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課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課教學反思1

今天進行了《唯一的聽衆》第二課時教學。上課伊始,依然是對課文的整體回顧,檢測字詞掌握情況。進而,以“我”的行動變化爲線索,勾畫研讀,瞭解“我”從“沮喪”到“自信”的.經歷,抓住關鍵詞“躡手躡腳”、“詛咒”等品讀體會。

看似很清晰的教學,學生交流中花費了不少時間,課堂顯得比較鬆散。在交流描寫老人的句子時,時間不夠了,沒有能將重點內容進行到位。學生對於內容的把握還停留在文字表面,在抓住三個“平靜”揣摩老人的內心活動時,出現了畏難情緒,能夠說出一兩句,沒有展開去。

反思今天的課堂,我想讓孩子對課文內容全面瞭解,跟隨着線索走下去。課堂安排有些鬆散,浪費了不少時間。而對於本節課需要重點處理的地方,則因爲時間問題導致沒有到位。想“面面俱到”的結果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也沒有抓住。

怎麼改進呢?我會在內容安排上做調整。對於“我”行動變化的句子在讀課文中有所瞭解即可。重點從“唯一的聽衆”入手,提出問題引領學習——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老人?研讀勾畫句子。抓住“平靜”品讀,鼓勵學生聯繫上下文揣摩老人“平靜”背後的心理活動,安排想象補白的小練筆。進而,抓住兩個“祕密”討論,體會我對老人的感激,創設情境進行說話練習,對語言進行再加工。

簡約而不簡單的課堂是我的追求,我會繼續思考,不斷前行……

語文課教學反思2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蘇教版一年級第二冊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課文圖文並貌地描述了早春時節梅花山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和人們遊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盛況。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感受梅花開放時的動人景象。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因此,一開課我就創設了一個讓學生走進梅花,欣賞梅花的意境,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幅梅花圖,並問孩子“梅花美不美?”讓孩子說說看到的梅花是什麼樣的。“一朵梅花就這麼美,那滿山都開滿了梅花這山真不知要美成什麼樣呢!”讓我們趕快乘上小火車去梅花山看看吧!意境的創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了課文。開頭的導入很成功,可後面的兩個小插曲卻完全打亂了我的教學預設。

【現象描述1】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我在和孩子們學習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時,我讓一對同桌的小朋友上臺做出“挨”的動作,想讓學生從親身實踐中理解“挨”的意思。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有一個孩子看見兩個小朋友緊緊挨在一起,叫了一聲“哦,他們結婚嘍!”於是課堂裏一片鬨笑聲。教者連忙解釋:“這兩朵是花,又不是人。”可孩子們仍然處於興奮期,對教者的解說不與理睬。

【教師反思】:

1.教師應學會傾聽,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隻青蛙,三十隻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應該擯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

“我口表我意”,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課後我問那個頑皮的孩子:“你爲什麼在上課時要說他們結婚了?”孩子不好意思地說:“我看見爸爸媽媽掛在牆上的結婚照也是這樣緊緊地靠在一起,就說他們結婚了。”我又好氣又好笑地想:是啊,這個孩子確實破壞了課堂紀律,但是他的理解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的。如果當時的我能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心聲,也就能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從而判斷學生理解的深度,並決定需要哪些內容。同時,通過傾聽學生、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對教師自己何時參與、如何參與並做出決策有很大幫助。比如出現“結婚”一說後,教師應該及時發現自己請的同桌是男女生,並馬上更換角色,不應一味責怪學生。

【現象描述2】

師:梅花開得很多,梅花好看嗎?梅花美麗嗎?(美)

指導學生讀課文,找出梅花美麗的句子。

生: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瑩透亮,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現在我們就站在這片梅花叢中。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彷彿看見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教師引讀,“那一朵一朵的的梅花晶瑩透亮,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讀完教師問:“現在誰來說說你彷彿看見了什麼,聞到了什麼?”這時有位學生冷不丁地:“呵欠。”別的小朋友也跟着“哈欠”起來。教室開始混亂起來。

教師猝不及防,愣了一下,問那個打哈欠的同學:“你爲什麼打哈欠呢?”學生回答:“因爲梅花太香了,我的鼻子會過敏。”教師:“原來你的鼻子會過敏。有沒有哪個小朋友的鼻子不過敏的?”教室下面傳來了一片哈欠聲。教師茫然,不知道如何解決。

【教師反思】:

1、關注學情,準確把握生成

很顯然,在本課例中,教師面對始料不及的變故,缺乏隨機應變的處理機制,在學生的“狂轟亂炸”下不知所措,被動應招,課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課後,在教研室居教研員的指導下,教者明白了課堂教學中的“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的特點的具體情況。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是最寶貴的教學資源。但由於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確定性,因此,教師在課堂生成中應及時關注“學情”,注意把握方向,適時到作出反應和調整。

當學生說:“梅花太香纔會打哈欠時。”教師應馬上追問:“梅花是很香的嗎?請大家在課文裏找一找,看誰有本領找到?”學生讀讀書,馬上說:“不對,梅花不是很香。因爲書上說‘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瑩透亮,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所以不會打哈欠。”在學習下一段時也可以讓學生們找找,梅花會讓人的鼻子難受嗎?學生在深入課文後也能找到:“梅花山成了歡樂的海洋。說明看花的人很多。如果梅花的香味很刺鼻,就不會有這麼多人來看梅花了。”

正如新課標所說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要引導學生深入地鑽研課本。”這樣抓住生成點,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而即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們之所以認爲偉人偉大,是因爲我們總是仰視着看他們;我們之所以認爲學生幼稚,是因爲我們總是俯視着看他們。有位著名的特級教師有一句名言:“蹲下來看孩子”。在課堂中,教師如果能搬走講臺,蹲下來傾聽自己的學生,與學生一起對問題進行研究與探索,那麼我們必定能看到學生眼中的五顏六色,能聽到學生口中的五花八門,更能感受到學生思維火花的五光十色。搬掉講臺,設置讓學生自由表演、展示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展臺”,讓學生站起來和我們對話,讓我們蹲下去與學生交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去爭論、去探討,學生的“偉大”之處一定會讓我們大吃一驚的。

課堂是什麼?在新課程解讀中這樣寫到——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課堂是師生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誌;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讓我們和每一位學生一起來享受學習,享受課堂生活,讓‘錯誤’也生成美麗的花朵!

