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精】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精】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比本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北師大版)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9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合作,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樹立與別人合作的意識,並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本課通過童話故事的形式,寫金絲猴與梅花鹿相互合作,摘到樹上的果子的故事,告訴學生在生活中要學會與別人合作。

一、學習生字詞

1.第一課時主要用來學習生字詞。本課生字較多,但對學生來說並不難認識,因此我採用多種方法分批獨立識字。

2.“象、垂、喪”練習查難檢字筆畫索引。“猴、倆、伯、棵、急、摘、呀”讓學生合作練習分析字形。閱讀理解時繼續學習“考、垂、喪、急”。

3.寫字有三個難點:一是“象”的筆畫筆順;而是“考”字容易錯誤多加一個橫,下面寫作“與”;三是“都、考”不易寫好看。在書寫時,要注意學生這幾個難點。

4.學生已經學會部首查字法,因此生字讓學生在課下自己查字典組詞,課堂上讓學生畫出重點詞語積累。

二、學習課文

語文課標中指出:朗讀和默讀是最重要的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感情朗讀是以理解課文爲基礎進行的,因此,在學習課文時,我抓每一段的特點來展開教學,如

第一自然段通過找出梅花鹿和金絲猴的想法來引導學生讀句子,從而體會梅花鹿和金絲猴對自己充滿信心。第二段重點理解“得意洋洋、垂頭喪氣、急得團團轉”等詞語,朗讀時要從語氣中表現出梅花鹿由喜到憂的心情的變化以及金絲猴着急的心情。結尾重點抓課文的理解、想像。這樣循序漸進使課堂有活力,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

朗讀熱情比較高,學習氛圍也比較好。第三、四自然段通過讓學生合作互讀,找出梅花鹿和金絲猴是怎麼摘到果子的,體會它們的`心情讀課文,也引出“合作”。

上這節課,我始終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爲目的,極力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課堂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創設主要問題,激發了學習興趣,課堂充滿活力。爲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多種形式朗讀,如個人讀、小組讀、男女分開讀、分角色朗讀來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朗讀能力。根據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梅花鹿和金絲猴比本領爲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1、關注學情

學情,是指學習者在某一單位時間或某一項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關注學情就是關注學生的發展,從而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而無視學情,必然導致教學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在以前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我們總是在揭題後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殊不知,學生經過每天早讀、課上的練讀,已把課文讀了幾千遍,已能通順地朗讀課文了。而我們還在讓學生再一次讀,這可不是在浪費時間嗎?教學效率怎能提高?因此,在本次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情,靈活改變了教學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激勵學生課前主動預習。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每個教學內容,每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次學習活動,教師對學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學纔有引的'方向,纔有導的重點,分析了學情,研究了學情,教學纔有相應的對策,纔有具體的方法。如果教師不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無視學情及其發展變化,一味機械套用教學預案,教學就會事倍功半。

2、強化預習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養成好習慣,會使我們終身受益,而預習正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十分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而把預習當人可有可無的環節,預習環節正逐漸談化。若不是每天的晨讀課,很少有孩子在課前讀讀課文,預習預習,所以孩子們實際上不知何爲預習,怎樣預習。預習有何意義。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強化預習,教給預習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願望。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在新課程教學中,語文課最大的特色莫過於“主題性教學”的開展,每一個單元就是一個主題,在一年級下冊中就有八個主題,它們分別是: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護環境、快樂的夏天、動腦筋想辦法、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我們都有好品質、我們身邊的科學。當我們在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時,當我們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也結合進行思想教育,把學科教學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當我在教學第二個主題——“家庭生活”時,面對“識字2、看電視、胖乎乎的小手、棉鞋裏的陽光、月亮的心願”這幾篇課文,一下子便被文中孩子們那深深的孝心所感動,爲他們出色的表現而驕傲。那麼,如何讓我的孩子們也能這樣做呢?怎樣才能讓孩子們變學習爲行動呢?我便思索怎樣把課堂上的習得與平時的真實生活相聯繫,讓孩子們在無形中學會感恩,學會回報。

【文本簡介】:

識字2

小朋友,正年少,尊長輩,懂禮貌。

父母教,認真聽,做錯事,即改正。

長輩錯,要提醒,態度好,心意誠。

家務事,願承擔,洗碗筷,掃庭院。

家愛我,我愛家,好孩子,人人誇。

這是一篇“三字經式”的課文,我們也稱之爲“新三字經”,它讀起來琅琅上口,節奏明快,文章內容也淺顯易懂,教師不需要多加解釋,學生也能自己學會,關鍵是如何把文本中的內容真正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我想這纔是教學的關鍵。

【教學關注】:

在對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孩子們初讀的基礎上,讓他(她)們自己來說說、悟悟,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聊一聊。而我則根據平時的家訪,以及在與家長的交流中瞭解到的一些情況,在教學中才穿插進來讓孩子們進行辨析:他(或她)這樣做對不對?好不好?爲什麼?

