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通用19篇)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通用19篇)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一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整篇文章圍繞了一個“愛”字組織材料,表達主題,語言清新,含義深刻。對於這樣一篇感情真摯、意蘊深遠的美文,如何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後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教學中,我以讀代講,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

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自讀體會兒子的不怕辛苦。學生能找到“顧不上”“一直”“忙着”等詞,真切地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愛”。然後,讓學生欣賞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觀察高爾基賞花的神情,想象春風中奼紫嫣紅、蜜蜂飛舞的畫面,感受陣陣花香中賞花的愉悅。此時在高爾基眼裏看到的不僅僅是花朵,而是兒子對自己濃濃的愛,他心裏會想些什麼?——這些都是子愛父的表現。

高爾基欣賞着兒子種的花,多麼高興啊!不久,一封帶着花的芬芳,帶着父諄諄教誨的信從意大利飛到了蘇聯,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濃濃的父子之愛昇華到更寬泛、崇高的境界。我啓發學生默讀信的內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寫下自己的感想。再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談談自己對“給”與“拿”的理解,回憶《練習3》中柯原的小詩《幸福》中的一句話:幸福,不在於取得,而在於奉獻。通過前後內容的有機聯繫,學生懂得了高爾基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從中體會到了高爾基對兒子一種人間親情的崇高的愛。

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寫回信時,不負父望的勵志篤行的內容泛泛而談,不夠具體明確。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2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行文流暢、內容簡單、情感真摯、意境深遠。課文通過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以及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從小教育兒子的思想。

文章結構清晰,兩件小事很自然地把課文分成了兩大部分,且兩件小事間又有着緊密的聯繫,並把兩個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串聯了起來。教學時,圍繞關鍵句子給永遠比拿愉快展開。栽花賞花是情感河流的源頭,10歲的兒子就像剛播種的花草苗兒嫩嫩的、純潔可愛,他顧不上休息,在小島上種了各種各樣的花草,不僅給小島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更是他深愛父親的體現,小小年紀就懂得把美好的鮮花留給別人,這種情感很值得學生細細品味。爲了體會兒子的這種愛父情結,課堂上,設計了這樣的語言訓練:看着滿院種下去的各種各樣的花草,兒子的心裏在說:。學生能把對課文的理解、對兒子愛父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語言中。美麗的鮮花在春風的吹拂下競相開放,陣陣清香迎面撲來,不僅高爾基欣賞到了,同學們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也似乎欣賞到了清香溢滿園的鮮花。

同學們,你們現在就是高爾基,看着滿院的鮮花,你想對自己的兒子說些什麼?問題一出,學生話匣子打開了,父子親情自然流淌。但是,沒有兒子的加入總覺得似乎少了點什麼。於是,我讓同桌合作表演父子之間的對話,學生的興致異常濃厚。此時此刻,我覺得對寫信教子的環節只要稍微點撥一下就可以了,因爲學生對美好的東西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3

在本文教學之前,我通過對教材和學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預設:課文中“‘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哲理內涵深刻,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導學生基本弄清其含義後,只需聯繫實際,說說類似情況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說多少,重在有真情實感。照這一目標來說,此難點也算突破,教學任務也算較爲完滿地完成了。但教學本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經過教學後的反思,我感覺到這堂課的教前預設,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幾個地方還做得不夠。

一是在分析高爾基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還不透。親子對父親的深愛還體現得不夠,對詞句的“抓”還不深,如:學生提到兒子千里迢迢“探望”父親,我只是對“探望”與“看望”進行了比較,這樣對詞語的理解是比較淺顯示的。還應當深問“兒子是怎樣‘探望’父親的?”這樣學生便會從詞句入手,從字裏行間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兒子以辛勤勞作,爲父親栽種鮮花表達了對父親深深的愛意。

二是本課教學看似行雲流水,詞句抓了,課文讀了,情感體會到了,實則浮於表面,學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爾基對兒子的愛是一種“大愛”,廣博、寬泛。教學時體現得不夠,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來備課時,教材挖得還不夠,基本要求達到了,但還能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理解狀態。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4

今天上了《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的第二課時,發現問題不少,值得反思。

雖然這篇課文很短,但是要求背誦,特別是裏面的標點符號值得好好推敲。整課的設計我抓住了“愛”這個主題,通過父子間愛的表露來進一步展開,從而明白“給”,永遠比“拿”愉快。

課文中標點的運用出現了許多新面孔,特別是引號的用法,這裏出現了單引號,單引號是用在雙引號中的,他是不能獨立運用的,但是當把這句單獨列出來的時候,又由原來的單轉化成了雙。在教學時,我首先將他獨立出來,用學生所熟悉的面孔和大家見面,然後再聯繫書本,尋找不同處,然後對比掌握單引號的用法,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我也自以爲不用細究。下午默寫時,問題來了……37本作業,有30本這個標點符號沒有掌握。我先是生氣,然後靜下心來,仔細的琢磨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裏。分析下來,原因如下,這樣的對比出示,沒有達到意想的效果,雙引號的這張熟臉把單引號給掩蓋了,學生並沒有掌握,而是聽到一個結論,沒有和實際聯繫起來,因此反而削弱了單引號的用法。看來這一部分還得仔細深入,反覆強調才成。

