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小稻秧脫險記》,感覺良好。我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並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再進行“質疑問難”。學生提出“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警覺”“紛紛“等詞,這些詞語與全文內容有着密切聯繫,有助於體會文章蘊含的情感。因此我不馬上解釋詞義,而是讓學生反覆的讀課文。自讀課文四五遍之後,時機成熟。我請一些同學根據自己讀書時對課文的理解來跟着老師一塊兒表演,用動作表現詞語的意思。原來明白的學生此時更深刻地領會了課文內容,不明白的也豁然開朗了。感悟,“感”而後“悟”。怎麼感,主要是誦讀,讀得多了,學生便能借助語言環境悟出詞語的意思,體會到詞語在文中的表現的情感:雜草的蠻不講理和小稻秧陷入危險的'無奈。可見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達到的,而是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才實現的。一句話,就是要“以讀求悟,讀中見悟”。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2

在教學《獅子和鹿》這篇閱讀課文時,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爲“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於是,我通過齊讀的方式,在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板書到黑板上,在齊讀後,馬上對這些字詞進行正音,並讓學生把正確讀音標到書本上。然後,進行第二次的朗讀——自由朗讀。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內容的把握上,還通過主要內容填空、根據有條理的主要內容初步接觸劃分意義段等方法,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爲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至於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課文完結的時候,我編寫了一個後續的故事,利用這個後續的故事,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在教師的點撥下,悟出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我認爲,《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第一,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錶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後,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導和指令語言未能切合學生水平。在點明朗讀要求的時候,我只是說“請同學們讀出緊急的氣氛”。這就忽略了三年級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他們不能理解“緊急的氣氛”應該怎麼讀。經過思考,我認爲,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導,如果在下達指令的時候,再加上引導“你們覺得很着急的時候說話的速度會怎麼樣?語調會怎麼樣?”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讀出“緊急的氣氛”,並且在以後的課文中,如果再遇到類似狀況,他們就自然理解應該如何讀了。

第三,教態不夠自然。由於個人習慣和緊張兩個原因,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停地走來走去,這種情況必須儘量控制、減少。因爲學生的目光總是會跟隨着老師,老師如果不停地走動的話,會影響學生精神的集中。

最後,語調和語速問題。語速偏慢是我一直存在的問題.另外,語調起伏不大,缺乏抑揚頓挫,這樣學生會很容易覺得沉悶和疲累。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課文、語段用不同的語調,整節課堂會生色不少。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教學基本功上還有十分多的改進空間。希望以後能夠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有效的教學。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3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饒有趣味的兒歌。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受學生們的喜歡。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石萍老師在課前大膽地嘗試讓學生去收集觀察長有種子的各種植物,觀察它們的特點。教學中,她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交流已經瞭解的各種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她緊緊圍繞“植物媽媽有哪些傳播種子的辦法”時時處處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去讀課文,去思考,去交流,儘量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展示的平臺,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她適當點撥一下,巧妙引導。整個教學活動,她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感悟。

在第三小節課文的教學中,實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鎧甲”一詞,二年級孩子很難理解,而由於學生聯想到電視中曾經看到的鎧甲和手中蒼耳種子那堅硬的外殼,他們對“鎧甲”一詞,有了正確理解,還使他們掌握了聯繫生活實際和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詞語的方法。她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及動手操作,使學生對蒼耳的種子是如何掛住小動物皮毛的有了真實體驗。本小節的重點、難點迎刃而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沒有感到枯燥乏味。蒼耳雖小,價值高,它的使用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我們身邊不起眼的小東西都可以爲我們傳授知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過去,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常過於煩瑣地分析課文。現在呢?教師的講少了很多,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這又使許多語文課淡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弱化了對錶達方法的領悟。而石老師既強調了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又抓住了詞語訓練,抓住了對語言文字的領悟,讓學生逐漸懂得形式是爲內容服務的。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4

本文的題目爲“笛聲”,通篇課文也是圍繞“笛聲”展開的:先寫聶守信聽老木匠吹笛,而後寫聶守信向老木匠學吹笛,最終描寫了聶守信吹笛,老木匠傾聽的場景。 “笛聲”成了兩個人成爲莫逆之交的媒介,也在悠悠的笛聲中,讓我們感受到了聶守信對於音樂的酷愛。因而學習本文時,要把握好“笛聲”這一主線,以主線串聯課文中的所有信息,這樣最終才能讓學生與課文中的聶守信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理解聶守信的心聲。