1、“父母教,認真聽”

早在上學期結束時我就聽說了瑋瑋的任性和頑劣,讓媽媽頭疼萬分,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不一致,爸爸和媽媽的教育方法完全相反,使得小傢伙有恃無恐,對於媽媽的話完全是“耳邊風”,甚至是“充耳不聞”。這讓媽媽不僅累,更是急,因爲孩子的學習差強人意。於是,當有孩子講到“父母教,認真聽”時,我便講述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

我們班有這麼一個孩子,特別的任性。有一天,媽媽在做晚飯讓他自己寫作業,大概二十分鐘過去了,媽媽出來一看,他一個字也沒寫,便提醒他不要玩了快點寫作業。可是等到媽媽把飯菜端上桌他仍然一個字也沒寫。媽媽一看時間已經過去半個多小時,很生氣,就要求他寫完作業才能吃飯。接着,媽媽就坐在他旁邊看他寫,可是這個孩子不僅沒有抓緊時間寫作業,仍舊這裏弄弄,那裏弄弄就是不寫。一個小時也過去了,可他的本子上還是一個字也沒有。媽媽非常非常地生氣,就把他的作業本撕了。可他呢?還在一邊笑呢。你覺得他做得怎麼樣?

針對這個事例,孩子們進行了剖析,一致認爲這個孩子太不應該了,作業本來就是自己的事,現在媽媽陪你寫作業你還不寫,這就說明他根本沒有做到“父母教,認真聽”。有人說到“父母平時工作那麼辛苦,我們應該乖一點,這樣他們就會開心一點的”。還有人說“沈老師平時就教育我們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他這樣做根本就不是一個好孩子嘛,因爲好孩子就應該聽爸爸媽媽的話。”……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發表着意見,還不時地問我一聲:他是誰呀?是誰啊?而我在整個敘述和討論的過程中都沒有多看他一眼,但我卻發現了他的表情是非常驚訝的,也許他在想我爲什麼知道的那麼清楚,也許他還在擔心我會叫出他的名字,因爲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的神色在不停地變化中……下課後,孩子們還一再地問我:是誰?他是誰?當然對於這個孩子的名字我是絕對的保密的。

從瑋瑋那陰晴不定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他心靈的衝擊,應該說今天課堂上的討論和孩子們的話語給了他很大的壓力,儘管他一言不發,但他已經被觸動了,接下來只要我再暗示一下,相信孩子會改變的',我這樣想着。

2、“家務事,願承擔,洗碗筷,掃庭院。”

說到家務事,孩子們總是那樣的津津樂道,但也有非常嬌氣的孩子,從來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於是在講到“家務事,願承擔,洗碗筷,掃庭院”時,我想到了一個孩子曾經向我反映的一件事,便要求大家一起來評一評——

事情是這樣的:某一天早晨,一個小男孩對我說:“沈老師,我今天在食堂看見我們班的***也在那吃早飯,可是她沒有自己吃,而是讓她媽媽喂她的。”雖然也知道現在的孩子都是沒寵大的,但已經是一年級的孩子了,吃飯還要喂,是不是也太誇張了點呢?也許我們的家長不覺得,但我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樣的事就應該說一說。於是,我也把事例說了出來,讓孩子們一起來評說一下。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了不少道理,也說了很多那個孩子不應該這樣做的理由。是啊,既然我們要做到“家務事,願承擔,洗碗筷,掃庭院。”怎麼還能自己吃的飯還要父母來喂呢?我看到那個孩子的頭越來越低,顯然她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希望她接下來能用行動來告訴大家她的改變。同樣,我也沒有說出這個孩子的名字。

【課後談話】:

這節課後,在中午休息時,事例2中的小女孩來找我聊天,乘這個好機會,我湊在她耳邊說:“你知道那個要餵飯的孩子是誰嗎?”孩子一下子語塞了,紅着臉沒說話。我笑着摸着她的頭說:“沒關係,那是因爲你還沒有學習‘識字2’的緣故,現在開始不會了,對嗎?”孩子拼命地點着頭。

