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

今天,我上了一節寫字指導課,全校的寫字指導老師們都來聽了我的課。看到這麼多老師來聽課,我變得和孩子們一樣緊張。課後,通過交流,使我進一步瞭解該如何上好一節寫字指導課。

第一,教學目標要明確。既然是寫字課,那麼所有的教學環節設計都必須從“寫好字”這個角度出發,不能散亂、偏題,做一些無用功。

第二,教學設計要圍繞“怎樣寫好”。漢字是方塊字,具有表義性,是由一個個基本筆畫組成。本節課中,我發現雖然孩子們寫的字都將我們提出的寫字要點達到了,但寫出來的字還是不夠美觀。其實,問題就出在學生的基本筆畫的書寫掌握得不紮實,不能做到“橫平豎直”等基本要求。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提醒孩子寫好這些基本筆畫。正如老師說的,基本筆畫的寫法要銘記在學生的心中,變成學生的基本功,成爲他們的寫字習慣。

第三,把準字的個性特點。教師應事先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即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該如何具體指導漢字。但也不能瑣碎,要抓住漢字的主要特點和哪些關門過街的關鍵筆畫,思考並試驗把哪些部分或筆畫寫好了,這個字就能寫好看,做到“準、精煉”。例如,本節課中,在指導“菜”這個字時,我只提到中間的爪子頭中間的點在豎中線上,但學生寫出來後不好看。就是因爲我沒有告之他們三點分佈要均勻、間隔要適中。

第四,注意評價。首先,要讓學生根據書寫要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其次,要讓學生評價基本筆畫的書寫。

第五,教師要成爲專家,要使用寫字規範用語。教學中,學生講了一些不規範的語言,教師不能跟着他說,而應用書法專用語,如起筆、運筆、落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書法知識。

第六,注意細節。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一些細小的地方。例如,本節課,我在每個字的旁邊都打了筆畫要點,但孩子提到的.比我寫的更多,那麼我的提示不如就不要出示;而且由於是豎着的文本框,雙引號是豎着打的,不規範,這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錯誤的信息。又如,課一開始,我設計讓孩子說出字的結構,幫助他們回憶我們學過哪些漢字的結構,這是一個低效的環節,與本節課沒有緊密的聯繫,不能對下一環節有所作用,可以改爲複習上下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引出上中下結構漢字的書寫規律的不同。

總之,非常感謝其他老師們給予我許多幫助和指導,使我更加明確了寫字教學的模式。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2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只有反思才教得活、教得深、教得透、教得新。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使自己在反思中得以成長。

今天上了《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本堂課我從兵器入手,引出了矛和盾這兩種兵器(圖片展示),這時我引導學生“如果把它們集合起來那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進入課文。整堂課學生用圖畫一畫坦克發明經歷的幾個階段;演一演那場比賽,我乘機引導學生品味了“如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句;辯一辯矛和盾各自的優缺點。然後出示坦克圖,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導學生讀好第5段,讀出坦克的威力,讀得激動,讀得痛快。接着讓學生說說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使學生懂得以後寫一個道理的時候可以用一個事例來說明,最後“你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對本文進行拓展。

這一節課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卻是深深的反思。

反思一:閱讀爲本。

記得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要多讀,“以讀爲主,合理想象,適當擴展”。然而這堂課對於三、四兩段,學生讀的還不夠,讀書指導上還有點不到位。

反思二:文本中感悟語言。

在辯論賽環節,當學生在針鋒相對的辯論矛和盾的優缺點的時候,我只是停留在展示優缺點的位置上。細細想來,此時我應該趁機讓學生迴歸文本,從中去感悟文章語言的精妙。

同時在指導第5段朗讀時,可讓學生說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這不是又迴歸到文本中去了嗎?

反思三:讓學生自己去展示。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展示的舞臺,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用他們的體驗和感悟來代替教師乏味的說教。這樣學生才能在這舞臺上跳出優美的舞蹈。如在出示坦克圖時,可讓學生自己上來介紹坦克吸取了矛和盾的哪些優點。這種直觀演示的教學過程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反思四: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

在學生思考:“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時,由於學生一時想不到,於是我提示了帶橡皮的鉛筆,後來學生還是沒有多大反映。其實這時候我是不是可以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反思五:注重實踐,拓展知識。

學生只有在實踐中,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然而小學生閱讀比較隨意、盲目,不知道讀哪些書。因此,作爲引導者的教師應經常蒐集課外知識、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學生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從而對語言有一個深刻的、獨特的感悟。

最後我想說:“課堂是學生自己的舞臺,他們不展示誰來展示呢?”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我一定會繼續在教學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3

從xxxx屆學生入學以來,我在文科班依然進行着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但總的感覺就是現在的學生不如前六屆學生進入狀態快,大多數同學不喜歡課上主動發言,學生課堂教學中參與度不很理想,爲了改善此種狀態,我課下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調研,

國外有學者提出了“健康課堂”的概念。認爲健康課堂應該是生動、活潑的,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控制他們自己在課堂上的行爲舉止,師生關係和諧,學生有存在的價值感,自尊、自信、樂與他人交往,表現出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老師對所有的學生都寄予了期望,並儘可能地提供適當的實踐機會。這種“健康課堂”必定建立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尊重與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交流基礎上。交流是教學工作的基礎,是健康課堂中最爲重要的因素之一。

歷史課堂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鼓勵學生善於“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以此“學會學習”,這裏的“交流合作”,主要指的是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因此在我在教改實踐中,爲達此目的,我採取了多項措施。

首先是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尋找到學生很好發展的內驅力,這一點,通過我的課上語言的風趣、幽默。對知識的靈活分析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使歷史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同學們對我的歷史課產生了“渴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你這一學科產生興趣後,就會很容易投入到你的課堂教學中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後,就是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真正找到了學習過程中的內驅力。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

其次,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的作法是把我的每一個學生都當做“人”,把他們看做一個獨立的個體,把他們當成真正的朋友。讓學生得到很好的尊重,並給他們充分的發揮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間。如《歷史上的今天》課前三分鐘演講,鍛鍊學生自我展示的能力,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自我發揮的空間。另外爲了更好的與學生拉近距離,讓他們真正接納我成爲他們真正的良師益友,我通過與學生進行集體交流溝通,(就是給每個孩子寫一封信的形式)還有個別的交流,通過交流師生關係融洽,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教師關心學生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是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爲進入民主開放的課堂教學做好了鋪墊。