在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中,我帶領學生走進老木匠的笛聲,通過播放一段悠揚的笛子獨奏的錄音,並用視頻文字十分簡潔地向學生介紹笛子這種樂器,有效爲學生創設了一種優美的情景。此後,通過對描寫笛聲語句的朗讀、思考,以及對笛聲錄音的欣賞和鳥叫聲的模擬表演等多種學習形式,學生真切感受到老木匠笛聲的優美、動聽、婉轉和神奇的魅力。然後,我又帶領學生走進聶守信的心聲,反覆品讀聶守信聽了老木匠笛聲後神情和心理活動變化的句子,感受聶守信學笛的渴慕之心和對音樂的熱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聶守信向老木匠拜師學笛的對話,並且讓兩組同桌進行即興表演,實現從語言積累到語言運用的轉化。

再者,本文的一大特點就是首尾呼應,但同樣的一句話,創造的意境是不同的。在教學中,我就抓住這兩個句子,讓學生比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而後讓學生閱讀課文中間段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處理就能很好地抓住了這篇課文的文脈。學生通過比較和概括,也自然領悟了課文的寫作特點。

縱觀整節課,儘管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較充裕,也通過媒體、想象等多種手段,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氛圍,但要更精準地把握課文,作爲教師本身對於文章的解讀還稍欠火候。教學之後,再讀此文,其實不難發現,文中關於描寫笛聲的.幾句句子恰恰是聶守信在音樂中成長,對於音樂的感悟更加透徹的表現。如果能在這樣的理解之上,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注意這樣一種層層推進的關係,並將其與聶守信對音樂愈加着迷的表現對應起來教學,文章的處理就更加切合文本了。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5

教材分析

《我喜歡》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文章語句優美,每一段開頭都用“我喜歡”三個字領起下文,使12個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散文句式工整、語言精美,情感貫通全文,給人以結構美;散文語言優美動聽,讀起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給人音樂的美感。使人很容易進入語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本篇文章的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詩一般清新的語言,向我們敞開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歡的景物與事物,並說明喜歡的理由,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豁達、獨特、樂觀的人生態度。

學生狀況分析

本年級學生是第一批使用北師大版教材的學生,思維活躍,勇於展現自我,具有很強的自主識字和閱讀能力,並能夠發揚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詩歌朗誦方面具有很強的表現慾望。學習本文,應抓住學生這一能力,採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讀,從而體味本篇散文語言的細膩與精美。

教學目標

1.獨立識、寫字8個,讀準字音,記熟字形,在語境中理解詞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獨特情感。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自然、對事物、對生活獨特的感受與理解,培養審美與欣賞能力,並仿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獨特感受。

2.仿寫課文,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相信在你們多彩的童年裏一定有許多喜歡的事物吧!說一說你都喜歡什麼呢?

二、逐層讀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讀通讀順課文。

2.快速讀文,思考:從文章整體結構上能發現什麼?

3.彙報。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線索是什麼?每個自然段有什麼共同點?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抒寫自己喜歡的情懷的?(先寫喜歡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寫喜歡自然景物,最後寫對社會生活的喜愛

三、再讀文章,體味情感

1.帶着自己的發現默讀課文,並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標出,作批註。

2.彙報交流。師相機作指導,並指導感情讀,體會作者所喜歡的事物、景物以及喜歡他們的獨特情感。

(1)學生彙報1—4段:

引導學生談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與感受。

師:四季就像四位天使,每年都會如約而至,來到人間與我們相會,她們給我們帶來了生機與希望,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我們的作者在感受着四季的同時,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得那麼獨特,讓人越讀越愛讀……

指名讀文,評價。

師作進一步引導:聽着大家詩一般的朗讀,我彷彿乘着理想的航船行駛在四季的原野上,心情那麼舒暢,感覺那麼優美。

生閉眼,師配樂讀這一部分,將作者所要表達的獨特感受內化到學生心裏。

生配樂讀。

師小結:作者筆下的四季是多麼美妙的自然景觀,課文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氣息,讀一讀。

(2)學生彙報第8自然段:

“我喜歡的另一種花”是指什麼?爲什麼?