至於瑋瑋嘛,我沒有找他,而是在下午時他來交作業,我很隨意地說:“你知道那個和媽媽對着幹的小男孩是誰嗎?”孩子睜着大大的眼睛,很小聲很小聲地說:“是我。”“我知道你再也不會這麼做了,對嗎?而且你一定會尊敬媽媽的,聽媽媽的話了,對嗎?”孩子不住地點着頭。“因爲在我們學校每年要評‘摩根好少年’,評比的首要條件就是‘愛自己的媽媽’,你想參加評比嗎?”孩子依然點着頭,眼眶已經紅了。我想不用再多說,今天對於他來說將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跟蹤反饋】:

由於平時和瑋瑋媽媽的聯繫比較多,所以一段時間(大概課結束後兩個星期吧)後,我們又進行了一次交流,媽媽非常高興地對說了孩子最近的變化。她說:“不知道怎麼回事,孩子最近很聽話,作業也能較快的完成,平時對於我的要求也基本能接受了,特別是昨天晚上,我給他準備好水果,他竟然拿了一半的橘子要我吃,這可是破天荒的事,從來都是他一個人獨吞的。沈老師,是不是你最近跟他說了什麼呀?”

於是,我把發生在課堂上的一幕告訴了她。媽媽很欣慰,我也很激動,因爲這樣無痕的教育成功了,這也說明我們的孩子都是“孺子可教也”,關鍵是找到一個切合的點,再加上適當的點撥,孩子的行爲還是很好教育的。當然,這也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形成家校合力,孩子的任何不良行爲都能得到糾正。

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想教育,我覺得可以讓孩子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完課文,思考這樣兩個問題:這篇課文讓我們學習什麼?在我們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該怎樣做?只有理論聯繫實際,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學懂課文,學會做人的根本,以行動證明“我學會了”!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今天聽了莫老師《雲房子》一課。這節課上得比較成功,總體感覺是老師的目標意識強。這節課裏學生應理解什麼,掌握什麼,學會什麼,教師心中有數;對教材的重難點和關鍵處把握得準;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昭然入胸,說明莫老師備課是很充分的。這節課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

1、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突出了重點,抓住了關鍵。支玉恆說過:“那種把教材所有的內含無巨無細都‘鑽’得深而透之的做法,並非聰明之舉。如果進而把這些東西都要納入教學計劃當中,則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實是面面不到。淺嘗輒止、水過地皮溼式進行教學,是決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點內容。”莫老師上這節課緊緊圍繞“雲房子的形狀”(第二自然段)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小鳥的活動、雲房子的變化一讀而過。

2、教法選擇得當,適合低年級學生,符合學科特點。這節課老師沒有生搬硬套地運用某種教法,而是根據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優選活用。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教師依教材特點組織教學:讓學生邊讀邊想,讀出雲房子形狀的美;還設計了很多造句造段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活用語言,如“小鳥造的雲房子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美呀!”,“你若是一隻小烏,還能造出怎樣的雲房子?”,“做個小詩人(模仿文中句式說話):‘有的像那樣’”,“這麼多的雲房子,你能用什麼詞語來概括?”。這其中,學生有滋有味地讀,調動生活積累,展開想象,運用文本的詞語和句式說話,切實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若老師能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表現,形成有效地互動,在動態中生成,更好。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秋遊》是本冊書繼識字後面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情景交融,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生活積累,我將開學初設計好的教案作了以下調整:

一是導入部分,不以教師的激情描述和指導看圖導入,而是從孩子的生活入手,帶着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在自己的切身感受秋天的美景後,一邊吟唱《郊遊》,一邊利用複習成語作爲課的入口。複習完跟秋天有關的四條成語後問學生:“在你腦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學生有的說:“我腦中的秋天很美麗!”有的說:“秋天是金色的。”此時,學生對秋天的印象還比較侷限,只停留在很膚淺的視覺、聽覺、嗅覺的感官上,而從自己的情感內心和表達上還沒有更深切地感受。我順勢將話題一轉:“今天我們再跟着課文〖感謝您瀏覽!請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

中的孩子一起去郊遊。”這樣,課文被自然地出示出來,也將課引入了新課。

二是對圖的利用稍作簡化。在這裏,圖主要用作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睜眼時進入一個全新的美麗環境中,然後讓他們簡單描述看到的孩子們的歡快情景,對環境作整體感知,靠近課文內容。孩子們的生活體驗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再現當時開心的場面,起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所以孩子們在課文學完之後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說:

“我似乎看見了藍藍的天空和秋天美麗的田野,我還看見了劉徐偉(我班學生)在忙着逮螞蚱。”

“我覺得我來到了草地上,小朋友正在追我呢!”

