬱自卑的詞句。這個過程就是顯示出了我一個新教師的缺點。

三、淪爲了教案的奴隸

教案,顧名思義就是爲了教學而準備的文案。它的作用是讓教師在上課時有個明確的教學任務和方向。但是我在上課時卻處處依照教案,腦子想得是下個應該問什麼問題了,根本就不去理會課堂上學生的變化。教案是死的,而學生是活的。學生的思維不可能總是往我們教師設計的方向去。我卻沒意識到這一點。

當我問“同學們爲她送去第二次掌聲後,小英爲什麼微笑?”學生回答得非常好,而我只是稍微點評了一下,此時我應該就勢問“此時,她有哪些心裏話要說?”這個問題既激活了學生思維,又使得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主人公的形象也立體化了。但是這個問題我的教學設計裏沒有,那我也就沒有把文章給深入下去,錯有了一次讓學生深入瞭解課文的機會。

葉聖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以教材爲憑藉,培養學生諸方面的語文素養;應以生爲本,着眼於學生的未來與發展,努力的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本因素。我們三年級是新課程,作爲教師更應該有一種創新精神,讓教材“活”起來,而不要被教案牽着鼻子走。

上完這節課,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東西,要學的東西也還有很多。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尋找智慧的花朵,愉悅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

語文課教學反思15

一、質疑課題

教師板書課題,讓學生看課題提問題,同學們提出了一下問題:

1.誰的發現?

2.在哪裏發現的?

3.發現了什麼?

4.怎麼樣發現的?

二、解決疑問

1.結合問題進行朗讀。

當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並進行朗讀,這樣把讀的訓練與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而沒有機械的分開讀與講,這樣的讀有學生個人主觀需要,學生讀的有目的。比如,提問,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從哪些句子裏找到答案?

2.感悟詞語方法多樣。

比如在理解“要麼……要麼……”,這個詞語用了引導說話來理解與運用,“反覆觀察比較”用了追問的形式,問,達爾文是觀察比較一次嗎?生:不是,師:兩次嗎?生:不是。師連續追問,而後師總結,他用了幾十次,幾百次,這樣的`反覆觀察比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漸”這兩個詞語用了替換的方法來理解詞語。注重因果關係複句的認識。低年級沒有必要對孩子們複句的理論認識,我用了說句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因果關係句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用文本的內容來說話訓練,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比如,第三自然段裏三種昆蟲的不一樣的結果。

翅膀

颳大風

結果

沒有

大的

小的

用因爲……所以……把這些句子連起來說說。

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爲不會飛,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蟲,因爲能頂住大風,所以也生存了下來。

翅膀小的昆蟲,因爲頂不住大風,所以就被風吹到海里,就逐漸消失了。

感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引導孩子們去解答是老師們應該着重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