第三、營造開放民主的課堂氛圍,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由於我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已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課上參與意識增強,學生展示自我和表現自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加之我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多元評價更增強了學生參與者教學的意識,這樣學生的主動性,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每堂課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發言(我的課堂上同學們無需舉手示意,有想法就可以站起來講)站起來次數多的或同時多人起立,我就會爭求同學們的意見,把機會留給從來發言的同學,因此在第三階段,同學們設計問題後,由老師組織後下發給同學們,同學們的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特別是到第三階段,分組設計問題,臨時指定一組其他小組搶答來完成,通過這一環節同學們的自學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特別是閱讀、歸納、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組與組的竟爭意識得到了很好的培養,歸納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增強,這些成績的取得,我覺得是我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使我們師生之間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我的多元評價,給每個同學都帶來了成功的喜悅。另外我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使學生感到了他們的存在價值,這種融洽的師生關係,爲民主的開放的課堂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在我的課堂上真正體現了“一切爲了每名學生的發展”,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圍繞這一核心來完成。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4

中職語文教學工作不是第一次從事了,每次都有新收穫,在城軌半年來的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中職語文課堂不同於一般的語文課堂,由於面對學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課堂內容的有效性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因此對教師工作會有更高的要求。

中職學生的學情比較複雜,這與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個人經歷關係緊密。首先,中職學生的語文基礎水平整體較差,這體現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給學生布置過作文,學生交上來的習作中錯別字、病句、前後矛盾等現象很嚴重,一次語文課講到詩歌,我問學生“這首詩寫了那些意象?”,話沒落音一位學生就接口道“老師,什麼是意象?”,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中職學生很多是初中沒讀完輟學後重新走進校園或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爲學習成績太差不想讀了才走進中職學校的,換句話說他們很多是“沒地方去了”或者“被逼着”來到中職學校的。此外,很多中職學生的家庭情況也很特殊,比如單親家庭、父母離異等,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當然也有一些誤解了父母的關愛,所以表現的比較叛逆,覺得很多事都無所謂,混一天是一天,這些特殊的原因使這些孩子在常人眼裏被貼上了“不聽話的孩子”“壞孩子”等標籤。上述的這些情況在中職學生裏很常見,也是他們情況複雜的重要表現。

面對這樣複雜的學生情況,教學內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須適應他們的心裏,學生叛逆、逆反不能說他們是“壞孩子”,在他們心底也有自己在乎和任可的東西,教師要做的就是走進他們,接近他們,用語言真情打動他們。

一、接近學生,觸及心靈

我教的學生是14級春季班的學生,所以以講授語文(基礎模塊)下冊中的教學爲例。下冊課本中經典篇目很多,比如第一篇《合歡樹》,開學第一課講親情非常好,學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在講這一課時,我結合自己在外讀書的經歷告訴了學生“家”“親人

”的真正存在。講課時,我沒有以名人名事導入,也沒有以自己從書本里看來的事例導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讀書時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實事情導入,由自身的經歷激起學生的感同身受,進而告訴學生“家”不是沒錢時的“提款機”,也不是遇到困難挫折時的“避風港”,它是我們迷茫時、困惑時的照明燈,是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的“安慰”,不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家都在我們身後,只要轉身,我們就看得到,這樣的方式一下就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也能很快的跟着課堂走,而在結束時,同樣以自己的做法告訴學生要多和父母溝通,那次的課中我很驚喜地發現孩子是很有心也很善良的,覺得他們的叛逆只是表現,背後是他們的迷茫。

二、以課堂爲主,時刻跟着學生的“腳步”走

中職學生年齡一般在14--18之間,正值花樣年紀,價值觀人生觀容易受到影響,而網絡等各種鋪天蓋地的信息傳遞方式使它們能比教師更快的接受一些信息,上課時教師如果能很好地運用這一點也會使課堂別具一格。在講《口語交際·演講》時,我選用了《超級演說家》的一些小視頻進行講解分析,視頻的演講內容都是近一段時期內網絡上的一些熱門話題或事件,演講的方式也不是常見的從開頭講到結尾的很嚴肅的傳統方式,所以學生很喜歡去看,看完後結合所講內容讓學生進行分析,學生能從各個方面去分析,針對不足的還能提出改進意見,自然的課堂效果也很不錯。在社會新話題這一塊,很多時候學生都走在教師面前,若能跟上他們的腳步,並加以適當的引導,學生能很好的融入課堂並端正對一些爲題的看法。

三、課堂上要多點激勵,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

中職學生正值花季,青春熱情、富有朝氣、活潑好動是他們的特點,但同時這一時期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小大人”,對“尊嚴”看得很重,所以教師應在保持師者的威信同時儘量做到和學生平等相處,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而學生在學會尊重老師同學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所有的人。比如在一次作業中,有位孩子表達了自己想學好但又很迷茫不知從何入手,在寫評語時我寫了“老師已經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後會在課堂上關注你的”,下次課前當着全班的面不點名的表揚了他,結果自那以後,課堂上不管身邊的怎樣他都能認真聽課。還有一個孩子,剛開始基本沒在課堂上出現過,偶爾出現也是在玩手機或睡覺,但在一次很偶然的事情上我給他留足了面子,結果他悄悄改正了自己的錯誤開始認真聽課,並且還能監督身邊的人好好聽課。這些小事情都讓我很有感觸,孩子們還是很懂事的`,只是有時需要被人關注被人鼓勵,更多的是被重視。

四、用故事語言拯救課堂

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他們中不少人基礎差,學習目的不明確,上課走神、玩手機、甚至打瞌睡都是難免的,大部分中職孩子對教師的口若懸河的”長篇大論”根本不感興趣,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尤爲反感,因此,在教學中注入快樂因子,讓課堂氣氛活起來,是爲師者不可或缺的“必殺技”。

處在14--18歲的孩子很多時候願意學習有故事情節的內容,所以在課堂中多穿插一些小故事能很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特別是和作者相關的逸聞趣事。有孩子對我說“老師,學校裏學的東西根本沒用,學的不是真知識”,我回答他說“你說對了,學校課堂裏學的不是真知識,我也不是在教大家知識,我是在教大家見識,教大家和學校外的朋友聊天時的優越感,我平時給大家講的小故事不是讓大家一笑而過的,是在給大家積累和朋友聊天時的素材”,這樣的回答讓那些孩子靜了下來,低着頭若有所思,此外,在講艾青的詩歌《我愛着土地》時,一段配樂的朗誦也讓學生瞬間進入了情景。在課堂中,恰當地運用幽默或動情的語言是能很好地把學生帶到教學中去的,因此,要善於運用合適的語言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中職語文教學是比較特殊的教學課題,其中值得探究的很多,雖然在之前的教學工作中已經有所得但要學習的仍然很多,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多地去向其他的老師學習請教,也會在以後的課堂中繼續進行自己的教學反思和總結,以此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5