“我看見小鳥了,我對着小鳥大聲喊,叫小鳥小鳥快下來和我做朋友。”

“我對着藍天亮開了嗓子……”

三是將課堂的重點轉向學生朗讀的訓練。抓住重點詞語反覆品味朗讀,從而體會秋天的美麗。體會孩子們面對秋天美麗變幻無窮的天空和色彩斑斕的天也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第一自然段雖然內容很簡單,但是要重點理解“漸漸”和“郊外”不可以生硬,“郊外”一詞從抓住導入時候的唱歌“郊遊”引開,秋天到郊外去遊玩便是“秋遊”,又點明題意,又理解詞義,自然而不做作呆板。在通過教師朗讀故意遺漏“漸漸”,在幫助別人中孩子們發現了這一個詞的重要,感受到秋風初起,天氣漸漸變涼。

第二自然段,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藍天白雲的變幻無窮,因爲自己課前有深刻的體驗,於是美麗的雲彩在孩子們的頭腦中變成了可愛的圖像,再也不侷限於課文中的白兔和綿羊,他們頭腦中勾勒的具體畫面全部展現在大家面前,孩子的朗讀興趣自然被激發,朗讀情感被調動,可愛、調皮的白雲成了他們的朋友。而對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際,孩子們很難感受,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天空的無邊無際,同時又積累了詞語。

第三自然段,讓學生通過想象練說農田裏稻子黃了,黃得怎麼樣?高粱紅了,紅得怎麼樣?感受農田的色彩斑斕的美,進而進入豐收的愉悅。然後在反覆朗讀,比較朗讀中體會“黃了”“紅了”“白了”中農民伯伯的豐收喜悅之情。

四是注意課內與課外互動,教材向閱讀積累延伸。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讓孩子帶着課堂學習的好奇心走進大自然,走進課外閱讀這纔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目標。侷限於課本的學習永遠是封閉的學習。學習中讓孩子在課內和課外中互動,課內所學的知識、情感在課外充分的展現,孩子們在課外積極的表達,展示自己的情感,他們對着藍天高喊,他們看見每一種農作物都驚呼不已,他們看見桂花就深情地呼吸,作滿足陶醉狀,然後裝模作樣地吟上一首自創的小詩或想到一個詞。看見芝麻忍不住去摸一摸,然後交換自己所瞭解的芝麻。看見蘆葦就想起了《小池塘》,說這是大眼睛的長睫毛……

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愛護孩子們從小自帶的那麼一點“閱讀好奇心”應該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那麼小心翼翼。於是,孩子們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詞語,在課堂上我讓他們在表達中嚐到擁有知識的自豪,於是導入時個個都積極地舉手把積累的秋天的.詞語彙報。在學習第三自然段中,孩子們不滿足於教材中只描寫的農田的美景,他們想到了果園的芳香:蘋果紅了,梨子黃了,葡萄紫了,石榴露出了笑臉……於是他們想到了兒歌《秋天到》,情不自禁地背誦起這首詩。於是他們想到了“瓜果飄香”“豐收在望”等詞。

學完課文,在將課後閱讀與積累在課堂上展現,把平時讀到的描寫秋天的兒歌讀出來,背出來,於是孩子們背起了《識字一》,記起了《秋天的信》,讀起了《秋天到》,想起了《秋葉飄飄》……我也適時推薦幾篇充滿童趣的描寫秋天的詩歌。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無疑很濃厚,同時更激起了孩子課後閱讀的慾望。

我以爲課堂只是孩子學習的起點,孩子語文學習的主陣地不在課堂,而是在生活的點滴,自己去閱讀中學習,自己去生活中閱讀,在平時經歷的點滴中有情感有表達的慾望,這纔是真正的學習。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慾望和過程還是清晰可見的,而且已經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地完成。但課堂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可充裕些。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連貫訓練常規過程中學生學的情感線和教師。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踐。。。。。。”語文園地意在讓學生自主,有趣且相對集中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時間能力。所以我藉助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達建了一個有趣開放的語文實踐活動平臺,讓學生在有趣中練,在練習中達成活動目標。

一、“我的發現”,引導學生展開交流,鞏固了查字典的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讀讀認認”是讓學生認讀八個表廚具名稱的新詞,從中認識其中的生字。主要培養學生藉助拼音拼讀生詞,再讓學生髮現排列的規律,並聯系生活實際說說這些字跟偏旁有什麼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三、口語交際在創設情景中,引導學生展開互動的有趣的口語交流,並聯系實際生活,挖掘學生的認識,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生成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學生的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素養。