語文課教學反思3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爬天都峯》一課,故事中出現了三個人物,一個是“我”,一個是“老爺爺”,另一個是“爸爸”。在人物對話中,“老爺爺”兩次把“我”稱作“小妹妹”。我認爲,這種稱法實在有些不妥。現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共商之。

“小妹妹”這個稱呼,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俗一般來說有以下三種解釋:一是同輩份的人稱比自己年齡小的,且排行最末的女性爲“小妹妹”;二是,同輩份的人稱比比自己年齡小,且年齡懸殊比較大的女性爲“小妹妹”;三是稱素不相識或雖相識但沒有輩份關係的'女孩子(女童)爲“小妹妹”。但是,這裏需要說明,第三條解釋,如果遇有以下兩種情況,是不能這樣稱呼的:第一,稱人者與被稱者之間年齡懸殊過大。如稱人者是一位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被稱者是一個十歲左右或再小一些的女孩,這樣就不宜稱爲“小妹妹”。除非稱人者對被稱者有什麼相求的事兒或對被稱者有什麼特殊的敬意才稱爲“小妹妹”(這樣認爲不知是否偏頗)。第二,稱人者與被稱者雖不相識,但如果被稱者還有非常親近的長輩,特別是父母或爺爺奶奶在一起,且這些長輩的年齡又小於稱人者,這樣也不能稱被稱者爲“小妹妹”。這兩種情況,也可以說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常理。 對照以上三種解釋,無論從哪個角度說,課文中的“老爺爺”都不能稱“我”爲“小妹妹”。

首先,課文中的“老爺爺”與“我”雖然不相識,也沒有輩份關係,但他(她)們之間的年齡懸殊太大。稱人者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年紀比我爺爺還大哩!”(課文原話)被稱者,雖然課文中沒有直接寫出多大年齡,但通過課文內容可以看出年齡一定不會大,或十歲左右或再小些。

其次,“老爺爺”與“我”之間只是同路登山的遊客關係。“老爺爺”對“我”既沒有什麼相求的事兒,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敬意。

再其次,“老爺爺”兩次稱“我”爲“小妹妹”的時候,“我”的“爸爸”始終和“我”在一起。特別是課文第八自然段這樣寫道:“在鯽魚背前,爸爸給我和老爺爺照一張相,留作紀念。老爺爺拉拉我的小辮子,笑呵呵地說:‘謝謝你啦,小妹妹。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試想在這種場合下,如果“老爺爺”再與“我”的“爸爸”對話時,又該如何稱呼呢?

另外,兩人對話,互相之間的稱呼,一般說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我”稱對方爲“老爺爺”,反過來,“老爺爺”再稱對方爲“小妹妹”豈不太彆扭了嗎?

在這個問題上,也許有人會作出這樣的解釋:“四海之內皆兄弟,只因同是登山人”。“老爺爺”在登山道上爲遇見“我”這樣一個年小的旅伴與他知難同行,而感到興奮,感到親切。心裏已經結成忘年之交,把“我”視爲小妹妹來看待了。筆者認爲,即便如此,這裏“老爺爺”也不應該超越習俗與常理而稱“我”爲“小妹妹”。因爲畢竟兩人之間年齡差距太大了,更何況中間還有“我”的“爸爸”在場。如果能將“小妹妹”改稱爲“小朋友”或“小姑娘”不同樣使人感到親切嗎?

語文課教學反思4

上完語文課——《大瀑布的葬禮》,文章的濃情,學生的動情,課堂的激情,總是纏繞在心間,揮之不去。

在備課中我把這篇課文感悟了不知有多少遍。《大瀑布的葬禮》這篇課文講述了巴西總統親自爲一條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主持葬禮的故事。涉及到保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這一世界性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環境問題的深深憂慮。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找出迫使塞特凱達斯大瀑布這一世界雄奇景觀逐漸消失的各種原因。教學難點是體會巴西總統親自主持瀑布葬禮的深遠意意義。

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意將學生帶入意境,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指導朗讀描寫雄偉壯觀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部分(第3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讚美瀑布的詞,充分體會瀑布的雄偉壯觀後,再觀看雄偉宏大的瀑布畫面,欣賞大瀑布,聆聽大瀑布的巨響,學生用剛學過的詞語結合自己的話讚美瀑布,很自然地讀出瀑布的磅礴氣勢。這時我話音一轉,說:“同學們,大瀑布的壯美吸引了衆多遊客,然而,這雄奇的景觀竟然在逐漸枯竭,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現在這般悽慘的模樣……”學生立刻心情沉重,緊接着觀看逐漸枯竭的瀑布,讓學生說說心中的感受,滋味,再配上淒涼的音樂,讓學生朗讀描寫瀑布逐漸枯竭的部分(第7自然段),強烈情感落差,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了情境,朗讀效果很好。

巧妙的導語是備課時仔細斟酌的。過渡到第8自然段的教學時,課件低沉悲壯的樂曲立即將學生帶入情境。潛心會文後讓學生設想“站在這枯竭的大瀑布腳下,假如自己就是塞特凱達斯瀑布,你會怎麼說?假如你是環境專家的代表,你會怎麼說?假如你是菲格雷特總統,你會怎麼說?”以此來表達內心的惋惜、痛心與憤激之情,這種角色體驗很好地促進了學生情感交流。再在哀樂的渲染中讀這一部分,學生的情感怎能不會被調動起來呢?

