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頤和園教學反思(通用14篇)

人教版頤和園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人教版頤和園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頤和園教學反思(通用14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1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

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

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閱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擴展。

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聲情並茂、化難爲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爲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2

本課作者引領我們一起走進頤和園,按一定的遊覽順序向我們介紹了頤和園內幾處美麗的景觀。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層次清晰,文字圍繞“美麗”展開。

課堂上,我們從走進大門開始,跟隨作者繞過大殿,來到長廊,感受到了長廊的長和美;隨後登上萬壽山一飽山下美景;最後來到昆明湖,欣賞了湖邊的美景。

作者每到一處,在每段開頭都有一句表示位置轉移的語句來引出,非常明顯。在開始我提出“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頤和園的,從文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的?”這一問題後,大多數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對重點詞句的體會也比較好。描寫長廊時,我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長廊特點的詞句,並說說自己的理解,宋藝涵同學竟一下子說了好多,對每一句都分析得頭頭是道。她不僅體會到了長廊的長、美,還由橫檻和花木的獨特設計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看來她由17課《長城》的知識遷移過來了,這種學習方法還真不錯。後面段落中,其中對於“滑”字的體會學生理解比較透徹,我想可能是由前面的比喻句做鋪墊。

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學完每一部分後我還是沒能及時小結一下。課文圍繞頤和園的美麗來寫,每遊覽完一處景觀,都應該回歸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這個總起句,以加深學生的體會,進一步感受園內的美麗。對於寫作方法的指導也不到位。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3

今天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頤和園》這一課。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移步換景,帶領遊客一起遊覽了美麗的頤和園中和一些景點。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爲了使學生能清楚明瞭課文內容,我搜集了關於頤和園的大量圖片,使學生借鑑圖片來感受頤和園的美景。

多媒體的利用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爲了達到這個效果,我課前蒐集了大量的圖片、視頻資料,精心地製作課件,希望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另外,多媒體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地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合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因此,在學習長廊這個環節,我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希望能夠把學習方法交給學生。之後關於“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十七孔橋”的學習就完全交給學生,先自己閱讀學習,然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最後全班交流彙報。在交流彙報環節中,學生說到那處描寫,我會隨機地出示相應的圖片,展示出相關的句子,讓學生對景點有進一步的瞭解,同時感受到語言文字在表達上的好處,體會到語言的優美。

語文教學應以讀爲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這些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細細地品讀,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瞭解,但是在整節課中,學生讀書的機會還是比較的少,特別是由於導入環節用時太長,影響了對句子的品讀。

從整節課來看,我覺得上課自己還是比較的緊張,而且鼓勵性的語言較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過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勵性的語言單調,評價語的指導性不強。通過這次講課,也讓我看到了自己課中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之餘,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4

這一週,明麗姐出門了。我要獨自代領着孩子們,還是有一點點緊張的~ 但是,硬着頭皮上吧~今天,我開始這周的第一節課,講了《頤和園》。結合本單元習作,寫導遊詞。我今天課上主要帶領孩子們去弄清了遊覽順序。這樣對於日後理解寫景和習作有幫助。對於這節課,我有如下反思~

1.用遊覽順序一步步代領孩子去學習遊記,讓孩子們知道了遊覽的讀法,思法。

2.在講課中,板書清晰,使課後習題處理時沒有難度。這是我進步的點。

3.詳略得當,我的講課有詳略,這樣推倒寫作方法,總分總時,不費力氣。

4.時間不合理,差了5分鐘,沒有處理好,沒有強調出寫景的主要寫作方法。我會在語文園地時,集中處理,千萬不能忘!

總得來說我還是比較滿意這節課,我也通過反思,體會到了成長,加油加油!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5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4、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驗。閱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象還較爲嚴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後分述最後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6

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上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面,並且向學生推薦了《天河部落》這個教學平臺。

在課後還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在網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傳統的語文教學,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

實踐證明,讓學生主動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將課本內容、課外知識與現代信息有機融合,擴充個體信息容量,優化課堂教學內容,促進主體充分參與,真正實現學生成爲學習主人的教學目標。

總之,信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創新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展望未來,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信息數量爆炸式地增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有效地獲取、選擇、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會爲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賦予不盡的動力和源泉。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7

通過教研組上《頤和園》這一課,我感覺自己在教學中有所進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許多思考。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朗讀,在朗讀中才能讓學生知道北京的頤和園景色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處】