在教學課文中,任何環節我都上得比較粗淺,也沒有留給學生思考提問的空間,因此,學生沒有主動地去思考問題,所以一些本該重視的地方被忽視了。例如,文中高爾基給兒子的這封信在引用中的標點,有2段只有前引號,沒有關引號,很多孩子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老師也沒有提及。沒想到孩子都是馬大哈,果然對這個現象視而不見,在默寫中,錯誤率幾乎是95%。看來老師必須得是個細心人啊!這樣的返工,效果肯定不會理想。

朗讀時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頭大戲,朗讀的指導自然是語文老師功力的最好展現。一堂課下來,我發現自己的朗讀指導問題多多。如何用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呢?教師得有一桶水才能給予學生一杯水啊,語言文字功底的薄弱,纔是問題的真正所在。要讀好,就必須抓好字詞,反覆提悟,或通過連鎖問題進行感受,同時語調和在標點上的停頓也不能忽視。最重要的還是老師在上課前對教材要進行深入的,反覆的思量。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5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寫了高爾基和他兒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表達了高爾基對兒子深深的愛和他與兒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這是一篇記事文章,但其中有兩個描寫景色的段落。而正是這兩段景物描寫,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們的確是美好的東西,深深地體會到高爾基爲什麼會因此而感到特別的快樂,爲什麼會從遠方給兒子寫去一封飽含深情的信——那麼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兒子,於是促使他寫了這封信。

高爾基將這種親子之愛擴大了,變得更廣博、寬泛。我指導學生通過4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交流從信中讀出的體會,談談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疑難處,大家一起來解決。我在巡視中發現問題,及時給予引導。從而使學生鍛鍊了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給”,永遠比“拿”愉快。一些學生舉了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說了自己的體會。還有幾個學生並沒有真正留心體會自己給予他人美好東西時的快樂。當今社會,每家都是獨生子,致使學生自私、貪婪。讓他們學會無私,僅憑一兩句說教的大道理,想必作用不會太大。那這句話給我的啓發是:只要你真誠地付出,別人受益自會回報,那你也將是多麼愉快呀!老師認真負責地教育學生,定會贏得家長和學生的尊敬;醫生妙手回春,救死扶傷,人們稱他們爲“白衣天使”;父母給孩子無私的愛護,也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我體會到: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盡我所能,給身邊、周圍的人,奉獻一片愛心,留下美好的東西,纔會更加快樂。根據我的理解,指導學生深情導讀信的三個片段,創設父親寫信,兒子讀信的情景。最終讓學生體會“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我力爭讓每個孩子從心底升騰起一股自發爲班級服務的思想,不是有位哲人這樣說:播種思想,就會收穫行動。讓每個學生在老師、同學的關愛中自發自覺做好事,不求索取。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實際感受,使境界得到昇華,這樣才能真正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含義。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做得好的地方:

1、我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讓學生體會並理解文本,自讀自悟(如你從中讀到些什麼?高爾基的兒子是個怎樣的孩子?)

2、教學語言簡潔精練、及時總結,培養了孩子“不動筆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

3、激發學生想象說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課文內容得到延伸(如:高爾基的兒子載花時心理會想些什麼?來到載滿花草的芳草地,想象:所見、所聞和所感。)。

4、在品讀課文開篇採用“直奔中心”式,引領全文,講讀課文。

5、在“說話訓練”環節,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多讀、多悟、多想、多說、多體驗,使文章中心更加淺顯易懂。

6、在拓展環節——贈送書籤時,讓學生親手製作、摘抄、積累名言佳句,並相互贈送。

不足之處:

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是個情感豐富的人,才能體會文學作品的情感,從而引導好學生。所以,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以發自內心的強烈感受和栩栩如生的理解認同,啓發學生進行富有感情色彩的讀書,細細品味其含義,領略其精神,師生纔有真心的互換,情感的交融,學生也才能更好地進入文學的境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傾注深情,激活了課堂,這就可能有教學的境界美。

1、在用圖片突破重難點時(理解第二個“美好的東西”),應配樂《愛》,突出課文“愛”的主題,掀起教學高潮。版書設計有重複字樣(高爾基),應稍作改動。“贈送書籤”環節,應就地取材,結合課後第三題的要求:摘抄自己認爲值得積累的句子。也可作爲書籤內容,不要發散開來。

2、說話訓練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中心,練習說話,不要偏離“‘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主題。

3、課件出示“作業佈置”環節,應及時複習書信的格式,用多媒體直觀顯現,爲學生的課後作業減輕難度。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把總結積累的經驗用於課堂教學實踐,努力上好每一堂課。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6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主題獨特、語言清新、文質兼美的敘事性記敘文。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

教學中:首先採用以讀代講,抓住文章重點詞句進行品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如品讀“賞花”。師引導:終於,春天來啦!兒子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果實,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嗎?我請一位同學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其餘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然後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

對文章的難點部分,學習信的內容時,第一個“美好的東西”學生能提出指的是鮮花,而第二個“美好的東西”學生一時難以作答,此時,我加以點撥,聯繫生活中還有哪些人或事物在什麼時候也給別人留下了美好的東西而愉快?我創設情景,學生交流,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教師歸納:美好的東西或許是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許是一個美好的祝福,只要是真誠的,這些都是一種付出,而這樣的付出卻能給人帶來快樂,因此說它們都是美好的東西。

