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5篇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5篇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

一、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在教學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的教學中,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度,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主動合作的意識,大膽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內心世界,寶釵、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從而使學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學素養,培養了其語文閱讀、分析表達遷移多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對話教學

《香菱學詩》一文的教學,基礎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體體現在對話上,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交流,使其語文的能力得到張揚,成功的喜悅得到飛揚。

三、注重閱讀創新,放手讓學生學習

在本次教學中,能把課文當作例子,讓學生遷移,甚至讓學生悟出了學語文的祕訣,多讀、勤記、勤奮、刻苦、大膽創作等,這些都還次之,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敢思、敢說、敢於走進課文,又能跳出課文,毫無拘束,放膽直言,這正是做學問之要義,也正是我們應該倡導的語文精神。

四、不足點

在教學中,發現了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是《紅樓夢》,學生全書讀過的寥寥無幾。這給我很大的觸動,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讀好書,多品佳作,提高語文水平。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2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1、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管道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有29 名學生,其中男生17 人,女生 12人。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部分學生基礎不紮實,閱讀理解能力偏差。

3.教學內容分析

《管道》記敘好朋友柏波羅和布魯諾在能提水掙錢後,布魯諾安於現狀,並享受生活,而柏波羅寧可少掙錢,也要實現鋪管道的夢想。管道鋪成後,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也給柏波羅帶來了金錢和榮譽。而柏波羅又因更宏大的計劃找到布魯諾。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將被歷史淘汰。同時也告訴人們:明日夢想的實現,不但要有不氣餒的精神,而且要有犧牲今天利益的勇氣。

4、教學目標

1、教導學生不能安於現狀,要善於思考,積極爲將來謀劃。

2、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整體歸納能力。

5、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整體歸納能力。

教具準備

黑板。(出示學習要求)

6、教學課時

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2、明白着眼未來、善於在勞動中不斷進步的道理。

(二)快速讀全文,深入理解

1、學生自由速讀,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速讀的體會。

3、引導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1)對比布魯諾和柏波羅的做法和結果,你得到什麼啓示?

(2)給文章每個部分加上小標題。

8.課堂練習

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短期的痛苦等於長期的回報”的?

9.作業安排

寫一篇作文:主題爲“爲明天而努力”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3

完成了第一次公開課。課後,幾位老師耐心的對我,對這節課做出了點評。其中,他們都提到了我對課堂細節的關注不夠,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致使整個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

對此,課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一年級的孩子處於好動,易走神的學習階段。他們給予課堂的關注只有十分鐘。而教師如何把握這寶貴的十分鐘,接着再把孩子們的注意力拉回這剩餘的三十分鐘裏,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關注細節。

關注細節,首先作爲一個老師,尤其是低年級的老師,應該放下老師‘架子’,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老師講的投入時,發現學生或者說話,或者手放在抽屜裏翻東西,或者東張西望,這個時候老師應該通過小小的暗示,比如走到學生旁邊咳嗽,或者輕輕敲一下他的課桌,這時孩子自然‘心領神會’,把注意力重新放回課堂裏。所以,作爲一個教師要 “ 多用情,少用氣 ” ,要以情感人,親切和藹,心平氣和,這樣既能避免了與學生的正面衝突,又不會破壞課堂氣氛。

關注細節,再者就是要及時抓住教育的契機。譬如,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漏的時候,老師不要着急評價這個學生的答案,或者重新抽另一個學生回答,這樣會打擊這個學生上課發言的積極性。這個時候,老師應該想到這裏也許就是學生汲取知識的難點,應該對這個知識點再次進行講解,鞏固,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以獲取正確的答案。

關注細節,就應該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朗讀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如果只是單一的讓他們自己讀,跟老師讀或者一起讀,這樣幾次過後,他們便會對課堂產生乏味,孩子們的聲音也不再洪亮,節奏也不夠整齊。這個時候老師就應該採取其他朗讀的方式,比如男女生對比讀,老師來評一評誰讀得好,讓孩子們產生成就感。比如搶讀,看誰讀得快又好。比如加上動作讀、開火車讀,既提高孩子們的積極性,又加深了對知識的鞏固。