一、製作媒體,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對頤和園的文字介紹等,製作了重點段落的幻燈片,利用超鏈接,當學生說到哪個景點教師就可以自動的切換到那裏,在課堂中我始終圍繞着主線:“你喜歡頤和園的哪個景點,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到網上去搜索中國還有哪些名勝古蹟,從國內到國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這樣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旁,學習它的寫法,嘗試着寫遊學校、遊古華園等,結合本單元的作文──寫遊記,不斷地滲透寫作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不足之處】

讀的太少,光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只因講得太細,而時間分配不均精讀沒有時間,只是粗讀,今後逐步改正。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8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遊記。作者按照遊覽順序,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今天我講的是《頤和園》第一課時,本堂課的教學設計:首先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本堂課學習什麼,幹什麼。然後緊跟學習目標,老師設計的課件展開學習。最後拓展延伸。我在導入課題時播放了歌曲《北京歡迎你》,從而燃燒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動力,從整堂課來看學生始終處於亢奮的學習狀態。

因爲大多數學生沒有去過北京,對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在備課時我搜集一些有關頤和園的資料,如頤和園的介紹,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一些美麗圖片。課堂上這些圖片讓學生大飽眼福

課堂中的不足,課堂上缺乏朗讀,學生沒有從讀中去感悟頤和園的美,從而知道本課的寫作順序。教學設計還需要精心設計,能夠充分體現課堂上學生爲主的教學,這些還有待於我以後努力學習。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9

教學這一課,我把目標定在學語文,而非簡單地學課文;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或寫遊覽類文章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通過看圖片、視頻只是讓學生對頤和園的景物有所瞭解,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學有所得。我把學生明晰作者遊覽路線作爲教學的突破點,既讓學生清晰本文作者遊覽的路線,又滲透了遊記類文章的寫法。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遊覽路線是個難點,老師心裏再明白,如果不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學生也可能糊里糊塗。

爲了突破這個難點,課堂上,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並關注學生學習的:

1、瞭解參觀頤和園的總的遊覽順序

我先讓學生了解作者參觀頤和園整體的遊覽順序。在第一課時,我就先請學生讀書找出四個表示作者遊覽路線的句子,這四個句子體現遊記“移步換景”的寫作特點。我讓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緊抓“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昆明湖”圍繞這四個句子標出遊覽路線,直觀而又生動形象地展現作者的遊覽順序。並滲透作者突出抓住重點景點寫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句子中表示動作的“進了、走完、登上、下來”等詞語的'用法,從中滲透遊記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明白,這麼多的景點,要抓重點來寫,寫的時候注意運用合適的動詞就能清晰地交代遊覽順序。

2、抓住參觀長廊的遊覽順序

在接下來學習長廊一段時,我先是引導學生學習,感受長廊的長和美,學生在深入感受的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在這一段學生從看似沒有順序的長廊的描寫中找到遊覽順序,這樣能夠學生滲透一種理念,只要是寫遊覽類的文章,其實都是有參觀順序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觀察,才能將景物的特點有條理地展現給大家,課下的調查詢問證明,學生的確在本課的學習後對長廊的參觀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學生也表示,如果參觀長廊,也學習作者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順序去參觀。

3、發揮表格清晰明瞭的作用。

對於萬壽山一大段的學習,作者觀察的方向較多,觀察到的景點也較多,當然對於景點的特點的展現也較多,如果牽着學生去學習的話,不但學生感到枯燥,同時學生也會被搞糊塗,因此,我通過設計表格的方法,讓學生來學習,這樣充分發揮了表格一目瞭然的特點,更能關注學生的實質性的學習。我先是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在萬壽山腳下觀察到的景點,學生一步步清晰了作者的觀察,和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接下來,我讓學生根據表格自學登上萬壽山後的觀察順序、景點、特點以及寫作方法。學生在學習中也許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畢竟,學生對登上萬壽山的遊覽順序已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們能關注到作者抓住重要景點描寫、運用恰當的語言文字、比喻的手法來突出景點的特點的寫作方法,繼而讓學生明晰在自己寫景時,也能從不同的方位進行觀察,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並學習作者描寫的方法。

4、藉助課文,學習運用。

爲了更加深學生對本課的所學遊覽順序方法的掌握,課上又設計了片斷練習,尤其是讓學生能靈活運用,學生可分從學校南門和北門來觀察,結合學生的特點不求深、不求精,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片段交流的時候,以鼓勵爲主給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能學以致用。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在課堂上,沒有很好地利用學生的課堂生成問題,比如,課堂上我只顧教案的完成,沒有真正讓學生學習昆明湖的部分,有走過場的嫌疑。

2、對於設計的“表格”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好,下一步要結合指導學生進一步發揮表格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3、針對片段練習,由於時間不夠,最後處理的有些草率,應該讓片段練習得到真正的練習,要進一步交流、指導,不能爲寫而寫,要真正讓學生掌握寫移步換景的方法。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10