多媒體進入語文教學課堂,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它爲語文教學改革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多媒體進入語文教學課堂,減輕了教師的勞動負擔,節省教學時間,增強課堂密度,化抽象爲具體,化宏觀爲細微,化靜態爲動感,圖文並茂,聲像並舉,打破了時空侷限,顯示出其重要性和獨特性。但近年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亂用多媒體,有的教師不管教材特點,無視語文學科特質,無視目標主次,注重形式忽視內容,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特別是公開課,幾乎無多媒體就不能上,而且評課時也往往會把有無使用多媒體作爲衡量教學成敗的一項重要指標。語文課堂在內容呈現上,以影片剪輯代講解,以錄音代範讀,以屏顯代粉筆板書,圖解文本,熱衷於語文課堂表面的熱鬧繁榮和娛樂化,語文課堂的本色原味在淡化。多媒體失去了它應有的教學輔助價值。筆者近來聽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開課示範課,很有感觸,就上述現象以案例具體展開。

案例一:課題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范仲淹《蘇幕遮.懷舊》

導入:師生集體背誦《長亭送別》中“端正好”曲﹝完畢﹞

師:《長亭送別》中“端正好”一曲很好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懷舊》,把張生和鶯鶯的離別場面寫得悽美傷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一詞,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師提問,學生回答作者簡介

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進入范仲淹的世界,首先我們來聽一段名家的誦讀和賞析。﹝放錄音總長三分鐘,一分鐘誦讀,兩分鐘名家鑑賞點評﹞

生:﹝認真聽,紛紛點頭感嘆名家誦讀精彩﹞

師:名家的誦讀非常精彩,下面我們來集體朗讀。

生:﹝集體讀,完畢﹞

師:好,課前大家都預習了這首詞,有了大概瞭解,下面我們具體鑑賞,詞的上片寫什麼?

生:﹝集體回答﹞寫景。

師:那作者向我們展示什麼景色呢?﹝學生沉默﹞

師:﹝追問﹞上片寫了幾幅畫面,什麼特點?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學生沉默﹞

師:﹝投影三張秋景圖片﹞

生:﹝注視投影圖片,由沉默到小聲議論﹞

師:什麼樣景色,有何特點?

生一:天空碧藍,秋高氣爽。

生二: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間色彩斑斕,天空晴朗,黃葉滿地。

生三:遠處水天相接,而且雲霧繚繞,景色優美。

師:﹝總結﹞很好,大家看的非常細緻……

反思:

這節課,教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有兩處值得商榷。第一處,詩歌鑑賞讀爲先導,但讀也有講究,也有層次性。本節課教師在放名家誦讀錄音的時機的選擇上欠妥,而且名家範讀後無強化措施。依筆者之見,就本篇而言,應先學生讀,可點名讀,後老師範讀,再名家範讀,最後集體誦讀,體現出層次感,也符合學生情感認知昇華的規律。同時學生在傾聽和朗讀中自我修正,體味文本情感。另外,放完名家誦讀錄音後再放名家鑑賞評論,對語文課而言似乎有越俎代庖、喧賓奪主的嫌疑。名家點評是權威解讀,學生聽了很容易固化認識,限制了學生的思索空間,不利於詩歌的進一步理解和個性化多元性的解讀。即便要聽,也應該放在鑑賞完全篇後,這樣去聽,學生在認知上就會有成就感和情感上的共鳴。

第二處移花接木,偷樑換柱,圖解文本。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就是:文字不同於畫面,詩歌鑑賞是鑑賞充滿魅力的詩歌語言而不是幾張圖片。上片寫景不假,但我們在帶領學生鑑賞詩歌時,不可以以一兩張風景圖片代替含蓄蘊藉的寫景文字啊,更何況上片寫景還有虛實之分呢。教師如果忽略語言文字本身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把文本中所描繪的情景統一於某一圖象中,就會剝奪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不利於發散思維的挖掘。本節課中,學生對上片寫景的描述完全脫離了詩歌文本,被幾張圖片吸引了注意力,由鑑賞詩歌變成了欣賞風景圖片。圖解詩文,讓學生一覽無餘,將含蓄的.詩歌變成了一杯毫無想象力的白開水,掩埋了語言文字的美。

筆者認爲,在詩詞教學時要大膽讓學生去想象聯想,多啓發,多引導,多前後融會貫通。圖解文本是短視行爲,只會扼殺學生應有的想象力,畢竟詩歌語言的外延大於圖片的外延。

案例二:課題人教版沈從文《邊城》節選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就要求預習《邊城》這篇文章了。今天就讓我們在悠美的音樂聲中再次走進《邊城》世界。﹝示多媒體課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樂,三張題爲“美景湘西”風景圖片,兩張題爲“湘西姑娘”圖片﹞

生:﹝擡頭注視圖片,傳出笑聲,課堂氣氛漸漲﹞

師:我們欣賞了湘西勝景的圖片,你們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師: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遊。

師:這個地方的確令人嚮往。

生三:老師那個圖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導遊小姐,她身上掛了導遊證了。

師:﹝笑﹞你觀察的很仔細。

……

師:﹝總結﹞這是一個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風淳樸,那小說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爺爺儺送天保

師:好,那這些人物之間有何關係?

生:﹝七最八舌﹞兄弟祖孫戀人

師:﹝投影﹞①祖孫②兄弟手足③翠翠儺送天保——三角戀

生:﹝衆笑﹞

師:這是小說基本的人物關係。本文是節選內容,下面我們來欣賞電影《邊城》中的片段。結合課文,感受沈從文所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示電影《邊城》中與文章節選有關的視頻,大約六分鐘﹞

……

師:電影片段與文章的內容基本一致,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呢?爲什麼我們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個課堂應該說學生配合積極,表現踊躍。但沉靜下來,總覺得這節課多媒體的內容呈現與小說的感情基調不相吻合,與教學重點相距甚遠。以幾張山水圖片代替湘西勝景,以導遊小姐的照片代替美麗善良純樸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戀概括翠翠、儺送、天保三者複雜的情感關係,以看電影片段代替閱讀具體文本,這些機械式的呈現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與小說力求表現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馳。究其根源,過於依賴課件,多媒體的使用忽視了教學情境,偏離了教學目標,脫離了文本重心,無視教與學的關係,缺乏身態行爲、情感表達、現場板書設計。

一開始,選擇音樂背景,在小說閱讀中無意義可言,屬無效設計,反而分散學生注意力。音樂聲中呈現的不倫不類的圖片更是多此一舉,無論怎麼看也無法反映沈從文筆下人情風土質樸的邊遠小城。新奇的畫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顯然老師也有譁衆取寵,迎合學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顯現於小說的情節,人物心理和環境描寫中。至於電影《邊城》片段欣賞,也非高舉。因爲電影《邊城》,它只是導演和編劇一種視角呈現,只是演員的一種詮釋,根本無法包攬文本巨大內涵。因此切忌,盲目“拿來”,不加甄選。

師:什麼樣景色,有何特點?