關注細節,就應該把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學習‘d’和‘eng’相拼時,孩子們很容易就想到‘電燈’這個詞。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咱們教室裏的電燈在哪裏。孩子們肯定馬上就會七嘴八舌說起來,可能還會用手指着“在那裏!在那裏!”課堂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讓孩子們從生活中學習某個知識,從生活中去獲取某個知識,也許比老師重複講三,四次這個知識來的更輕鬆,更容易。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狀況,但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從課堂細節去關注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體貼學生,那我們的課堂一定會充滿活力與朝氣。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談禮貌》是一篇說理性質的文章,告訴我們“學會禮貌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這樣一個道理。 爲了說明這個道理,課文舉了三個典型事例。第一個事例來自小說《說岳全傳》,用牛皋和岳飛問路時的不同的態度和語言,說明“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第二個例子來自於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長裙主動道歉的事,說明“禮貌待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樑”;第三個例子來自一個偉人小故事,用周總理安慰理髮師的事,說明“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了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這三個事例的選取非常合適,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每個事例又和隨後的議論相應,有助於作者藉助它們說明自己的觀點。

說理性文章的語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準確、恰當,不拖泥帶水。這篇課文也是如此。不過這篇課文的語言在擁有以上特點的同時,還鮮活、生動、有趣,讀來感到親切動人,如在眼前。

從單元編排內容來看,該單元安排的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親情和人際關係的文章。前面三篇課文都是記敘了濃濃的親情美,本課《談禮貌》則上升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美的說理性文章。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初步接觸到簡單明瞭的說理性文章,爲後面的議論文學習提供了發展。

在議論文教學中需要避免“兩個位”:

1、錯位:把教學重點放在明理、激情、導行上。說理性的課文,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稍有不慎,就會“錯位”,常常會把這類課文烙上嚴重的思想品德課的痕跡。議論文只是一種文體,它仍然屬於閱讀教學的範疇,教學目標應當仍然定位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上。在教學中,應以事代理,以事代情。忌讓學生盲目表態、憑空許諾:你打算怎麼做?(把握“度”)

2、越位:過於強調文體的教學。作爲教師,掌握必要的議論文體的相關知識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在課堂上不必說出論點、論據、論證,“提出觀點、舉出事例、總結觀點”這樣的術語點到爲止,因爲初中以後還要繼續學習。

學情分析

本班共計50名學生,其中有女同學15人。全部來自於農村。些學生成績不是很理想,課堂的氛圍也不夠活躍,沒有良好的表現能力。雖然學生能夠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但是作業的質量有待加強,還有較爲嚴重的抄襲現象。其中的大部分男同學學習方法不夠靈活,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較差。還有5個同學學習基礎不夠紮實,還缺乏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學的品讀,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更加美好。

2、教育學生從小學會以禮待人,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

3、理解文中的古訓、谷、俗語,積累關於禮貌的名言警句。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學的品讀,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更加美好。

2、初步認識說理文章的結構方式,寫作方法。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5

嘗試從理念上轉變,評價一堂語文課,不是看老師自己是否出色,而是看同學動起來了沒有,動得怎麼樣,動得好不好。教學中國的尋找和確定要從同學動身,要考慮到同學的實際需求。

同學課前提了170多個問題,這些問題啓發了我,也協助我更加理解了課文。同學提問當然有不到位的情況,偏激的也不少,甚至錯誤的也有。但至少可以讓我知道同學的興奮點在哪裏,他們認爲的難點又在哪裏。

一堂課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只要能解決同學最困惑的即可。

我不是事先準備好框架,而是充沛吃透課文後,上課隨同學情況而定。而原先的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等環節可以略去。