不足之處:高爾基信的內涵挖掘不夠,學生對結尾句的理解流於表面,難點的突破不到位,對信的整體把握不夠,研讀教材上仍須下功。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7

這兩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嘗試用一個字概括父子之間的感情,學生大都會選擇“愛”字。然後讓他們自讀課文尋找“愛”的軌跡,圈畫描寫父子情深的有關語句,交流後整體上初步感受“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事體現了父愛子、子愛父雙向的濃濃親情。而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片段讀好栽花圖、春景圖、賞花圖等鏡頭,並讓他們思考“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讓他們體會父親的自豪,欣慰和對兒子的思念之情。

而後深情導讀信的三個片段,創設“高爾基寫信”、“兒子讀信”、“父子產生共鳴”三個鏡頭,通過精心設計的富有情境藝術的引語,指導朗讀這意味深長的信,再進一步激勵學生積累其中的名言爲座右銘,切實銘記、體悟“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而不在於索取”的道理。最後提醒學生:心動不如行動,我們的父母無私奉獻多年,從不以“拿”爲藉口要求回報,倡議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給父母洗一次腳),躬身體會“給”的快樂,從身邊的事、從至愛親情做起,感受人世間真摯的“愛”的藝術、“給”的藝術,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整合性與實踐性。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8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圍繞“愛”字組織材料、表達主題、語言清新、含義深刻的作品。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的小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

一、以“愛”切入,體會父子深情。

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嘗試用一個字概括父子之間的感情,學生大都會選擇“愛”字,接着朗讀課文尋找“愛”的軌跡,圈畫描寫父子情深的有關語句,交流後整體上初步感受“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事體現了父愛子、子愛父雙向的濃濃親情。而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片段讀好栽花、春景、賞花等片段,並相機切入“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想說些什麼?”的語言訓練和閉目聽朗誦的春天花開情景在頭腦中熟記精彩片段的訓練。師生及時點評學生的朗讀,讚揚學生已經感受到了人間最美的親情。最後教師深情引讀“栽花賞花”的整體故事情節,感受那千山萬水隔不斷的父子情深,體會鮮花是多麼美好多麼令人愉快的東西和高爾基見花如見子的深情。

二、以“給”突破,體悟奉獻快樂。

作爲大作家的高爾基賞花想着種花人——兒子,並且利用自己最擅長的工具——筆,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不僅言謝、言思子之情,更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這種愛昇華到更寬泛、崇高的境界。啓發學生理解兩個“留下了最美好的東西”,深入理解高爾基信的內容和含義。然後讓學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給永遠比拿愉快”,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

學生圍繞板書上的“栽花賞花”與“寫信教子”,談“給”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通過精心設計的富有情境藝術的引語,指導朗讀這意味深長的信,體悟“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

教前的預設,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不夠完美,教學機智有待進一步完善。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9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敘事性記敘文語言清新、文質兼美。文章寫了兒子和父親“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引導學生感受美文背後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高爾基,讓高爾基的付出爲最後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打下伏筆。然後以“愛”爲經緯,先讓學生體會兒子的舉動所反映的愛父之情,聯繫生活實際談這種情,感受兒子通過種花來表達的對父親的愛,在栽花這一環節,實際上我應該再給學生一次朗讀品味的機會。接下來,我給學生一幅“奼紫嫣紅”的百花圖,讓他們感受花之嬌豔,進而讀背第四小節。這裏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讓學生閉上眼睛把這美住進心裏,效果不錯。然後引出“高爾基爲什麼會把盛開的花朵比作兒子紅撲撲的臉龐”這個問題,讓學生來體會高爾基對兒子的思念和喜愛,同時也讓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

對於信中寫所揭示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有一些說教味,學生難以理解。教學這一段,我認爲應該有一個層次,先聯繫課文理解,再聯繫生活,從鮮活的例子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容易產生共鳴。

對課文中蘊含的感情,我們的講解會顯得空洞,所以我想引導孩子品讀,讀中感悟。“鮮花”是文章的線索,在課堂上,我圍繞花(栽花——賞花——談花),引導聯繫生活,積極對話,想象情境,再現場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讓學生通過想象兒子種花時的情景體會到兒子種花的心意,感受其對父親的深情,二是暢談高爾基看到兒子種的花全都開放時的多種感情體會鮮花給高爾基帶來的美好感受,從而拉近與課文人物間的距離,爲後文第二層次的思想領悟打下基礎。

教學第八小節時,我讓學生盡情暢談第二個“美好的東西”指什麼。學生居然能不斷高度概括其含義,出乎我的預料,我想這和前面拓展、聯繫的體驗活動有關。但我還是幫孩子細化了一下,讓學生從具體中感受了這種付出可以是什麼。“一句祝福的話,一次無私的幫助,一次掌聲,一個握手,甚至一個安慰的眼神,都能夠成爲美好的東西。”

“在閱讀教學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就是要求我們要在教學中讓孩子能對文本有個清晰的解讀,不能淺嘗則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讓孩子們感受了景物描寫,環境渲染的作用,更讓他們通過“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小事,感受了父子情相牽、心相連。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0

全文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種花爲父,寫信教子第一部分的內容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難理解,所以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在這個方面。第二部分看似簡單,其實含義深刻,值得反覆品讀,讀到文字的背後。信的內容分爲三個部分,仔細讀來,每個部分都有側重點。

1、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

高爾基在說這句花的時候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驕傲、自豪,爲有這樣的兒子,爲兒子這樣的行爲感到高興。所以,這一部分可以理解爲是高爾基對兒子的肯定與讚揚。

2、要是那你的生活該會多麼愉快啊!