閱讀需要平和的心情,更需要合適的氛圍。教師一定要爲學生的潛心閱讀創設適宜的情境。那麼閱讀的歡樂就會流淌,思維的花朵就會在接下來的閱讀中綻放。遺憾的是這節課課堂時間分配不夠得當,出現前有點鬆後有點緊的現象。在指導朗讀時該如何把握好度才能不拖時間將是我以後注意的問題。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的課件運用很成功,帶學生進入了情境,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

感謝語文,讓我和我的學生的體驗是如此多姿多彩!

語文課教學反思5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優美清新的兒童詩,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純真美好的愛。課堂上我努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句,體會詩中紫丁香一樣芳香美麗的情感。

讀第一節時先讓學生表演“踮起腳尖”,引導他們體會孩子們恐怕驚動老師的心情和學生對老師深深的愛,學生讀得入情入境。

讀第二、三、四節時引導學生回憶、想象:老師爲什麼會疲倦,老師掛牽什麼?學生一邊聽着《我愛米蘭》這首歌,一邊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老師爲了學生的快樂成長而付出的艱辛勞動。有的'學生說:老師講一節課要準備許多資料,要費很多時間,夜深了,還不休息;有的學生說,那次我感冒了,是老師帶我到醫院看病拿藥,晚上還幫我蓋被子;有的說:從剛開學到現在,老師嗓子一直不好,但是仍然精神飽滿地給我們講課……學生將生活與詩文相結合,更好地感悟了詩情詩意。在此基礎上採用各種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多讀:個人讀、合作讀、分小組讀、比賽讀等等。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朗讀中充分感悟到了師生之間的深情。課上完了,但紫丁香散發出的濃香深情,仍縈繞在我與學生之間。

語文課教學反思6

小學階段是學生處於啓蒙教育階段,也是學生開始接受學習系統的科學知識的主要性階段。在小學中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教學,然而小學階段中識字是爲了小學生閱讀做起點和基點的,並且識字教學階段也是全部語文能力的根基。然而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等諸因素的存在,小學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教爲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並通過反覆訓練使學生達到獲取知識能力和培養能力的目的。在小學中年級中尤其應該注意對學生方法的引導,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性。

一、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我一直覺得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夠好,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發現,好的學習方法是引導學生入門的嚮導。一些學生每天勤苦讀書而收效卻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學習的方法不得當。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非常重視對方法作用的引導,他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知道該什麼、怎麼去學。學習語文的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無論何種方法的學習都應該努力做到眼看(眼到)、腦思(心到)、手寫(手到)。譬如“比較法”和“重點突破法”。

比較是思維過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過作比較,可以區別對象之間的相同點和相不同點,本質特徵和非本質特徵,以達到正確的認識事物的目的。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去作比較。如多音字進行分析字義比較法。瞭解其正確讀音和字義。比較體會句子怎樣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學習重點的突破法。對課文裏存在的含義深奧且不易理解的詞句,常常會使學生記憶卡殼。這就要讓教師採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花些時間和力氣去弄懂,並反覆體會不理解的詞句促進記憶。如《爬山虎》等一些課文要背誦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這種方法。對學生理解和背誦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手中的教材去學習

在教學課後中我不斷去研究教材、發現教材並在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二、輔以基本知識。”中明白要想真正讓學生學好教材就必須從教材抓起。

在班裏爲數不少的學生都對學習語文學習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語文的“基本功”太差,所學的知識猶如過眼煙雲。針對這樣一中情況來說,要想讓學生系統地學生就必須抓好、掌握基礎知識。如何抓好並掌握基礎知識呢?1.拼音文字過關,積累大量詞彙;

2.詞句理解過關,準確表情達意;3. 朗讀背誦過關,發展記憶能力;4.基本寫作過關,掌握寫作要領。

只有這樣對所學的基本知識抓牢並過關,學生才能“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才能長久地保持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如發現“學困生”完成得較好時,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以此來達到增強其自信心效果,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3、堅持以閱讀爲本

我發現要想學好學問也要多抓學生的閱讀,尤其是課文中的閱讀尤爲重要,那如何抓住閱讀內容就需要以教材爲主要:

1、重“句段”貫“全文”。根據單元的知識要點,確立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分析課文時,要把精力放在體現知識要點的幾個段落學習的基礎上。整體去感受課文內容,針對課文中的語言去品味及感悟。如第一單元的.教學,知識點確定爲“感受自然之美”,講授時就圍繞自然之美來寫的,分析其寫法,就是引導學生可以推薦一個自己認爲好的地方給大家,能說明自己的理由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2、重“講讀”促“自讀”。對於不同類型課文的學習,多采用以講讀促自讀的教法。在學生熟讀的情況下對課文進行講讀,而講讀的課文則從課文各個方面對重點段落進行剖析,讓學生學會方法且能把講讀中的知識遷移到自讀課文當中來、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訓練課,對所學“知識點”的鞏固,也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

四、加強學習強化基礎訓練

課後反思中我得到一定啓示就是不僅抓好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還要對學生基礎訓練也是很重要的要想抓住學生練習首先要“從訓練學生學習一定方法突破”的原則,強化了練習。教材課文後的習題爲基礎練習題;其次一個單元冊後的多項練習、綜合閱讀練習也要強化訓練。這樣有效的訓練及相互聯繫又可以讓學生起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其中每篇課文中的課文後題可作爲一項作業,根據不同類型課文對學生進行強化練習。其中講讀例文的練習以記憶性練習爲主;鞏固例文的練習以理解性、鞏固性練習爲主;自學例文的練習以運用性練習爲主,滲透創造性練習內容。