“我喜歡讀信”的原因是什麼?從“淚光”二字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師:一聲問候、一個笑臉就能使寒冷的早晨變得溫暖,看來,我生活的這個社會多麼需要人與人之間彼此的理解與關愛。

生感情讀第8自然段。

師:除了這裏能表達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之外,文章還有些段落讚美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情、真情、親情。

感情自由練讀。

(3)重點體會第10自然段:

出示此段,生讀。

師:從這段話中能體會出什麼?聯繫自己的閱讀體會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小組交流。

師:字裏行間都透射着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帶着你現在的感受再讀此段。

讀完生質疑:省略號?

(4)師:省略號一般都在一句話後出現,省略相關內容,但這篇文章中的省略號卻另起一段,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這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小組交流、彙報。

師小結並做進一步引導:對,省略號省去了很多社會與人生美好的事物、景物,在作者眼裏,我們的社會處處都洋溢着和諧與美麗,作者把自己對我們這個社會的獨特情感深切地體現在了“我喜歡”中,並且是深深的喜歡。

讀好最後一段話,體會“深深、喜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配樂讀文,昇華情感

1.自由練習讀文。

2.學生配樂展示朗讀自己最想讀的部分。

3.師配樂讀其中一部分,激發更多學生配樂朗讀課文的慾望。

4.鼓勵學生加動作讀文,抒發情感。

五、仿寫延伸,激發寫作興趣

師:同學們,作者彷彿是在用一支支彩色的畫筆,爲我們描繪着一幅幅畫面。而這些畫面組合在一起,又像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卷色彩絢麗、生動形象的人生畫卷,構成了畫面美。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相信有很多的“我喜歡”也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你的心裏,請大家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仿寫課文,用語言文字來抒發你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6

借鑑了一課一帖重組教材的教學方法先學習兒歌,感覺這節課上得很順,課堂效率很高。從“輪船要靠岸”導入,引出“鐵錨”,引導孩子觀察鐵錨的特點,學習兒歌。接着,小花貓出現,讓孩子們模仿“錨”,來幫小花貓創編兒歌,“家裏的'貓喵喵叫”“家裏的貓愛吃魚”“家裏的貓捉老鼠”,一句句兒歌都從孩子嘴裏蹦出來了。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自己來區分“錨”和“貓”,在不斷摸索中、發現中理解生字、學會生字。在發現形聲字的規律後,後面的“ 喵”“描”“瞄”,學生運用規律猜字、識字、理解字,從頭至尾,始終處於有趣的識字遊戲中,興味盎然。這樣的識字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又深入淺出地剖析了漢字的造字規律,提高了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7

《黃鶴樓送別》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在傳統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本課希望憑藉設計科學的教案和課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計用兩課時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巧用多媒體多媒體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和美妙悅耳的聲音吸引着學生,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配上動聽的古箏曲,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四段時,我結合悠揚的樂曲,聲請並茂的朗誦爲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置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二、抓住重點詞語朗讀,感悟《小學語文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讀”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特色。蘇軾也曾說:“三分詩,七分讀”。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況且《黃鶴樓送別》文句優美,更適宜訓練朗讀。如第二段抓住“一會兒—一會兒————”“依依”,第三段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等詞語理解感悟,朗讀。爲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採用了各種手段及方式,如在朗讀第三段時,讓演李白的同學讀李白的話,讓演孟浩然的同學讀孟浩然的話,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朗讀古詩時,配上悠揚動聽的樂曲,訓練學生朗讀。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我就進行範讀,手把手地教,由於訓練教紮實,因此朗讀效果不錯。

三、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詩是關於送別的。《芙蓉樓送辛漸》《贈汪倫》等,學生列舉了好多,我還出示了好多關於送別的詩,讓學生摘錄,課後,我又佈置了收集關於送別的詩,準備開朗誦比賽會,旨在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8

每上完一堂課,回顧自己課堂教學上的成敗得失時,總是感慨萬千,在執教完《石榴》一課後,有個最大的感受:教師應該全身心投入到教材中,對教材不能帶上任何主觀色彩。

於漪老師曾經說過“當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融爲一體時,課堂教學的明燈就會高高掛起。”我們對教材一定要剖情入理,如出己之心,這樣才能做到教書育人。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課文令教師很喜歡,而有的課文教師很難動情,這樣就很難使教者步入課文的底裏。當上《石榴》一文的時候,我總感覺這篇課文描寫的東西很抽象,很難打動我的心,不象《北大荒的秋天》那樣,所描寫的景物是我們手能摸到,眼能看到。因此在備課時,我就始終停留在課文的表面,無法深入鑽研課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本無法做到於漪老師的“明燈高高掛起”。