先研究,再帶領同學一起在課堂上研究。教師的研究要先於同學的研究,深於同學的研究。

課堂上要放開,讓同學放開講,同學很多時候能成爲你的老師。讓同學大膽講,就有可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6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爲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麼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我這時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爲什麼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着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爲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着,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裏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此時引導學生想一想,寫一寫:小珍珠鳥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呢?學生的筆頭沙沙作響,不一會兒,筆頭將思維的觸角引向深處。學生寫道:小珍珠鳥只在籠子四周活動,心想:媽媽告訴過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險,我還是乖一點,別跑遠了。它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心想:我要是把這些書都讀完了,我也是個“小博士”了吧!它蹦到杯子上,心想:什麼?茶?第一次聽說,不知道好喝不好喝?這樣想着它就俯下頭來喝茶,邊喝邊想:嗯,挺好喝的,解渴,主人不會怪我吧?它又偏過臉來瞧瞧主人的反應,心想:主人面色和善,微笑着看我,他沒生氣。後來,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紅嘴,“嗒嗒”啄着主人正在寫字的筆尖,它想:這是什麼?嘴巴尖尖的,還能吐出一個個黑字。主人撫一撫它的絨毛,它友好地啄主人的手指,它想:哦,你喜歡我,我們交朋友吧!……學生入情入境,將原文中敘述性的文字進行擴展,在寫的訓練中,更深刻地體會了小珍珠鳥的內心世界,促進了對文本的理解,學生走了進去,又走了出來,在文章中走了個來回,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十分準確.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纔有了“信賴”,纔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覆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爲鳥兒做了些什麼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三、賞讀課文,感悟“信賴”。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培養學生對課文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情感陶冶、心靈淨化。

在串讀課文引讀到第14自然段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音樂,在優美的旋律中,孩子們陶醉地讀着,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引導:“此時,你是否已經讀懂了作者的心聲,誰來談一談?”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信賴’是相互的,‘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對別人充分信賴,那麼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麼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後,我以課件播放畫面的形式結束課文,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們的生活中,信賴無處不在。

這次新秀課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讀課文,看課文,圈畫相關內容,概括主題,學生真正成了課堂上的主人。可細想起來,課堂上還存在着一些遺憾:在檢查預習後緊接着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學,前半堂課大段的時間處於“靜”的狀態,因此,學生的情緒難以很快調動起來;此外,在引導學生交流彙報時,形式有點單一。雖然最終留有遺憾,但將促使我不斷反思和成長,使教學實踐逐漸走向新的里程。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7

在第一課時中通過閱讀,自學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共同釋疑,然後學生再讀,達到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給全文分段。學生閱讀中,邊讀邊思考,養成閱讀中思考、思考中能讀的良好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不動腦筋、沒有思考的閱讀,只能使兒童的頭腦變得遲鈍。”所以一直以來都想通過問題閱讀來培養學生思考的學習。

第二課時接上課時內容,分析各段內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義的句子意思,學習法布爾對待學習的自學態度,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以至於他纔有輝煌成就。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學生閱讀(自主閱讀)來解決問題,問題主要由老師設計,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問題,再釋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讓學生在讀中思考:

爲什麼說法布爾從小就是一個昆蟲迷?

讀後討論:

1、“怪人”爲什麼要加上引號?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爾是實足的昆蟲迷?

3、第六自然段通過什麼來說清?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學生髮言時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窩蜂的說,他們舉手,逐個解答,雖然站起來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邊,但在爭論中自然而然的明瞭。老教師也就用不着肯定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點,從7-18自然段,上節課時有的同時認爲可以分爲兩段:法布爾的經歷(7-13)和他的輝煌成就(14-18),其時這也是可以的,但由於這兩處關係緊密,放一處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後相互映襯,便於理解。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8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看天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也許是自己xxxx年去過北京,對天門廣場壯觀的升旗儀式還記憶猶新的緣故,所以很喜歡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特別用心。課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攝的照片做成了課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點門票,熟讀上面的解說,準備在課堂上爲學生當導遊;還佈置學生去搜集北京的相關資料。上課時,我讓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信息,學生興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風光導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不少學生不到兩分鐘就把課文讀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一句時,我播放了升旗儀式的錄像。學生有了圖片、錄象等一些直觀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發自內心的感受,學生讀得很帶勁,很有感情。

