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通用5篇)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1K 次

《小攝影師》一文選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冊教材,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參考!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通用5篇)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1

前言:教學是一門藝術,的確如此。藝術是磨礪的過程,只能說教學藝術離我還很遠。

一、課前吃透教材,“備”好戰,允許課堂生成。

在教學時,《教師用書》是每天都必須吃透、通讀、圈圈劃劃的好書,如果學生預習一般。不求每個知識點都吃透,但至少,在課前,針對自己有疑問的地方,就可以預先解決。之後,再看教案。前輩們的教案,已經很詳盡了;網上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教案,但不可能一份份看,所以,我儘量理解前輩們的教案,然後以《教學用書》爲指導,單元主題爲基礎,進行適當補充。通讀教案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第二天的課程實在很多,至少要將教案中的教學大步驟備清楚,將關鍵的問題寫在語文書中,讓孩子們帶着問題學習的時候,也要要求自己帶着問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常常會有很多好的問題,適當的在教學預設之外的,如果能爲教學服務的,應當被允許。

二、儘量幽默,讓學生敢說、想說、能說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如果讓人覺得疲憊、倦怠,那麼就不被學生所喜歡,也沒有了吸引力。所以在課上,儘量努力讓自己學會幽默,哪怕只是一個誇張的動作、一個對學生的肯定——握個手、瞪大了眼睛,既是和孩子在教學中的交流,也能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在課堂上,學生如果一個攻擂者,會隨時向教師提出挑戰,當然,作爲“權威”,我們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但是,學生質疑是學習最好的良藥。在《小攝影師》第一課時,學生提出了各種問題,在質疑的過程中,既學習了生字,也梳理了課文內容。如:

生1:“列寧格勒”是什麼?

生2:這個少先隊員真不禮貌,怎麼能向這樣的人物高爾基扔紙團呢?

生3:第15自然段,高爾基說自己很忙,爲什麼要是那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呢?

生4將“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讀成“請你在這兒看報紙”,於是生5舉手提建議:

高爾基算是個人物呀,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說話,你怎麼能用“你”呢?該用“您”!

生6:這少先隊員真衝動呀!師表疑惑:“衝動?”生繼續:“對呀,你看,膠捲沒有或者問高爾基借,也可以聽高爾基說完嘛,怎麼就馬上上電車了呢?”

……

學生的問題一大串,面對這麼多問題,難道都是老師來回答?

當然不需要!

相比較教師提問,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其他學生更喜歡聽學生的,也極爲積極。

生11:列寧格勒就是一個地方嘛,詞語手冊上有的。

師奸笑:嘿嘿,你沒有去看哦,以後要注意。

生12:列寧格勒是蘇聯的一個地方,其實和金色的草地裏的小作者普里什文是同一個國家的。

針對生2提出的問題,師:少先隊員真那麼不禮貌?他沒有嘗試過嗎?看來沒讀透文本呀!於是隨繼學習了第1自然段。抓了幾個點:信中內容“請您讓他們放我進去”、“立刻就走”,當然,學生也會說到課文的其他段落“鞠躬”等,學生提到了也不是壞事,主要目的是讓大家知道這個少先隊員有辦法,這個看似不禮貌的行爲也是被逼無奈呀!

以上,生提問,師稍點撥、提問,再將問題拋還給學生,學生“攻擂”的激情就來了!將課堂還給學生。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2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對話、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讀一讀,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說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自己負責辦牆報的攝影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有:“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是個小男孩嗎?”從這些句子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說明他不慕虛名,不圖名利。不是爲了宣揚自己,而是爲了讓下一代的孩子能從他的身上學到一些精神。

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我們來寫一寫:小攝影師第二天又來找高爾基照相了嗎?請接着往下寫。

看李南池寫的:

第二天,高爾基早早地起了牀,他來到辦公室,還是非常惦記着昨天來的那個小男孩。爲此,他昨晚一夜沒睡好覺。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馬路,嘆了口氣說:“哎!多可愛的一個孩子啊!多麼希望今天能夠再來啊!”高爾基一整天都沒有離開過辦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次出現。傍晚,高爾基正準備下班回家,突然聽到祕書的稟報:小男孩來了。高爾基喜出望外,趕緊叫小男孩進來。只見小男孩氣喘吁吁跑進來,深深地鞠了一躬,愧疚地說:“對不起高爾基同志,昨天浪費了您寶貴的時間,請您原諒!今天本來不想再打攪您了的,可是我們學校的同學都非常喜歡看您寫的文章,非常希望在學校的牆報上看到您的照片,所以我只好在放學後趕來了”。高爾基抱起小男孩,非常激動地說:“你終於來了,知道我有多惦記你來嗎?你真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好孩子!來吧,給我照,多拍幾張”。小男孩這次很麻利地拍完照,正準備走,高爾基喊來祕書,還讓祕書給高爾基和小男孩照了一張合影。

劉雨秋的:

第二天,高爾基早早地起了牀,來到辦公室,正在自言自語地說:“多麼可愛的一個小男孩啊!可惜他可能再也不會來了。哎!”突然,高爾基眼前一亮,在昨天小男孩往地上坐着哭的地方有一張小男孩掉下的學生證。高爾基喜出望外,趕緊吩咐祕書循着學校地址去找那個小男孩。果然小男孩找來了。小男孩非常慚愧地低下了頭說:“昨天真的很抱歉,浪費了您寶貴的時間,今天又麻煩您派人接我來,真的謝謝您。您知不知道,學校的同學聽說我給您照相失敗,都非常失望,遺憾。都埋怨我做事馬虎呢!我可是慚愧得一個晚上都沒睡好覺呢!”“呵呵,我就知道你會這樣。”高爾基一邊撫摸着小男孩的頭一邊說:“今天,我讓你多照幾張相,送你一些書,拿回去給他們看”。“太好了!太好了!”小男孩高興得蹦起來。

本課的難點在於要求從對話中把握人物心理。讓學生實實在在的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纔會在續寫中實實在在地運用這種寫法。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說想寫,還寫得比較好的願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3

《小攝影師》一文選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冊教材,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爲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備課時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設計:

一是將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歸結到兩個填空:

高爾基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男孩是個什麼樣的人。

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於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填空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完成填空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於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爲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爲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手段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得5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爲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4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爲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和愛護。這是一篇感情非常細膩,人物特點鮮明,蘊含了豐富的人物內心活動,充滿真善美的好文章。

在教學中,這種抓重點詞,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學生能全部集中過來,探索如何表現幾句話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動的捕捉等方面顯得準確了很多。如理解“打量”、“擺弄”、“吩咐”這些詞語時,我通過請小朋友分角色進行情境表演、模仿,將學生從理解的誤區帶出,感覺到男孩的認真專業和對高爾基的無比敬重,以“一切準備停當”一句的指導爲例,我通過範讀讓孩子體會男孩的心情。這時男孩的心情──學生都能講出高興、開心、舒了一口氣,學生顯然找對了方向,讀得很到位。後來,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帶讀這句話,不僅全班同學都找對方向。而且課堂情緒也一下子高漲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讀代講,抓住重點段落,邊讀邊悟,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課後還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想象一下那個小男孩還回來嗎?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既鍛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一舉兩得,效果不錯。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篇5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故事並不雜亂,但故事中所包括的高爾基對少年孩童的真誠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領會到的,因而,教育這一課,我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間,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領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遭到情感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叮嚀”一詞在文中包括着的內在: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單純心愛所感染,因而也就遵從“叮嚀”,任其“耍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歡。教育中我緊扣“叮嚀”一詞讓學生聯絡詳細的言語環境進行了解,再經過說話的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瞭解,把了解言語和領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間包括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歡之情,這即是突出了教育的要點。

(二)朗誦領會,領會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言語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而,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叮嚀”一詞側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歡的話,那麼課文最終一天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表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孩童的關懷、保護,而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激烈。怎麼讓學生感遭到這一點?教育中,我沒有通知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個去朗誦,經過朗誦去領會、去感知、去感悟,經過重複朗誦把這種感觸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漠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心和“必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情緒,正表現了他的崇高質量。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