我思想,我是一隻不甘於在一朵花裏就滿足半生的蝴蝶。於是我在釋迦的菩提樹下許下了一年的生命,尋找世界的美麗。——沈從文

或許,我就是那隻不知滿足的蝴蝶,總想着努力地蛻變,不斷地追尋。從抽到課題的那天就開始了緊張而又煩瑣的準備工作,總起來說經歷了三個過程。

一、知識的積澱階段:

陳科長說得好:“要想把一節課教好,首先得先把它讀厚。”因爲本節課是寫景文章,怎樣將《頤和園》讀厚,我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將本課熟練的背誦,在對課文資料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後,開始忙着查閱有關頤和園的文字介紹、圖片以及視頻資料,利用接近半個月的時光了解頤和園的歷史風雲與建築風格。瀏覽了上萬幅相關圖片,下載了200餘張精彩畫面和十多種有關頤和園的不一樣視頻資料,同時也做了超多的筆記,對頤和園有了必須的瞭解後,開始翻閱本學段的教學目標、單元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參考,利用網絡將有關《頤和園》的教案設計彙集在一齊,仔細閱讀並整理他們課堂上的'精華部分,爲備課做好前期的知識儲備工作。

二、教案設計艱難的摸索階段:

教案的最初設計,我只注意到怎樣讓這一節課上厚實,整節課的教學過多的滲透了課外資料,老師講得過多,沖淡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總起來感覺到老師教得十分辛苦,而學生也學得十分被動.之後,在反覆揣摩後,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體會頤和園的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將教學的重、難點放在對長廊與昆明湖的學習感悟上,同時將這兩處的教學重點落在對長廊的長和美以及昆明湖的美學習感悟上,最後,經過反覆比較,將①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②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從湖面慢慢地劃過,不留一點兒痕跡。確定爲本節課學生品讀感悟的重點。但是,試講了兩次之後,總感覺課堂太平淡,沒有精彩的東西。尤其是在學生這方面,依然十分被動。

怎樣改變這種狀態,學校裏劉淼老師的一句話,我覺得對自我啓發十分大: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在課堂上就就應讓學生大膽地說,大膽地談,教師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引領着他們更深層次的感悟。怎樣設計才能夠讓學生大膽地談?在自我的引導下讓他們有更深層次的感悟?一開始,我覺得自我十分迷茫,不知該如何去處理。在經過多次修改、兩次試講後,我把學生大膽說這一環節設計在學習每個景點的初讀感知之後。那讓學生透過老師的引導究竟要到達哪種狀態,透過什麼形式讓學生品讀感悟重點句,又是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

感悟長廊的長和美這一環節上,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初步感知後都能夠說出長廊長、美的特點,於是就設計引導他們用簡單的詞彙歸納總結長廊的特點,然後大膽放手讓他們將自我總結出來的詞語板書到黑板上的長廊中,教其他同學在書本上做好批註。怎樣讓孩子們感受到長廊的長呢?透過出示相關的圖片,和他們合作讀“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讓學生帶着自我獨特的感受再多次品讀這一句。而對於長廊的畫美這一句的處理,我分別出示三幅圖: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牛郎織女讓學生猜,目的是提高參與度,點燃學生的熱情。之後透過老師的描述,讓學生感受14000多幅這麼美的畫連續不斷出現的美,再次品讀“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但這遠遠不夠,因爲這是世界上最長的畫廊和最長的長廊,就應讓感悟提升到更高一層次:讓孩子們爲我們的長廊感到無比自豪與驕傲,同時讀出自我的感受。

對昆明湖靜的感悟上應當說是煞費功夫,尤其是對“滑”字的品味上。以前實施過多種方案都不盡人意。怎樣既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它的靜,又能夠較好地感悟呢?最終,我選取將“遊船、畫舫從湖面慢慢地劃過,不留一點兒痕跡。”中的“滑”字錯打成“劃”,讓學生先自我發現,然後根據理解談哪個字更適宜,之後教師讓學生做“劃”的動作來感受,要想讓船划動就得用槳使勁劃,這一使勁就會把這麼靜的湖面給劃破了,就把這像鏡子似的湖面給劃壞了,而這樣“滑”過之後纔會不留一點兒痕跡,這樣在比較中,聯繫上下文就不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了。接下來讓學生帶着自我剛剛感受到的朗讀昆明湖的美,這只是到達對語言文字簡單感知上的讀,並不能夠讓孩子身臨其境,透過精彩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親身感受昆明湖那種靜,那種美,在此基礎上的品讀感悟就提升到更高的一個層面上了。

