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識字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爲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的方法,力求識用結合。”作爲教師,不僅教給學生方法,更教給學生一種思想,那就是在實踐中學習,用事實說話。

本課是形聲字歸類識字,課始,我拿出自己製作的轉盤教具,雖然孩子以前也見過這類轉盤,但今天依然沒有削弱他們的學習熱情,他們個個小眼發光,緊盯着我的'轉盤。我請了一位學生到講臺前來轉轉盤,其餘學生看轉盤轉出的字,如果你認識,就大聲地讀出來。因爲有事先的預習,再加上這幾個形聲字除了“錨”字,很多學生一年級時就已經認識,很多學生自信地讀出了它們!爲了考驗學生是不是真正掌握,我又採用了指名讀,小組讀,開火車讀,同桌開雙軌火車讀等方式,鞏固這幾個形聲字的讀音。接着,我讓學生根據它們的偏旁說說字的意思,學生很輕鬆地說了出來,我藉着這幾個字趁勢告訴學生形聲字的規律,學生學得興趣盎然。這堂課,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是生字,是有趣的形聲字的規律。 我們一直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魚”,要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我想:如果每次教學都能發掘學生的興趣點,那教會學生學習應該不是很遙遠的事情。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在今天的語文課上,我在七年級一班上的《再塑生命的人》這一課,課堂上,我提問了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結果讓我很是吃驚,有些學生竟然沒有寫對幾個。對此,我進行了深深地思考,學生已經預習過了,爲什麼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沒有認真預習。因爲,只要態度認真,字詞是都會學好的。

如何讓學生認真起來呢?首先要嚴格要求;再就是及時檢查;還要加上對檢查的結果採取措施。否則,時間長了,學生就不在乎了。

今天,在課堂上進行的'小組合作學習,真的讓人感到糟糕極了。即使是搞形式也做不到,組長也沒有起到組織作用,結果也沒有討論出來什麼問題。對此,也是由於在平時老師的要求不夠,同時也沒有訓練好。所以,要想搞好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合作學習達到一個好的效果,就必須在平時認真對待,讓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

學生是很脆弱的,作爲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上,必須講究方法。切勿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廬山的雲霧》是小學語文S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本文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在教學本文中曾現了幾個教學亮點:

一、抓住想象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本課中有二處想象的訓練點:一、想象登山路上廬山雲霧瞬息萬變的情景。二、看圖想象廬山雲霧有哪些動人的姿態。爲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不僅刺激着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二、朗讀感悟,體會文章語言的美。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僅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爲了讓學生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如男女生賽讀,個人讀,小組讀,範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品讀詞句,理解感悟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裏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爲具體的圖像。然後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圖文結合,並展開想象,拉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就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時,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不夠豐富、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本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想象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作文評改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一般都側重於“改”,而忽略“評”,這沒有把握住“評改”的基本內涵。實際上,“評改”是“評”和“改”兩個語素並列組合而成的詞語,二者不可偏頗。因此,作文之“評改”,不僅要從字詞、語法、邏輯的角度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之處,從內容、結構、表達等方面幫助學生修改不適當的地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評論與評價。同時,對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態度要進行適度地批評與糾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對作文的評改一些看法。

一、認清本質,正確對待。

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並不是藝術,也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小學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爲我們培養的不是小學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

我們在批評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爲小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不足,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說的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適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說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評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爲我們評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參與互評,讓他們互相取長補短,既學會幫同學改作文,又學會了修改自己的作文,這真是一舉兩得。同時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說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那種認爲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學生作文均改成小學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爲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爲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評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三、因人而異,以鼓勵爲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爲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評價、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我還經常採用面批的方式跟學生一對一地進行交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同時讓他們如何把句子寫具體,文章寫生動,還讓學生明白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更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熱情。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爲主的原則,在閱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寫作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主要還得靠學生自己,不只是老師單方面應該努力的事,所以,教師是絕不可能包辦代替學生寫好作文的。在作文評價與批改中要讓學生從習作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努力讓學生從習作的實踐中去體會文章寫好以後要認真修改的道理,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作文比原來更通順了、更流暢了,從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以增強學生對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進一步養成認真進行習作、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爲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地球的清潔師》這篇課文選自湘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第12課。這篇課文是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動物的生存方式。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瞭解各種動物的生活方式和它們對地球的貢獻,激發學生愛護小動物和保護地球的意識。根據本篇課文的結構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瞭解動物對地球環境的作用,學習仿寫句子。

2、瞭解地球清潔師有哪些,滲透環保意識。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設計爲兩課時,本節課上的是第二課時。

這篇課文是一篇形式活潑的童話故事,內容淺顯易懂。在本課時中,我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個層次,讀通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在這一層中,我先引導學生把課文讀熟,然後讓他們充分了解每種小動物的生存方式以及這種生存方式給地球環境帶來的好處。當這種認識已經內化到學生的心中時,我又進入第二個層次,進行語言交際訓練,在這一層中,我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這一特點,通過說話練習這種方式,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一課中,我不單單要求學生學會識字、讀文,還將科普知識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就是第三個層次,注意學科間的整合,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學生的讀書的目的`性更強。

教材是一個例子,是一種資源,只有創造性地開發教材,才能引領學生在知識的原野上盡情馳騁。新課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所以我在這一課時中設計了拓展延伸這個環節,將口語交際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感覺學生非常喜歡童話故事這種形式的文章,學習起來輕鬆愉快。在這輕鬆有趣、寬鬆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心情愉快地進入情境,樂於思維,敢於表達,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在情境中練習,在情境中發展。拓展延伸這一環節是文本的延伸,學生在與文本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動物居然和地球有如此奇妙的關係,馬上對動物的生存方式產生了興趣。同時,也爲自己是一名地球清潔師而感到驕傲。我就引導學生到書店、圖書館、網絡上查找相關資料,多方面、多角度地瞭解動物與地球的關係。學生在查找的過程中,不但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大大豐富了對動物知識的瞭解。爲今後的學習和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案例是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實例,在被描述的具體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個引人入勝的問題,同時也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有具體情境的介紹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論思考和對實際活動的反思。