以兒子的這次種花爲起點,對兒子的未來提出了希望,希望兒子能延續這樣美好的行爲,延續這樣積極的生活態度。

3、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這是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讓兒子明白擁有這種行爲會給自己帶來幸福感、成就感,告訴兒子這麼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導讀中,我問孩子們,高爾基怎麼會從兒子在島上種的花聯想到要求兒子時刻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東西的呢?談着談着,話題延伸到了高爾基的兒子在島上種花是爲了孝順爸爸,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用在父子之間。作爲父親,一位偉大的作家偉大在能將這種愛延伸到社會的羣體,面對所有的人們,這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博愛!是一種付出不求回報的奉獻,是隻考慮給,不思考拿的無私行動。

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出現了思維的碰撞:高爾基作爲爸爸對兒子提出了信中的要求,我們的父母爲什麼不會?爲什麼高爾基信中所說的在我們今天的現實中會被認爲是傻瓜呢?這些問題對一羣五年級的同學來說可能有些沉重,但也是不得不引起我們老師思考的問題。人的價值觀應如何樹立?作爲一名語文老師又如何解釋今天的社會現象呢?課文學完了,可是我們的教育還沒完,《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常讀常新的,應該可以經常對照的好文章。教學環節的結束是暫時的,相關問題的思考是長久的,學生的思想教育是永恆的。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1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寫了高爾基和他兒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是一篇寫事情的文章,表達了高爾基對兒子深深的愛和他與兒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抓住文章重點詞句進行品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如品讀“賞花”。師引導:終於,春天來啦!兒子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果實,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嗎?我請一位同學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其餘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然後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並以生生評價,師生評價進行朗讀訓練。在生字、詞的教學上,我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去學習並掌握。

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很好地挖掘課文空白點,應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既對課文有了深刻地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引導學生體會兒子不僅給父親帶來了快樂,也給島上居民帶來了快樂。如應該創設以下情景:美麗的鮮花不僅引來了一隻只蜜蜂,還引來了島上的居民呢!

1、有請這位先生,當你清早推開窗戶,聞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樣?

(當清香迎面撲來,我感到心曠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2、看,心情煩悶的女士走過來了,欣賞着眼前的鮮花,你會怎樣?

(我覺得我的煩惱頓時拋到九宵雲外了,我又恢復了平靜的心情。)

3、瞧,那位勞累一天的漁民走過來了,欣賞着眼前的鮮花,你又會怎樣?

(勞累了一天,我本來已經腰痠背痛了,但是當我看到這美麗的鮮花在風中輕

輕搖晃,我的疲勞頓時化爲烏有,我又精神百倍!)

二、高爾基信的內涵挖掘不夠,學生對結尾句的理解流於表面,難點的突破不到位,對信的整體把握不夠,研讀教材上仍須下功。因此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有一些說教味,學生難以理解。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給”,永遠比“拿”更愉快。在理解這句話的環節中,我沒有讓孩子們擴展思維,而是表面理解。上完這節課後我發現應該讓學生通過觀察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說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當今社會,每家都是獨生子,致使學生自私、貪婪。讓他們學這些都是一種付出,而這樣的付出卻能給人帶來快樂,因此說它們都是美好的東西。大公無私,僅憑一兩句說教的大道理,作用不會太大。這句話給我的啓發是:只要你真誠地付出,人家受益自會予以回報,那你也將是多麼愉快呀!老師認真負責地教育學生,定會贏得家長和學生的尊敬;醫生妙手回春,救死扶傷,人們稱他們爲“白衣天使”;父母給孩子無私的愛護,也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我體會到: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盡我所能,給身邊、周圍的人,奉獻一片愛心,留下美好的東西,纔會更加快樂。可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讓孩子們也感受到 “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對孩子們的引導,而不是簡單的說教。要學會讓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實際感受,使境界得到昇華,真正理解 “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含義。

所以教學這一段,應該有一個層次,先聯繫課文理解,再聯繫生活,從鮮活的例子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容易產生共鳴。下次教學時我認爲這樣設計教學過程比較好:

1、啓發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及時給提示單(有關奉獻、給予與索取的名言)分散難點,從而由臺前到幕後指導學生突破難點,避免了繁瑣分析與高談闊論。學生自然會圍繞板書上的“栽花賞花”與“寫信教子”談“給”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會彙報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相機表揚贈與名言,並讓學生高聲誦讀以體會一種快樂。

2、通過精心設計的富有情境藝術的引語,指導朗讀這意味深長的信,再進一步激勵學生積累其中的名言爲座右銘,切實銘記、體悟“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