四、展示臺在教學時,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所以我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蒐集有關的資料,以便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時間機會,使得語文訓練紮實而有效。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一分鐘》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它講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鐘,遲到二十分鐘的故事。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受到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的教育。今天,我給學生新授了《一分鐘》。由於我剛剛參加工作,對二年級學生的知識面、理解能力的大小,還不能完全地瞭解,以至於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我由一分鐘本應該等於六十秒,但元元卻讓一分鐘等於了二十分鐘,這個小問題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揭開了本節課的序幕。接着,我又通過課件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生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的很順利。下一個環節是整節課的中心環節,及整體感知課文。在這個環節中,出現了幾個問題:

首先,我讓學生帶着“你從課文中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讀課文。我在給學生提問題時,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爲出發點,認爲自己能理解的問題,學生們應該也能理解。正是因爲我的這種不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思想,使大多數學生對我提出的問題不理解。因此,他們在讀課文時,並不能很好的感知課文,也就使這個教學環節失去了它本身的教學作用。

其次,我讓學生聽範讀的錄音,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劃出來再說說爲什麼這部分給你的感受最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整個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把握,而喪失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個環節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從一個二年級小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是從我自身的理解出發編設問題。學生能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但大多數學生找不到點子上,而我由於剛剛參加工作,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根本駕御不了整個課堂。由於以上兩個原因,使整節課也就無法向下進行。這是我這節課最失敗的地方。

再次,本節課主要就是通過朗讀來體會元元的心情,從而教導學生要珍惜時間。在這個環節中,我本來設計的是,抓住重點詞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爲朗讀打下基礎。咋一看,朗讀的點還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讀上一番。在仔細品讀後,我決定抓住元元的兩次嘆息爲朗讀的亮點。但要讀好這兩次嘆息,聯繫上下文揣摩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是前提,也是基礎。雖然設計的很好,可是由於在教學時,對學生放手放的過大,以至於出現了網放出去了,卻收不回來的現象,正因爲上述的問題,使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朗讀課文,體會元元的心情,學生體會不到元元的心情,自然也就不能理解爲何要珍愛時間。

在這節課上,我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奇石研讀,然後根據學生的愛好,如有的同學喜歡朗讀,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等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節課中,學生用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產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我注意學生的誦讀。我在課上首先讓學生範讀,然後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我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於參與,急於體驗,急於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第三,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上我就是這麼做的,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及把自己獨到的意見、理解在全體學生面前表達出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也能讓每一位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雖然這節課我晚了幾分鐘下課,但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收穫,我覺得很值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範圍裏。相信學生,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別小瞧了這些孩子!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如果我們給孩子們一根槓桿,說不定他們真的能撬起地球!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成功之處:

本次口語交際設計巧妙。按照“聽錄音——看資料——學介紹”三個層次,通過傾聽、表達、適當閱讀動物資料的綜合練習,逐步引導學生抓住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奇特的功能等角度,介紹有趣的地方。

不足之處:

教師有些指導過度,沒有更好地尊重學生的想法。

應該防止指導過度,千篇一律。多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的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教學反思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素質”,它既是一個人智慧的反映,也是一個人隨身攜帶的永不過時的魅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強弱,對一個人的發展與成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口語發展實際,我想,一堂好的口語交際課,應該達到讓學生敢說、會說、樂說的境界。

一.教學效果:口語交際的核心就是雙向互動。我在這堂課的教學活動中,想方設法實現課堂教學中的雙向互動。首先是師生互動,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這次口語課中,我以動植物的一員——大象阿姨的身份參加這次聚會,從一開始和孩子們的相互問好,活動中大象的示範介紹,課堂中對學生髮言的評價,老師與學生互交朋友,無不體現了老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

二.成功之處:本着這樣的理念,我設計了這次口語交際課的教學方案。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願意與別人交流,並能認真聽別人說,然後作出評價。這堂課也讓我收穫了很多,原來我很怕上口語交際課,通過這次的實踐,我覺得口語交際不再那麼遙遠、那麼神祕,其實也能讓老師喜歡教,讓孩子們喜歡上。綜合自己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比較成功:

1、情境的創設。

這一堂口語交際課上,我爲學生的交流創設了情境,把教室變成動物園,讓孩子們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一起參加在動物園舉行的“有趣的動物大聚會”,我則扮演大象阿姨受獅子大王之託來當這次聚會的主持人和評委,準備評選有趣的動物。大象阿姨主動向動物精靈大聲打招呼,孩子們很快進入情境,大方地介紹自己的名字,並向身邊的“小動物”打招呼問好。通過大象阿姨的`自我介紹,引導動物從名字、樣子、特點等方面進行自我風采展示。然後進入快樂的交朋友活動,最後評選、頒獎。通過這些有意思的活動把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在生動逼真的情景中展開交際,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表達慾望,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

