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1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描紅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一、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爲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九課《亡羊補牢》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三、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2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多麼優美的文字,多麼生動的描述,在我搖頭晃腦地爲學生朗讀《燕子》一課時,卻發現學生們並沒有被我的激情、被書中的文字所感染。爲什麼呢?燕子可是學生們經常見到的,而文中又描寫得這麼形象、這麼可愛,怎麼會引不起學生的共鳴呢?就在我產生疑問時,我發現班裏多半學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來,窗外正有幾隻燕子在嘰嘰喳喳,我突然意識到,該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把書中的語言文字和自己的觀察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看風景、學會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裏”兒時的歌謠被孩子們快樂地哼唱着,在陽光下,在校園裏,學生們盡情地尋找着燕子的足跡,品味着字裏行間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風景的異同。“老師,你看,小燕子真長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師,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飛過,跟書中寫的一樣。”看着孩子們因爲興奮而漲得通紅的小臉,我的心情豁然開朗。

第二天上課,我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課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誦了。看着他們搖頭晃腦、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領悟──課堂教學是一個用生活驗證和豐富知識的過程,語文教學更是一個詩意的旅程,教師應是一個稱職的導遊,而真正看風景的人是學生。記得有一首歌唱到:“風景這邊獨好,祖國分外妖嬈。”而我想說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看風景,風景哪邊都好,生活無限美妙!

《古詩兩首》教學後記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爲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爲求異,而爲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導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觀著名於永正教學《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質教育到全面貫徹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閱讀教學中我們欣喜的看到,課堂活起來了,個性突出來了,創新多起來了,這是新課標倡導“以人爲本”的教學觀的體現。但縱觀目前的閱讀教學案例不難發現人們對“課改”環境下教學還存在着一些誤區。前不久在我集團總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來我校送課,教學了三年級的《荷花》。教學中體現的深刻的教學思想,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們的閱讀教學留下了寶貴的啓示。

一、重基礎,“寫字教學”貫穿始終

目前閱讀教學追求“個性”“創新”成了一股時髦的風,“寫字教學”常常被人們忽視,平時的教學中尚能在課尾提一提並佈置學抄寫默寫,但在“課改”研討課之類的閱讀教學中越來越成了麟毛鳳角了,生怕學生的“創新”的熱情,弘揚的個性受到它的破壞。在於老師的課上“寫字教學”不僅受到了重視,而且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如於老師在導入新課後即板書課題,他是這樣教學的,“請同學們一起看一下‘荷花’怎麼寫的”。隨即在黑板上書寫,“‘荷’字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何’字”。“現在我一起讀題目。”這樣的寫字教學一點不刻板又起到了識字的效果,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過程中的也是這樣。

於老師讓學生把課文中自己認爲用得好的詞語劃下來,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劃的詞語寫在黑板上。一個學生寫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字。於老師相機進行寫字指導。“這位同學‘冒’字寫得很好,很正確。對學生的好的寫字習慣給予表揚,激勵和引導學生注重寫字“‘冒’字的上部的兩橫不封口的不要寫成‘曰’字,隨後又書寫‘帽’字”,“這個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書寫‘目’)戴着一頂帽子(畫個半圓,再畫兩橫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爲帽子是布做的要加個‘巾’字旁,這就成了一個‘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學法”即教會了學生識字,更教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是真正的“爲學生終身發展服務”。課程最後於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書寫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點,並讓學生認真描紅才結束此課。

二、讀書要讀出“味”來

以前的閱讀教學往往以“講解”爲主,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權利,現在的一些閱讀教學則因追求“創新”和“個性”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機會。《荷花》的教學爲“呼喚回歸閱讀權”的閱讀教學留下了深刻的啓示。

教學中於老師介紹了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語言清淅流暢,平實淡雅,寫景狀物細緻優美,耐人尋味。然後說:“《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們要能讀出他的‘美味’來”。這給閱讀教學下了一個總的要求,然後又介紹方法說:“古人把讀書叫估‘煮書’(板書),書越‘煮’才越有‘味’”。在“煮書”過程中,於老師分三步走進行教學。首先是熟讀課文。“現在請大家認真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把課文讀熟(板:熟讀)。”在讀書過程中於老師邊巡視邊指導讓學生讀進去,然後指名幾位同學讀文。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於老師要求學生再品讀課文。

“同學們,請你們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板:“品讀”),把你認爲寫得好的句子或語句劃出來。”“同學們讀得很仔細劃得認真,再請你把自己體會的內容批註在旁邊。”這裏於老師提出更高要求,繼續“煮書”,深入“體味”。在“品讀“的過程中於老師讓學把一些好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當“品讀”告一段落後,讓學生共同交流從劃出的詞語中“體味”到了什麼,並讓學生練習如何把體會到的東西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品讀”逐漸進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來越美了。如:一個同學在課文第一部分劃出了“趕緊“這個詞,並說到:“我體會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時也好像‘聞’到了塘裏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極了。”(贏得了同學們一陣掌聲)。於老師繼續引導,“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讀出來嗎?”他試着讀到:“趕──緊──”(“趕”字讀得很急切,“緊”字則舒緩,讚美的讀出)。