3、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拓展練習。

(1)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2)結合你聯想到的人和事寫一段讀後感

(3)把心裏最想說的一句話寫成凡人格言製成書籤當座右銘。

4、最後教師歸納:美好的東西或許是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許是一次彎腰攙扶,或許是一個美好的祝福,這些都是一種付出,而這樣的付出卻能給人帶來快樂,因此說它們都是美好的東西。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把握好二期課改的精神實質,以讀代講,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注意從各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2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主題獨特、語言清新、文質兼美的敘事性記敘文。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對於這樣一篇感情真摯、意蘊深遠的美文,如何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後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由於這篇課文在本冊教材中處於第四單元,爲了能爲解決教學重難點做好鋪墊,根據教材體系安排的特點,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除了帶領學生初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又安排了練習3中散文《幸福》的學習,同時帶領學生回顧了四(下)幾篇有關愛的主題的課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番茄太陽》《第一次抱母親》等,有了這些內容的鋪墊,第二課時也就是今天的教學設計,我決定在教學過程中,採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導學生與文中的人物進行多種形式的對話,煥發真實的情感,使全體學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暢談了內心的獨白。

一、寄情鮮花,暢談美好的東西

對文中表達的深刻情感,教師的講解往往顯得蒼白乏力,最好的方法是引導學生在讀中去體驗,讀中去感悟。“鮮花”是本文的一條紅線,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這條線索,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積極展開對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讓學生通過想象兒子種花時的情景體會到兒子種花的心意,感受其對父親的深情,二是暢談高爾基看到兒子種的花全都開放時的多種感情體會鮮花給高爾基帶來的美好感受,從而拉近人物間的距離,爲後面給高爾基回信打好了鋪墊。

二、讀寫結合,體現高年段語文閱讀教學特點

《課標》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曾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閱讀教學就是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爲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文本的第三段,第四段設計了想像說話的練習,拓展思維,積累了語言,爲理解下文的“美好的東西”做了鋪墊。並設計了代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寫回信的練習,使學生通過寫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三、不足之處

首先,在文中出現了兩個“美好的東西”,第二個“美好的東西”在引導理解有些倉促,要是先引導理解爲小溪、樹林、藍天、綠草、禮物、美食等這些像鮮花一樣美好的物質,再理解爲真誠的問候、熱情的幫助、衷心的祝福,會心的微笑等或許要合適一些。其次,在充分朗讀課文和體悟情感的基礎上,再模擬情景設計學生扮演“兒子”的角色,以說的形式對父親高爾基表達自己的心聲。藉助文章蘊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縮短學生與文中人物的距離,從而真正深刻領會“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生髮散的思維。

這只是我一些粗淺的認識,還需要各位領導,各位同行批評指正,爲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3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是對話的基礎和依據;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要在對話過程中合理調控,認真對待學生這個主體,充當對話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對話的雙方彼此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靈碰撞心靈,並努力用教師的真情打動學生,使學生在對話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感染,獲得心靈的洗禮。在執教《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時,我注意了對文本的情感把握、提煉、昇華,讓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心靈受到了一次強烈的震撼。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文字內容比較簡單,但表達的情感卻十分真摯。文章講的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幾件生活小事,讀後使人感受到了高爾基父子之間濃濃的深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全文圍繞一個“愛”字組織材料,學生很容易能體會到文章前半部分中的“愛”—“栽花”中,只有10歲的孩子,卻懂得怎樣去關心父親:經過長途奔波來到父親身邊後,“顧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種各種各樣的花草”。讀到這裏,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兒子爲什麼會這樣做?”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說“爲了讓父親欣賞到美麗的花兒,心情舒暢。”有的說“爲了讓父親不會感到寂寞,有鮮花陪伴。”還有的說“美化環境,使父親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同學們自然而然地悟出了這是兒子對父親的一份愛。

而對於文章後半部分中的“愛”——父愛子,從“賞花”與“寫信教子”都能夠體現出來。怎麼樣讓學生感悟到此時父對子的愛呢?如何觸動學生的情感就顯得尤爲重要。語文是人文性學科,語文教材是對學生進行人格薰陶的有效載體。此時我注意發揮教師在對話過程中“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他們有能力通過朗讀來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本課內容簡單,事情又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這些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讀、去品,讓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很容易理解這種父對子的愛。而文章的重點——高爾基寫給兒子的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文中明明講的是“栽花”、“賞花”,怎麼又變成“給”與“拿”呢?高爾基所謂的“給”,所謂的“拿”究竟指什麼呢?對這部分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座橋樑——用生活來解決,文本來自於生活,也應該回歸於生活。我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讀過的一些名言警句,如“人生的價值,在於付出,而不是索取。”再讓學生品味課文,聯繫生活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將課堂與生活緊密“鏈接”,使得學生的情感隨之融入課文之中,讓心靈與文本產生共鳴,明白“‘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內涵,同時也能領悟到這又是一種超脫了人間親情之上的崇高的愛。