每個案例都要突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常常與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實際教學活動中常見的疑難問題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關。它源於教學實踐但又不是簡單的教學活動實錄,它有相對完整的情節乃至戲劇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發生的過程,反映教學實踐中的教師和學生教色的變化,揭示教學工作的複雜性,並引人思考。

案例蘊涵了教學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問題性。案例是關於某種具體情景的記錄,是對當前課堂中真實發生的事件或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擺椅子上杜撰的事實來替代,也不能用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論中演繹得出的事實來替代,它描述的是具體的、特殊的、需要進行探索和解決的兩難境地和緊張狀態。閱讀它,教師、教育研究者可以不親臨現場就能訪問多種多樣的教學情景,對不同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評價。

撰寫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不僅應當有對事件的描述、有解決問題的技巧,還應當有恰當的理論作爲支撐,蘊含一定的教學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案例素材的收集必須以一定的理論爲基礎。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寫案例的作者應當能夠從實踐中總結出一定的經驗教訓,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一個好的案例至少要具有如下一些特徵:把試圖要反映的問題、事件發生的背景交代清楚;事件發展過程中主角、配角關係明確,語言明晰,角色的心理感受、體驗應表現得淋漓盡致;探討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其他人也是可能遇到的,並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反映教學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也就是說,案例的描述要引人入勝,案例問題要反映教學中存在的普遍而具體的問題,教學註釋則要反映案例作者或者研究者對教育教學基本問題的看法。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實例都能成爲一個案例

作爲一個能夠提供借鑑的教學案例,既可以是教學活動中的成功事例,也可以是教學實踐活動中遭遇過的失敗,前者可以提供經驗,後者可以提供教訓,都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師生: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生1:我還知道我和弟弟以互相吹蒲公英的絨毛而感到開心,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歡樂。

生2:我知道引人注目是個成語,我在文中圈出來了。

師:你的做法很好,很會學習,注意平時積累,那你知道它在文中是什麼意思嗎?

生2:略加思索,沉默。所有同學都低頭沉默,只有幾個學生在讀課文。

師:現在,找出文中帶引人注目這個成語的句子,多讀幾遍,看有什麼收穫。

生:都積極快速小聲讀課文有關語句,略加思索,紛紛舉起了手。

師:(微笑指一學生)好,你來教教老師。

生1:就是很引人注意到它。

生2:引人注目就是吸引人的眼睛都看它。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在以後讀文章過程中,如遇到很好的詞語或成語。要注意積累,如果不理解詞語,你可以反覆讀有關詞語的句子,讀得多了肯定有收穫。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是很好的一種閱讀理解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今後要注意學習和運用這種方法。文中說我們總是爲了尋開心,揪掉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生:(紛紛舉手)就是說:我們爲了自己高興,揪掉不被人注意的蒲公英而相互吹着玩。

生1:我還知道,作者後來不揪掉蒲公英絨毛了,而喜歡上了蒲公英。

生2:蒲公英在不同的時候,花的形狀也不同。

師:哎呀,你們的發現可真大,蒲公英在不同時刻,花的形狀也不同。哪個自然段寫了這個內容?

生:(異口同聲)第四自然段。

師:現在,你們默讀課文4―5自然段,思考:我有什麼新發現?有了新發現後,我們有什麼變化?重點讀第4自然段,找出不同時間,花的形狀不同,草地顏色不同的語句用筆畫出,重點讀,完成這個問題。(用實物投影儀出示)

圖示蒲公英的.變化

時間:早晨中午傍晚第二天早上

草地顏色:

花的形狀

生:自由默讀課文,在文中找句子,畫語句,自己試填課堂練習。

生:小組內討論交流,互相發表自己的意見。

師:好,請同學們停一下,現在我們先請一個同學把課文第4自然段讀一遍,並說出自己所畫的語句。

生:(讀文略)起得很早而是綠色的、快到中午、草地又變成金色、傍晚經過草地、草地又變綠了、傍晚時蒲公英的花瓣都合攏了、第二天,太陽升上來,蒲公英張開了自己的手掌,草地又變成了金色。

師:同學們還有補充嗎?

生:我是這樣畫的。

師:很好,現在你們再把第4自然段讀一讀,看又發現了什麼?

生:自由小聲讀課文。

生:我發現我填的空出現了一處錯誤,現在改過來了。

師:很好,你很會學習,注意從文中獲取知識。我們請一同學把他的課堂練習展示給我們看。請同學推薦一位同學吧,看他怎麼理解的。

生:(被推薦學生上臺,師將其填的紙片放在實物投影儀上)

圖示蒲公英的變化:

時間:早晨中午傍晚第二天早上

草地顏色:綠色金色綠色金色

花的形狀:攥成拳頭手掌合攏張開

生:我有不同意見。(此時課堂上同學們聲音很大,紛紛舉手,有的站起,有的跑到講臺上,課堂秩序有些亂。)

生1:人家說第二天早上,其實就是第二天早上,太陽還沒出來,或剛要從東方升起時,這時,草地顏色應爲綠色,花瓣應是合攏的。

生2:(剛纔被推薦學生)課文中說:第二天,太陽升上來,蒲公英張開了自己的手掌,草地又變成了金色。所以第二天早上草地的顏色應爲金色,花瓣是張開的。

生3:不對,太陽升上來,說明太陽完全升起來了,已經是上午,不再是早上。

師:(聽後,示意大家坐下)我認爲太陽升起來已經是上午,而不是早上。這樣吧,我說得也不一定對,我們大家一起來查閱詞典。

生:[快速翻閱詞典(《袖珍漢語詞典》)]在1125頁,早上就是早晨,應該是合攏的。

師:(問被推薦學生)你同意嗎?