生一:天空碧藍,秋高氣爽。

生二: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間色彩斑斕,天空晴朗,黃葉滿地。

生三:遠處水天相接,而且雲霧繚繞,景色優美。

……

師:﹝總結﹞很好,大家看的非常細緻……

反思:

這節課,教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有兩處值得商榷。第一處,詩歌鑑賞讀爲先導,但讀也有講究,也有層次性。本節課教師在放名家誦讀錄音的時機的選擇上欠妥,而且名家範讀後無強化措施。依筆者之見,就本篇而言,應先學生讀,可點名讀,後老師範讀,再名家範讀,最後集體誦讀,體現出層次感,也符合學生情感認知昇華的規律。同時學生在傾聽和朗讀中自我修正,體味文本情感。另外,放完名家誦讀錄音後再放名家鑑賞評論,對語文課而言似乎有越俎代庖、喧賓奪主的嫌疑。名家點評是權威解讀,學生聽了很容易固化認識,限制了學生的思索空間,不利於詩歌的進一步理解和個性化多元性的解讀。即便要聽,也應該放在鑑賞完全篇後,這樣去聽,學生在認知上就會有成就感和情感上的共鳴。

第二處移花接木,偷樑換柱,圖解文本。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就是:文字不同於畫面,詩歌鑑賞是鑑賞充滿魅力的詩歌語言而不是幾張圖片。上片寫景不假,但我們在帶領學生鑑賞詩歌時,不可以以一兩張風景圖片代替含蓄蘊藉的寫景文字啊,更何況上片寫景還有虛實之分呢。教師如果忽略語言文字本身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把文本中所描繪的情景統一於某一圖象中,就會剝奪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不利於發散思維的挖掘。本節課中,學生對上片寫景的描述完全脫離了詩歌文本,被幾張圖片吸引了注意力,由鑑賞詩歌變成了欣賞風景圖片。圖解詩文,讓學生一覽無餘,將含蓄的詩歌變成了一杯毫無想象力的白開水,掩埋了語言文字的美。

筆者認爲,在詩詞教學時要大膽讓學生去想象聯想,多啓發,多引導,多前後融會貫通。圖解文本是短視行爲,只會扼殺學生應有的想象力,畢竟詩歌語言的外延大於圖片的外延。

案例二:課題人教版沈從文《邊城》節選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就要求預習《邊城》這篇文章了。今天就讓我們在悠美的音樂聲中再次走進《邊城》世界。﹝示多媒體課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樂,三張題爲“美景湘西”風景圖片,兩張題爲“湘西姑娘”圖片﹞

生:﹝擡頭注視圖片,傳出笑聲,課堂氣氛漸漲﹞

師:我們欣賞了湘西勝景的圖片,你們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師: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遊。

師:這個地方的確令人嚮往。

生三:老師那個圖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導遊小姐,她身上掛了導遊證了。

師:﹝笑﹞你觀察的很仔細。

……

師:﹝總結﹞這是一個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風淳樸,那小說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爺爺儺送天保

師:好,那這些人物之間有何關係?

生:﹝七最八舌﹞兄弟祖孫戀人

師:﹝投影﹞①祖孫②兄弟手足③翠翠儺送天保——三角戀

生:﹝衆笑﹞

師:這是小說基本的人物關係。本文是節選內容,下面我們來欣賞電影《邊城》中的片段。結合課文,感受沈從文所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示電影《邊城》中與文章節選有關的視頻,大約六分鐘﹞

……

師:電影片段與文章的內容基本一致,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呢?爲什麼我們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個課堂應該說學生配合積極,表現踊躍。但沉靜下來,總覺得這節課多媒體的內容呈現與小說的感情基調不相吻合,與教學重點相距甚遠。以幾張山水圖片代替湘西勝景,以導遊小姐的照片代替美麗善良純樸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戀概括翠翠、儺送、天保三者複雜的情感關係,以看電影片段代替閱讀具體文本,這些機械式的呈現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與小說力求表現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馳。究其根源,過於依賴課件,多媒體的使用忽視了教學情境,偏離了教學目標,脫離了文本重心,無視教與學的關係,缺乏身態行爲、情感表達、現場板書設計。

一開始,選擇音樂背景,在小說閱讀中無意義可言,屬無效設計,反而分散學生注意力。音樂聲中呈現的不倫不類的圖片更是多此一舉,無論怎麼看也無法反映沈從文筆下人情風土質樸的邊遠小城。新奇的畫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顯然老師也有譁衆取寵,迎合學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顯現於小說的情節,人物心理和環境描寫中。至於電影《邊城》片段欣賞,也非高舉。因爲電影《邊城》,它只是導演和編劇一種視角呈現,只是演員的一種詮釋,根本無法包攬文本巨大內涵。因此切忌,盲目“拿來”,不加甄選。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就要求預習《邊城》這篇文章了。今天就讓我們在悠美的音樂聲中再次走進《邊城》世界。﹝示多媒體課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樂,三張題爲“美景湘西”風景圖片,兩張題爲“湘西姑娘”圖片﹞

生:﹝擡頭注視圖片,傳出笑聲,課堂氣氛漸漲﹞

師:我們欣賞了湘西勝景的圖片,你們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師: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遊。

師:這個地方的確令人嚮往。

生三:老師那個圖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導遊小姐,她身上掛了導遊證了。

師:﹝笑﹞你觀察的很仔細。

……

師:﹝總結﹞這是一個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風淳樸,那小說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爺爺儺送天保

師:好,那這些人物之間有何關係?

生:﹝七最八舌﹞兄弟祖孫戀人

師:﹝投影﹞①祖孫②兄弟手足③翠翠儺送天保——三角戀

生:﹝衆笑﹞

師:這是小說基本的人物關係。本文是節選內容,下面我們來欣賞電影《邊城》中的片段。結合課文,感受沈從文所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示電影《邊城》中與文章節選有關的視頻,大約六分鐘﹞

……

師:電影片段與文章的內容基本一致,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呢?爲什麼我們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個課堂應該說學生配合積極,表現踊躍。但沉靜下來,總覺得這節課多媒體的內容呈現與小說的感情基調不相吻合,與教學重點相距甚遠。以幾張山水圖片代替湘西勝景,以導遊小姐的照片代替美麗善良純樸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戀概括翠翠、儺送、天保三者複雜的情感關係,以看電影片段代替閱讀具體文本,這些機械式的呈現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與小說力求表現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馳。究其根源,過於依賴課件,多媒體的使用忽視了教學情境,偏離了教學目標,脫離了文本重心,無視教與學的關係,缺乏身態行爲、情感表達、現場板書設計。

一開始,選擇音樂背景,在小說閱讀中無意義可言,屬無效設計,反而分散學生注意力。音樂聲中呈現的不倫不類的圖片更是多此一舉,無論怎麼看也無法反映沈從文筆下人情風土質樸的邊遠小城。新奇的畫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顯然老師也有譁衆取寵,迎合學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顯現於小說的情節,人物心理和環境描寫中。至於電影《邊城》片段欣賞,也非高舉。因爲電影《邊城》,它只是導演和編劇一種視角呈現,只是演員的一種詮釋,根本無法包攬文本巨大內涵。因此切忌,盲目“拿來”,不加甄選。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6