由於課前的充分準備,這篇課文只用了一節課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紮實。第二課時,我利用製作好的課件和背在心裏的一些解說詞,像導遊似的給學生介紹了“故宮”、“人民大會堂”、“長城”等許多景點。上完課,學生說:“老師,學完這篇課文,我好像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麼多地方。”聽到這句話我很高興,因爲這就是我上課前追求的目標。

如果我的課前準備不那麼充分的話,就不可能騰出一節課來爲學生介紹關於北京的那麼多知識。可見,課堂上要爲學生減輕負擔,提高課堂質量,很大的工夫必須花在課前。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9

一年級的漢語拼音教學《dtnl》已經結束,在這堂課上,遵循固有的教學模式:看情景圖認識新的拼音——學習情景歌記住形狀——學習寫法——進行拼讀訓練——複習總結。在這四個環節中,儘量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習慣。看完圖之後,讓學生跟我學習,字母的發音,儘量做到了照顧全體學生的發音情況,採用了教師領讀,齊讀,開火車讀,指名讀多種的方式。讓全體學生強化拼音的讀。

接着讓學生髮散思維,想一想,編一個兒歌記住字形。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今後的說話和寫作有了一定的幫助。但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不能全面關懷到全體學生的編寫兒歌情況,並統一了一定的答案,不利於孩子個個性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中,可以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即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又能讓他們聽取別人的建議,開闊學生的思維。

第三的環節,進行寫得訓練,首先我進行了範寫,讓學生觀察,我先寫了什麼,又在寫了什麼呢?讓學生總結出書寫的順序,然後跟我一起豎空。接着讓學生觀察它在拼音格中的位置,進行描紅,在這期間,我儘量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養成訓練,但是僅僅口頭上提醒,並沒有走入到學生中去,進行巡視。今後的教學,我將更加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堂練習中,走進學生,貼近學生,更加了解學生。

第四個環節,是進行拼讀的訓練。再拼讀過程中,讓學生把拼出的音節組詞,造句,本想練習學生的說話能力,但效果並不理想,一方面是選擇的音節沒有組詞的空間,過於依賴教參的提示,一方面,沒有考慮到對學生的說話方式,一年級的孩子還不會造句,應以說一句話的形式讓學生練習。

最後是複習小結,這一部分的設計,讓學生對所講內容有了一個複習鞏固,瞭解聲母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朋友,使學生有了一個整體感知。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大部分的孩子已經學習過了拼音,因此一節課能否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是老師教學的關鍵,也是衡量一節好課的標準。要想上好一節低年級語文課,首先就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其次教師的精神面貌也影響着學生,比如教師的眼神,語言,手勢等,調動渾身的器官去吸引學生。當然還要運用適當的表揚與激勵,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自信,主動學習。

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是要加強自身粉筆字練習。而且要儘量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要自始至終。課堂上雖然注重以表揚、激勵、賞識爲主但是表揚學生的語言有點單調,要豐富教學語言,表揚要有針對性。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0

《我愛家鄉的柿子》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七冊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記敘文,作者在文中讚美了家鄉的大柿子,記敘了跟小夥伴一起摘柿子的快樂情景,表達了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爲了上好這節課,我認真閱讀了教材及參考,並多次進行了復備。在執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1)繼續學習帶着問題默讀課文。感受摘柿子時的歡樂,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2)能夠說出第5自然段的主要內容。(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設計的教學重點是瞭解柿子的可愛之處和感受摘柿子時的歡樂,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學習歸納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現以此課爲例,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 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1. 整節課,我都能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導他們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直接進入本課要解決的教學重點,即課後第一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愛家鄉的大柿子?學生在讀課文時,找出了許多重點的語句。我抓住學生的發言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關鍵詞正確、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體會課文內容的目的。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自己感悟的基礎上談出理解。

2. 注重了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很多學生對於課文中描寫柿子樣子的語句體會比較深,爲了體會作者語言的優美,我多次引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在這不斷地“練習”與“展示”的過程中,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對於本文思想感情的領會也越來越準確了!