生:同意,第二天早上,草地應爲綠色,花瓣應該是張開的。

師:很好,你是否也感到今天的課堂上你收穫很大?

生:是

師:那好,你自己上來改過來吧。

生:上臺改課堂練習。

師:我現在發現同學們讀書很認真仔細,很會學習,從課文中發現了不少知識,只要有發現就一定有所收穫。小作者也是如此,當他發現蒲公英在不同的時間內,花的形狀不同,草地的顏色不一樣時,他的行爲和思想又有什麼變化?

生1:蒲公英和我們一起睡覺,一起起牀,我喜歡上了它,我們不再揪它。

生2:我們不再揪它,並且非常喜歡它。

生3:我們發現蒲公英無論在早晨、傍晚,還是在中午,都非常美麗,非常可愛,覺得應該愛護它。

生4:我們是想把美留給自己,留給別人。(思維很活躍,語言很精彩)

生5:我們喜愛蒲公英,不再揪着它的絨毛吹着玩,說明我們長大了,懂事了。

師:同學們和作者一樣發現的可真不少。作者寫了蒲公英不同時間花的形狀不同,抓住了草地顏色變化和花的形狀變化來說,運用形象的比喻,寫得文字語句很美,描繪景色也很美,這些都表現了作者對蒲公英的什麼之情?

生:表現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

師:那麼,這篇文章,我們應帶着什麼情感讀?

生:應帶着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讀。

師:好,現在,我們就帶着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讀這篇文章,並且,把最能體現作者這種情感的語句,細細品味着讀。

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

師:蒲公英一天中不同時間花瓣的變化給大地增添了色彩,作者是怎麼發現的?

生:他注意仔細觀察。課文第4自然段中說我走近草地,仔細觀察。

師:(含笑點頭)我發現你也很會觀察。只有細心觀察,纔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就像文中作者一樣,善於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特點來寫,非常生動形象,表現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善於觀察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它可以使自己有更多新的知識,新的想法,新的收穫,新的提高。請同學們用自己明亮的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美,觀察自己喜愛的花草,寫一寫自己新的發現。

[學會認真細緻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必備的能力。通過本文作者仔細觀察而使自己有了新發現,作者抓住時間的變化,描寫了草地和蒲公英一天的變化,特別是對蒲公英花瓣的描寫更是形象,文章寫得很美,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同時,又使學生真正懂得細緻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前提,這樣就非常自然地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變化的興趣,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深入打造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我校近兩年教學工作的重點,其目的就是要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與高效學習。

當前,“高效課堂”的學習實施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但我的課堂教學離高效課堂還相差甚遠,究其原因爲何,也爲能早日實現高效課堂現做以下反思:

一、充分認識兒童心理,搞好組織教學

一年級孩子自控能力差,活潑好動,注意力保持時間短,講話、做小動作的狀況不斷,要想創建高效課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一年級小學生的組織教學的研究,着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當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時候學會用事先約定好的一些口令兒歌組織教學。還要認識到在一年級課堂裏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抓好紀律的關鍵。關注了細節,才能引導學生認真學習。

二、把握教學目標、靈活運用教材是高效課堂的根本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教學目標的確定是落實高效教學的關鍵。就每一堂課而言,要針對本堂課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學情實際,設計切合實際課時目標,讓學生一課一得。加強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的學習,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上好每一節課,向四十分鐘要質量。

三、課堂形式靈活多變,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興趣是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思這期間的教學,我很少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媒體,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形式比較單一,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不是很輕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如:課堂上的小遊戲、小表演、猜謎語、小活動等這些環節都能很好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還要充分利用好前半節課,教學內容不可安排的過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入手,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通過各種方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實現高效課堂。

四、及時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師眼中是的,一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一聽到表揚就會有更好的表現。但我在課堂中卻常常忽略對學生的表揚和鼓勵。因此以後還我還要及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同學受到感染。當學生回答正確完整,即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勵,體會成功的喜悅,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更加堅定學習的自信和勇氣。如果誰上課坐的端正,發言最積極,不做小動作,不說悄悄話,老師就發小獎品給他,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學生學習上的點滴進步,要給予鼓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最後教學後要多做反思,每上完一個單元都要對該單元進行一次檢測,及時瞭解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時查漏補缺。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從不自覺學習轉變到自覺學習上來,學生學習纔能有所進步,一年級的語文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總之,要想創建高效課堂,必須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吸引學生上好每一堂,教師要勤學多思,在教學中駕馭好課堂,才能實現高效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現在我們的教育科研還有一種體裁,就是寫教學案例,我在論壇上也看到有同行們問如何寫作?今年風舞參與了一個課題研究,在成果中也要求寫教學案例,這也是我從未寫過的,於是我找了以下資料,準備摸着石頭過河吧,也把資料貼出來,給大家一起參考。

一、什麼是教學案例

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疑難問題,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的行爲、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例證。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典型的教學事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行爲與藝術的記敘,以及對該個案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案例不僅記敘教學行爲,還記錄伴隨行爲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它既有具體的情節,過程,真實感人,又從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高度進行歸納、總結,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諦,予人以啓迪。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二、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爲目的,以議論爲主;案例則以記錄爲目的,以記敘爲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三、教學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謂背景,即是向讀者交待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和條件。