說起這節課的板畫設計,有三大功效:一是幫忙學生了解頤和園各個景點的位置;二是讓學生與老師同臺板書,充分體現平等與合作;三是在學生當小導遊一環節,幫忙孩子回憶整節課,引導孩子明確作者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描述的寫作方法。

三、參賽課堂反思:

應當說這一節課,上得比較順利,無論是學生的配合上,還是老師的發揮也都算得上正常。整體感覺學生的素質十分高,因爲與他們見面比較晚,又趕上要上興趣活動。只用了半節課的時光讓他們預習,而第二天課堂上學生的品讀感悟不但沒有絲毫受到任何影響,反而多處完成得十分到位,學生的品讀領悟潛力很強。

回顧整節課,我覺得自我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導孩子對昆明湖靜和美的感悟提升能夠再高一個層次。

在這一個環節,我只是將孩子們的品讀感悟預設到感受到美和靜就能夠了,如果透過引導孩子們恰當地想象:如果此時,你正坐着一葉小舟暢遊在這碧波盪漾的昆明湖上,欣賞着兩岸如畫的風景,情緒怎樣?帶着你的感受,咱們再讀——如果將這種感受提升到情緒美上,學生品讀起來必須會有更有味道一些。

2、對學生評價語言不夠適時,到位。

記得在讓學生談自我沿着長長的堤岸看到了什麼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道:我覺得湖中心小島上的宮殿很美?我愣了一下,因爲她的回答似乎離我的“標準答案”很遙遠。因爲我記得,文中只是說: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感覺到那裏的樹多才適宜,於是,我並未對她的回答做一評價,而是引導她去透過語言文字感受樹木的繁多。其實,當時我就應輕輕地問一句:你是怎樣明白這座宮殿必須很美的?引導她聯繫自我對文中語言文字的感悟來談自我的想法,同時就應不忘稱讚她一句:你真會讀書,是一個富於想象的女駭。但是,我卻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說,實不就應。

古人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在這一過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自我成長的軌跡,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三維整合”的魅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11

1.本文描述的頤和園是按照遊覽的順序,一步一步地變換場景,並且寫得很有特色。

正文從走廊的景色開始。筆者首先從整體介紹中把握“龍”的特點,然後把握每個橫臺上彩畫的特點,介紹材料,最後把握走廊兩側宜人風景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之後,寫下了萬壽山的風景。本文從山腳上、山腳下、山腳前、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腳下、山。最後寫下昆明湖的風景。本文主要介紹十七孔橋。正文開頭總結了頤和園的美,最後寫到頤和園到處都是看不見的美麗風景。開頭和結尾呼應,表達作者的讚美之情。教學結束後,我有以下感受: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已成爲學生學習的嚮導、組織者和良好夥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始終是一個平等對話的過程。

2.我創造了一個和諧的對話環境

教師主角的轉變使我從課堂上的“獨白”轉變爲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對話者”,從學生與文本精神對話的“權威”轉變爲“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勵、覺醒和鼓勵。在教授頤和園課文時,我充分受益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新的課堂上,我展示了學生們在頤和園的照片。在教學過程中,我多次播放了《頤和園》的現場視頻,先後三、四次將學生帶入“情境場”,它加深了學生對文本材料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視覺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達到了和諧的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和引導學生理解每一篇課文的材料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他們釣魚”。在準備這篇課文時,我提前有了一個想法。在教學中,我會首先幫助學生行走,也就是說,老師會引導學生體驗走廊的長度和美麗,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在學習萬壽山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分組學習。在充滿感情的朗讀之後,學生們體會到了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們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最後,在昆明湖17孔大橋的學習中,讓學生自主學習,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支持性的再次行走,在後來的學生中間學會行走,最終學生個體獨立行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教人釣魚。我認爲這是我們老師在教學中應該關注的。

4.注意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的文本是觀光文本。它不僅美麗,而且在寫作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在教學之前,我設想學生能夠充分記住課文的材料,並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練習表達。因此,在講座中,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我學習並設計了學生可以做小導遊的情境。然而,由於時間的原因,所有的學生都沒有融入導遊的主角,也沒有真正進入文本。

5.注重文本表達形式的教學

新課程實施以來,許多教師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法的轉變,課堂模式增多,教學過程活躍,但一些成功的漢語教學經驗也被拋棄了。例如,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體驗。閱讀教學只注重材料理解而忽視寫作指導的現象依然嚴重。針對這一現象,我在教學中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程的寫作特點和寫作方法。例如,全文首先總結,然後劃分最後總結的寫作方法,以及把握第二段寫作特點的寫作方法。我目前的經驗是,如果我能進行一次小的練習,學生們將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技能。不幸的是,沒有時間練習這支筆了。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12