3. 能夠結合教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本篇課文在描寫摘柿子的過程中,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來表現爬樹高手敏捷而又嫺熟的動作。在學習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在書上把所有動詞都圈了出來,然後引導他們體會這樣寫的好處,提示學生在自己寫作時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

(二) 需要改進的地方:

1. 對教學策略的研究不夠。本篇課文共有六個自然段,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我分配的時間幾乎是均等的,這就使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而且,在分析課文時,我總是讓學生按照“讀課文——找重點語句——談體會——練習朗讀”的順序和模式來學習,教學策略很是單一。如果能夠結合每個自然段的寫作特點進行教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收穫會更大,課堂的學習氣氛也將更加活躍。

2. 缺少學法的滲透與訓練。這節課的學習,主要側重在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方面,每個教學環節都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家鄉大柿子的喜愛”,而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與訓練。如果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可以抓住“黃燦燦”這個詞引導學生複習ABB式詞語、抓住“猶如童話王國中的金色皇冠”體會比喻句的好處,學生的收穫會更多。

3. 問題過多、過碎,缺少整合。本節課,在理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愛家鄉的大柿子?”時,爲了使學生對文中重點語句進行深入體會,我接二連三地提出了很多的問題。這一情況的出現,一方面說明自己的備課還缺少一份精心,另一方面也使我意識到自己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還缺少培養和指導。應該教會他們怎樣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彙報以及正確的彙報順序,教師僅僅給予適當的點撥就可以了。只有這樣,加以時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纔會逐步提高。

4. 對年段教學目標缺少了解。在引導學生概括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時,我把“抓重點句”的方法作爲了新知識教給了學生。殊不知,這一知識早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學過了。正是由於對各個年段的教學目標不甚瞭解,致使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缺少了實效。爲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再次出現,我會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年段提出的要求,並多與組內的張彤、楊愛靜兩位老師進行交流,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實效。

面對自己在教學方面上存在的問題,我會用心向組裏老師學習、請教,並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改進,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節課,積累經驗、鍛鍊能力,使自己的業務水平逐步提高!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1

歷時近七週的校內公開課於11月1日結束,現將此次公開課的反思小結如下。

此次公開課整體上體現出較強的理性,在教學過程中都蘊含着一種思想,即這節課我要講什麼,怎麼講,怎樣導課,又怎樣拓展等等,教學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氣氛和諧融洽、輕鬆溫馨,人文氣息濃郁。板書整潔簡明又不乏新穎,如趙厚老師設計的“心心相印”板書。導課新穎,且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靈。如王永麗老師的“糉子謎語”導課,冀辯麗老師的節日習俗導課。情景教學讓人身臨其境,如徐豔玲老師的“假如你就是《父母的心》一文中被送走的孩子,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分角色朗讀讀出了人情冷暖,如趙厚老師讓學生分別扮演父親母親長子次子三女兒等角色,很好的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法靈活,教學形式豐富。多媒體一體機的使用,趙厚老師的課堂辯論會,冀辯麗老師的幾大教學板塊“你會讀嗎”、“你會填嗎”、“你會說嗎”,宋春曉老師的議論文論證方法的作用範式,穆清麗老師的拓展鏈接“成功=()+()+()”並舉例論證等形式,很好的強化了課堂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1、幻燈片設計太多,應該控制在15張以內,甚至更少。幻燈片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並不能代替教案,更不能當教案來用。很多教學環節,並不是非得用幻燈片才能很好地展現。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只是爲內容服務。幻燈片要爲教學內容服務,而不要爲了“幻燈”而“幻燈”。