學完了課文,我又進行了延伸拓展。“平時你又是如何愛你的父母,你能感受到父母對你的愛嗎?”學生反應不一,大部分學生只能回憶起父母對自己的“愛”(生活上的關愛,爲人處事的教誨之愛等)。而自己對父母的“愛”少之甚少。沉默了一會兒,我追問道:“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打算?”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思緒飄飛。“我要爲下班的爸爸倒上一杯茶。”“我要學會自己洗衣服,減輕媽媽的負擔。”“我要好好學習,少讓父母操心。”“除了自己的父母,我還要關愛更多的人。”……聽着孩子們稚嫩而又堅定的話語,我欣慰地笑了,因爲我知道,他們已經領悟到愛的真諦了!愛是相互的,而愛的給予者遠遠要比承受者幸福多了。

願世間到處都充滿愛!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4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主題獨特、語言清新、文質兼美的敘事性記敘文。課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對於這樣一篇感情真摯、意蘊深遠的美文,如何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後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採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導學生與文中的人物進行多種形式的對話,使整個課堂充溢藝術的氣息,煥發真實的情感,使全體學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暢談了內心的獨白。

一、寄情鮮花,暢談美好的東西。

對文中表達的深刻情感,教師的講解往往顯得蒼白乏力,只有引導學生在讀中去體驗,讀中去感悟。“鮮花”是本文的一條紅線,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這條線索,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積極展開對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讓學生體會到兒子種花的心意,感受其對父親的深情,二是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學習如何表情達意,三是拉近人物間的距離,爲後面以兒子口吻與高爾基對話、給高爾基回信打好了鋪墊。

我在教學第八自然段中,讓同學們盡情暢談“美好的東西”。學生髮揮了想象的翅膀,列舉了鮮花、樹木、小鳥、高山、流水等具體的使人賞心悅目的事物。這些固然是生活中美好,但還沒有深刻的意識到抽象發人深思的美好東西。我再因勢利導,問學生生活當中除了具體的事物是美好的之外,還能否舉出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給別人溫暖的美好東西呢?這一下學生的思緒閘門被打開了,各種出人意料的答案接踵而至,像奉獻、幫助、付出、給予、機遇、選擇、殘缺、失敗等詞彙從孩子的嘴裏滑出,使整個課堂頓時沸騰起來。聽對這些答案,看到孩子的真情,我心潮澎湃。我的靈感也得到了激發:不錯,生活中的美好就在身邊、無處不在。記得有位哲人說過,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句祝福的話語,一次無私的幫助,一個安慰的眼神,只要您是真誠的付出,都會給別人留下美好,都是讓別人感受到溫暖和親情。

二、搭建平臺,表白真實的情感。

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感情是純潔的,表白是困難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冥思苦想,決定在課堂中給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寫書籤、贈書籤來感悟“給”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讓學生寫出內心想說的話並讓其高聲誦讀“給大家分享”以體會給予的快樂。

通過我精心設計的富有情境藝術的引語,指導朗讀這意味深長的來信,激勵學生積累其中的名言爲座右銘,切實體悟“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有個學生在書籤上寫到祝老師身體健康、永遠年輕,有的學生將書籤贈與同學祝友誼之樹常青,有的學生將書籤贈給自己勉勵勤奮的腳步不能停歇,等等。我在最後的總結中說但願“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名言成爲大家的座右銘,願“人類智者”超脫人間親情之上的崇高的愛給所有人啓發。這個教學流程中,孩子們高聲地誦讀了自己贈與他人的名言,將這份快樂和收穫與大家分享,不也是一種藝術和情感的“給予”和體驗嗎?

三、模擬情境,培養髮散的思維。

在充分朗讀課文和體悟情感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扮演“兒子”的角色,藉助文章蘊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縮短學生與“人類智者”的距離,給父親高爾基寫了回信。學生在討論中領會文章的意旨,在信中競相表達,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有的學生寫到:爸爸,讀了您的信,我明白了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靠自己的努力,爲家鄉、祖國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有的學生寫到:親愛的爸爸,對您說的“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我有了深刻領會,我會牢牢記在我的心上的。

在教學中,我結合課文內容及教學重點,將具有綜合性、創造性和可選擇性的知識要點進行整合、遷移並巧妙運用,訴之於筆端。在回信裏,學生將所學所思融會貫通,不是片言隻語,也不是浮光掠影,面對着高爾基這位“人類的智者”,不知有多少人生的啓迪呀。

這節普通的課,不僅讓我和學生共同走近了高爾基,更讓我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基於此,他是我們永遠的人生導師。教學本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經過教學後的反思,我感覺到這堂課有幾個地方還做得可以更加完美。一是在分析高爾基的信之前節奏可適當放慢,二是在最後談“給”比“拿”更愉快的道理時,可把前面種花的事例穿插進去。三是後面在培養學生討論、發散思維和現場寫作能力時,給學生的時間可多一些。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5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一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整篇文章都體現了一個“愛”字。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體會父子情。

初讀課文後,讓學生找到兒子種花的句子。讓學生自讀體會兒子的不怕辛苦。學生能找到“顧不上”“一直”“忙着”等詞。接着,通過一個填空讓學生想象兒子勞動的場景,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愛”。而後,讓學生閉眼感受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及指導學生讀出鮮花的美麗芳香;並相機切入“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的語言訓練,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高爾基賞花時的情感並讀出感情。——這些都是子愛父的表現。學習寫信這件事時,學生通過朗讀,知道這是高爾基在教育兒子,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