於老師這時豎起了大姆指,然後又帶領大家讀了兩遍。此外於老師還引導學生“品讀”了“挨挨擠擠”、“冒”、“飽脹”、“翩翩起舞”等關鍵詞語及第四自然段中的優美語句。在細細“品讀”讀出“味”之後,於老師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課文讀出“美味”來。(板“美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於老師給予指導,並範讀,如第四自然段要輕聲讀,用氣讀,帶着想象讀。通過於老師的引導學生不僅自己陶醉在優美的文中,聽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適當的“創新”

適當的“創新”或說“創新”要適當。“創新”是好事,是課改倡導的核心,但在一些課堂上,常常一“創”不可收拾,沾邊的不沾邊,恰當不恰當的統統稱之爲“張揚的個性”,有“創新”。歸究其原因,這是沒有在紮實的基礎上追求“創新”,沒圍繞文章或字、詞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創新”。前面敘述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在於老師教學中,學生通過“熟讀”“品讀”“美讀”課文,與“文本”進行了紮實充分的對話,創新思維非常活躍,產生的創新成果也與“文本”相貼切。

再如,在教學到“有的還是花骨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時,於老師播放課件讓學生說說“花骨朵”是怎樣的,有的學生說:“含苞未放”、“含苞欲放”,還有的學生道:“含苞羞放”,這時於老師又豎起了大拇指誇她想得好,既貼切,又運用了擬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這樣“創新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多處,每一處都讓我感覺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這纔是課改體現的“創新教學”。

以上三點是筆者聽課後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於老師的課展示了教學藝術的無窮的魅力,表達他對閱讀教學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究體會。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3

《燕子》這篇課文選自鄭振鐸先生的散文《海燕》,描繪了春天裏活潑機靈的小燕子的外形體態,特別是在春光中飛掠和休息的畫面。是燕子爲“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把早春的山光水色點綴的更加美麗。在文中,作者描繪了充滿生機的如詩如畫的春天景色,讚美了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表達了對光彩奪目的春天的讚美之情。本單元的一個教學重點是通過這幾篇文章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做個熱愛學習的人。所以在學習《燕子》過程中,我說鄭老先生之所以能寫出這麼美的文章,讀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寫神了,那些詞來自於平時的`閱讀積累,來自於不斷地觀察,來自於多層面的感受,二三月微風,千萬條柔柳,陽光下斜身掠過,稻田中,湖面上,電線上,這一個個場景,構成了伶俐可愛的小燕子。而少了這些,怎麼可能有這篇美文?因此,同學們也要仔細觀察、認真聆聽,積累更多有沒的詞句。

課文中有很多寫得很精彩的句子。例如“青的草,綠的葉,各種色彩鮮豔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一句,作者把春天花開草長,萬木齊發的景象比喻爲“趕集似的聚攏來”,充滿熱鬧歡快的氣氛。教學中,我問學生:你們趕過集嗎?你能說說趕集的盛況嗎?學生說: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有串親戚的,有賣商品的,有通過這一說學生明白了比喻的恰到好處。

“還有幾隻橫掠過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就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這句話中:一個“掠”字,寫出了燕子飛過水麪時,飛得很低,距離水面很近,簡直就是從水面上拂了過去;一個“沾”字,寫出了燕子身體並沒有觸着水面,只是剪尾或翼尖偶爾捱了一下水面,足見燕子的輕捷靈巧了。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燕子飛行的動畫,一目瞭然,學生明白了燕子飛行的速度快,而且動作非常美。

我讓學生反覆閱讀這幾句優美的語句,通過閱讀來感悟語言的魅力,讓閱讀真正成爲一種美的享受。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4

《恐龍》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知識性短文。文章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以平時學生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來看,我想孩子們對這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的,所以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多花了些氣力,希望能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瞭解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等,掌握介紹一種物品的方法,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到課外,培養學生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以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龍》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預備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爲此,我鼓勵學生回家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同時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藉助網絡資源,查到了很多相關資料,並製作了《恐龍》的課件。我們反覆查閱資料,集文字、聲音、圖像於一體,竭力再現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觀賞期——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在教學時,一開始爲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裏奔跑、嬉戲、漫遊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歎不已。美麗的畫面,拉近了孩子與文本間的距離。孩子們彷彿進入了恐龍的時代,他們興奮不已,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三、觸摸期——研讀文本瞭解特點。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爲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爲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在製作課件時也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研讀課文,瞭解恐龍的教學中,先重點教雷龍,教會孩子們學習的方法。

四、探險期——拓展閱讀探索奧祕。

“你們猜測一下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將學生的興趣更廣泛地指向課外閱讀,探索這至今尚未揭開的神祕世界。有興致的可以相互借閱書籍,交流資料,觀看電影等。

把這堂課設計爲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課,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進行學習,提供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網址,引導他們閱讀。我相信,利用網絡學習,不拘泥於課本,學生會有更多的體會。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5