教學了《詹天佑》一課,有很多感觸: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流暢。教學本課,我抓住“愛國”和“傑出”兩個中心詞,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課我分爲五大環節,分別是:⑴複習導入,溫故知新;⑵情感鋪墊、整理脈絡;⑶精讀感悟,感受“愛國之情”;⑷自主探究,感受“傑出之才”;⑸五、總結全文,昇華主題。各教學環節基本能自然過渡,使整課的教學渾然一體。

2、充分挖掘材料,注重鋪墊和擴展。詹天佑是寫人的文章,爲了豐滿人物形象,我補充了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一些材料,如修築鐵路的宣誓詞、寫給諾索布夫人的信和修築鐵路過程中的一些事蹟,作爲情感的鋪墊和文本的擴展,讓學生更全面地感知詹天佑的.愛國和傑出。

3、課堂要求明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習“勘測線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路線”三大材料時,我都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嚮導,這樣既可提高課堂效率,又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理解兩種開鑿隧道方法的好處以及“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妙處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爲了突破難點,首先讓學生細讀課文,然後在黑板畫出居庸關、八達嶺的形狀,讓學生用簡單的箭頭劃出開鑿的方法。理解人字形線路的時候使用簡圖和視頻動畫相結合的形式,力求讓抽象的語言變成直觀的視圖,讓學生更直觀地、更清晰地理解,從而充分地領悟詹天佑的傑出才能。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7

《醜小鴨》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一篇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被稱爲“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自傳”。課文給人們啓示:醜小鴨的成長雖然艱辛,但他在困難面前從未輕言放棄,它讓我們明白,生活是一個不斷追求美的過程。課文符合兒童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學生對這篇童話很感興趣,引發了他們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和表現,遠遠超出了我預想的範圍。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教學中的“變”。

以生爲本的生本課堂,不應該一個教案走天下。因爲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我們的教學環節應該時刻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變。學生要“先學”,教師應“以學定教”,對教學內容胸有成竹,爲課堂資源的生成做好充分的準備。無論教學過程如何變,我們的課堂依然精彩。

一、教學設計因學生的思考而“變”

《醜小鴨》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將新課的切入點直接放在學生對醜小鴨“醜”的認識,讓學生深刻地瞭解因爲醜小鴨長得醜,他的生活變得很悲慘,運用電腦課件展示小鴨子孤苦伶仃地生活、被身邊的各種人欺負的片段.孩子的心是純真而善良的,課件的展示直觀、生動而且深刻,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同聲情並貌地反覆朗讀,在朗讀中識字,學生很快便走進童話宮殿,與主人公“醜小鴨”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第二課時,我打算以“他是一個()的醜小鴨”爲關鍵問題,引導孩子們深入體會課文,進而拓展閱讀。所以,我讓孩子們根據問題補充詞語,並板書在黑板上。孩子們可積極了,“可憐、悲慘、孤單、堅強、善良……”黑板上滿是他們點點滴滴的感受,真摯而誠懇。我很滿意,一切都按照我的預設在進行。

我接着提問:“你從哪兒感受到他的可憐……的?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3—6自然段,聯繫原文資料,找到相關句子,在小組裏讀一讀。說說讀懂了什麼。”

本以爲我的課堂即將一帆風順,可學生的回答和我原來設想的完全不同。他們的句子豐富而繁雜,課文、課外拓展的原文資料一起上,毫無條理可言,原本一個完整的故事,一時間被分析得支離破碎。一方面優秀的孩子滔滔不絕,而另一面,後進的孩子卻只剩下了聽的份,有的甚至開始走神。我意識到是自己的教學設計需要變化了,如果再這樣繼續,許多孩子便失去了感悟這篇童話完整的語言美感的機會,課堂會變成我和幾個尖子生的表演場。

二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重在感知語言,感知的重要途徑就是朗讀課文,複述故事,爲講話、寫話做準備。班上的同學平時就最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我當下改變思路“這個醜小鴨如此可憐,他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情逐漸變成了天鵝,變得堅強?”後進的孩子眼睛亮了,語言雖然簡單,但也能完整地把故事複述出來。優秀的孩子手舞足蹈,邊讀邊演,把故事讀得聲情並茂,還加上了自己豐富的想象。

如果不理會學生的思考,依舊按照教師設計的教學思路走,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會使提問環節形同虛設,肯定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以學生爲主體,適時的改變教學思路,讓我們的課堂重新煥發生機,這個“生本之變”,“變”得有價值。

二、教學設計因生成的教學資源而“變”

由於都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路開闊,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資源。比如,當講到離家出走後的醜小鴨,仍然受欺負,小鳥譏笑他,獵狗追趕他時,一個孩子興奮地打斷我,因爲他想爲爲我們介紹這隻獵狗的樣子,那是他在原文看到的。這本來是我拓展閱讀時打算講的內容,現在孩子主動提出來我,我何樂而不爲?我大力表揚了他的好學,還獎勵他大聲地爲大家朗讀了這句描寫獵狗的句子。孩子們激動不已,紛紛舉起小手。我趁熱打鐵:“好啊,你們就看看原文,哪些內容跟我們課文是故鄉補充的?”有的孩子讀到“天越來越冷,湖面結了厚厚的冰。醜小鴨趴在冰上凍僵了。”還找到了在醜小鴨凍僵前,他也曾經勇敢地奮鬥過的句子,全班同學激情朗讀,深切體會到醜小鴨的堅強。有的同學讀到了安徒生原作中的最後一段話:“他感到非常難爲情。他把頭藏到翅膀裏面去,不知道怎麼辦纔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點也不驕傲,因爲一顆好的心是永遠不會驕傲的。”感受到了醜小鴨的善良和高貴。課堂上一個小小的變奏,成就了寶貴的教學資源,爲我們的課堂打開了另一片天地。

三、教學設計因教學效果而“變”

在《醜小鴨》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個擴展的環節。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用優美的語言引導學生回味全文,然後談談生活中,閱讀經驗中和“醜小鴨”有相同經歷的人。孩子們由於之前做了練習冊,查了資料,掌握了不少課外資料。如果就此下課,應該是很愉快的,我們的教學任務也已經完成了,但是,怎麼樣能讓學生的心靈更貼近安徒生?親近安徒生的經典呢?我爲孩子們深情朗讀了了安徒生十年創作,從“醜小鴨”變成“天鵝”的艱苦經歷,這深深觸動了孩子們的心靈,使他們對愛迪生充滿崇敬,迫不及待要走進安徒生的童話王國!