2、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在口語交際中,傾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巧。在本節課上,我特別強調對學生“聽”的要求。在老師示範自我介紹和豬籠草介紹的時候,我都先對學生的聽提出明確的要求:“認真聽,邊聽邊記;如果有問題可以禮貌插話。”聚會結束還會評選出幾名“最佳聽衆”。孩子們很認真地傾聽,並禮貌地質疑,比如:只有“手指”大的“絨猴”喜歡捉“蝨子”吃,這“蝨子”是什麼東西呀?這麼小的“絨猴”怎麼敢吃那麼大的獅子呢?孩子你一言,我一語地問開了,把課堂引向高潮。孩子們都聽得很認真,在評價他人時也能從語言和介紹的內容有趣在哪兒進行評價,並能對同學的發言進行補充。

三.

不足之處:有一部分學生交流水平有待提高,還不能比較詳細地介紹“自己”。在今後的口語交際中還要注重從字到詞,從詞到句子,從連貫的句子到一段話的練習,這樣孩子們就會循序漸進,步步跟上,爲今後更好地進行口語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

改進措施:發揮多媒體課件與課堂的整合作用,讓學生在口語交際的同時感受到了圖、文、音、動、色等多種信息的綜合刺激,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使整個課堂形成了充滿活力、愉快而有成效的交流氛圍。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讀了《贈劉景文》,你會沉醉在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然荷盡菊殘,然而那開敗了的菊花枝還傲寒鬥霜,那“橙黃橘綠”,更有別有一番風味。古人寫秋總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蘇軾卻一反悲秋的基調,突出了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傲霜枝”更是讚頌了傲霜凌寒的氣概。傳統的古詩教學要求字字落實,解釋詩句更是成了重點任務,然而這樣一來就會將充滿着深刻意蘊、豐富感情、詩情畫意的古詩支解得零離破碎。更何況面對的是一羣剛剛進入二年級的小學生,對於他們的要求:首先會認,會讀,會背;其次是藉助圖片、音樂、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由反覆朗讀所感悟到的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景象之中,瞭解詩意,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還有就是要體會古詩的韻味並用自己的朗誦將其表現出來。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啓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案。經過反覆修改之後,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1、教學中,我嘗試着隨文識字,抓住“端詳、評獎、叭、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先從文中發現生字,然後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最後把生字放回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年級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

2、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着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

不足之處:

當然,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對於字詞的學習只停留在認讀上,而“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讀“爸爸”的話的時候如果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用知識聯繫實際生活,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導朗讀上,還不是很到位。

改進措施:

講後反思,這次講課給自己帶來的啓示很多:以後要多讀、多聽名師的講課,讓課堂更加精彩豐富;不斷提升自我,才能在課堂上更加遊刃有餘;繼續深鑽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歡語文課,更希望能夠把語文的精華在我的課堂上更精彩的呈現出來。就讓這些啓示鼓勵我繼續努力吧!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它是一篇自然常識故事,敘寫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過冬的故事,告訴我們小燕子要避開嚴寒到溫暖的南方去過冬,青蛙準備吃飽了之後鑽進泥土裏冬眠,蜜蜂則儲藏了很多蜜在蜂巢裏過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動物具有不同的過冬方式,也體現出小動物之間的相互關心。 在教學本課時,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感受。

一、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繫兒童的生活實踐。

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來進行,就能使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靈活。本課文內容簡單易懂,我力求讓學生質疑,之後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讀懂文本,在交流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準確,激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也能提高自我的語文素養。出示課題後,我讓學生自己質疑,“冬天到了,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如何過冬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非常積極地投入課堂,非常認真地開始研讀文本。當講到“遷徙”和“冬眠”的時候,學生都能在實踐中去驗證知識,去了解更多的小動物過冬的知識,反饋知識。這樣使他們學得快樂,學得靈活。

二、教學中注重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學好語文的基本規律是“三分在課內,七分在課外”,應以教材爲中心開展“輻射式”語文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言、用語言,使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與課外的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寫作練習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教學開始,首先讓學生

認識三種可愛的小動物,讓學生與他們打招呼,這無形中鍛鍊了口語,練習了表達;在讓學習練習用“商量”、“暖和”造句時,擴展了對詞的使用;在做“鑽”的動作時,讓孩子們體驗了字的.意思,引出了“刻苦鑽研”這一成語,以上環節的設計,活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讓他們感到學習成果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將課文內容的理解與學生個性化的願望、想象巧妙結合。這樣在課內呈現出語文課內外有機整合的大語文環境。

總之,語文課應是一個多元藝術元素的綜合體,在課堂的拓展訓練中,教師恰當的語言和靈活的教法是“拓展”的陽光雨露,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學生創新思維的種子纔會發芽、生長,纔會綻放出絢麗的創新之花。