當教完之後,我再去深入鑽研課文時,我被感動了,感動於作者濃濃的鄉情在石榴身上的集中體現,正是因爲作者對家鄉,對石榴有着特殊的.感情才能將石榴的枝葉,石榴的花,石榴的果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文章第一句話“我的家鄉在棗莊,那裏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可以說是文章的文眼,給你打開了文章的情路 。作者將情寄予石榴,一切景語,一切物語皆情語,因此當再次備課時,我是完全被打動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從這次的教學中,我感受到教師沒有挑剔文章的權力,大凡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作者情動於中,言溢於表的產物,我們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深入鑽研課文,這樣才能正確解讀課文。“不進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正是因爲我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所進行的一切都是留於表面的,而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抽去了其中的情意,語文的人文性夫復何求?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9

《用冰取火》是北師大版的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智慧”爲主題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的是一支探險隊伍到南極去考察,在一個孤島上,要動手生火做飯時,打火器找不到了。一個年輕的探險隊員用冰做成“冰透鏡”,利用太陽光聚光點燃了火,表現了探險隊員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全文共八個自然段,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爲三部分:到達南極-陷入絕境-冰透鏡拯救探險隊。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話點明瞭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體描寫了怎樣取火,第八自然段結束在隊員們快樂的氣氛中。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字裏行間流露出真情實感。

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古今中外的聰明與智慧故事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用冰取火》是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還應進一步落實這一訓練點。行課過程當中,我對生字新詞進行了檢查,看看學生的掌握情況。其中“徘徊”、“一縷”、“束手無策”這三個較容易出錯的詞語進行強調,然後進入細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的環節。

首先請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的哪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火的作用非常大,學生通過默讀總結出是第三自然段,“沒有火就不能工作,沒有火就不能生活,沒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脅。”讀一讀這句話,聯繫課文抓重點詞句,說說自己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聯繫上下文便可抓住“變化無常,寒冷和風暴”……“這團紅紅的火驅散了死的威脅,帶來了生的歡樂”……這些重點詞句,對第三自然段的這一句話進行理解。這時再通過指名讀、集體讀,進一步體會火的重要性。之所以要設計這個問題,跳躍式的把第三自然段先拿出來,是因爲這篇課文“火”是比較核心的線索,由於在南極洲非常需要火---到沒有了火源----再到用冰取火都緊緊圍繞火字爲線索,所以這個問題對整篇文章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麼在南極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如果找不到打火器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讀一讀課文的四五自然段,繼續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體會探險隊員們此時的心情。學生讀文可抓住“一籌莫展”,“陷入絕望”,“束手無策”的重點詞,其中“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學生是用聯繫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得解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明白了隊員們此時的無助和絕望。帶着這種感受再讀四、五自然段就更能體會到火是多麼重要。在這部分學習中,我還設計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的是“柔和的太陽”,爲什麼現在卻說是“慘白無力的太陽呢”?這個問題。通過前後的對比,更加體現隊員們此時絕望的'心情。他們真地會默默等待死神的到來嗎?他們是怎樣做的呢?第三個環節是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自學,讀一讀課文的第6、7自然段,小組討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探險隊員是怎樣做的?這部分安排小組討論的目的是“冰透鏡”聚光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小組討論可以你議我說,有問有答,集思廣益,化解難點。通過小組討論後,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複述用冰取火的過程。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加以總結。這時用一個課件,即半球形的冰透鏡,以及陽光透過冰透鏡的工作原理。幫助學生明白其中的科學原理。我認爲在這裏一個好的課件演示,既能輕鬆的化解難點,又能有效的增加課堂時效性,這時課件出示整個第七自然段指名讀,教師指導朗讀這一段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隊員們此時的心情,洞察他們的聰明才智,頑強的意志品質。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師生共同交流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在自讀感悟的環節中,學生分別畫出了能夠解決疑問的重點詞語,來理解取火的方法。因爲學生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後再安排組內交流,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思維互相碰撞,以便從別人身上汲取靈感,互相補充。接着,在理解取火方法時,安排小組用自己組內喜歡的方式,可以抓詞語談理解,也可以畫圖來理解年輕探險隊員的做法。這樣做在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指導學生合作的方法。採用畫圖法更能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圖畫的過程,需要孩子們在交流的時候思維碰撞,暢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組內共同的成果。這種合作是有着很強的目的性,學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說,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該說是比較有效的。