2、主題

每篇案例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即這個案例要說明的某個問題,是反映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理解和實踐,還是說明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等等。

3、細節

有了主題,就要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要特別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爲人物的行爲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景,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爲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學行爲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揭示這些,能讓讀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結果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等。

5、評析

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表明對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的看法和分析,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評析可以是自評,就事論事,有感而發,也可請專家點評、深化。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一、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太嚴肅,遇到問題時,只用一些強制性措施去約束管理學生,因此課堂缺乏生氣。在聽評課活動中,我學到幾位優秀老師在教學和管理課堂中的好方法,並結合自己班級的情況進行整改,在期末總複習階段學生們表現良好,基礎知識鞏固得很紮實。今後要學會運用教學方法和策略去管理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待提高。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在新的學期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寫話教學蜻蜓點水,沒有一個系統的指導,總是寫一篇就講一篇,沒有寫作的指導方法。在講析寫話時,一味的貪大求全,結果講不到位,學生的寫作能力很難得到提高。

下學期要加強習作的片段訓練和寫作能力的某一方面專項指導。還要積累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

1.重視養成教育,嚴格規範課堂標準,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引導要具體明確,讓學生有努力的方向。(例如:課堂常規、聽課、回答問題、評價他人、小組合作、作業、考試等方面都要提出詳細具體的要求,學生才知道怎樣做。)

3.備課時要抓住重難點找方法進行突破,識字學習儘量放手讓學生去學,關注詞句的訓練及閱讀理解訓練,結合學段和課標,及時調整教學方向。

4.關注課後作業,及時瞭解學情,查漏補缺。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育觀念陳舊

從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其中主要的問題就是教學觀念過於陳舊,這必然會導致教學內容過於死板,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效果也不明顯。另外,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於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由來已久,想要短時間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2.教學手段運用不當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善於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並且過於追求形式化的教學,沒有從教育創新的理論基礎出發,導致理論與實際相分離,從而無法真正發揮教育的效果。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比較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個性較強,小學語文教學若沒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手段陳舊單一,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對策

1.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語言親和力

小學階段教師所面臨的學生年齡較小,對於陌生的環境會產生一定的牴觸心理,而教師懂得運用富有親和力的語言,就會使課堂的氣氛變得柔和。輕鬆愉悅的課堂環境,有利於幫助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興趣。另外,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出發,教學語言儘量採用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詞語。生動形象的語言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和諧的課堂環境。教師可以採用情境教學法、遊戲教學法等引導教學,使用優美的、親和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學習中來,進而實現知識的傳遞。如在進行《小小的船》一課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先用這樣的語言開始:“我們大家都知道船,在電視裏也都見過船,那麼同學們有誰坐過船呢?誰能告訴我,船的外形有什麼特點呢?”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回答“坐過”,有的回答“沒有坐過”,這個時候,教師選擇其中坐過船的學生來描述船的特點,他們大部分都會說“船是窄窄的,兩頭尖尖的”等,教師繼而引入月亮與船聯繫:“同學們,生活中什麼事物與船的外形一樣或者相似呢?”學生紛紛回答,在討論之後,他們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時,教師就應該出示多媒體課件,板書“小小的船”。這個案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因爲了解這一事物,所以學生回答十分踊躍,也有力地調動了沒有接觸過船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語言特性有效地實現了教學的高效與高質。

2.轉變教學思路,引入創新意識

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斷提高教學創新意識,通過創新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更新自身教學理念提高創新能力。如在小學語文《與象共舞》這節課中,教師分別用兩種思路、兩種教法給兩個不同班級的學生上了同一篇課文。一種教學意圖是“以培養閱讀能力爲取向,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和積累”;一種教學意圖是“以培養寫作能力爲取向,重言語形式的理解、感悟和運用”。這兩節課,都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不同的構思,同樣的精彩,都激發了學生滿腔的學習熱情,贏得學生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3.引入信息化技術,增加課堂趣味性

識字就是低年級的重要教學任務。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們要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認字的興趣,注重讓學生學會認字方法,同時找到識字途徑,堅持把識字和寫字結合,做到讓低年級小學生喜歡漢字,主動認識漢字,自主學習漢字,在寫好漢字的同時提高他們審美情趣。教師通過正確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小學低年級語文的認字學習更富趣味性,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如進行“座”與“坐”這兩個字的教學時,就可通過播放動畫片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兩個小人坐在一座小山上,這樣可以看到兩者有着本質上的不同。這樣形象的表達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還有些生字寫字的筆順不好記,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出示字的筆畫,着重強調易錯的部位,通過生動的畫面加深學習的印象。讓學生體驗到了知識學習的過程,激發起學生模仿練習的慾望,這樣就能讓他們用心地書寫好每個漢字。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運用具有親和力的語言,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注意轉變教學思想,實現教學創新,藉助先進的教學技術,最終實現小學語文課堂質量與效率的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展智力,培養聰明人。”近年來,教改中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呼籲“把語文的基本訓練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聯繫起。”“把語文的基本訓練同發展學生的智力聯繫起來。”的確,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已成爲當今語文教學的一個熱門話題。可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卻是語文教師深感棘手的問題,我有一點不夠成熟的看法,願意坦誠地談出來,以就教於廣大同行。

我認爲,設置疑問和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智能思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的《小石潭記》的教學就是對這種教法的探索。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由於課文註釋比較詳細,學生參照註釋一般可以看懂課文的大意,用不着逐字逐句串講,教師的任務是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精妙傳神的表情朗讀,使學生對文中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明晰的“視覺形象”,從而喚起幽美深邃的審美情趣。基於這種考慮,我在備課時,深入鑽研課文精髓,精心設置了一系列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授課時,設疑質問,並配之以表情朗讀,結果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勇躍發言,時而是熱烈討論,時而是皺眉沉思,時而是會心歎服,時而是懊悔沮喪……思路暢通,思維活躍,拓展了思維空間,真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活動。