二、感悟“給”的快樂。

高爾基賞花想着種花人——兒子,並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這種愛昇華到更寬泛、崇高的境界。我啓發學生默讀信的內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寫下自己的感想。再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談談自己對“給”與“拿”的理解,交流自己給人予“幫助、安慰、關心……”等的切身體驗,突破對“‘給’,永遠比‘拿’愉快”的理解。

三、理解中心句。

在高爾基給他的兒子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這句話使我馬上想到了我們《練習3》中所學到的小詩《幸福》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福,不在於取得,而在於奉獻,很顯然,這兩句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我引導學生回憶這句話,他們的理解還是挺到位的。這使我想到我們應該要把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中我力求以讀代講,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對文章的難點部分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聯系生活實際,突破對“‘給’,永遠的‘拿’愉快”的理解。不足之處是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有點匆忙了。學生在寫回信時,也只是泛泛而談。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6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一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這是一篇圍繞“愛”字組織材料、表達主題、語言清新、語意深刻的文質兼美的作品。寫法上由淺入深、寓理於事,不單講了父子之間親情,還將愛推而廣之,使之更廣博、寬泛——你的生活因爲留給別人美好的東西而愉快。

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我很重視學法指導,這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爲此我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我教學的這個片段,就是“栽花賞花”這件事。本文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也是此次教學片段的核心問題。很多老師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會把大部分時間放在理解高爾基給兒子的信上,“栽花賞花”這一節就簡單帶過。但是我們認爲,“栽花賞花”這部分內容其實是爲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做鋪墊的。所以我先讓學生體會高爾基看到鮮花的快樂。通過多媒體播放鮮花圖,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鮮花的美麗,體會高爾基的內心的快樂。

接着,我讓學生想象高爾基兒子種花的情景,引導學生抓住“只有……還……”“顧不上……一直……”等詞領會兒子對父親的感情。體會兒子種花時累並快樂着的感受,因爲想着父親看着這些鮮花會心情愉悅,自己的內心會更快樂。從而更好的體會“給”,永遠比“拿”愉快,爲後文的教學做好鋪墊。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7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以及“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那種濃濃的親情和高爾基從小教育兒子做人的道理。兩件小事把兩個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鏈接了起來。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的濃濃的父子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

教學中,我採用的以問促讀,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

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自讀體會兒子對父親的愛。學生能找到“顧不上”、“一直”、“忙着”等詞,真切地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愛”。然後,讓學生欣賞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觀察高爾基賞花的神情,閉上眼睛想象春風中奼紫嫣紅、蜜蜂飛舞的畫面,感受陣陣花香中賞花的愉悅。此時在高爾基眼裏看到的不僅僅是花朵,而是兒子對自己濃濃的愛,他心裏會想些什麼?——這些都是子愛父的表現。

高爾基欣賞着兒子種的花,多麼高興啊!高爾基對兒子的愛,千言萬語都在這封信裏,這封信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我啓發三次學讀信的內容,並寫下自己的感受。再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事例!接着讓學生理解兩個美好的東西的不同含義,指明談談自己對“給”與“拿”的理解。讓學生明白了“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

最後佈置作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拓展練習,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我相信我班的孩子們能從生活的小事中體會到要“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的道理。而成爲一個樂於奉獻的人。

不足之處在於“寫信教子”這一部分講齊讀的多,應讓學生進一步的逐個體會父親那種教子的苦心。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8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寫了高爾基和他兒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栽花賞花、寫信教子,表達了高爾基對兒子深深的愛和他與兒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教學課文,我主要抓住以下幾點來講:

一、抓關鍵詞感受兒子對父親的愛。

課文中栽花賞花這則小故事充分展現了兒子對父親的愛,其中,兒子不怕辛苦栽花的經過值得學生細細品味。我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查找有關詞句,尋找愛的足跡。學生通過朗讀,找到了“顧不上”“一直”“忙着”等詞。接着,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勞動的場景,真切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愛”。而後,又讓學生想象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和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感悟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愛。

二、讀信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

高爾基給兒子寫了一封信,父愛一覽無遺。我引導學生反覆讀信,並且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下自己的感受。隨後再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對“給”與“拿”的理解,深切感悟到父親對兒子的真摯的愛。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濃濃的父子之愛昇華到更寬泛、崇高的境界。

三、拎出重點扎實推進教學

文中兩個“美好的東西”和“給”、“拿”的含義都是課文的重點,“‘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的理解相對其它的理解比較難,通過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輔助理解就顯得深刻多了。學生們在明白“給”與“拿”的意思的基礎上,想到了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等崗位上的無私奉獻的人物,明白了“給”的重要意義和可貴精神。

讓學生寫的兒子給高爾基的回信,學生們主要從三個部分來寫,第一,談家裏的生活;第二,針對賞花談自己的心情;第三,重點談了自己對父親教育自己的“給”的感悟和決心。總體來講,寫得還算比較像一封情深意重的回信,不過,都不夠詳細,匆匆帶過,有點倉促。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篇19

教學目標

1、能在語言環境中認識本課生字7個“基、妻、奼、嫣、晃、陣、霞”;積累詞語若干個;能正確地在田字格內書寫“基、妻、晃、陣、霞”5個漢字,並能在寫的過程中有意記憶這些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4、5兩節。

3、熟讀課文,瞭解內容;聯繫課文有關內容讀懂課文最後一句話,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給人們美好的東西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教學重、難點重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高爾基信中兩段話的含義。

難點:理解高爾基信中兩段話的含義。

教學媒體高爾基的畫像、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片

課前學生準備充分預習課文

教學流程備註

一、名言引入,揭示課題:

1、名言交流:在學習中,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名人名言,現在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吧。(指名幾人)

2、出示文中的句子:老師也有一句子要和大家交流,自己輕聲念念。

(出示)要是你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多麼愉快呀!