通過自己不斷總結與反思我相信這對學生系統的指導學生能很快並有效的掌握牢固語文知識並能幫助學生有效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

語文課教學反思7

今年又重回一年級教學了,雖然不是第一次,但還是感觸頗多。一年級小朋友紀律差,課堂鬆散,每次走進課堂都是吵吵鬧鬧,讓很多老師頭疼,爲此,想要讓他們融入課堂,學會聽講,懂得守紀。

我想給其他老師提點建議是:

1、課始,針對某些小朋友還未進入狀態時,可以用點名表揚個別孩子的方法激勵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2、課中,可以適時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孩子競爭(小組比賽、幾人合作、小組合作等等),不時地注意孩子的'表現,及時引導他們學會聽講,學會學習。

3、個別特別頑固的孩子,也不妨採用“課後補習慣”的方法來引領他學會如何聽講、如何守紀。

總之,在一年級剛開始時,你就得給學生定一些規矩,比如:做好課前準備就安靜坐好。你給一個信號,學生就坐好。你要求學生要學會傾聽別人發言。包括老師講課。對於做的好的小朋友,你要及時表揚。上課教知識,時刻不忘看小朋友是否都在聽講,對於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旁敲側擊,儘可能不點名批評。也可走過去暗示一下,還可利用課間,跟他個別談話,讓他覺得老師關心他,上課沒有點名批評,給他留面子了。總之,無規矩不成方圓,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有益。

語文課教學反思8

在我國母語教學的經驗寶庫裏,“涵泳”是我國古代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涵”,《辭海詞語分冊》的解釋是“沉浸”;“泳”,自然就是遊於水中。“涵泳”的本義是魚鱉之屬深潛於水中游動。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提出了以“涵泳”爲中心的文學接受理論:要真正認識、理解文本,必須全身心地投入文本進行感受和體驗。那麼,要上好一節閱讀課就必須把握教學目標,深入的解讀文本,靈活地運用學習方式,依學而評價滲透學法指導。在語言的浩瀚海洋中“涵泳”,讓學生自主學習,細緻入微地體驗感受,持久反覆地細心玩味,深刻體會文中的意趣。

一、涵泳定標言意兼得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應該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在課程目標的預設上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要以“知識與能力”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美麗的晉祠》一課的教學片斷中,教師就是依據學情和教材特點,讓學生抓住描寫晉祠樹的重點段落,扣住關鍵詞句,想象畫面來品味優美生動的語言,體會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表達方法的作用,側重於“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的目標達成,自然而然地讓學生感受到晉祠樹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堂好的閱讀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可以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情況來確定,有所側重地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巧妙地融合達成,使學生根據語言文字去理解、體驗、感悟,用文中語言去交流、抒情、傾吐。在“言”與“意”的轉換下,讓學生“沉浸”其中,真正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涵泳文本整體建構

特級教師劉仁增認爲:“教師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握文本的‘文化細節’,涵泳‘文心’,把握‘文脈’,捕捉‘文眼’,藝術地進行文本的二度開發和智慧生成。”

在標準引領下,《美麗的晉祠》中晉祠樹的教學設計就注重了從整體入手,做到大處着眼,從小處突破,層層深入而達成目標。這一部分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古老蒼勁的樹和造型奇特的樹感受晉祠的那份幽靜、典雅之美。整個教學,教師體現了從“整體入手”的思想,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從大處着眼,圍繞“你從哪兒感受到晉祠的美麗?”這一主要問題開展教學。把握了文本的細節,引導學生抓住周柏、唐槐的古老蒼勁和造型奇特的左扭柏樹的排比、擬人句,層層深入,讓學生體會到晉祠的那份“幽靜”“典雅”之美,學生很自然的也喜歡上了古老蒼勁的樹和造型奇特的樹,也發出自己內心的感嘆“晉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一堂好的閱讀課,教材的解讀應該是從整體入手,專注地鑽研教材,不僅要系統全面,還要學會在細節上推敲,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才能真正體會文本的內涵和意蘊,把文本“讀厚”。在此基礎上預設的靜態教案纔會科學,最終才能生成出有效的理想的課堂。

三、涵泳妙言多法活用

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所謂教學的藝術性,不是單純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積累方法,習得語言,使課堂煥發生命的精彩。

結合《標準》,《美麗的晉祠》樹的教學片段中,學習描寫古老蒼勁的“周柏”句子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聯繫生活實際,想象揣摩的方法體會周柏的古老蒼勁。其中,描寫周柏的古老中有一個詞“皺裂”,它的意思是產生破裂和明顯分開的一種缺陷,但是學生並不能想象出唐槐是怎樣皺裂?於是教師藉助他們已有的經驗,想象自己爺爺奶奶的手來深入理解這個詞,從而感受周柏的古老。

學習古老蒼勁的“唐槐”句子時,教師利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繼續運用抓住關鍵詞,想象畫面的閱讀方法,品味唐槐的古老蒼勁之美,在學生不理解“虯枝盤曲”這類詞時,通過圖片補白畫面,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

因爲學生在學習古老蒼勁的樹時已掌握了學習方法,在學習“左扭柏”時,教師鼓勵學生運用已學的“抓住關鍵詞想象”的閱讀方法,用讀的`方式來再現晉祠樹的美。這部分的教學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並且緊抓“左扭柏”中含有許多四字詞的特點,緊扣語言的內核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深刻感受語言內涵的同時,感性而具體地領悟表達的方法,自讀感悟造型奇特的樹。

學習這兩種樹,教師教學方法的過程也是“由扶到放”的過程。學習古老蒼勁的周柏時,教師一句句指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習“唐槐”則是逐步放手讓學生抓關鍵詞填空自主學習,而學習“左扭柏”則是徹底放手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