《大青樹下的小學》描寫了一所小學的學生上學路上及在校重活動、學習的情景;口語交際“我的暑假生活”通過講述暑假的新鮮事,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習作“猜猜他是誰”通過做遊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語文園地通過詞句段的積累、古詩的背誦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這篇課文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時的情景,再寫課上和下課後的情景,最後以自豪、讚美的感情點題: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小學文章反映了孩子們率福的學習生活,體現r租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三年級是小學中學段的起始段,要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來幫助學生儘快適應這一。學段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的學習過渡,讓學生初步養成較爲穩定的學習習慣,掌握定的學習方法,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

1、課前可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資料,比如:我國有哪些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服飾的圖片及民族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

2、本課的生字較多,涉及的新詞語也比較多,可引導學生採多種方法認記。

3、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用一個“情”字貫穿全文。教學中可以作者所抒發的自豪與讚美的感情爲線索,並將讓我佔書法課給他們上語文這條線索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6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設計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學思路:

1、泉水的特點。特點:綠、深、清。我讓學生充分的想象:

那樣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爲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後,我創設了讓學生給老師們介紹珍珠泉的水有多美,爲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

2、有趣的水泡。

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採用了評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相互的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接着我藉助學生的表演,讓學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過程的有趣。在這我爲學生表達的訓練創設了一個情景:“小水泡們,你撲哧一笑想說什麼?”爲學生的朗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麼?但我發現平時教學中多次強調的標點的問題學生病沒有真正得到重視,所以耽誤了時間。設計時可以改爲找了兩個同學讀,在第二個同學讀時我告訴了它讀的技巧,一方面是爲引起其他同學的重視,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顏六色。

3、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麼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

這時我設計了:你想對珍珠泉說些什麼?作者說了什麼,找到文中的話,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部分中學生強調更多的是前半句。爲此我爲學生設計了一個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水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達到讚美家鄉的情感。這一部分中學生的情緒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順理成章的設計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盡情的表達。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7

因爲我是第一次走入三年級語文教學這個環境中,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去反思,去探究,具體做到一下幾點:

一、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學效果。

我剛教三年級語文教材時,初感新奇,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但同時又擔心應如何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教材的精湛之處。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不能那麼專心,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要必須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更加註重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首先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預習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啓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那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另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爲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

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明顯存在的許多不足。比如有時不能調控好;或是對學生的指導方法還不夠技巧等。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反省,不斷進步。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8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教學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海底是個怎樣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偉大;二是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產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

本堂課教學重點明確、思路清析。

一開課,通過精美的課件把學生帶入美麗的海底世界中去。學生很感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大大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緊接着出示課文最後一段”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提出問題“你同意這種說法嗎?”,有了前面的精美課件的鋪墊,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同意。這時我不慌不忙的說:“別光會說同意,要找到理由依據,下面就請同學們認真的讀一讀課文,找一找理由。”

接下來的整堂課幾乎都是緊緊圍繞這一個問題來學習的。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始終以學生爲基點,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回答決定教學順序。通過學習每一個同意的理由來理解重點的詞語和句子。學完以後再回到課文最後一段,感情齊讀結束。這樣學生在學習時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可以說基本做到了“綱舉目張”,抓住了重要問題,引領了教學全過程。

教完以後,我的感慨頗多,以下是我的點滴體會:

一、朗讀感悟,語文課的一根命線。

語文是唯一以言語形式爲教學內容的學科,語文不是學習純文本,而是學習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正如葉老所說:“教學語文課,幾個重要項目裏頭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

本堂課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體驗語言的手段之一——朗讀,我設計了二讀。一粗讀,“爲什麼說海底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讀。二細讀,學生說到哪一段讀到哪一段,當然這次朗讀不是淺層次的泛泛而讀,而是側重與學生理解地讀,比如讀“波濤澎湃”時,一生沒讀出那種氣勢,我馬上說:“我感覺這海面上的波濤還不夠大!”一句話生馬上領悟,再讀時就突出了“波濤澎湃”。再如讀動物們竊竊私語的樣子,我是從“竊竊私語”這個詞入手,讓學生表演,再加上一段老師合情合理的語言渲染“這就是竊竊私語,偷偷的小聲說話。海里的動物呀和你們一樣也經常在一起說悄悄話,”學生一下子明白詞語的意思,並且很快地讀出了那種竊竊私語的情趣來。這樣的充滿讀書聲的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一根生命線,亙古綿長。

二、學以致用,語文課的一枚橄欖。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學語文就是爲了用語文,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僅停留在學文字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能靈活遷移,巧妙運用。

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舉辦海底世界展覽,讓學生當解說員,介紹自己喜歡的展廳。學生除了介紹書中的內容,也能情不自禁地結合自己的知識,介紹其他的海洋景色和生物。學生的語言在原有文本上有了創新,有了自己一些靈性的東西,語言頗具感染力。這些內化了的學生語言猶如一枚清香的橄欖,越嚼越有味,香味氤氳繚繞,揮之不去。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秀9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一個階段,也是一個在小學階段較爲關鍵的一個年級,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練習習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

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

在教學中讓學生精讀感悟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讓學生進入角色,也就是進入課文的情境,讓學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動力,堅持不懈至關重要,但還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