其實,對學生多一些信任,用好學生這個我們課堂最生動的資源,學中求“變”,教中求“變”,將是教育莫大的快樂。只要把“以生爲本”的理念放在心間,這將是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常勝法寶。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8

《白楊》這篇精讀課文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語文白楊教學反思。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

單元模塊教學提出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展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我發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爲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做到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如圈畫、思考、討論、彙報……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例如在“圍繞主題、自主預習”這一環節:學生通過預習,加深體驗和感悟,爲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準備同時,還能帶着問題走向老師和同學,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也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豐滿。

預習內容是這樣設計的:

1、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結合預習提示讀課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可在空白處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自己的疑問。

3、蒐集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文本、圖片、音像)以及跟課文主題、體裁相同,思想內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後反饋及感悟新疆的惡劣環境和白楊的特點這一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大家把自己的見解說一說,互相交流,互相啓發。如理解“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一句,體會大戈壁的特點,學生經過自主閱讀,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爲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課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邊,很寬敞。”“我認爲‘渾黃一體’在課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黃色的。”“我認爲‘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意思是說大戈壁很荒蕪。“我想‘不那麼清晰’在課文是指天地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高大挺秀’這裏是說白楊樹的身影很壯美。”“我知道了戈壁灘渾黃一體,十分荒涼,可白楊樹卻在這兒長得高大壯美,生命力很強……”這樣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議、自得,以學生爲主體的訓練方式,充分表現了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完全符合閱讀是讀者對文本的一種再創造這一閱讀原理,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正確的閱讀方法,教學反思《語文白楊教學反思》。

二、注重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但要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即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有點困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繫,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戶、紮根邊疆的心願,讓他們在這裏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爲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爲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爲一體。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着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教師參與學生討論,瞭解學生交流情況,及時引導。在學生展開研讀時,仍要注意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研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劃邊注。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的自學研討活動,並注意吸收反饋信息。這一小環節從表面上看往往是靜的,看似一段空白,實則是充滿了學生整個思維過程的一段寶貴時空。學生只有有了自讀自悟後的獨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參與合作小組的討論,傾聽和評價他人的發言,接納別人的合理見解。

在小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小組討論。最後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按自己的選擇,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過程中,落實訓練點,如: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爲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教師適時組織討論補充、評議深化、相機誘導。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切實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過程提示,讓他們圍繞自己的最深感受來進行深入研讀,使學生能夠自由且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而後再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師生在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日積月累,豐厚語文素養。

三、側重聽說讀聽寫訓練,落實寫作方法的指導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讀的過程中還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說、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說;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着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啓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另外,在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時,還不忘指導文章的寫作方法,如在文章結尾寫爸爸摟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想到人,託物寄意,借物喻人。我們在作文時,也可以學習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寫《植樹》,我們就可由小樹聯想到人(包括自己),聯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寫《蠟燭》時可以聯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師或默默無私奉獻的勞動者。讓學生學會在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時,首先要像《白楊》一樣,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想到人的性格品質。要注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要恰當、得體。正所謂我們要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還得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與其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也爲本單元后面課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是單元模塊主題教學課題實驗的思想。

《白楊》教學反思

還深深的記得着裝小學宋海燕老師關於文本細讀的觀點,那就是以不同的身份來讀文本,以讀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作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教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最後就是以學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適用於我們教研的課題------文本細讀。在《白楊》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嘗試,雖然說還有很多不足,但是,通過這樣的嘗試,我也有很多收穫。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後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後,讓學生們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孩子們的感情來源於文本,在歸結於文本。這樣,就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學會理解文本,再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9

《珍珠鳥》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精心撰寫的優美散文。這篇散文描寫了人鳥相親的動人歷程,揭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並茂,寓理於事。我班的孩子比較喜歡動物,對動物有愛心,所以我選擇這篇課文進行教學。從上課的情況看,我的教學有以下亮點:

一、創設情境,注重激發學生情感。開課伊始,優美的鋼琴曲在學生的耳畔縈繞,各種美麗的鳥兒圖片一張張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姿態萬千的鳥兒,清新、幽靜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讓人看了有種和諧的感覺。這不僅觸發了學生心底深處的感情,也爲下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巧妙地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重視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而實施探究性、創造性閱讀,關鍵在於我們要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方能引導他們去搭建自主探究和發現的平臺。設計這堂課時,我沒從頭開始,而是叫學生找找“作者爲什麼寫這篇文章”,由此引出“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中心。指導學生讀這句後,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針對這句話提出問題。學生毫不猶豫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團:“作者是如何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誰信賴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將四個有價值的問題板書在了黑板上,接着抓住第一個問題:“作者是怎樣照顧和呵護珍珠鳥的?”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詞、字探究。問題是孩子們自己提出來的,所以無論是自學,還是小組合作學習,他們都非常的投入,交流時也妙語連珠。

三、結合學生的感悟,隨機指導朗讀。在交流“作者是怎樣照顧和呵護珍珠鳥”時,有一個學生談到作者稱呼珍珠鳥爲“小傢伙”,突出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還結合父母平時稱他爲“小傢伙”進一步說明。我覺得他體會得很獨特,隨機讓學生找到出現了“小傢伙”這個詞的句子,自己反覆朗讀體會。學生自由讀完後,我又指名讀、部分讀、齊讀,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深深的愛。

四、對教材的合理拓展,爲課堂增添了精彩。教學快結束時,我設計了兩個很有創意的環節:一是“給文中插圖起名”。在學生讀完第13自然段後,我出示書中的插圖,並深情地配上話語:“在作者眼裏,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呀!你能試着這幅圖起個名字嗎?請寫在插圖的旁邊。”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擴散思維,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概括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起的名字五花八門:“愛”、“信賴”、“特殊的父子”、“溫馨的一家人”……二是“自行編寫信賴格言”。這一環節的精心設計,從學生的精彩發言(如,“信賴是階梯,讓我們走向成功”、“信賴是一雙緊握的手,我給你力量,你給我力量”、“信賴是一座彩虹,讓我們心相連”……)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學生在編寫格言的時候,對自身健康品質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當然,教學中我也覺得有遺憾,最主要的是朗讀指導還少了些。這也是閱讀課文一直困惑我的一個問題。我們的閱讀課文篇幅比較長,但要求一節課完成,容量可想而之,因此,很多時候是匆匆而過。在以後的閱讀課文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如果各位同仁有好的建議請賜教。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0

《掌聲》這篇課文寫得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整篇課文雖然語言樸實無華,卻洋溢着濃濃的真情。

“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如何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要怎麼把這篇課文上得精彩,又能讓學生有所感悟呢?