2、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到位。表現爲教學重難點不明確,教學環節混亂,教學板塊之間缺少銜接過渡,有教學目標卻不向學生明確目標也不圍繞目標來組織教學,教學走到哪是哪。

3、貪多。什麼都想講,什麼都想說,其結果什麼都沒有說清楚。顧此失彼,捉襟見肘,手忙腳亂。說到底,是目標定性問題。只考慮教師因素——想講什麼、要講什麼,而忽略了學生因素。只備教材,不備學生。其實,目標的確定應該堅持“一節課學生能掌握多少,就教多少”的原則。把“大容量、快節奏、教學內容豐富”作爲評價一節課的優點,應該是一個誤區。

4、教學思想認識偏差。總以爲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了,就是一節成功的課。事實上,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關鍵看學生學會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技巧和方法獲得了對人生和社會的哪些體驗等等。

5、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明確,對閱讀教學的認識膚淺。對閱讀教學僅僅停留在“閱讀讀通——閱讀讀透(理解)——閱讀讀悟(體驗)——閱讀質疑(發現)”層面,強調讀者與作者與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共鳴,而沒有認識到閱讀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爲了讀個明白,而是要學會寫——即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閱讀教學,不要僅僅爲了閱讀理解感悟而教,要通過閱讀教學來教會學生聽、說、讀、寫的運用語文的能力和方法。閱讀教學的終極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寫作。

6、教學語言還不夠簡潔清晰,缺乏親和力。表現爲方言與普通話夾雜運用,口頭禪、不完整問句多;一調到底,不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激勵性評價語言少,或表揚肯定評價語言單一,缺少變化。

7、講多練少,學生活動少,自主合作探究沒保證;字詞處理花時多,——老師只教學生不會的東西嘛。

8、忽略題目作用,缺乏整體感知。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文章的“心靈”不就是文章的中心麼?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要有三問::“是什麼?(文本內容)——爲什麼?(寫作的目的和方法)——怎麼樣(有何感悟?如何運用?)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2

《金子》這篇課文既有波瀾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講的是彼得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長出了小草,從中受到啓發,便留下種花,終於獲得成功的故事。作者通過前後兩個故事片段挖金、種花和其他淘金者與彼得的烘托與對比,既成功塑造了勤勞、堅強的彼得形象,又深入淺出地爲學生揭示了一個道理:要想獲得財富或者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必須擁有智慧的頭腦,抓住機會,實現夢想。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凸顯學生的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我結合文章特點,以“探究彼得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夢想”爲主線進行教學,引導孩子們品讀重點詞句,鼓勵深入探究閱讀,通過對比、想象、朗讀,將語言的訓練和學生的感悟、表達融爲一體,在與課文主人公一起“尋金”的過程中,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引導探究閱讀,形式多樣

探究閱讀重在引導孩子們自主地進行閱讀,重在孩子們自己的感悟品味。本節課,我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們充分地與文本對話,批註閱讀、自由讀、想象讀、對比讀、齊讀、創設情境引讀、師生合作朗讀,在讀中品味語言,在孩子們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朗讀加深體會。

二、滲透學習方法,循循善誘

關注中年級的學段特點,設置梯度,引導孩子們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剛開始上課時,先複習詞語,再讓孩子們選擇詞語填空,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接着板書引導孩子們觀察,總結概括故事性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抓住誰,幹什麼,結果怎樣,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中年級重在段的學習,怎樣學習段?我先讓孩子們帶着問題閱讀思考,從段中畫出重點句,抓住關鍵詞,再創設情境想象,品味、感悟,最後有感情的朗讀加深理解體會。這樣,在品詞析句中,在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所蘊含的“要想獲得財富或者成功,就必須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並堅持不懈”的道理。