《小石潭記》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對此,我提出如下問題: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②爲什麼要“伐竹取道”?這說明了什麼?③小石潭的位置如何?作者的遊覽方向怎樣?④這兩句描寫提示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徵?顯然,回答這些提問並不難,可是要準確深入地理解問題卻又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這種理解需要經過周密的思考才能完成,也正是在這種貌似簡單的問答而實則頗費心機的思慮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才真正得到訓練,這種主動性強、思維活躍的求知方式當然比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記取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特別是在解答此類疑難時,有些問題難於直接回答,需要學生互相討論,這就更能誘發興趣,拓展思維。例如,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如何確定?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哪個方向觀察景物的?回答這兩個問題可依靠課文的內容,輔之以下列圖表。經過綜合思考,不難發現,小石潭位於小丘以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來觀察景物的。

北一百二十步北

西②東西①東

小石潭小丘

溪流南南

可是,稍不細心就會出錯,有些同學可能會認爲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西岸來觀察景物,因爲他思考到“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也有人可能會認爲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北方向觀察景物,因爲他考慮到“潭西南而望”,與此相對,人就應站在東北方向。其實,只要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就蘊含有一定程度的迷惑性。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怎樣確定,以小丘作爲參照點,那當然是在小丘往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人的遊蹤方向就複雜一些。若以小丘作爲參照點,可以認爲人是站在西邊,若以小石潭爲參照點,則人應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這裏,能否正確選擇參照點就是能否對這個問題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

隨着對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解答,教師有意識地對課文進行表情朗讀,以強化學生的視聽感知印象。如問題④:這兩句話揭示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特徵?板書並表情朗讀“水尤清洌,如鳴佩環”,創設一種水聲清脆,潭水空靈的意境,使學生得到一種審美滿足。再如,第一自然段第三四句話,概寫石潭狀貌,由此可見,小潭石有何特點?潭四周的環境怎樣?設問之後,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板書並表情朗讀:全石底,近岸,坻、嶼,嵁,巖,千姿百態。板書重點,簡潔醒目,強化視覺效應;表情朗讀,渲染潭石潔淨完整,多姿多態的特徵,強化學生的聽覺感知印象。這樣,視聽結合,聲情畢備,充分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又如第一自然段第四句話從側面描寫潭石,精微細緻,令人驚歎,試問,這兒寫了翠蔓的幾種情態?板書並伴之以節奏分明的表情朗讀,“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以喚起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從而促使他們體會到作者描繪景物是多麼的細緻準確。連這普普通通不大爲人注意的翠蔓,作者也寫盡了它的形情狀態,真可謂寫景細緻入微,精妙過人。

《小石潭記》第二自然段直接描寫動靜狀態的游魚,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現一種遊賞的“樂趣”。此段寫魚,精微細緻,頗見波瀾。講授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百許頭”、“空遊無所依”說明了潭水的什麼特徵?②游魚的動靜遊態,作者描繪得清晰可見,這又說明了什麼?③爲什麼游魚,先是“佁然不動”,繼而“俶爾遠逝”,復而“往來翕忽”?①、②兩個問題,學生能馬上回答:潭水清澈見底,空靈透明。游魚的概數,遊動之所託,動靜之態,作者看得清清楚楚,潭水的清洌當然明顯可見。問題③有較強的思考價值,可讓學生討論:“佁然不動”說明游魚靜處飽享陽光的恩賜,並沒覺察人的到來;“俶爾遠逝”表明游魚的靈敏迅捷,一旦發現岸上有人就迅速跑開;“往來翕忽”則又說明游魚的善解人意,隔會兒後,魚兒發現人並無害己之意,於是乎往來穿梭,結伴遊行。游魚的忽靜忽動的變化,分明暗示出一種自然景觀的“樂趣”,作者用靜觀的方法來發現物的“自得”之態,所以,游魚的“往來翕忽”在他看來是“似與遊者相樂”。魚人逗樂則又表明作者沉乎其內,靜觀默察,忘懷世俗而怡然自得。通過這種分析討論,綜合歸納,學生不僅理解了文中生動有趣的景物描寫,也進一步體察到作者渴望擺脫世俗紛爭的思想情趣。領悟到了這一點,也就不能理解下文的“悽神寒骨”的含義了。顯然,這種研讀、討論、分析、推論、判斷、綜合的思維活動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又誘發了他們豐富奇特的思維想象,使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達到深刻、準確、豐富的程度。

當然,對於這類語言凝鍊優美的文章,單純的設問質疑,是難以讓學生品味到其中的藝術精華的,緊張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之中應貫穿着教師精當的板書設計和傳神的表情朗讀。針對第二自然段,不妨作如下板書設計:

概數:百許頭,空遊無依

游魚靜態:月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相樂

動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不難看出,板書設計思路清晰,醒目耀眼,易於記誦。與此同時,配之以聲情並茂的表情朗讀,着意創設一個鮮活靈動、富於意趣的潭境,這就更能觸發學生的.激情,牽動他們馳騁想象的風箏線,使他們獲得身臨其境、靜觀潭魚之感。可見,無拘無束的自由討論,微妙緊張的縱橫思考,簡潔醒目的板書設計和創設情境的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訓練他們的智能思維活動有着多麼重要的作用。