在教學設計上,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點設線

“掌聲”是課文的文眼。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個文眼,從引導學生說課文講了什麼樣的故事入手,抓住小英的前後變化。質疑,讓小英如此難忘的掌聲究竟是怎樣的?同學們爲什麼要送去這樣的掌聲?掌聲產生了怎樣巨大的作用。即扣住“掌聲”這個點,步步深入。

二、加強朗讀教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他們自己抓住描寫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句子,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然後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重視學生情感體驗

在理解體會小英的情感變化過程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小英或是小英的同學,自己會怎樣做,這樣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了。

但課上完後,效果卻不是很理想,根據師父對我提出的一些建議,我對我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

一、導入不合理

上課前,我讓一個學生把她的一篇作文背給大家聽,然後讓其他學生給她掌聲,然後我順勢問她“得到掌聲是什麼感覺”。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對這個導入進行了反覆地思考,最後才決定用這個,因爲我的意圖是想讓學生自己體會得到掌聲是什麼感覺。畢竟我的經驗還不足,考慮事情還不夠周全。事後師父對我說,一個成人要把他自己寫過的文章背誦出來還有點難,更何況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而且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我的這個導入並不成功,學生並沒有我預期的那麼情緒高漲。

二、自主悟讀還不夠

讓學生對比體會小英情感變化及原因時,我沒有等學生悟過來就把原因告訴給了他們。

演講前的小英是個怎樣的'姑娘。指名讀第一自然段。你從“她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這句話中,讀出了什麼?學生交流,讓學生自己看出小英的憂鬱和自卑。但是我卻直接把這個答案早早地寫上了黑板,然後再讓學生從第二三段中畫出最能體現小英憂鬱自卑的詞句。這個過程就是顯示出了我一個新教師的缺點。

三、淪爲了教案的奴隸

教案,顧名思義就是爲了教學而準備的文案。它的作用是讓教師在上課時有個明確的教學任務和方向。但是我在上課時卻處處依照教案,腦子想得是下個應該問什麼問題了,根本就不去理會課堂上學生的變化。教案是死的,而學生是活的。學生的思維不可能總是往我們教師設計的方向去。我卻沒意識到這一點。

當我問“同學們爲她送去第二次掌聲後,小英爲什麼微笑?”學生回答得非常好,而我只是稍微點評了一下,此時我應該就勢問“此時,她有哪些心裏話要說?”這個問題既激活了學生思維,又使得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主人公的形象也立體化了。但是這個問題我的教學設計裏沒有,那我也就沒有把文章給深入下去,錯有了一次讓學生深入瞭解課文的機會。

葉聖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以教材爲憑藉,培養學生諸方面的語文素養;應以生爲本,着眼於學生的未來與發展,努力的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本因素。我們三年級是新課程,作爲教師更應該有一種創新精神,讓教材“活”起來,而不要被教案牽着鼻子走。

上完這節課,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東西,要學的東西也還有很多。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尋找智慧的花朵,愉悅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1

《秋天的雨》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以秋天的雨爲主題,將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寫串連起來,形成了一個多彩、豐收、歡樂的秋天,秋天的雨教學反思。語言內容感染了幼兒,他們從視頻中的確也感受到了秋天這季節帶來的豐收和快樂。

爲了讓幼兒能夠真正感受散文中優美及巧妙比喻的意境,我以提問方式。(小朋友有見過雨嗎?有見過秋天的雨嗎?你想想它有可能是怎麼樣的?)引發幼兒帶着思考導入主題,給幼兒逐一看課件和故事,讓他們找一找秋天有些什麼景色,並邊進行提問:把什麼比喻成了什麼?視頻中小朋友們爲什麼喜歡秋天?引發幼兒學習並回答,把秋天的雨比做一把鑰匙,秋天有很多的'水果,也有很多非常漂亮景色。師在逐一進行邊講解邊視頻邊談論。

但是由於準備不是很充足,缺少了單張圖片展示,因此,幼兒在理解秋天的顏色,秋天的氣味的方面都不是很順利。尤其是“把黃顏色和紅顏色給了誰?(銀杏)(楓樹))”,沒有孩子能回答出來,說明孩子們的知識經驗還不是很豐富,以後在活動之前,我都應該考慮到前期經驗的灌輸,使活動能很好地開展。比如說,秋天的氣味方面,我可以讓他們先聞一下橘子的香味,菠蘿的香味……這樣,他們就能充分的體驗到秋天的好多氣味。

綜合本次欣賞活動,我在教學中運用了多種方法,讓幼兒在視頻中學習到比喻手法和欣賞觀看的討論形式充分表現及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2

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所以就《景陽岡》這篇文章的內容來說,比較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容易接受。但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學方式,通過一遍遍的讀和繁瑣的提問、回答來進行教學,學生必然會產生閱讀厭煩情緒。爲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採用了“爲武松寫簡歷找工作”的形式,讓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把讀書變成學生自主的行爲,自讀自悟,並在其中結合寫的訓練,從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內容和人物特點。

“打虎”部分重點是過程和人物英勇,通過一默讀、二對讀,激發想象的方法理解了過程,“吃酒”部分重點是人物性格,通過小組研讀,角色對讀,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現體會人物性格。

小練筆的隨機進行,大大提高了閱讀教學中寫的密度,從而也極大提高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強度;而且,這種練筆始終緊扣在理解領悟課文的內容、思想、情感這根線上,保證了教學主線的統一性,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情感氛圍的和諧性,體現語言教學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統一。

學習語言文字離不開讀寫訓練,只要安排恰當,形式靈活,方法得當,這樣一節語文讀寫訓練課同樣令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學課文時,很多同學質疑:“武松這種不聽別人勸告,一急孤行,這不叫勇敢,是魯莽”,還有同學指出武松在同猛虎搏鬥後,手腳酥軟、筋疲力盡的狀態不應寫,似乎有損英雄形象,

同學們讀後能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就是進步。我先肯定了同學的思考,我再請同學們聯繫武松性格特點及自己的實際來理解,同學們領悟到:這樣的描寫,非但無損於英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逼真、可信。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3

《童年樂趣》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寫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裏的節選。在用先學後教的方法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將我的教學目標設計三大點:認識生字詞;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瞭解克利斯朵夫的童年樂趣到底是什麼。

在整個上課的過程中,我認爲這篇課文對於五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開始上課時,我採用讓他們自己放出聲音來自己讀課文,在第一次讀課文的時候,主要目的就是學習生字詞。這一環節就學生的反應狀況來說,還是比較不錯的。文中比較容易讀錯,且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我也及時地進行了糾正。相信這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並不困難。

第二個環節中就是重點去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的樂趣到底是什麼,並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他們有體會的段落。在這一環節中,學生整體的反應不是很好。有的同學已經在我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這個任務,而有的同學卻仍停留在讀課文的階段。由此可見,學生對我佈置的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還不是很理想。今後在這方面,我認爲還是要下力度去培養學生預習課文、自學的能力,這方面的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最後引導學生來說:你認爲克利斯朵夫是個怎樣的孩子?我設計這個問題的主旨是爲了讓學生體會到克利斯朵夫的快樂,是源自於他所熱愛的音樂。讓學生明白興趣愛好對於學習,以及自己的'將來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熱愛某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做精。我希望能夠藉此來培養學生髮現自己到底愛好的是什麼。同時,作爲一名老師,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像克利斯朵夫那樣有個快樂美好的童年,讓他們的花季永遠沐浴在陽光之下。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認爲在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方面還是不夠,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加強這方面的培養。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4