3、出示高爾基像:這是前蘇聯一位偉大的作家——高爾基在寫給兒子信中的一句話。讀了之後,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4、總結:

(1)爲什麼要寫這句話?

(2)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5、揭示課題: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一塊兒來學21、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教學生字:基。(變形的其加土)

二、整體感知,讀文識字:

1、那麼高爾基爲什麼要寫這句話?自由輕聲地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生字,並把課文讀正確。

2、逐段檢查,尤其注意指導學生讀好:矍頭、栽花等詞語。

3、學習生字:妻、晃、陣、霞(妻:正確書寫上半部分。霞:正確書寫下半部分,並組詞。)

4、把生字送回文中,自己再輕聲讀讀課文,邊讀邊想高爾基爲什麼要寫這句話?

5、師小結:兒子種花,將美好的鮮花留給高爾基。高爾基寫信,將深刻的道理告訴兒子,讓他知道留給別人美好的東西,會使自己感到快樂。

三、走進課文,解讀“給予”:

(一)兒子的“給予”

1、仔細讀讀課文,想想兒子是怎樣留下這美好的鮮花的?(指名讀相關內容:第三自然段)

【投影出示】高爾基的兒子只有10歲,個兒還沒有矍頭那麼高。來到爸爸身邊以後,他顧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種各種各樣的花草。(自由讀)

2、從這段話裏我們讀出兒子留下這美好的鮮花容易嗎?(不容易)從哪兒看出呢?

顧不上:千里迢迢來到父親這兒,卻沒有休息。

一直:一直都沒有閒着。

各種各樣:栽種了許許多多的花草。

只有……還:這些事對於一個10歲的小孩來說更不容易。

3、看提示,想象說話:

【投影出示】高爾基的兒子忙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但他絲毫不覺得,因爲,他心裏一直想。

4、小結:從這段話裏,我們體會到高爾基的兒子對爸爸深深的愛,一心想把美好的東西留給他,我們稱這種行爲爲給予。(板:兒子、種花、給予)

(二)父親的“得到”

1、過渡:我們說有給予就必然有得到,下面我們再

來讀讀文中的“得到”。2、學生自由讀課文4、5自然段。

3、高爾基得到了什麼?(鮮花)美嗎?從哪兒看出?

(奼紫嫣紅、陣陣芳香、引來蜜蜂)

理解:“奼紫嫣紅”一詞。教學生字:奼、嫣(在字形上都有“女字旁”,在字義上都有美麗嬌豔的意思。所以,“奼紫嫣紅”就是指各種各樣美麗的花。)

4、教師範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也可出示相關的圖片)。(指名說)學生讀課文。(引背)

5、高爾基欣賞着這些美麗的花兒,心裏有——(期待學生回答:說不出的高興)。都會有哪些高興呢?我們幫他說出來。

【投影出示】傍晚,彩霞染紅了天空。高爾基坐在院子裏,欣賞着兒子種的花,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因爲。

6、師小結:(板書:高爾基、賞花、得到)

四、學習書信,領悟“給予”:

1、過渡:高爾基看到這些美麗的花兒,除了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還有許許多多的感想,於是,他把這些感想寫在信中,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封信。

【投影出示】高爾基給兒子的信。(用書信的格式)

2、學生自由讀書信,指名讀。

3、讀了信後有什麼不理解的嗎?(指名)信中“要是你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多麼愉快呀!”這句話你們都理解了嗎?“給予”了之後,兒子的生活會獲得哪些快樂呢?(學生自由回答)(板:、寫信、明理)

4、其實你們想的也就是當時高爾基兒子想的,讓我們把這些想法寫下來告訴高爾基,好嗎?

五、體驗習作,實踐“給予”:

1、小練筆,兩個話題,自選一個:

(1)高爾基的兒子讀了爸爸的信之後,一定有許多的快樂,讓我們幫他寫一封回信,把心中的快樂傳達給遠方的爸爸。

(2)生活中,你也一定給予過別人美好的東西,當時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給予是一種快樂”爲題,寫下當時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2、指導寫字:基、妻、晃、陣、霞。

教學反思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是孩子們巨大的資源寶庫,所以,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在教授《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一課第四節時,我創設情景,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讓孩子在舒緩音樂聲中,配上優美的美景圖,範讀這一小節,帶領着孩子一起去看看這塊芳草地,然後再讓孩子自己讀讀這一小節,想象:你彷彿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聞到了什麼?同學們頓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躍躍欲試,“我聞到了花兒散發出陣陣迷人的花香。”“我聽到了小鳥在枝頭快樂地唱着歌。”“我看到了色彩斑斕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一句句優美的語言從孩子們口裏冒出來。這個環節,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空間,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