本文簡介:《頤和園》教學反思交口縣城關第一小學四年級語文備課組主備人:王金珍《頤和園》一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後抓住。

本文內容:

《頤和園》一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擡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壯觀的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表達了讚美之情。

因爲《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所以我在進入學習課文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示作者走的路線,走的順序的句子,讓學生感知作者的遊覽順序,抓住作者到的景點。爲展開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因此在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要的景點來細細品讀。感知作者的寫作方法,體會其中的景色之美。單從表面還不足以看出頤和園的景色美,但是引導學生從字裏行間就能夠潤物細無聲地感受到這種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體會中美讀。課堂上很想把最好的東西呈現出來,可是就是因爲越想卻越讓人感到遺憾,因爲緊張,怕做錯,反而造成了不自然,沒放開,沒發揮好,在今後的工作中,執教中,我會努力克服,改正,爭取做得更進一步本設計運用了看、聽、讀、比較、說的方法。採用了聽錄音、看課件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爲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同時,還精心設計了說話訓練,指導劃重點詞句,引導背誦優美的句子,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不足之處:讀的還是少,只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十七孔橋小獅子可愛和多。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13

作爲我校語文組合教學整體建設的一門實驗課,我講授了人民教育版四年級語文第一冊第18課《頤和園二班》教材。課後結合董主任的點評,反思如下:

一、.教材反思

本文描述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晰,自始至終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形象具體,充滿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譽。本課程主要是讓學生欣賞頤和園之美,感受頤和園之美,培養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探索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同時,學習默讀課文,學習選詞造句的準確性,體驗句子的具體形象,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習和體驗把握課文特點和寫作場景的方法。同時,我還掌握了“向上看&向下看&向下看&向東看”的寫作順序,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有了清晰的思考。

二、教學過程反思

根據合作教學的整體教學模式,本課程分爲五個教學環節:1。明確目標,開設新課程;2.第一次閱讀課文並將其作爲一個整體進行掃描;3、自學合作,層層推進;4.總結全文,激發情感;5.交換資料,擴大推廣。

在本課程中,我首先安排展示本單元的知識樹,讓學生了解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然後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材料。然後讓學生複習課文。展示自學大綱1。在閱讀全文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文本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的美景。然後展示自學大綱2,通過閱讀和討論引導學生獨立合作學習。在小組自學過程中,出示相應的自學大綱,指導學習。仔細閱讀課文時,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句子,品味語言之美。本文用詞準確,句子優美。引導學生從關鍵詞和句子、材料和表達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讓學生認識到長廊、佛亭、昆明湖等景觀的特點是不同的,作者描述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展開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描述順序,激發學生無窮的想象力,積累美麗的文字。老師總結全文後,學生們感慨萬千地閱讀全文。當他們再次感受到文章優美的語言和寫作順序時,他們用配樂閱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和陶醉的感覺,形成情感共鳴。全班教學過程更符合整體建設倡導的整體性原則。

缺點是,本課程中知識樹的顯示僅限於第一次閱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根據學生在課堂各個層次對課文的理解動態生成。

三、對教學效果的思考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學習。通過小組自主學習、探究和合作學習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14

作爲新教師,這是我第一次進行校際交流授課,在進行教學設計和試課的過程,我得到了同組教師給予的很大的幫助,教學設計和學習卡也是改了又改,我也得到了鍛鍊,感覺自身成長了很多。感謝教研組給我這次歷練的機會,我會更加努力,加快自己成長的步伐。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層次清楚,移步換景、首尾呼應,其寫作方法非常值得學生們學習。爲了能讓學生欣賞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能發現作者的觀察順序,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並嘗試按遊覽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列出寫作提綱。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個教學環節:

1、回顧遊覽順序

2、細讀文本,學習寫法

3、總結梳理

4、拓展運用

其中在第二環節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學習卡”進行教學,詳細講解第二自然段,3、4、5自然段學生藉助學習卡小組進行交流彙報。

不足之處:

1、學生讀的機會太少。

本節課的教學結束後,我意識到學生讀的機會太少了。就像教研時所說,“語文味”不濃。

2、評價語言不夠到位。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應準確而又得體,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作出不同的評價。在教學時,我有些時候未能就學生的答案,進行一個準確而又得體的評價,這一方面還有待提高。

同時,這次校級教研我也認真聽了其他兩位教師的授課,從她們的教學中我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袁寶坤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引導學生反覆研讀文本中,採用了多種手段,從而自然而然的讓學生很好的感悟了文本。

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