三、讀演結合,深刻的感受文本。

這篇課文很適合進行分角色的朗讀訓練。所以在課堂上應該留有更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在學生讀的同時,要有方法的指導。學生才能讀的更好。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不僅增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更深刻的感受了文本。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如指導學生讀書時做得不到位,讀與說的訓練不夠紮實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正!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初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短小、圖文並茂,以“霧中、霧後”爲序,文脈清晰。以其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尤其文章是以時間爲序,每層又以空間順序清楚明瞭,是引導學生了解冬天景物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載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二年級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使之受到情感的薰陶。

1、讀中感悟。這篇文章是一篇語言優美,用詞精準的寫景例文,課文中好句連連,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背一背,既培養學生朗讀水平,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句子美在哪裏。如:柿子樹上掛着許多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首先,通過抓重點語句,啓發學生想象。從“爲什麼說大柿子像紅燈籠”入手,引導學生藉助圖畫,觀察想象,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從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把“大柿子”與“紅燈籠”聯繫起來,理解了這個比喻句,體會出柿子的可愛和農民看到豐收景象後的喜悅心情,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具體的活的表象。其次通過自讀自悟,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霧散後的柿子如此之美,學生觀察圖畫,理解之後,肯定有很多感受。由此可以看出課堂上抓住重要契機,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不僅找準了語言訓練的能力訓練點,而且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彷彿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麗和農民豐收後的喜悅心情。

2、對比理解。通過霧中、霧後景物的變化,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霧中和霧後的不同,來體會大霧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體可抓住“望不見→望得見”“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詞語,啓發學生理解:爲什麼望不見了?爲什麼又望得見了?也可以設問:說說霧中和霧後,下面的景物有什麼不同?(塔、小山、田野、樹林、太陽)通過學生同桌互讀,男女生互讀了解霧中、霧後的景色的不同。

3、逐步放手,由讀到背要由淺如入深。

遠處的( )、( )都望不見了。

近處的( )、( )像隔着一層紗,模模糊糊看不清。

( )像個紅球,慢慢地升起來。發出淡淡的( ),一點也不耀眼。

去掉景物和修飾詞你還能準確的填出來嗎?

遠處的( )、( )都( )了。

近處的( )、( )像( ),( )。

( )像( ),( )地升起來。發出( )的( ),一點也不( )。

霧中的景象印在你的腦海了嗎?請全體同學試着背一背。

以讀促思,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脈絡來感受霧中和霧後小山村不同的景緻特徵。由自由讀文——同桌互相賽讀——分段讀文——藉助畫面進行情境觀察,激發學生讀文的慾望。依據低年級兒童語言特點,巧設教學情境,爲學生搭建交流溝通的平臺,把語言訓練和形象思維緊密地

結合起來,以語言訓練爲基本點,自讀、自悟、有感情地表達文本、背誦課文,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語言表達的美感,又使學生內化了語言,學會運用語言。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識字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本課是由五則諺語組成。它的教學目標是在識字和寫字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收集諺語的興趣。對於本課的構思,我是這樣思考的:

一、創設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程改革的經驗告訴我們應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開課以拔河的形式進入,創設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走入“諺語王國”,先感受諺語告訴我們的道理,再學習諺語。識字中,通過各種方式的讀,正音。這種教學情境的設立,學生有了一種“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感覺。他們主動地學習,又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課堂上,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利用多媒體,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感悟。讀書形式多樣,鼓勵學生創新,想出與衆不同的趣味讀書方法。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課堂中,我不斷地讓孩子們總結出好的學習方法,如好的預習習慣,多方面蒐集資料的能力等。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這節課設計得比較新穎,課堂效果也不錯,但細細品味,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如時間分配還不夠合理,教學機制還有些缺乏等等。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把語文課上得更好,更出色。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首先,在這節課中,我一開始採用談話引題的環節。教學時我讓學生交流你心目中最喜歡、最尊敬的老師是誰?他們的發言較積極,而教師在此沒有及時的把握交流的時間,也沒有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及時地、鼓勵性地評價,反而對他們的回答進行了無謂的重複,更加浪費了許多的時間,今後在這方面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通過一節課的訓練,學生的朗讀幾乎沒有什麼突破。當時我只採用了男女對讀、師生對讀、集體朗讀的形式對他們進行訓練。僅僅是浮於表面的形式化的朗讀。我想如果在朗讀上先讓學生有一個選擇性的朗讀,然後讓他們挑選自己喜歡的讀,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了,再請同學起來讀一讀,做做表率,讓學生心中有個朗讀優秀的尺度,老師再做適時的評價,如此,老師的指導有了坡度,學生的朗讀有了層次性的`提高。