一堂好的閱讀課,教師設計教學方法,正如廚師煮菜一樣,同樣的雞、肉、魚、菜,在各廚師的手下,可以用燒、煮、燜、炒、蒸等方法,烹調出花色繁多、美味可口的佳餚。同時,教師要像提高教學效果,就應在多元化的教法上下功夫,增加教學的魅力。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並集中體現在一個“活”字上。

四、涵泳評味理趣提升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性語言,是溝通師生智慧、情感、興趣、態度的橋樑,善於運用評價性語言是教師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恰當運用課堂評價語言,能讓課堂充滿生機,煥發出人文氣息。有效的評價性語言,體現教師課堂教學的引導性,促進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究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評價語在教學中十分重要,“用點睛之語,就能指點迷津”。

在《美麗的晉祠》的教學中,教師在評價調控方面,做到了評價及時,啓發性強。在“左扭柏”的教學中,當學生讀得不好時,教師的評價語:“你看這左扭柏直衝雲霄,像上鑽,再讀讀。讀出它的氣勢。”“聽你再這麼一讀,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賦予了左扭柏,它樹皮上的紋理一齊朝左扭去。”體現出很強的啓發性。幾乎是每評價一句都是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幫助學生讀文想象。學生們通過教師的引導,對這句話的理解的內涵也隨之更爲深刻。

另外,在對學生評價時,教師語言還具有學習方法的導向性。同樣在教學“左扭柏”的句子時,教師的語言,如“準確生動的四字短語,讓奇特的左扭柏立在我們眼前!”“形象的表達方法,讓我們字字悟其神。”這樣的評價語能幫助學生掌握表達方法。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學生的發展,所以在一堂好的閱讀課中,教師的課堂評價語的運用首先會考慮學生的發展性,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勇於發言、樂於發言、善於發言,在評價中有感受、有思考、有反思、有生成。如此,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評價實踐與教學目標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拉近師生距離,創造出課堂教學藝術的佳境。

“潛心”涵泳方爲學,只有沉浸其中,細細品味纔會心有所思、心有所動、心有所獲。一堂好的閱讀課,教師只有從實際出發,正確深入地解讀文本,制定明確實在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情智同生,才能達到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豐富語言積累、培養閱讀能力、進行情感薰陶的目的。這樣的語文課堂纔會充滿對生命的關注,煥發鮮活的生命的氣息,纔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健康的發展!

語文課教學反思9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體育委員李圓上語文課時總是趴在課桌上,顯得很懶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卻不是特別明顯,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學困生。留心觀察之後我發現:還有好多的學生聽講時的狀態也不是很好,回答問題很被動。批閱學生的週記,我讀到這樣一段文字:"老師,您不要生氣,我總覺得進入高二以來,語文課上得沉悶了些,總想睡覺。雖說語文課上您也讓我們暢所欲言,可您不覺得那些課文離我們太遙遠了嗎?與其讓我們對那些遙遠的事件發表意見,倒不如把時間放在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師考慮。"說實話,讀了這段話,想到出現的這些情況。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爲什麼有些學生,讀書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而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於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纔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爲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爲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爲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爲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成爲一種綜合素養。這纔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爲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語文課教學反思10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爲教師務必思索的現實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教材內容,教材結構,教材重難點,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爲學生應該養成自學的習慣,內心擁有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科的博雜更決定了興趣、愛好及習慣,擺在面前的即是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有時毫無興趣可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學,去用,這樣纔能有所長進。

第一,對話是一種好的教學方式,便於培養和諧師生的關係。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爲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

(1)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青與課文相關的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

(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2、創設對話的主導問題。運用巧妙的設問,便於學生有精彩的回答。

3、設置有趣的對話的話題。包括:

(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利用課文設置相關的問題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如: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試找出幾處,品味其夢幻般的意境。

(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如:文你有什麼看法?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如:教師簡單的評論。

第二,語文要突出人文性,注重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第三,語文要強調自主性,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

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1認識,學會學習。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爲,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

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語文課教學反思11

一、走在回家的路上:落實語文的本體。

1、關於語文本質內涵的理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葉老的“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指,也即“話”和“文”的合指。“語文”一詞其實涵蓋了人們語言交際的聽、說、讀、寫的行爲和“語言運用”的結果。那麼按照“語言”和“言語”的理論,聽說讀寫的活動及其結果,都應該屬於運用語言的行爲和產物,即是與“語言”即聯繫而又有區別的“言語”,這麼說來,“語文”的內涵是“言語”才合適。

因此,我思考:

1、“言語形式”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誠然,在生活中,我們讀一篇文章着眼點往往在於獲取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內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目的不僅反映在引導學生通過語感實踐,把握內容、積澱情感,而且更表現在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爲什麼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掌握滲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如學習朱自清寫的散文《春》,絕不是爲了記住春天具有“春風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識內容,而是學習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關鍵詞句來描繪春色的,如何將情感用切當的言語表現出來的,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這纔是我們要學習的着力點。

以《長城》一課中“單看”的品讀教學爲例:

師:是啊,每個人站在長城上都會浮想聯翩。讓我們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朗讀課文)

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肩膀和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擡上這陡峭的山嶺。

師:如果把這個“單看”改爲“先看”,請補充課文的內容。大家先自己思考,而後與同伴討論交流。

出示:

先看那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肩膀和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擡上這陡峭的山嶺。

再看那,那時候。

(教師巡視,提示讀書細緻,從書本上找語言,討論三分鐘後)

生:再看那寬寬的馬路,有五六匹馬可以並行,那時候,絕對沒有這麼寬的道路啊!是誰有這麼超前的想法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條,城牆三面風雨不透,那時候怎麼會有這麼好的技術呢?在我們現在想起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

師:同學們飛揚着智慧的話語。可是作者爲什麼不像我們一樣寫這麼多的內容呢,而只用了一個“單看”呢?