人們常說,講課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下來,總有些感到遺憾的地方。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雖然大多數學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識、合作方法,但是總體感覺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合作方法上,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或者分工就耗費了不少時間,顯得學習過程不夠緊湊,效率不夠高。還有,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合作在狀態和效率上有較大差別。有的小組四個人合作默契,小組長髮揮很好的作用,效率較高。有的小組可能和學生性格有關,整體感覺還是比較沉悶,缺乏一種合作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從小組成員的配置、合作意識、合作方法等方面,做更細緻的指導和訓練。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0

《學會查無字詞典》是一篇教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但關係到本單元學習成績的好壞,更影響到今後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方法的掌握,回此,我在課前更仔細地思索了本文的教法。

在讓學生對課文作整體感知的前提下,我又引導學生精讀理解了課文的一至八自然段,在教學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時,需要理解爸爸意味深長說的“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的意思,明白它們分別指什麼?教學到這,我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提醒學生聯繫上文仔細想想,它們是什麼意思?

不一會兒,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有字詞典是指《現代漢語詞典》”,無字詞典是指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又有學生說:“有字詞典是指用來查找的工具書,無字詞典是指現實生活”。另一名生說:“無字詞典的解釋比有字詞典的解釋更能給以真切、準確的感受。”

聽了孩子們的發言,我表揚學生說得好,並且告訴學生,我們理解詞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這個詞語表達的現實生活的某一種狀況,查無字詞典可以直接感受到,因此,比查有字詞典顯得更爲重要。課文中,爸爸引導“我”查無字詞典理解“驕陽似火”與理解“驚濤拍岸”的方法有什麼不同?學生答到:“理解‘驕陽似火’,先提出詞語,後在生活中找出解釋”,理解‘驚濤拍岸’先感受生活中的現象,再與詞語對照。”我接着說:“很正確,這兩種方法都是查無字詞典的有效方法。現在,我們按照第一種方法,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解釋“驕陽似火”?

學生聽了,興趣盎然,有的說:“夏天的中午,烈日當空,馬路上的瀝青柏油都融化了,有的說:“小狗熱得受不了,在樹腳下伸舌頭散熱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看到孩子們真正理解了詞意,我又讓同學們回頭看眼前的黑板報,說說看到黑板報,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哪些詞語,孩子們有的說“五彩繽紛”,有的說“豐富多彩”,真正地學會了第二種使用“無字詞典”的方法。

在教學最後一段爸爸的話時,讓學生聯繫上文,回憶“我”理解‘驕陽似火’和‘驚濤拍岸’的方法,讓學生先進一步區別“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理解查“無字詞典”的重要作用,然後總結歸納查‘無字詞典’的兩種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培養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爲學生將來對詞語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文,無,教學反思,詞典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1

漢語拼音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它難讀、難記、易混、易忘。按大綱和教學進度安排,要一年級新生在入學後六週既要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又要學會拼讀。這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覺得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快樂輕鬆學拼音。

1、創設愉快的童話氛圍,讓學生有“興”去學。

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的,而每一個孩子的童年無不生活在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裏。爲此,教師竭力創設富有童趣的童話氛圍,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化了兒童學習拼音的濃厚的興趣,從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習拼音不再是一種“負擔”。充分利用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起來,既有利於學習拼音,幫助記憶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強了學習興趣;教學整體認讀音節時通過故事導入,把學生帶進了神祕的童話世界,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完成了看似枯燥的學習任務。

2、營造積極的思維氛圍,讓學生主動去學。

教師對學生充滿信任,堅信他們的潛力,要讓學生主動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獲取拼音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例如,本課教學活動中,在處理整體認讀音節zi時,創設生動有趣的童話情景,引入了“一家人”的“家”概念,使學生自然地與已有知識點鏈接,發現問題並得出結論——“zi也是整體認讀音節,是不能分開的一家人”。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氛圍中,自主學習。

3、採用有趣的遊戲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

遊戲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把學習和遊戲結合起來,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可降低學習的難度,吸引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結合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小猴摘桃、傳傳傳、戴帽子等遊戲。如在教學Z、C、S時,我讓學生帶來一根20釐長的繩子。在鞏固練習時,跟學生玩了“變魔術”的.遊戲。教師做演示,學生立刻用繩子變出聲母來。師生的合作,爲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寬鬆、愉悅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4、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讓學生喜歡去學