《小石潭記》第三自然段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第四自然段寫潭境的“悽神寒骨”。爲了讓學生理解這些主旨,我作了如下設問:①作者爲什麼用“斗折蛇行”來比喻潭源溪流?②小石潭環境如此潔淨幽美,同遊者三五成羣,爲什麼作者卻說“寂寥無人”、“悽神寒骨”、“其境過清”?安排學生討論,深入思考,教師適時點撥。問題①:鬥折,言溪水之亮(陽光之下)之曲;蛇行,摹溪流之動之曲。一句之內,突發異想,動靜配置,一再比喻,作者描物狀景,精工細微,於此可見。問題②不直截了當地提問潭境給人的感覺如何,而是巧設矛盾,製造懸念,誘發好奇,引發深思,這種奇巧之問比平白無餘的提問更能激發學生的智能思維。潭境的清幽冷僻,悽神寒骨,渲染出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帶來的悲涼、抑鬱的心境。這一層,學生只要略知時代背景,並不難於理解,可是,問題②的提出,卻能促發他們對作者心境作更深入的理解。同遊隨從,三五成羣,在作者看來,卻是“寥寂無人”;潔淨雅緻、充滿情趣的幽美潭境在作者看來卻是“悽神寒骨”。思而索之,作者的抑鬱悲傷該是何等的深沉厚重。

同樣道理,積極的思索討論之中穿插着教師或同學抑鬱悲涼的表情朗讀,更能強化學生的視聽感知,喚起他們的審美聯想,使他們能夠身同感受地理解作者,如此思讀、記誦課文也就化難爲易了。

總之,《小石潭記》的教學一反傳統模式,通過奇特巧妙的設疑質問、生動有趣的師生對話,來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藝術精華的思索,通過簡潔醒目的板書設計來強化學生的視覺感知,通過繪聲繪色的表情朗讀來加深學生的聽覺效應,通過逐層深入的點撥來引導學生的整體思維。課堂效果表明,教師點了,學生想了;教師講了,學生知了;教師鬆了,學生緊了。無疑,這種旨在訓練學生智能思維的教學方法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

越來越多的語文教改呼聲都強調,中語教學應着力於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的設疑質問和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就是對這個現實問題的探索。作爲一種粗淺的嘗試,這種教法也有或此或彼的漏洞,不過,基於培養學生的語文智能思維的宗旨,我願與各位同行一道攜手共進;我也堅信,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必將大有收穫。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執教三個年頭,很多課文都讓自己必須用很多的時間去探索、去研究。聽了陰老師的《烏鴉喝水》這一課後,我覺得陰老師能夠很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在教學中,陰老師始終以“讀”爲本,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角色,實踐操作等方式,讓學生讀懂、讀好、讀活,在誦讀中“喝着水”。

一、在誦讀中學習語言。

對於處在起步閱讀階段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朗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在放聲朗讀中才能理解與積累語言,學習讀書方法,養成讀書習慣。讀通、讀懂是每個學生都應達到的目標。陰老師在教學中緊扣文中關鍵詞句,通過不同形式與層次的朗讀,有彈性的指導,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懂、讀好,並在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片斷一:

師:(出示第一句話: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請小朋友們讀一讀這句話,再說一說你知道什麼。

(生讀句子)

生:我知道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師:你能說一說口渴的感覺怎樣?

生:口渴時我感覺很難受。

生:我口渴時會很着急,會忍不住想找水喝。

師:那烏鴉會怎麼做呢?

生:會到處找水喝。

師:誰來演一演烏鴉到處找水喝的樣子。

(學生表演邊飛邊找的動作)

師:小烏鴉真是又渴又累,心裏很着急,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兩位學生沒有把“到處”讀好,師範讀,接下來個別讀和齊讀,讀出烏鴉的着急,到處找水喝的樣子。)

老師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口渴的感受,理解“口渴”;再抓住課文一個關鍵詞“到處”,指導學生演好烏鴉“到處”找水喝的樣子。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老師能有效地指導學生讀好“到處”,當學生讀不到位時,老師範讀,用重音和拉長音節相結合的方法把烏鴉疲憊的心與焦急的情通過有聲的語言傳達給學生,學生在老師的範讀和自己反覆練讀中,體驗到小烏鴉口渴的程度及找水的焦急心情。

教學片斷二

師:(出示盛有半瓶水的瓶子)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找到水了嗎?

生:找到了。

師:功夫不負有心人,烏鴉找到水了,誰願意當小老師來教大家讀一讀?

生: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裏有水。(高興)

師:你們看看,瓶子裏有水,烏鴉可高興了,這下烏鴉可以喝到水了?

生:不行,烏鴉它喝不着水。

師:爲什麼?

生:瓶子裏的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着水。

師:你能用上“因爲……所以……”來說說原因嗎?

生:因爲瓶子裏的水不多,瓶口又小,所以烏鴉喝不着水。

師:如果你是小烏鴉,你的心情會怎樣呢?

生:會很難受,更着急。

師:你能帶着這種感受讀一讀這兩句話嗎?

生:(用難過的口氣讀)可是瓶子裏的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着水。怎麼辦呢?

師:你能把“怎麼辦呢?”再讀一讀嗎?(師先輕輕讀出“怎麼”,讀到“辦”字加強音量,“呢”的尾音拉長。)

生:(模仿老師的語氣)怎麼辦呢?

師:請帶着自己的感受把這兩句話讀一讀。

(生有感情地、投入地讀)

這個環節的教學,老師通過對話、朗讀讓學生真切體驗了烏鴉從高興到失望的心情,“怎麼辦呢?”是烏鴉在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表示,老師在課堂上細心地捕捉到學生不易讀好之處,不着痕跡地進行讀書指導,感悟問句的讀法,使學生懂得遇到困難要想辦法去解決,同時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在實踐中感悟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寬鬆、民主、平等的氛圍,讓學生動手實踐,親歷學習過程,用心靈去親自感悟、體驗文本。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

教學片斷三:

師:烏鴉怎麼辦?它想出辦法了嗎?它看見什麼了?