(生陷入沉思後)

生: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已經讓我們無比的讚歎,更不用說其他的了,更讓大家敬佩了。

生:一個“單看”,就能讓我們產生無窮的想象,長城簡直就是偉大的奇蹟。

······

在此例中,筆者先挖掘言語形象、言語內涵、言語情感的結合點,使積累與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以驅動學生一顆顆靈動的心,誘發他們飛揚智慧的語言,而後話題一轉:作者爲什麼不這樣寫?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感受用詞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這個“單”字激發讀者的想象,表達自己對長城偉大奇蹟的讚美之情。

2、運用是語文學習的最重要途徑。

《論語》開篇的“於曰:學而時習之”真情地告白:“學”了還要及時不斷地“習”,學習是一個連續的、持久的仿效、訓練、實踐的.過程。

《顏氏家訓》中的“鈍學累功,不妨精熟”誠摯地敘說:對待學問上的愚鈍,需通過長期的練習,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功力,使其逐步學會積極遷移,是可以達到新的境界的。

葉老先生的“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也殷切教導我們:“語文”就是人們語言交際的聽、說、讀、寫的運用行爲和結果。

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懂得了一個道理:只有在不斷的“感知、領悟、積累、運用”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練就本領。

在我的語文教學中,常常創設各種語言運用方式,讓積累的詞語句段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活力。如每篇課文均有生字新詞,我讓學生把生字新詞抄寫數篇改成“生字——組詞——造句”的形式練習,又如,仿照課文中新出現的語言現象讓學生進行模仿——舊瓶裝新酒,看《白楊》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在課文中,白楊這種植物,已經將它與人的某種性格、某種品格緊緊地連接在一起。我們可以想一想:在生活中,好多的事物都可以與人的特徵連接起來。

(一)選擇連接

出示:

你太孤傲了吧,連一片葉兒也不肯和你作伴。橡皮

正是你的謙虛,換取了滿天繁星燦爛。雨傘

太多的風風雨雨,你都躬着背默默地承受。梅花

一點點地犧牲自己,一次次地彌補錯誤。新月

3、追求文品與人品的優化組合。語文課是學習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學習文字整合的訣竅的:先是“披文以入情”,明瞭怎樣的言語形式承載了怎樣的思想;再是“入情以披文”,明瞭高質量的思想是藉助高質量的言語形式來表達,並較爲成功地外化爲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此同時內裏還表現爲精神經驗的豐富,個性生命的成長。“人品與文品”的優化組合實際上指的是“言語”與“精神”同構共生,即是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和心靈世界攜手走向豐妙境界。

二、走在回家的路上:促進情感的共鳴

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教學情感亦一樣。教學情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複雜的心理現象伴隨着對文本認識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啓學生的情感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之情產生情感“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便是乾癟空洞,枯燥無味的軀殼。“情感”是否“共鳴”,是教學情感,乃至教學活動的關鍵。教師講課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機器人一樣雖有聲而無情,雖有行而無內涵。這無激情的教學,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聽課。這樣的教學活動,臺上臺下死水一潭,教學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只有把教學情感交流、溝通得恰到好處、水乳交融、和諧統一,才能克服枯燥無味的說教,才能防止出現壓迫強制式的教學,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

如《和時間賽跑》的課例中的“創設名言”部分課錄:

師:讀了這篇文章,看到了林青玄和時間賽跑的成就,一定會有感觸,(指一生)你是怎樣想的?

生1:不珍惜時間的後果,不堪設想;珍惜時間的結果,幸福美滿。

師:(指生)你說得太好了,你的理想是什麼?

生:(回答)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科學家。

師:好的,請你在這句話後面署上大名。

生:不珍惜時間的後果,不堪設想;珍惜時間的結果,幸福美滿——未來的科學家,易傑。

師:這句話可以說是易傑的名言了!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從家境貧困的鄉野村夫到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從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當面對人生短暫,歲月匆匆,或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跡發出許多感嘆。

課件出示,學生朗讀: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宋理學家朱熹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民族英雄岳飛

光陰是最貴重,最有價值的東西,千萬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著名音樂家貝多芬

“好好的把握業餘時間,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絕的幸運之泉!”——

未來的語文教學專家——吉春亞

師:孩子們,你們也一定有美好的理想。未來的科學家、魔術市、表演藝術家、作家們,你們會怎麼說呢?請拿起你們的筆,盡情抒發自己的情,盡情創編自己的名言。

生:(興趣倍增,動筆寫一寫兩分鐘左右)

師: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相互交流會有更多的思想火花迸發。

生1:時間是一輛不回頭的火車,開走了就再也別想搭上它——未來的文學家劉芳

生2:人生短暫,一定要珍惜時間,那你纔會成爲有用之才。—未來的海洋學專家沈翰芳

師:一路走好,前面會有數不盡的風光。

……

(學生暢所欲言,滔滔不絕,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這裏沒有千人一面的簡單描述,沒有大同小異的機械模仿,而是學生自由地調動自己心中的語言儲備,調動自己心中的生活積累,大膽地展示自己對客觀世界的獨特認識、獨特感受的結果。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能有力地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

語文教學需要洋溢浪漫主義情懷。如果說

“言語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情感”便是語文學習的生命。言語學習需要情感的滋潤,需要情感的震撼。有了豐富情感,纔可能會有豐妙的言語;有了豐妙的言語,就能更好的展現豐富的情感。讓言語和情感產生共振,讓兩者攜手走向豐妙,應成爲我們語文教師不斷的追求。