【摘要】爲了更好地從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開展團隊合作學習,希望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最先開展合作學習,但是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目前存在較大的問題,例如形式化太嚴重、忽視合作學習的內涵等。因此,需要給實際的教學過程帶來了一定的困惑。本文主要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探究

目前,我國在探究新的學習模式,目的是改變學生的一個思維方法和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通過研究表明,小學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最佳階段。所以,目前在小學階段大量推行合作學習模式,這樣能夠讓我國小學教育事業實現很大程度的推進。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發展的學習方式,而小學生對任何事物都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望,而且其思維方式和速度比較不一,一般的學習方式很容易消磨小學生以上特性,但是合作學習就可以使其特性得到很好的保留和發展。近年來,合作學習越來越被廣泛利用,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極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較差,因此探討如何更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合作學習就是目前所需要研究的重點。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作用

一般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合作學習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例如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和打造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一)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以前,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主要依靠教師,而學生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這樣學生理解的東西比較少,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需要學生主動的理解和思考,使其理解能夠得到提升,這樣才能夠成爲學生的知識。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合作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使得小組的成員各補所短,進而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團隊合作是當前社會所必備的一種技能,如果從小對學生進行團隊意識的培養,可以對其今後的學習或是未來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在進行合作學習時,一般使用的是小組學習方式,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成員之間的合作。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不知不覺地學到合作的技巧以及培養了團隊意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雖然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還是因爲種種原因會存在不足,例如教師個人經驗不足,無法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引導;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等。

(一)教師的個人經驗缺乏

合作學習講究的是學生的主動性,但是由於小學生的心智不太成熟,其個人控制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需要教師及時對其不當行爲進行糾正。但是很多時候教師由於缺乏對合作學習的理解,缺乏一定的經驗,使得合作學習模式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二)學生的參與熱情度低

有些時候,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教師沒有進行正確的評價,還存在統一答案的現象,導致學生的參與熱情降低了。還有些教師比較注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視了成績較差的,因而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落差,導致其不想進行合作學習,從而極大降低了合作學習的效果。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幾點建議

第一,給定學習目標,小組學習探究。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給既定的目標,可以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向。這主要是因爲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普遍較弱,無法全面理解課文,而且每個學生的認知程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其理解程度也不一樣。如果教師在事先就制定好了學習目標,這樣會讓他們更有目的性進行討論,而且其結果也有一定的針對性,從而讓小組成員進行組內投票,選出最佳答案,在進行最後的答案闡述時,對他們進行表揚,這樣不僅會讓學生有一定的團體榮譽感,而且能夠激發他們下次參與討論的激情。第二,以學生爲主,教師爲輔。學生是合作學習的主體,因此,需要時刻注意。在進行合作學習前,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討論背景,例如講故事或是謎語、音樂等方式,這樣首先可以吸引學生參與的目光,讓其成爲學習的主動者;接着教師需要適度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起到一個糾正方向的作用。因爲,小學生看待問題比較片面,而且沒有辦法深度理解課文的內容,這時候需要教師幫助遇到理解難題的學生。同時,教師和可以適度參與學生的討論,這樣可以最直接瞭解到學生的想法,當小組內存在較多的爭議時給予一定的引導,減少發生不和諧事情的概率。但是教師需要把握參與的身份以及合理性。比如說在學習《少年閏土》一文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一定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能夠在稍後的合作學習中對文章理解得更透徹。同時要注意,合作學習的分組需要講究一定的合理性,可以配置獎懲制度,使學生更有動力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

四、結語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觀念在不斷轉變,並且教育水平也在逐漸提高,而合作學習就是當前提出的一個新教學理念,而這種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中應用的最爲廣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爲了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達到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意識;二是提高其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在小學語文中應用合作學習模式,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度,而且能夠極大發揮學生的個性,進而使教學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爲了適應我國的教育改革,需要進一步推廣合作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李玲.談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作文成功之路,20xx(11).

[2]馬莉婭。基於合作學習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教學研究,20xx(30)。

[3]張永鋒。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xx(11)。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5

今天在城關鎮組織的課堂教學展示課上,我執教了北師大版第九冊第四單元的《我喜歡》,《我喜歡》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本篇文章的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詩一般清新的語言,向我們敞開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歡的景物與事物,並說明喜歡的理由,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豁達、獨特、樂觀的人生態度。

文章在語言結構上兩個特點:

一、音樂美。文章語句優美動聽,讀起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使人很容易進入語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

二、結構美。文章結構整齊每一段開頭都用“我喜歡”三個字領起下文,使12個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句式工整、語言精美,情感貫通全文。

針對這兩個特點,我教學中也從兩方面入手。

一、“以讀代講”在讀中學,學中悟,悟中思。以“讀”這個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悟中思,讀出文章包含的韻味,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獨特感受,品味文章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深厚功底,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生活的多姿多彩。體現新課標精神“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的理念”。通過讀讓學生去讀,“以讀代講”打破了以往“教師問、學生答”的陳舊教學模式,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種讀,讓學生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極大地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達到生與文本的共鳴,生與師的共鳴,生與生與的共鳴。

二、仿寫延伸,激發習作興趣。學生讀中悟情,披文以入情後,此時學生已“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心中一定也會有不吐不快之慾望,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仿寫課文,用語言文字來抒發自己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說一說自己喜歡什麼,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以“我喜歡”開頭來抒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從而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激發學生靈感,放飛學生想象,發散學生思維,進一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教學過程中,由於熟悉學生時,對學生情況瞭解不夠,在朗讀課文時,出現了許多讀錯字的情況,雖然創設了一定的情境,也試圖通過語言來激發學生情感,可是感覺總不到位。因此課前預設的應該在課堂上完成的仿寫只好作爲課下的作業。 教研室張老師在點評時指出:

1、讓學生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我覺得確實應該讓學生把本文與以前學過的課文進行比較,對散文的特點有初步的認識。

2、朗讀感悟時,在獨處作者的喜歡之情同時,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作者喜歡的不一定學生就喜歡,比如,作者喜歡在雨中去拜訪朋友,喜歡秋天的芒草等,可能學生會喜歡其他的。我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沒有考慮到。 散文題材的課對小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通過這次展示課,我收穫很大,在學習其他教師優點的同時,也讓我對散文的教法多少有了一些嘗試,這也許就是課改吧。 在課改中嘗試,在課改中反思,在課改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