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埋頭苦幹、幾個月、幾乎翻遍了、整塊”等關鍵詞,從精力上、時間上、工作量上理解彼得做出的別人無法比擬的巨大付出,再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勞的人,從而悟出彼得身上具備勤勞的品質。但結果是“沒有發現一丁點兒金子”,再次回到文章開頭,引導學生抓住“聽說、無意、蜂擁而至、一無所獲”等詞語理解傳說的不可靠及淘金者的盲目,就顯得輕鬆,容易許多。在品讀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彼得由“希望”轉向“失望”的失落心情,也爲後文體會彼得若有所悟,獲得成功的喜悅之情埋下伏筆。

接下來,我用了這樣一個問題過渡到下文的學習:淘金無果,彼得又是怎麼想到去種花的呢?我讓學生用心讀4-5自然段,劃出覺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詞和句。在交流時,我引導學生緊扣“若有所悟”探討彼得由什麼悟到什麼?讓學生明白彼得由“鬆軟的土地上長出了一層綠茸茸的小草,‘悟’到土地也可以用來種花。悟到種花能獲得財富。從而悟出彼得細心觀察、善於思考的品質。

三、注重語言運用,拓展積累

本文沒有特殊的句式可以訓練學習運用,但卻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鬆軟的土地上長出了一層綠茸茸的小草”是怎樣一幅充滿生機的優美畫面;“全部精力”又包含着一幅幅辛勤耕耘的畫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用不了幾年我就會成功的……”彼得由成功還會想到什麼?我緊扣這些文本的空白處,創設情境引導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雖然孩子們的語言是青澀的,但在老師的引導下都有了明顯進步,他們中有的說:太陽剛剛升起,當別人還在睡夢中時,彼得已經開始爲花兒們除草了;有的說:夜幕降臨時,人們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節目,彼得還在田裏給花兒鬆土施肥。有的說:烈日炎炎下,彼得大汗淋漓還在給花兒澆水;還有的說風雨中,彼得冒着大雨給花兒搭建雨棚。此處,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靈感,也使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彼得善於觀察思考和勤勞肯幹的優秀品質。

教學本課時,對語言文字及詞彙的積累我處理得較好,如讀到第六自然段時,出示百花盛開圖,讓學生用詞語來形容這美麗的情景,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有些詞語的理解,讓學生採用多種方法去理解,如聯繫上下文,學會查無字詞典等。

對於文章最後彼得成功感言中“真金”的理解,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隨着對彼得獲得成功原因的探尋,利用文章內容,降低理解難度,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悟體會彼得所說真金的含義,並依此來暢談自己的夢想,說說自己怎樣去實現夢想,從而加深對“真金”的理解。最後引導學生積累勵志名言,豐富語言積累。

在反覆的磨課過程中,我發現,每堂課中都有一些未曾預設到的內容,這樣的磨課不僅讓我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更讓我較深刻地瞭解這一課的教學可能會出現哪些棘手的難題,以生爲本,提前預設,如何迴應孩子們的每一次精彩的發言,孩子們冷場無法解答老師的問題時又該如何引導……這些都是教學藝術,需要教者慢慢學習探索。好的課堂不是老師表演的主陣地,而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

課堂是不斷生成的藝術,真正的展示課中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開頭的時候,老師的牽引太多,抓得太緊,沒有放手,所以以後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放寬心去讓他們去學。學生回答問題時沒有出現我預設的回答,引導的不夠,造成一種試圖直接告知答案的感覺。我自己也沒有辦法記清楚,但是我給自己的感覺就是,我在阻止學生往不對的地方回答,但同時卻沒有給予適當的引導。今後我要努力提高教學機智,在挖掘教材上下大功夫。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3

課題:《童趣》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翻譯課文的第三四段,並學會一些常見的翻譯方法。

這節課在第一節課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課文內容疏通,於是我把第三、四段的翻譯工作分給了四個小組,另外兩個小組一個負責對文出現次數較多的“之”、“以”、“爲”等詞語進行總結歸納,另一個負責對全文中出現的其他的相同的文言詞語進行總結歸納。