教師要想得到兒童方面的生動活潑的反響,歸根到底取決於他對兒童的態度。課堂上,我熱情的語言不離口,如:“你真棒!太厲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個向他們豎起的大拇指,一個個鼓勵、讚賞的近乎誇張的表情,時時撞擊着學生無拘無束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俗話說:教無定法。每個老師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教學,只要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我想,我們都應該去大膽嘗試一下,在探索中求得質的飛躍,爲孩子們的未來奠定紮實的基礎。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2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 《父親和鳥》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通過“我”和“父親”關於鳥的對話,讓我們瞭解到“父親”對鳥不同尋常的瞭解,更感受到父親對鳥超乎常人的熱愛。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體會父親對鳥的摯愛。閱讀本文,讓學生反覆閱讀,用心體味,使他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 學習生字,紮實有效

在本課的生字教學中,我採用了結合偏旁,歸類指導。如喃、嗯、味,這三個字都是口字旁,說明與嘴有關,解釋:喃喃就是一個人自說自話。嗯即嘴裏發出搭理別人的單音。味可以用鼻子聞,也可以用嘴巴品嚐。而教“蒙”時,我則結合霧裏看物體,就像眼睛蒙了一塊紗巾,所以“蒙”字裏面有兩橫,強調上面的一橫就是矇住眼睛的一塊紗巾。這樣結合字形,形象解說,學生就學得有興趣,記得牢固。

二、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自讀了課文後,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讓他們劃出課文中描寫“父親”知鳥的語句,我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交流之後,組織了多次層層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讀出情:對小鳥、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時我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聽讀、自讀、品讀、同桌互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領學生逐步感悟父親知鳥愛鳥,使小鳥的可愛、小鳥的快樂、父親的情懷在孩子頭腦中活起來。通過朗讀,使學生悟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抓關鍵詞句,學習表達方法

本文通過描寫父親只看了看樹林,聞了聞林中的氣味,就準確地知道林中有許多小鳥。充分說明 “父親知鳥”、“父親愛鳥”。 那如何讓學生知道作者怎樣寫出來的?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父親是個知鳥、愛鳥、愛樹林的人?接着指導學生從“望了又望、聞了又聞” 等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體會到父親的“知鳥”; 從“我知道父親這時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說”“深怕驚動小鳥”等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領悟父親的“愛鳥”,從“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一句中領會“我”的愛鳥、護鳥之情。

不足之處:教學中的引導語,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練。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3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着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我個人看來,這篇課文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註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在講課之前,我還猶豫再三,擔心學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點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節課下來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把我的擔心全都打消了。學生們那獨特的見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時連我這個老師都自愧不如。

回憶教學前的準備及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這節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引發學生興趣,爲學生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啓迪。在第一課時我範讀了全篇課文,在範讀中學生改變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學習,爲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了時空。

文章篇幅較大,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那麼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學生主體在反覆讀中理解,在反覆說中明理。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上的人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教師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麼理解起來就不會那麼困難。

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

讓學生儘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正是有了讀和說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麼到位。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加以彙報,在彙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在這節課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問題:

一、課後練習中的讀讀寫寫落實不夠。

讀讀寫寫中的很多詞正是重點句中的重點詞,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而不應侷限於第一課時中單純的句詞。

 二、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課前總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其實學生的能力很強,只要做法得當,學生會理解到位。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在這堂課中,我認爲有幾個方面是做的比較到位的: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課堂要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小組探討合作展示交流相結合,最後進行總結提升,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二)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爲。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本次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本文詞語的感情色彩強烈,課文已對關鍵詞語作了一些批註,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裏想着要說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微笑”,表現出魯迅的慈愛與安詳;“點頭”,表現出魯迅的信賴和放心;“知道”,表現魯迅的理解和關切。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到魯迅關心和愛護青年的品質。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時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學生的理解一直處於表面層次,還不夠

深入。特別是對外貌描寫的學習上,比較“幹”,缺乏“圓潤”。

(四)在一些問題的設計上,沒有進行一些學習方法的回顧,過於主觀的設定了方法,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如任務一“小貼士”的設計和對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的提示。

語文課後的教學反思15

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爲好: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於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覆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採用音樂、錄音、錄像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說通過反覆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爲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