生:“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想出辦法來了。(喜悅)

師:烏鴉是怎麼做的?

(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拿起小石子演示)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裏。一個一個是放兩個嗎?

生:不是放兩個,而是放很多小石子,小石子太少了,烏鴉是喝不到水的。

師:那下面就請小朋友們把自己當着小烏鴉,動手做實驗,看一看能不能喝着水?請大家注意,在實驗中要認真觀察水的變化。

學生分小組做實驗,教師輔導。

師:現在我是一名記者,想來採訪各位小烏鴉:小烏鴉,你好,你是怎麼做實驗的?你在實驗中發現了什麼?

生:我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

生:我發現放進小石子,水就一點兒一點兒地升高,放了很多小石子後,水滿上來了,烏鴉就喝到水了。

……

師:真是一位認真觀察的小烏鴉。水是一下子升高的嗎?

生:不是,水是漸漸升高的。

師:你能給“漸漸”換一個說法嗎?

生:慢慢,瓶子裏的水慢慢升高。

師:你能用上“漸漸”說一句話?

生:小樹漸漸長高了。

生:小朋友漸漸長大了。

生:我的腳漸漸長大,鞋子漸漸變短了。

……

師:我們在讀“漸漸”這個詞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生:要讀慢一點,讓人家知道水在慢慢升高。

(該生讀“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着水了”)

師:聽了他的朗讀,你感覺怎樣?

生:我感覺水在漸漸升高,烏鴉喝着水很高興。

生:我感覺烏鴉喝着水很舒服。

師:那我們就帶着這種感覺去讀這一段,在讀的時候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動作。

(生聲情並茂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在這個片斷中,老師先讓學生扮演烏鴉,自己動手做實驗,體驗烏鴉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實驗中學生認真觀察水位的變化,感受水位漸漸升高的現象及水升高的原因;接着老師讓學生給“漸漸”換詞,理解“漸漸”的含義之後,請學生運用“漸漸”說句子,學生聯繫自身的生活經驗,說出了許多生動的句子。學生在換詞、理解詞義、用詞說句子等語言實踐中,掌握了詞語意思,學會該詞的用法,詞語教學紮實、有效。老師在精心創設的場景中,通過平等對話,調動“小烏鴉”們的讀書慾望,讓“小烏鴉”們在讀書實踐中與角色融爲一體,忘情、忘我地讀,學生的琅琅讀書聲將烏鴉在喝着水後的高興心情和內心的滿足感傳達出來,大家在一起享受烏鴉喝着水的樂趣,收穫愉悅,體驗成功。

聽了陰老師的課,我覺得語文教學它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體驗,讓語文教學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通過在誦讀中學習語言,在實踐中感悟體驗,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會學習,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能夠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片斷一: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

生:喜歡!

師:你喜歡什麼動物呢?說給大家聽聽。

生:我喜歡小白兔。

生:我喜歡小狗。

生:我喜歡小貓。

師:小動物很可愛(出示各種動物的掛圖),請大家觀察一下黑板上的動力物,它們都長了......?

生:耳朵。

生:眼睛。

生:嘴巴,還有腿。

生:還有一條尾巴呢!

師:真聰明!它們的尾巴是一樣的嗎?

生:不是!

師:是啊,每個動物的尾巴都不一樣。今天,動物們都聚在了一起,要進行一場比賽呢!現在,老師就帶着大家到動物王國去看比尾巴大賽吧!

(出示CAI課件,板書課題)

教學反思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爲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所有的感活動起來,每個學生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只是在於老師如何開啓,如何去引導他們去、去發現、去感受事物,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板書課題,範讀課文,這種舊的課前引導,只會讓學生產生依賴的情緒,讓學生習慣於教師的落入,而不是主動去想課文寫的是什麼。激情是導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動力,是構成學習動機最活躍的成份,爲了能有效地誘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教師必須重視課前導入工作,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片斷二:

師:大家看看,有哪些動物參加了比賽呢?

生:有猴子、兔子、松鼠參加了比尾巴大賽。

生:還有公鴨子和孔雀也參加了比賽。

師:很好,剛纔,小動物們說要請小朋友們做評委呢!大家看,首先出場的是誰呀?(出示CAI課件)

生:是猴子。

師:哦,是猴子,猴子的尾巴是什麼樣的?

生:猴子的尾巴細細的,長長的。

生:猴子的尾巴真長,可以盪鞦韆。

生:猴子的尾巴像一條繩子。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猴子的尾巴又細又長。

師:誰的尾巴長?

生:猴子的尾巴長。

師:我們再來看看接下來是哪位選手出場了?

生:兔子、松鼠。

生:兔子的尾巴好短。

生:我養過小白兔子,它的尾巴毛茸茸的,很舒服。

師:真了不起。

師:誰的尾巴短?

生:兔子的尾巴短。

師:大家再看一看松鼠的尾巴。

生:松鼠的尾巴好大啊。

生:不對,是上面好大,下面小。看着好像是一把傘。

師: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生: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師:真不錯。我們看了三個小動物的比賽,知道了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長和短是一對反義詞。松鼠的尾巴好像是一把傘。第一場比賽結束了,現在請同學們把書打開83面,自由地讀一讀課文的1-2節。

(同桌對讀,分組讀)

教學反思二:

若要低年級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首先要從他們感興趣的、熟悉的事物着手,使學生對該事物產生興趣,讓學生產生觀察的慾望,教師加以引導,明解目的,而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雜亂無章地去觀察。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大多都是自問自答,沒有讓學生用心地去想,去觀察,使學生的思想處於懶惰狀態。從一年級起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有利於日後習作能力的提高,教育學家斯賓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教師要熱情鼓勵學生大膽去觀察、去發現。

片斷三:

師:大家看,第二場比賽開始了。有哪些動物出場了?