三、走在回家的路上:腹有詩書氣自華

“關關雎鳩”的愛情吟詠,楚辭世界巫風神話的幽怨對話,魏晉士子的生命自覺,盛唐之音的氣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時的紛繁世俗圖景·····我們需認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畫,世俗風情,魯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紙背,餘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蘊深刻,張承志的文字是油畫,色彩濃烈……我們該細心欣賞;安徒生的童話以虛構之筆昭示給世人美所能達到的程度,巴爾扎克構築一座座語言及命運的迷,艾略特打開了一片意象與文明的荒原……我們應默默體會。“平心不羨黃金屋,燈下窗前長自足,讓讀書,這劑心靈的雞湯,不斷的滋養着曾經“氣虛”的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爲語文課有滋有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奠定基礎。

記得那是一次在無錫執教《小鎮的早晨》的最後一個延伸環節,我發現上課的會堂的牆壁上的有好幾幅恬靜、美麗的畫面,就脫口而出如下的話語:

“恬靜”不只是侷限於小鎮的早晨,大家看,我們這個大廳裏的好多畫給人恬靜的感覺。許多自然風光給人的感覺是恬靜的,人與動物融恰相處於大自然中,也會給人以恬靜的感覺。表現“恬靜”的語言形式也有多種,課文中用一段話表現,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詞,一句小詩表達,大家看牆壁上的畫面:(邊帶着大家看畫,一邊創編小詩)這幅是“水平如鏡照樹影”、這幅是“天地之間樂逍遙”、那幅是“山在虛無飄渺間”、那幅是“青松翠竹花戲蝶”、眼前的是“青青小溪繞山間”、“詩情畫意在人間”……

當時,聽課的老師和同學給予我很大的鼓勵。我想:榜樣的力量才能夠引領學生熱愛語文,學習語文,不斷提高譴詞造句的能力。試想,一個自身語言都貧瘠乾涸,安於就事論事,墨守陳規照本宣科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也難把課堂變得有滋有味的。語文教師只有通過讀書才能“以內養外”、“補血養顏”。

“語文不是筐,啥東西都能裝”,我們不能被“語文的外延”之類似是而非的口號所迷惑,而應迴歸語文的本色——言語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質”的規定性得以存在、顯現的基礎,也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得以發展的依託,舍此不稱其爲學科。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以我們深厚的語文功底引領學生落實語文的“本體”:外裏顯現靈活紮實的語言運用能力,內裏表現爲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認識價值觀,

那麼我們就會享受於行走在語文回家路上的無限快樂之中。

語文課教學反思12

4月25日,我有幸在市十三小觀摩了馬桂雲、馬玉梅、朱靜三位老師的觀摩課。在三位老師的課堂上充分體現了他們在實踐新的課程理念,將其轉化爲教學行爲的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三位教師都能用親切的語言、親切的態度引導學生想思、會思、能思。

現將三位老師教學中的特點總結如下:

馬桂雲老師的課授課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三冊《假如》這節課的特點:

1、時時處處能夠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如:在初讀課文時,師問:讀課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怎麼辦?

生答:問同桌,問書上的小樹葉,問老師,可以查字典。

師說:你們的辦法真多,用你們的辦法讀讀課文吧。

老師鼓勵的話語滋潤了學生的心田,同時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如:學習第一小節時老師爲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老師設計了配樂朗誦,老師先跟着音樂朗讀,然後指名讓學生跟着朗讀,其他同學感覺跟着音樂讀這麼美,就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感覺,這時讓全班同學都跟着音樂讀,學生不但朗讀的熱情高,而且充分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學習第二節時,老師先播放出了鳥的叫聲,學生們聽了鳥的叫聲後,

師問:聽到了這歡快的鳥叫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答:我彷彿看到了天上的小鳥

於是,老師播放圖片:一棵大樹,樹上有鳥巢,巢裏有小鳥,小鳥正嘰嘰喳喳的`叫着。學生先聽到鳥叫,再看到樹上的小鳥,情趣高極了。

師說:讓我們一起讀讀課文吧。

學生很高興的讀起課文來。

學習第三小節時,師問:你們想聽故事嗎?學生答:想。老師說: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好?學生說:好。這時,老師一邊播放音樂,一邊講起故事:有一個女孩叫西西,她在操場上與同學們快活的遊戲,突然,有一天,她摔傷了……音樂越來越悲傷、老師的聲音越來越低沉。老師講完故事後,問同學:你聽了這個故事想說點什麼?學生回答,我想幫助西西……老師問:同學你想讀課文嗎?學生說:想。老師說:我們快來讀讀吧!老師用一個故事引起大家的興趣,加上低沉的音樂,使學生產生了同情感一種幫助同學的願望油然而生,讀課文的願望也強了。

3、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如:學習完了第一節後,老師要求學生把書放在桌子上,聽老師配樂朗讀,想象眼前出現什麼?老師引導學生去想象,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馬玉梅老師的授課內容是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林海》這節課的特點:

1、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如:學習課文時,老師說:我們來看老舍筆下的大興安嶺是怎樣的,來自己讀,學生自由讀後,老師說:誰來說說作者從那幾方面來描寫大興安嶺的,交流後,老師說:你喜歡哪種景物,就學習哪,老師給你提供一些小幫助。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小幫助,順利的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效果很好。

2、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通過課件理解詞語。如:學習大興安嶺的特點時,老師出示課件,秦嶺與大興安嶺的對比畫面,讓學生體會“雲橫秦嶺”的意思,學生通過畫面的對比很容易的找出了大興安嶺的特點來。

3、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朱靜老師的授課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稱讚》這節課的特點:能讓學生當家作主,讓學生自主去學習去評價。

上面三節課有許多優點,也存在着不足。《假如》一課佈置作業時,若佈置這樣的作業:你願意畫一幅畫,就畫一幅畫;你願意寫一首詩,就寫一首詩;你願意唱一首歌曲,就唱一首歌曲;這樣更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三節課都存在着老師講的過多,引導的太少,實效性低的特點。

我的課與這三節課相比,還存在着許多差距,如:課堂教學時老師講的過多,學生動腦動手不夠,情境設計得不夠靈活多樣……需要我不斷的努力提高。

語文課教學反思13

一、成功之處:

1、 精選重難點,提高課堂時效性、

《窮人》一文是世界文學泰斗托爾斯泰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深刻內涵的作品、面對諸多的重點如何選擇呢 在反覆閱讀過文章之後、我採取了從文章的主要情節入手(即從文章的第二部分開始講起),而在這幾大部分中又精選出兩個重難點:一是抓女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動細細品味;二是抓男主人公漁夫的語言來體會中心、這樣一來節省出了逐段講解的時間,留下更多時間深挖這兩個重難點,以此提高課堂時效性、

2、 精心設計重難點,提高教學實效性、

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這一節環節時,我在學生自學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想省略號省略了哪些內容,當時的神態,動作等,更帶領學生邊讀邊感悟當時的心情、在細細的揣摩之下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對於漁夫的語言,重點體會"熬"字,並提出假設收養了兩個孤兒後,漁夫家的生活對於漁夫和桑娜來說會怎樣 對於他們原有的`五個孩子又會怎樣 這些漁夫都過多的考慮過嗎 這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結合全文內容去體會漁夫一家的高尚在於他們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刻,寧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幫助別人、

二、不足之處:

" 讀"是學生與文本間實現心靈對話與溝通的最有力橋樑、我雖進行了讀的訓練,但讀的不充分,不暢快、我認爲在重點之處還應加大讀的力度,反覆地讀。

語文課教學反思14

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藉助多媒體展現大潮,體味它的壯觀。

常言說,“百聞不如一見”,真實畫面會帶給學生真切的感受,學生的想象畢竟狹窄。語言文字能不能在頭腦中生成畫面,生活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學生來說,特別是農村的孩子,見識少,缺少那種生活的'體驗,想象對他們來說就困難了。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錢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從文字中去感悟顯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學開始,我先播放多媒體讓學生隨我一起觀看大潮,並談談自己的感受,形成對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後在教學重點段落“潮來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錄像片段,然後再來用心朗讀課文,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景讀出來,這樣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章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雅魯藏布大峽谷》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爲我們描繪的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雅魯藏布大峽谷。讀罷此文,猶如走進了神奇美麗的畫卷之中,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要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雅魯藏布大峽谷有哪些壯麗景觀;二是要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發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本篇課文是閱讀課文,在教學中,我採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合作學習,進行交流反饋。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老師先提出問題:雅魯藏布大峽谷的風光舉世聞名,哪部分內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爲什麼?接着讓學生自由發言。然後教師出示自學提綱就選擇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歡的段落來分組自學。最後全班交流反饋,老師相機歸納總結。

語文課教學反思15

本堂課教師的成功之處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環節清晰,引導學生感悟了課文的內容。充分利用了網絡的聲音,圖片文字以及網絡的交互作用。以人爲本,教師尊重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權,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爲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和就交流的習慣,其中的論壇和寫作天地就是一塊積蓄以後傾吐的,並且集思廣益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首先是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夠,表現在每個環節發言的學生太少,雖然具有代表性可是讓大多數 處於旁觀的聽衆地位,沒有顧及到整體。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候引用課本的文字的時候口齒不清,或者在敘述名山與索溪峪比較時,認知和表達上有誤差的時候,教師的導向作用沒有很好地體現。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輕聲讀的時候,學生猶豫不決。這跟教師在課上過多的齊讀,個別朗讀偏少,而且指導性不夠,也就是學生沒有真正的入情入境:然後另有一個環節教師處理的有欠缺,一學生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讀了體現山的驚險、磅礴、隨心所欲一部分,應該有可取之處。可教師的表揚,鼓勵不夠,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的示範讀,然後兩者比較,教師的示範字正腔圓,可在情感的處理方面未必上風,學生在就教師的尊嚴之下,違心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此舉讓後面想讀的同學顧慮重重。其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缺少鼓動性和激勵性。第四,課堂設計上,少了學生思維的碰撞,也就是發散性的說話較少,使得學生的學生的'感悟緣於網絡,而沒有高於網絡。例如看了網上的關於羣上氣勢磅礴一部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可以適當聯繫生活實際。第五,對學生的訓練還不夠,不論是朗讀還是表達,有點走過場的感覺。學習了課文後面的遊人的野這一部分,也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說說看如果自己也處於這樣的靈山秀水當中,看到這樣的山水和動物,自己會怎麼說,怎麼做,怎麼想。這可以馬上寫進寫作天地的版塊中。總之,感覺教師在靈活運用網絡資源,把現代媒體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這一塊上稍有欠缺。

如果是我執教這堂課,我會採取這樣的思路。

導入時候,我會在簡單描述之後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來談感受,而不是一上來就談野,涉及到中心。

然後在教學到山的對比時候,我會準確到位的點撥學生,其他的山到底與索溪峪有何不同,甚至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簡單說。因爲書本是間接知識,只有間接知識和同學們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的時候,學生才能真正領悟。

在處理重點部分的時候,我會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先找出山,水特點的關鍵詞語,也是學生可能存在疑難的地方解決,水到渠成的引出野的特點。然後適時激發學生的驚奇,喜悅,再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在引導學生看山的綺麗多姿的時候,我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傾吐的機會,因爲羣山的想象 讓人富於聯想。

在講到水的特點的時候,我會設計一道題目讓學生練習。

索溪峪的水時而 時而 時而

索溪峪真頑皮啊! 索溪峪的水真機靈啊 索溪峪的水真聰明啊

通過這一練習來體會作者的寫法之精妙,同時訓練學生的語感。

在課文的收關部分,我會採取讓學生以圖畫或者導遊的形式向前來觀光旅遊的人們盡情展示這裏的獨特風光。

同時我會借鑑老師上課成功的經驗,彌補不足,進一步擴大發言面,給同學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機會,規範流程充分用好網絡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