另外,在圍繞課文主題進行問題設計時,我只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 想象中爸爸的老師是怎樣的?2 我眼中的爸爸的老師又是怎樣的?學生對這兩個問題沒有什麼負擔,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沒能得到積極的調動。如果再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爸爸的老師是我一年級的老師,這有什麼了不起呢?隨即讓學生討論交流,從中體驗到不管是誰,不管你現在的成就有多高,從小也是由老師教會知識,打好堅實的基礎,長大才有作爲。因此,我們要尊敬教過我們的每一位老師。這樣學生對課文的挖掘就能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面。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設計理念:

《秋天的圖畫》是一組以“秋天”爲主題的新選編課文,圖文並茂,語句短小凝練,寥寥數筆就爲讀者呈現出了豐收的景象和人們的喜悅心情。而文章不僅僅是爲了表現秋天豐收之美,更爲主要的是在讚美創造這一美景的勞動人民。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貼畫爲突破口,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讀這樣一種方法,讓學生學會用朗讀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後,我以“使秋天這麼美麗的神奇畫家是誰嗎?”這麼一個問句,使孩子的感情從欣賞秋天的美景轉爲尋找創造這一美景的人們。並且以“梨樹、蘋果樹、高粱、稻海會對他們說些什麼?”爲句式,加深孩子們對勞動者的敬佩感情。

教學要求:

1、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秋天豐收的景象和人們豐收後的喜悅,體會對勤勞的人們的讚美之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喜歡秋天,願意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秋天。

教學難點:

“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是重點句,如何巧妙地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比喻句的形式,並從優美的語言文字中,體會秋天詩歌豐收的季節,是本課的難點: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 貼畫 音樂磁帶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 揭示課題

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是嗎!秋天來了,大自然有了哪些變化?

有一位小朋友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畫得可美啦!小朋友想不想欣賞?

在音樂聲中貼上圖畫。

畫上有什麼?(用句式)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有個小朋友特別喜歡這幅圖畫,還把這幅美麗的圖畫寫成一段美美的話,打開課本讀給大家聽。

2、生自由讀

要想讀好這段話,首先要把每個字讀對,每個句子讀通順,不會念或難唸的字,圈出來。

3、交流學習情況

(1)讀生字卡

(2)看看這段話共有幾句?你覺得哪一句最難。

(3)誰來說說你喜歡哪一句,自己用朗讀來展示。

三、研讀課文

1、秋天的圖畫怎麼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秋天很美?

(看看圖,再讀讀課文,邊讀邊和旁邊的小朋友討論。)

2、交流討論,朗讀中感悟小朋友對秋天的喜歡。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

(1)屏幕出示。梨樹——燈籠

A、你看到了什麼?梨樹上長滿了許多金黃色的梨,遠遠看去好像許多小燈籠掛在枝頭。

B、誰把這美麗的景色讀給大家聽?指名讀,爲什麼要把“金黃”一詞讀得特別好?

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是不是也想高興地招呼大家一起來欣賞?在前面加上兩句“秋天來啦”在讀一讀,感覺怎麼樣?

怎樣讀更能表達高興、興奮的心情?

(金黃的梨頭像一盞盞燈籠,多麼美呀!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2)屏幕顯示:蘋果——臉頰

A一個個蘋果像什麼?多像小朋友的臉蛋呀!

摸摸自己的臉頰,圓圓的、紅通通的、笑眯眯的、真是太可愛了!

B讓我們一起帶着微笑,捧起紅紅的臉頰,讀讀這句話。

(同桌的小朋友面對面一起讀。)

(3)屏幕顯示:稻海——波浪

A 展現在你眼前的這片稻田怎麼樣?自由想像。

B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讀告訴大家嗎?

自由讀,齊讀,邊讀邊用雙手做波浪的動作。

(4)屏幕顯示:高粱——火把

A火把是什麼?

B 只有人才會舉火把,爲什麼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

C 你看,秋天到了,高粱挺直了腰桿,展示自己的豐收。

3、用朗讀讚美秋天

秋天是金黃的,秋天是火紅的,秋天的圖畫多美呀!能看着圖,不看着句子讚美嗎?自由練習,可以一邊讚美,一邊配上優美的動作。

指名背,集體背。

四、秋天這麼美麗,難怪小朋友們這麼喜歡,你們知道使秋天這麼美麗的神氣畫家是誰嗎?

讀讀書,找一找。

思考:勤勞的人們指的是哪些人?

想象一下,此時,梨樹、蘋果樹、稻海、高粱會對他們說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