生:公雞、鴨子和孔雀。

師:我們看一看,公雞的尾巴是什麼樣的?

生:公雞的尾巴彎彎的。

生:還很漂亮呢!五顏六色!

生:它的羽毛還可以用來做毽子。

師:是啊,公雞的尾巴彎彎的(相機用手勢表示彎),有好多顏色,好漂亮。還可以用來做毽子。

師:我們再來看鴨子的尾巴。

生:鴨子的尾巴扁扁的。

師:真對。鴨子的尾巴扁扁的。(用手錶示扁)

師:誰的尾巴扁?

生:鴨子的尾巴扁。

師:我們來看一看最後一位出場的是誰呀?

生:孔雀。

師:孔雀的尾巴好看嗎?

生:好看。

生:比公雞的尾巴好要好看呢!

生:孔雀的尾巴像一把漂亮的扇子。

生:美麗極了。

師:說得好。小朋友們,比賽全部結束了,我們看了六位選手的比賽,小動物們說要你們評一評呢!

(生討論)

師:結果出來了嗎?誰得冠軍呢?

生:孔雀!

師:誰的尾巴最好看?

生: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師:我們今天看了一場精彩的動物比尾巴大賽,知道了每個小動物的尾巴是不一樣的。還有很多很多的小動物沒參加呢!現大請大家把你收集的動物圖片拿出來,同桌相互看一看,比一比,觀察一下它們的尾巴。(在討論中結束教學。)

教學反思三: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要學生願意去想,自主去想,因此想象力是依縛在自主探究上的,教師是放開手,讓學生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讓學生自由地去想,大膽地去探究,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的課堂,教師教,學生聽,這種學習方式被人稱爲靜聽課程,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於被動的靜聽狀態,幾乎沒有活動的餘地和自己的經驗,而成爲課程和教材的奴隸。新課標中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長久以來,我們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剝奪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利,新課標要求教師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敢想、敢說,愛想、愛說。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本文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散文。以擬人手法繪聲繪色地敘述了筍芽兒在春天裏的成長過程,讓人感受到了筍芽兒成長之快及春天的逢勃力量。課文在寫作特色上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語句優美,描寫形象生動、這麼優美,充滿童趣的美文,我在教學中力求做到了閱讀感悟,效果比較好。

課前我對教材作了認真地梳理。這是一篇記敘筍芽兒成長過程的文章。如果作者單純地按筍芽兒的成長過程來敘述,會很單調乏味,大家又怎麼會喜歡呢!在這篇課文裏,作者的筆下有稚嫩的筍芽兒娃娃,有溫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門的雷公公,還慈愛的竹媽媽,太陽公公。課文把春雨、筍芽兒、雷、太陽等都當成人來寫,有動作、會說話、有感情、形象生動、親切自然。這種寫法叫擬人。(引導學生在說話寫話時,也可以拭着運用擬人句,它會使自己的語言更形象、生動有感染力。)

在教學時,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程中。(如、同學們,讓我們捧着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所有關愛我們成長的人,筍芽兒終於長大了,它該感謝伴它成長中的哪些人呢?“學生讀文暢言”)。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抽象思維弱,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爲此,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同。(如、手語在本課最爲特切,最符合兒童的表現。“揉揉眼睛”“伸伸懶腰”“撒嬌地說”……我把這種“動作”與“配文”當作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朗讀活動中,適當點撥“相機誘導”要有真情實感,做到自然逼真,不要生拉硬扯。照顧事物本身的特點和人物心情,把擬人和比喻區別開。如、擬人是把事物當成人,而人本身並不在句子中出現。而比喻句中把某事物比作人時,人必須出現。

自主合作,自主嘗試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在個體感悟的基礎上,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如、“知識在於積累 ”如果我們每學一篇文章,都能主動地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久而久之,我們的語言一定會非常豐富,對今後的作文也會有很大的幫助。這篇課文中有許多描寫美好春光的妙語佳句,引導學生去勾勾畫畫、讀讀寫寫……)

創設情境,多次多角度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投入到情感之中,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優化自身的綜合素質。本文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很適合朗讀。(如、第1自然段,要讀出春雨柔和,輕聲呼喚的語氣,感受“潤物細無聲”的意境美。第2自然段,要讀出柔弱,撒嬌的語氣。第3自然段,讀時聲音要稍大,急促、粗重、讀出個性,最後兩個自然段要讀得亮亮,自豪、表現筍芽兒長大時的欣喜。)

課堂不僅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方面的語言文字訓練,同時還進行了認知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對提問方式作藝術化的處理,將思想教育寓於語言文字訓練之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和學生共渡難關,絕對做到“讀書不放一難”聯繫生活實際,設計問題。(如、筍芽兒需要用多長時間才能長成一株健壯的竹子?筍芽兒從破土之後,只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可達10多米的高度,每逢陽春三月,雨後春筍頂巖破土,幼竹一天內可長30釐米左右,要是身於竹林之中,可以聽到竹筍破土時發出的聲響,因此,人們常用“雨後春筍”來形容事物民展之快。)

從表面上看,學生激情很高,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也能積累好詞佳句,對課文的理解也不是很差。通過學生筆上實踐,寫寫簡單的讀筆記,多數學生能用自己的話寫出對筍芽兒的喜愛。但在基礎知識的落實上不理想,爲了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本人從作業中作了適中的設計,通過實踐訓練,本課的教學效果還是不差的。

總之,培養學生語言感悟的同時,更不忽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在語文這個“大家族”中,字詞是學生的原始資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