對於翻譯,我的要求是原文與譯文一一呈現,並指出翻譯過程中所用的翻譯方法(留、刪、補、換、調、變)和其中的重要詞語。可從課堂執行的效果來看,效果不是很好,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下:

一、學生翻譯的時候還是整段進行翻譯,沒有一句原文對照一句翻譯來進行,使得原、譯文的對比不夠明顯。看來是我的指示還是不夠明確,誤導了學生。

二、學生翻譯時不能有效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重點字詞的翻譯方法,且對重點部分也缺少相應的標註。

三、學生無法一字一句的對文中的每個字詞進行翻譯,有些個詞語和句子只能照抄教學參考書。

四、總結歸納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實詞、虛詞的出錯頻率也較高。

五、我沒有更多時間去糾錯和補充。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我覺得是因爲我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準、貪多貪全、學法指導不夠精細等原因造成的,爲了更好的改進以後的文言文教學,有幾個方面可以改進:

一、合理佈置學習內容,不易過多。

二、初學文言文,翻譯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三、讓學生養成逐字逐句翻譯的好習慣,保證翻譯過程中不留任何盲點。

四、學生展示時,對於翻譯的內容要儘量對照原文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重點字詞句式也要朗讀。

由上可以得知,這是一節不及格的公開課,它是由於自己缺少精細化的教學設計能力,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把握不夠,對學生的學習時間的合理分配不夠(一句課翻譯一段即可),以至於使整節課千瘡百孔,漏洞百出,好在課後幾位語文老師的及時提醒,使自己能有一個補充改過的機會,自己一定好好向其他老師學習,深入到每一個字來備好每一節課,使學生翻譯的準確率要達到100%。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4

我校學習馬牧池課改經驗後於本週舉行了公開示範課。我於本週二講了一節公開課。現就這節課的一些情況進行反思總結。

我講的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9課《老王》的第1課時。這是錢仲書先生的夫人楊絳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文章。我的教學設計的思路:首先讓學生理解才老王在生活中的不幸,即生活境遇的“苦”。第二,讓學生理解老王的“善”,從而理解本文的主題:以善良體察善良,以愛回報愛的。在上課前我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了指導,讓學生以學案爲指導學習的綱要做好了課前的預習工作。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主要是通過小黑析板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對學一塊的學習做得還是比較紮實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表現也很積極,和老師的配合也非常好。由於我自己沒有很的掌握時間,所以在處理這個環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的問題。

這節課總體來說還長算是成功的。不過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

一、學生在全作學習班的過程中任務目標不夠明確。

二、小組之間缺小競爭。

三、學生的展示力度還不夠,老師講的還是有點多。

四、在課堂中教師沒有激勵機制。

五、講課過程中過於隨便,出現了一些方言。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在日後的教學中我要加以改正。努力轉變自己的教學法理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結合課文體會詞義;正確、規範地書寫生字。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生字詞,並初步感受到課文描繪的美景。

對策:給予充分的閱讀時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習中,我們曾去過雲霧變幻無常、令人飄飄欲仙的廬山,到過充滿陽光的拉薩,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今天,我們又將來到風景秀麗的九寨溝。

板書課題,並指導讀好課題,學寫“寨”。

二、初步感受九寨溝的美景

1、你想去瀏覽九寨溝,去感受九寨溝的美景嗎?打開老師爲你們準備的網站,你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圖片,看一看,談一談你的感受。

(學生瀏覽,同桌交流觀看圖片的感受。時間5分鐘)

2、看了圖片,你有什麼想法,和同學們一起交流一下。

(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可以講感受、也可以提問題)

三、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1、 自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

2、、 出示生字詞,檢查效果。

3、指導學生讀好文中的長句子。

四、調查興趣,自主選擇

1、 再讀課文,說說你想先去哪裏玩一玩?

2、 引導學生再讀讀重點段。

五、作業

1、 描紅

2、 抄寫生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